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生活方式對于人的影響,思考何種生活方式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形態,認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各種社會形態對于生活方式的支配和影響等,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也一直是許多古今哲人學者思考的重要主題。《環球》雜志一直致力打造的"環球生活趨勢"欄目,正是要將國際上先進的生活方式介紹給處于焦慮、迷茫狀態的中國人。現在它將這一欄目的精品集結成書,《環球》雜志編輯的這部書,給了我們一個角度、一個路徑和一個方法,去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生活。
我們熱愛工作,但不放棄生活,我們接近自然,但不離群索居,
我們享受人生,展現獨特自我,我們品味生活,感受世界的廣闊,
愛自己,請停下來,享受不一樣的時尚,"趣生活"
序 一部有趣而真切的著作
主張·態度
夢想清單
生活中的"自娛藝術"
零帕族:拋卻都市壓力
都市"鐘擺族"
做自己空間的主人
朝活達人:世界睡覺時我起床
"小私"時代
"迷你退休"
做一只貪玩耍的花蝴蝶
還有什么不可租
樂活族LOHAS
把人生交給設計師
直擋慈善,危機后的新選擇
體驗式消費
裸體主義催生時尚冒險家
潮人格調
"獵酷"行動進行時
奢侈"我設計",生活"自定義"
把街頭當做`。丁臺"
潮流就在你的鍵盤之下
"廢棄"的時尚
從美劇里看懂時尚
Vintage:追逐那些過去的美好
Geek Chichi,:另辟蹊徑的美元素
Gilt拯救奢侈品的諾亞方舟
品牌雜志:新時尚"圣經"
道德時尚:讓亞里士多德接納高級華服
"網絡麻豆"的美麗經濟值
綠色風尚
"不持有生活"清單
……
新樂游主義
趣生活
邁出新一步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你有什么愿望呢?"在2009年末,臺灣的"秘密威力club"網站號召廣大網友為自己定做夢想清單,有27%的網友最渴望的心愿就是能中頭彩,其次是有能力購買豪宅或名車、給家人舒適的生活,分別占16%、14%,做公益則占12%。
有趣的是,不同年齡層網友的夢想也大異其趣,18歲至29歲的年輕網友重享樂而且夢想天馬行空無奇不有,包括"成為海賊王,環游世界"、 "移民到月球"、 "躺在錢堆里大笑"、 "奢華游迪拜"等。而40歲以上的網友則體現精神層次,希望"身邊的人都幸福"、 "重建小時候的鄉村"、 "造一座全綠能、生態、無毒、自給自足的城堡"等。
在2008年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27歲男子為實現50個古怪的"人生夢想"竟辭掉薪水豐厚的工作。這個名叫布里特的人,夢想大多稀奇古怪,比如及時個夢想是"通過地下隧道穿過一條河",還包括"到阿肯色州鉆石坑國家公園中找到一顆鉆石"等。布里特稱,他的"夢想清單"中最難實現的兩個愿望,可能就是"騎著一只鴕鳥跑"和"對美國地產傳奇大亨唐納德.特朗普說:`你被解雇了。`"
不過布里特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早安美國"節目采訪時,節目主持人卻給予了他一次通過電話"解雇"特朗普的機會,從而幫助他又實現了一個"人生目標"。當布里特聽說特朗普的電話已經被接通,而那個美國著名地產大鱷正在電話另一頭等待他說"你被解雇了"時,布里特徹底驚呆了。不過,他仍然大膽地通過電話實現了."解雇特朗普"的夢想。 "我認為這些事情都非常酷,而我一直都想嘗試一下。我永遠不想成為夸夸其談可卻總是沒有行動的人。"布里特曾經如此描繪自己的動機。
……
一部有趣而真切的著作
張頤武
這是一本關于生活方式的書。它正是今天的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因為我們在自己前行的路上所遇到的問題,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環球》雜志編輯的這部書,給了我們一個角度、一個路徑和一個方法,去重新審視我們自己的生活。
最近,中國公眾對"幸福感"的追求,前所未有地強化了,人們開始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焦灼感,覺得自己的生活中存在著一種內在的困擾。這種困擾當然仍然有經濟因素和實際問題,如住房、交通、醫療和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困擾,但同時,這種困擾也開始集中在精神生活方面。中等收入者"完成不足"的苦惱和內在精神寄托缺失所造成的問題,已經越來越顯示出來。它并不僅僅決定于具體物質條件的高低,而在于在社會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前者是客觀的,后者是主觀的。
在人們追求"幸福感"的道路上,連接客觀和主觀之間的橋梁就是——生活方式。現在,人們對于生活方式的探究和介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這正是因為生活方式這個具有極大涵蓋性的概念包含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將這些不同的方面整合為一個整體,構成了我們的基本生活形態。
生活方式實際上就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形態,這既是社會支配的我們的基本生活狀況,又是我們自己對于生活的選擇。生活方式的探索既有悠久的傳統和歷史淵源,又是人類文化生活的前沿領域。它涉及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行為學、消費學、文學、文化研究和心理學等跨學科的多個領域,但又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感知的活的存在。正因為"一切歷史的演進都可歸結于生活方式的演進",對于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探索一直是人類認識自我和社會的重要的方面。探討生活方式對于人的影響,思考何種生活方式是人類所追求的理想形態,認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各種社會形態對于生活方式的支配和影響等,一直為人們所關注,也一直是許多古今哲人學者思考的重要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