耳穴療法》介紹了耳穴療法的基本知識(耳穴的定位、功能和主治),常用操作方法(針刺、艾灸、貼壓、溫熨、按摩、刺血等),選穴原則和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法。
中醫愛好者、家庭自療者、按摩師、針灸臨床醫師等。
前
及時章總論
及時節耳穴療法發展簡史/2
第二節耳郭表面的解剖名稱/3
一?耳郭正面解剖名稱/3
三?耳根/5
二?耳郭背面解剖名稱/5
第三節耳穴的分布/6
一?耳穴的分布規律/6
三?耳穴的名稱?定位與主治/9
二?耳部的分區/6
第四節耳穴療法的治病機制/21
一?中醫學基礎/21
二?全息生物學基礎/22
第五節耳穴的診斷作用/23
一?視診法/23
二?按壓法/24
第二章耳穴療法的操作
及時節耳穴刺法/32
一?耳穴毫針法/32
三?耳穴梅花針法/33
二?耳穴電針法/33
四?耳穴埋針法/34
第二節灸耳法/35
一?常用的灸耳法/35
二?注意事項/36
第三節耳貼法/36
一?藥籽貼耳法/36
三?耳穴貼藥丸法/38
二?耳穴貼磁法/38
第四節耳穴放血法/39
一?操作方法/39
二?注意事項/39
第五節耳穴綜合療法/40
一?器械及藥品準備/40
二?操作方法/40
第六節耳穴按摩法/41
一?保健按摩/41
三?注意事項/45
二?治療按摩/44
第七節熨耳法/45
一?常用中藥方劑?功用和主治/45
二?操作方法/46
第八節吹耳法/47
一?操作方法/47
二?注意事項/47
第九節耳穴激光照射法/47
一?操作方法/47
二?注意事項/48
第三章耳穴選穴處方原則
一?按相應部位取穴/52
四?根據臨床經驗取穴/54
二?依據中醫基礎理論取穴/52
五?按穴位功能取穴/54
三?依據現代醫學理論取穴/53
第四章常見病治療
及時節內科/58
感冒/58
支氣管炎/59
支氣管哮喘/60
心律失常/62
高血壓病/63
低血壓/64
冠心病/66
高脂血癥/68
自發性多汗癥/69
呃逆/70
神經性嘔吐/71
慢性胃炎/72
胃下垂/74
反流性食管炎/75
消化性潰瘍/76
膽囊炎/78
肥胖性脂肪肝/79
酒精性肝病/80
病毒性肝炎/82
急性胃腸炎/83
慢性泄瀉/84
習慣性便秘/86
急性細菌性痢疾/87
慢性胰腺炎/88
頭痛/89
三叉神經痛/91
面癱/93
面肌痙攣/94
肋間神經痛/96
神經衰弱/97
原發性睡眠增多癥/98
梅尼埃病/100
癔癥/101
癲癇/103
阿爾茨海默病/104
脊髓空洞癥/105
假性球麻痹/107
不安腿綜合征/108
紅斑性肢痛癥/110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111
甲狀腺功能減退癥/112
糖尿病/114
單純性肥胖/115
尿路感染/116
尿潴留/118
壓力性尿失禁/119
老年性骨質疏松癥/120
類風濕性關節炎/121
風濕性關節炎/123
貧血/124
第二節婦科疾病/125
月經不調/125
閉經/127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128
原發性痛經/130
慢性盆腔炎/131
卵巢功能性失調子宮出血/133
子宮脫垂/134
不孕癥/135
引產/137
產后腹痛/137
產后乳汁不足/139
高泌乳素血癥/140
女性更年期綜合征/142
急性乳腺炎/143
乳腺增生癥/145
第三節男科/146
陽痿/146
遺精/148
早泄/150
精液不液化癥/151
少精子癥/153
性欲減退/154
性欲亢進/156
陰莖異常勃起/158
性感覺障礙/159
逆行射精/160
不射精癥/162
陽縮/163
急?慢性前列腺炎/164
前列腺增生癥/166
急性睪丸炎?附睪炎/167
第四節兒科/169
小兒嘔吐/169
小兒消化不良/170
小兒營養不良/171
小兒厭食/172
小兒腹瀉/173
佝僂病/174
急驚風/176
急性流行性腮腺炎/177
小兒夜啼/178
小兒生長痛/179
小兒腦性癱瘓/180
小兒麻痹后遺癥/181
小兒遺尿/183
小兒多動癥/184
第五節骨科疾病/185
落枕/185
頸椎病/187
肩周炎/188
肱骨外上踝炎/189
急性腰扭傷/191
慢性腰痛/192
腰椎間盤突出癥/193
退行性脊柱炎/194
強直性脊柱炎/196
臀上神經痛/197
梨狀肌綜合征/198
膝骨關節炎/200
踝關節扭傷/200
第六節外科/201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201
手術后腹脹/202
手術后切口痛/204
泌尿系結石/205
腎下垂/206
闌尾炎/208
直腸脫垂/209
痔瘡/211
第七節皮膚科/212
蕁麻疹/212
濕疹/214
帶狀皰疹/215
神經性皮炎/217
皮膚瘙癢癥/219
白癜風/220
黃褐斑/221
雀斑/222
痤瘡/224
斑禿/225
眼袋/226
第八節五官科疾病/227
瞼腺炎/227
急性結膜炎/228
近視/229
遠視/231
溢淚癥/232
視神經萎縮/233
青光眼/234
老年性白內障/236
電光性眼炎/237
鼻炎/238
鼻出血/239
酒渣鼻/241
耳鳴/242
中耳炎/243
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和單純性喉炎/245
牙痛/246
口腔潰瘍/247
顳下頜關節紊亂
綜合征/248
第九節其他病癥/250
慢性疲勞綜合征/250
競技綜合征/251
暈動病/253
戒斷綜合征/254
空調綜合征/256
延緩衰老/257
參考文獻/259
及時章
耳穴療法
總 論
及時節 耳穴療法發展簡史
耳穴療法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在耳郭穴位上應用針刺、艾灸、壓籽、點刺放血、溫熨、按摩或其他物理方法,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方法。該療法以其適應癥廣泛、簡便易行、療效肯定、微創甚至無創的治療特色,為廣大患者所接受,現在已經成為醫療、保健常用的療法之一。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針灸學文獻,兩者記載了與上肢、眼、頰、咽喉相互聯系的"耳脈",是對耳部循行經脈的最早認識。
約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不僅指出了耳穴診治疾病的原理,而且載錄了應用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
靈樞·口問》言:"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腎主耳……在竅為耳。"
靈樞·五邪》載:"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其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靈樞·厥病》言:"耳聾無聞,取耳中。"
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言:"尸厥之病,以管吹其左耳中極三度,復吹右耳三度,活",是耳穴吹氣法治療尸厥(休克)的較早記載。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載"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指出了耳中穴的位置和主治病證。
宋代王懷隱《太平圣惠方》記載:"耳,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氣血……則耳聾。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絡于耳。"指出臟腑、經脈均和耳有密切的聯系。
到了元代,危亦林在《世醫得效方》中記載了吹耳法,即"救自縊法,更令兩人以管吹其兩耳,此法好";"蓖麻子、大棗肉、人乳和作棗核大,棉裹塞耳",以治全身氣血衰弱,耳聾、耳鳴。
明代楊繼洲的《針灸大成》記載:"艾灸耳尖穴治療眼生翳膜。"
清代外治醫家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載:"衄血……延胡塞耳,左衄塞右,右衄塞左,活血利氣";"凡耳病用塞法、滴法,不如涂耳外。"即出現了以藥塞耳、涂耳的方法。張振鋆在其著作《厘正按摩要術》中將耳背劃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以應五臟,并繪制了耳背圖,對耳與臟腑的關系進行了闡釋。
民國時期,江浙一帶有一位76歲的金姓老中醫,他擅長用耳針治病,被群眾尊譽為"金耳朵"醫生。浙江省嘉興市和溫州市區廣泛流傳的"移星法",就是用燈芯草蘸菜油,灸灼耳尖穴治療"眼上起星"和腮腺炎(痄腮)。再如以針刺耳治療斑疹,燒酒滴耳治療牙痛,針刺耳垂治療紅眼病,提拉耳垂治療頭痛,掐耳垂治療小兒驚風等。
1956年9月,馬聲遠等在《中級醫刊》上發表了《發掘新針灸穴位治療急性扁桃體炎的初步報告》一文;1958年12月,葉肖麟在《上海中醫藥雜志》上摘譯、介紹了法國醫學博士諾吉爾(P.Nogier)的"耳針治療點圖"及其提出耳郭穴位排列形如"胚胎倒影"的觀點,記錄了40余個穴位,在我國中醫界引起了高度關注。1974年,上海中醫學院編撰的《針灸學》涉及154個耳穴。1992年10月16日經國家技術監督局(現為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GB/T13734—1992)。2008年,又了新的標準,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部位》(GB/T13734—2008),對1992年的標準進行了修訂。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把耳針推上了一個新臺階,從以往簡單的"耳針療法"、"耳壓療法"逐步發展為"耳針學"這樣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
第二節 耳郭表面的解剖名稱
一、 耳郭正面解剖名稱
1. 耳輪部
耳輪:耳郭最外緣的卷曲部分。
耳輪腳:耳輪深入至耳腔內的橫行突起部分。
耳輪腳棘:耳輪腳和耳輪之間的軟骨隆起。
耳輪腳切跡:耳輪腳棘前方的凹陷處。
耳輪結節:耳輪后上方稍突起的膨大部分。
耳輪尾:耳輪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輪垂切跡:耳輪和耳垂后緣之間的凹陷處。
耳輪前溝:耳輪與面部之間的淺溝。
2. 對耳輪部
對耳輪:與耳輪相對呈"Y"字形的隆起部,由對耳輪體、對耳輪上腳和對耳輪下腳三部分組成。
對耳輪體:耳部邊緣內側與耳輪相對平行的隆起處。
對耳輪上腳:對耳輪向上分支的部分。
對耳輪下腳:對耳輪向前分支的部分。
輪屏切跡:對耳輪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3. 耳舟部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又稱"舟狀窩"。
4. 三角窩部
三角窩: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陷處。
5. 耳甲部
耳甲:部分耳輪和對耳輪、對耳屏、耳屏及外耳門之間的凹窩。由耳甲艇和耳甲腔兩部分組成。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甲腔部分。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甲腔部分。
6. 耳屏部
耳屏:耳郭前方呈瓣狀的隆起部分,亦名耳珠。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角之間的凹陷處。
上屏尖:耳屏游離緣上隆起部。
下屏尖:耳屏游離緣下隆起部。
耳屏前溝:耳屏與面部之間的淺溝。
7. 對耳屏部
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瓣狀隆起處。
對屏尖:對耳屏游離緣隆起部。
屏間切跡:耳屏和對耳屏之間的凹陷處。
8. 外耳門
耳甲腔前方的孔竅。
9. 耳垂部
耳垂:耳郭最下部,無軟骨的部分。
耳垂前溝:耳垂與面部之間的淺溝。
二、 耳郭背面解剖名稱
耳輪背面:耳輪的外側面,因耳輪向前卷曲,故此面多向前方。
耳輪尾背面:耳輪尾背部的平坦部分。
耳垂背面:耳垂背部的平坦部分。
耳舟隆起:耳舟在耳背呈現的隆起。
三角窩隆起三角窩在耳背呈現的隆起,即耳背上部。
耳甲艇隆起:耳甲艇在耳背呈現的隆起,即耳背中部。
耳甲腔隆起:耳甲腔在耳背呈現的隆起,即耳背下部。
對耳輪上腳溝:對耳輪上腳在耳背呈現的凹溝。
對耳輪下腳溝:對耳輪下腳在耳背呈現的凹溝。
對耳輪溝:對耳輪體在耳背呈現的凹溝。
耳輪腳溝:耳輪腳在耳背呈現的凹溝。
對耳屏溝:對耳輪溝下端與屏尖切跡窩上方之間的凹溝。
珠形隆起:耳輪上腳溝與耳輪下腳溝之間的小隆起。
三、 耳..根
上耳根:耳郭背面根部與頭皮移行處的最上部。
下耳根:耳郭背面根部與頭皮移行處的最下部。
第三節 耳 穴 的 分 布
一、 耳穴的分布規律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它在耳前外側面的排列形如一個在子宮內倒置的胚胎,其頭部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軀干在中間。
與頭面部相應的耳穴在對耳屏與耳垂,與上肢相應的耳穴在耳舟,與軀干相應的耳穴在對耳輪,與下肢和臀相應的耳穴在對耳輪上、下腳,與盆腔相應的耳穴在三角窩,與消化道相應的耳穴在耳輪腳周圍,與腹腔相應的耳穴在耳甲艇,與胸腔相應的耳穴在耳甲腔,與鼻咽部相應的耳穴在耳屏,與內分泌相應的耳穴在屏間切跡。
二、 耳.部.的.分.區
為了方便取穴,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定位》介紹耳穴,按耳的解剖結構將每個部位分為若干個區。
(一) 耳輪分區
將耳輪分為12區。耳輪腳為耳輪1區。耳輪腳切跡到對耳輪下腳上緣之間的耳輪分為三等份,自下而上依次為耳輪2區、3區、4區;對耳輪下腳上緣到對耳輪上腳前緣之間的耳輪為耳輪5區;對耳輪上腳前緣到耳尖之間的耳輪為耳輪6區;耳尖到耳輪結節上緣為耳輪7區;耳輪結節上緣到耳輪結節下緣為耳輪8區。耳輪結節下緣至輪垂切跡之間的耳輪分為四等份,自上而下依次為耳輪9區、10區、11區和12區。
(二) 耳舟分區
將耳舟分為六等份,自上而下依次為耳舟1區、2區、3區、4區、5區、6區。
(三) 對耳輪分區
將對耳輪分為13區。對耳輪上腳分為上、中、下三等份,下1/3為對耳輪5區,中1/3為對耳輪4區;再將上1/3分為上、下二等份,下1/2為對耳輪3區;再將上1/2分為前后二等份,后1/2為對耳輪2區,前1/2為對耳輪1區。對耳輪下腳分為前、中、后三等份,中、前2/3為對耳輪6區,后1/3為對耳輪7區。
挺好,從內容到裝訂都挺好。
幫同事買的,說挺好的,我是不懂這個
很好。頭天晚上訂貨,第二天就收到了。
書不錯。需要細細的讀。
非常好
質量嗷嗷的好
要是能配一張大點的耳穴圖就好了
很好很棒
好書!
不錯,希望能有所收獲。
好,好,好,絕對的正版書,非常棒的書,超級實用,內容詳實,在當當購物就是舒心,放心,物品一流,派送及時,快遞小哥服務好,送貨快。 查看評論
正版,好?
好書,值得研究學習!
自己研究者玩的,還不錯
書看著還不錯,如果圖是彩色的就更好了
當當自營的,靠譜
比較滿意吧
書很滿意,裝幀典雅、大方,包裝精美,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書正版,印刷業很清晰,內容更不用說。是一本性價比很高的書。
很好,不好意思買的書多了,評價的時候疏漏了,非常好的書。
后悔買的太晚,應該早點給孩子看這套書。有營養的。
心地感謝你,讓我買到了夢寐以求的寶貝,太感謝了!
書很好!!
都挺好的,滿意,是正品!
很好非常棒
趁活動囤了不少書,暫時沒看。
沒事就拿來看看,感覺穴位圖一般,沒有真人穴位圖,找不準呀
不錯,應為有楊老師參編的,我偶然看到萌生購買的欲望,買了以后發現和楊老師人一樣經典!我喜歡!值得一讀!
耳穴位置標注的不是很清楚。對初學者來說講的還是不夠細致。有些還不明白。穴位 的功能介紹不多。治療的方子不少,有的找不準確。知識性了解吧。指望直接治病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