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林徽因、阮玲玉那樣耀眼,更沒有宋氏三姐妹那樣奪目,在民國這段紛亂的歷史里,她們是散落在田間溪畔的小花,無奪目之華,有自然之芳;無驚天之美,有堅韌之秀。她們中間,有把弄丹青、文字的畫家、才女,如周鍊霞、陳衡哲;有參加革命的先鋒女子,如陳鐵軍、丁香、胡蘭畦;也有開一代教育先風的老師,如黃紹蘭、楊蔭榆;或是躲在男人背后的家婦,如劉沅穎……這十三位姿態各異的女子,在民國這個特殊的時代,因不同的際遇和秉性,成就了于平常處的十三段驚鴻人生。所有的凜冽與決絕,平和與柔順,張揚與忍耐,讀來宛在身側。
那些久違的氣質與風骨,那些一直追尋的美好,其實就在上個時代,伸伸手就能夠著了。
王道,安徽太和人,現居江南。民國書寫,傳統文化,自由學者,青年作家。
陳衡哲(1890-1976) 湖山依舊正繁華
陳鐵軍(1904-1928) 木棉花暖鷓鴣飛
陳擷芬(1883-1923) 萬馬齊喑鳴女聲
丁 香(1910-1932) 林花經雨香猶在
胡蘭畦(1901-1994) 冰心鐵骨雪中橫
黃紹蘭(1892-1947) 民國木蘭不開花
劉沅穎(1899─1936) 鴛鴦蝴蝶玉梨魂
徐自華(1873─1935) 生前知己不多人
楊蔭榆(1884─1938) 只是當時已惘然
俞 珊(1908─1968) 奚羨繁華眼底逢
周鍊霞(1906─2000) 海棠花外又斜暉
唐群英(1871─1937) 女媧猶補奈何天
曾昭燏(1909─1964) 娟娟素影滿江天
俞珊(1908─1968) 奚羨繁華眼底逢
好一個小姐,差些一個大學都被她鬧散了。──徐志摩
那一年,有個叫李云鶴的女子來到了海濱之城青島,她長得不算太漂亮,頭發烏黑濃密,系一根發帶,發帶前蓬松著一抹劉海,發帶后面的頭發曾經像瀑布一樣披掛到肩際,眉毛彎彎,眼睛大而有神,鼻子挺秀,嘴巴稍稍有些大,但是抿緊了嘴唇的時候還是別有一番動人之處。她后來有兩個新名字:藍蘋、。
她來這里,是尋找青島大學副校長趙太侔,此前他是山東省立實驗話劇院院長。出生在山東諸城的李云鶴無法忍受家暴,曾出走濟南報考實驗話劇院,學習話劇和古典音樂。畢業后她去了北平演出,受挫后再回青島,希望能謀個職業,繼續演藝事業。
她見到了趙太侔,并見到了影響她一生的女人——師母俞珊。她是"著淺黃顏色袍子女人的身影",散發著誘人的"肉欲",令男人喜歡,令女人艷羨。
記得誰說過,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較高榮譽、較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也在《項鏈》里說過:女人并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她們的身世和門庭的標志。
如果說中國還有貴族的話,那么的貴族已經消失在了民國時代。俞珊出身浙江紹興俞氏家族。紹興俞氏,代代出人才,在中國近代史上是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章太炎的老師俞樾即算一位。與曾國藩家結親的是其先祖俞文葆,他長期在湖南做官,其長子俞明震是晚清著名文人,是魯迅的老師,夫人是曾國藩長子曾紀澤之女。三子俞明頤,曾任湖南督練公所兵務總辦,夫人曾廣珊,是曾國藩次子曾紀鴻之女。陳寅恪的母親,即陳三立夫人俞明詩也是俞家大小姐。俞家后來出的人才數不勝數,其中與陳寅恪同輩的俞大維還做過臺灣的"國防部長",與蔣經國是兒女親家。其妹妹俞大綵為傅斯年夫人。
俞明震長子即為俞珊的父親俞大純,那位俞大維就是她的親叔叔。俞珊的弟弟黃敬,最早與李云鶴有過交往,并影響李云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敬的妻子是歷史學家范文瀾的妹妹范瑾,黃敬曾任新中國天津市及時任市長,兼市委書記,及時任機械工業部部長。這些都是后話了。
俞珊是在日本出生的。1908 年,晚清的仁人志士紛紛前往日本留學,尋找光明之路。俞家自然不會落后。俞大純是長房長孫,俞明震教授魯迅時就對他格外重視,正是在這樣背景下,他與魯迅同去日本留學。后來的"蘇報案",就有他的份。他在日本學習制造炸彈,在南京實驗時,意外爆炸,魂散他鄉了。俞珊正是在這時候出生在日本。后來,俞大純與革命黨聯系密切,還被蔡元培吸收進了教育部任部員。
對于子女的教育,俞大純的態度是,正統、正路和正宗。俞珊的求學由此一路坦途:少時就讀于天津南開女中,后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20世紀20年代中期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學,精通英語、熱愛戲劇。
她天生就是演戲的材料。這塊璞玉是寫國歌的田漢發掘的。今人只知道《義勇軍進行曲》,其實田漢早期是以話劇出名的。他早年留學日本,20 世紀20 年代開始戲劇活動,寫過多部著名話劇,如《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蘇州夜話》等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劇作都很熱門。1927 年,他任教于上海藝術大學并被選為校長,當時他的作品《名優之死》在上海大獲成功。
一部好戲的關鍵在于主角的演繹能力。田漢尤其注重對主角的發現和培養。20 世紀20 年代后期和30 年代初期的大上海,是屬于南國社的時代。這個藝術社團的前身為南國電影劇社,設有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五部,以戲劇活動為主,主要成員有田漢、歐陽予倩、徐志摩、徐悲鴻、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這里培養出了中國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如唐槐秋、陳凝秋(塞克)、陳白塵、趙銘彝、金焰、鄭君里、張曙、吳作人等。
民國初中期,話劇代替了昆曲、京劇的舞臺,以其直白、現代性和力量感,吸引了大批的觀眾。大革命的氣息,造就了話劇冉冉升起的契機。
他們諷刺、影射、控訴和表達著,一幕又一幕,一出又一出,老劇新演,新劇不斷。有一次,田漢到俞珊所在的學校排練《湖上的悲劇》(后來李云鶴曾演出此劇),這是一出批判包辦婚姻、呼喚愛情、思想自由的劇作。觀眾中,有一位女生的眼睛吸引了田漢──"她有一雙令人銷魂的金色眼睛"。
田漢正在尋找新戲《莎樂美》的女主角。《莎樂美》是英國戲劇家、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奧斯卡? 王爾德的經典之作。莎樂美這個人物一直具有頗具爭議,一般認為,她的原型是記載在《圣經》中的古巴比倫國王希律王和其兄弟腓力的妻子所生的女兒,這個女兒幫助她的母親殺死了施洗者約翰。
莎樂美的美是性感得讓人無可抵御,巴比倫國王甚至愿意用半壁江山,換莎樂美一舞。
在王爾德的筆下,故事演變成了充滿神話和邪惡的愛情劇。
故事中,莎樂美化身為以色列希律王的繼女,16 歲。美麗絕倫的莎樂美公主因為對先知約翰一見鐘情,向他表達了愛慕,想得到他的一個吻。沒想到,先知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她。在希律王宴會上,希律王答應只要莎樂美跳一支舞,就滿足她的所有愿望。莎樂美一舞過后,開口要的是約翰的頭。希律王雖萬般不愿,無奈不能毀諾。莎樂美捧起先知的頭,終于如愿以償,將自己的紅唇印在了先知冰冷的唇上。她對著先知的頭說:"你為什么不看看我。只要你看到我,你一定會愛上我……"
那一年,俞珊芳齡20 歲。她五官精致,身材曼妙,落落大方,艷而不俗,而她身上散發著的那股神秘感,深深吸引了田漢。他看著她的側影一點點離去,連說:就是她!莎樂美,非她莫屬!田漢慧眼識珠,后來,俞珊果然成了南國社引以為豪的女演員。
在西方的《莎樂美》中,衛隊長贊嘆莎樂美傾國傾城的容貌:你看見她正在翩翩起舞,看上去多蒼白。而莎樂美則對約翰唱出對男性身體的贊歌:約翰,你的身子令我癡狂!你的身子如未經耕耘的野地里的百合一般潔白。
在王爾德的巧妙設計下,徹底裸露身體的女演員,身上披著層層薄紗,脖子上纏繞著閃爍金光的寶石,"莎樂美"在七層紗背后隱約的胴體,令人浮想聯翩。在與希律王的舞蹈時,她扭動曼妙身姿,輕輕抖落一層層的舞紗。希律王對莎樂美說:"可以去拿你想得到的東西。"
希律王說:"她就像是位瘋狂的女士,一位四處尋找愛人的瘋狂女人。她赤裸。她全身赤裸。云層想要為她遮掩,但她不接受。她高掛在天上展現自己。如同酒醉的女人,她在薄云之間踉蹌游移……"
全劇的較高潮處就是這場"七層紗舞",驚艷、神秘、誘惑,人體之美與古典神話相得益彰。
好演員不需要太多的雕琢。對于俞珊來說,再少的指點都是多余的,她一上場就有了活力,散發的磁力牢牢地吸附著臺下的觀眾。
田漢渴望,他特別為《莎樂美》配備了強有力的配角,飾演希律王的萬賴天、飾演敘利亞少年的金焰、飾演約翰的陳凝秋都是響的實力派戲劇演員。
莎樂美》的"寫實布景"則是吳作人設計的。這是首次采用寫實布景,在戲劇界,在南國社都是先例。當時莎樂美"七重面紗之舞"的配樂,用的是貝多芬的小步舞曲,由冼星海和吳作人一起演奏:冼星海彈鋼琴,吳作人拉小提琴。
關于演出的實況,博學影劇作家唐紹華曾在《文壇往事見證》一書中記錄:"女主角俞珊全裸穿著珠羅紗半透空之長袍,在照明燈直射下,胴體畢現。俞珊更以呻吟似地輕呼道:`約翰,我要親你的嘴,你現在還能拒絕了我嗎?`如此誘惑,有多少觀眾,能不被吸引!"
艷驚四座。"莎樂美"有一種充滿肉欲的性感之美。誰又能因為性感而拒絕美麗呢?俞珊的美無可遮蔽地綻放了,盡情而恣意。
田漢說:"中國劇壇過于荒涼,這樣美麗的花栽上一朵也許還有些功利的效果。"
效果是極其明顯的,要知道,之前舞臺的女主角多為男子反串,如李叔同為扮演茶花女瑪格麗特時,毅然刮掉了蓄須;曾孝谷在《黑奴吁天錄》中扮演黑奴妻;陸鏡若扮演女畫家露蘭;而歐陽予倩扮演的則是為愛情而犧牲的年輕美貌的女優托斯卡。俞珊的正身亮相,徹底征服了觀眾。
那是一個注定熾熱的晚上,在火爐之城南京。施寄寒在《南國演劇參觀記》中記載了該劇在南京首演時的盛況:"是晚全場座位不過三百左右,來賓到者竟達四百以上,場內空氣甚為不佳。"
由于當時觀眾太多,劇場秩序混亂,因此從第二場開始,票價由六角提高到一塊大洋。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數目,因而遭到了觀眾的抱怨。但是就算是沖著"天界公主"俞珊,他們也愿意來看,看她的激情四射,看她的玄幻冷媚,看她沒有天條不受規則的愛的恣意。她那張求愛不得便割下所愛者頭顱捧著親吻的劇照,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形象,登上了無數的報紙雜志。2003 年,還作為標志性的畫面用在了《插圖中國話劇史》的封面和封底上。
俞珊一下子紅透了半邊天。尤其是1929 年的8 月,《莎樂美》在上海灘成功公演后,俞珊的名字飛入了尋常觀眾家,也飛入那些熱衷風月的才子心里。
徐志摩就是其中一位。田漢曾說過:"《莎樂美》的演出,還促成了一個半的好事。一個是,蔣光慈(光赤)與吳似鴻的結合;半個是,徐志摩和俞珊的談愛。"
如果一個已婚的大才子,在自己的書房里,懸掛一位女演員的美艷劇照,且有這位女演員的舞衣,做妻子的會作何感想呢?這位大才子就是徐志摩,他的妻子就是陸小曼。
據徐志摩的義女何靈琰回憶,20 世紀30 年代初期,上海福熙路四明村,徐志摩府上,"三樓亭子間是徐干爹的書房,……房中有厚厚的地毯,美麗的椅墊,有當時名女人俞珊的舞衣,……墻上掛著一張俞珊的照片,穿著舞衣,描眉畫眼,一腿跪在地上,手中托了一個盤子,盤中一個人頭,當時又想看又怕看,徐干爹說是什么`沙洛美`(莎樂美)的劇照"。
單單為了這些,估計陸小曼不會多說什么。徐志摩是性情之人,他有追星的權利,也有布置自己書房的權利,就如同她也有吸食"芙蓉膏"(鴉片)和唱昆曲的權利。
但后來發生的就不太像話了──俞珊直接住進了徐志摩家。這算是哪門子事?想想陸小曼對林徽因的妒忌心就能知道這兩口子當時的爭執了。
此事,在陳定山的《春申舊聞》有所記載:"有俞珊者,健美大膽,話劇修養很高,徐志摩是余上沅的學生。他崇拜志摩,也崇拜小曼,她為要演《卡門》,時常住在徐家,向志摩請教。她又想學《玉堂春》,向瑞午請教。志摩只是無所謂的。小曼卻說她肉感太豐富了。論俞珊,確有一種誘人的力量,因此和志摩反目,已不是一次了。"
拖著小辮子的大師辜鴻銘曾有個著名的比喻:茶壺與茶杯。男人與女人的關系就是茶壺與茶杯,一個茶壺就應該多配幾個茶杯,天經地義。
這個理論到陸小曼這里就行不通了,她的愛情是自私的,如同"莎樂美",死了也要唯我獨享。兩人爭吵時,徐志摩做無奈狀,說:"你要我不接近俞珊,容易。但你也管著點兒俞珊呀!"陸小曼據理駁斥:"那有什么關系,俞珊是只茶杯,茶杯沒法兒拒絕人家不斟茶的。而你是牙刷,牙刷就只許一個人用,你聽見過有和人公共的牙刷嗎?"潛臺詞無非是警告徐志摩,你甭想有茶壺多配茶杯的念頭,怎么樣都不行。
毋庸置疑的是,俞珊有著"美的蠱惑"的力量,這對于風流才子徐志摩來說,是一種煎熬,也是一種致命的誘惑。陸小曼心里是焦灼的,仿佛受到威脅的驚兔。
1930 年6 月,俞珊參加了南國社第三期公演,擔任田漢根據法國梅里美同名小說改編的《卡門》里的女主角。俞珊成功塑造了一熱愛自由、富有反抗精神的吉卜賽女子形象。她的美得到重疊式的升級。她的表演天才得到了的發揮。如果她就此走下去的話,未來的民國明星史上,她的名字一定不輸阮玲玉、胡蝶和王人美。
但家世給她的演藝生涯帶來了壓力。俞大純先后在教育部、交通部任職,此后賦閑在家,但其子女多出國留學,回來后不是教授就是醫生,皆有體面的事業。對于女兒登臺演戲,他本就有成見,且演的又是那樣膽大和露骨的戲劇,他更是不容。據說俞大純一度以登報與俞珊脫離父女關系相脅。世人皆以為,這是俞珊提前終止戲劇生涯的主要原因。
但從史料上看,那個時間段,俞珊病了,生了瘧疾和傷寒,從徐志摩與梁實秋的通信內容看,有以下證據:"莎樂美公主不幸一病再病,先瘧至險,繼以傷寒,前晚見時尚在熱近四十度,呻吟不勝也。""俞珊病傷寒,至今性命交關。""俞珊死里逃生又回來了,先后已病兩個月,還得養,可憐的孩子。"1931 年2 月9 日徐志摩給劉海粟的信中說:"俞珊大病幾殆,即日去青島大學給事圖書館,藉作息養。"由此可見,俞珊離開舞臺原因除了來自父親的壓力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病不能再登臺演出了。
總之,這位中國話劇界的及時位女明星提前謝幕了,這讓田漢大受打擊,他逢人就稱俞珊是"我們的莎樂美",乃至于引起妻子的不悅,甚至為此發生過口角。
梁實秋是中國研究莎士比亞及時人,散文才氣逼人,一本《雅舍小品》足以見功底。他從1927 年到1936 年與魯迅論戰,持續八年之久。他的婚姻是包辦的,原配夫人程季淑是安徽績溪人,與胡適是同鄉。程夫人去世后,梁實秋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紀念。他們的婚姻被稱為"美滿的包辦"。但在其中也隱含著幾多不穩定的情節。因為他認識了俞珊。
1929 年8 月《莎樂美》在上海公演時,觀眾中就有梁實秋。之前他經徐志摩的介紹認識了俞珊,但沒有想到她的戲會如此"誘人"。但他的筆下卻是另外一種味道。他的一篇《八月三日南國第二次公演以后》的劇評發表在熊佛西主編的《戲劇與文藝》上:"這戲未嘗不可演,很短很有誘人的精彩。……唯美派的肉欲主義的戲,我希望他們不要演了吧。"
在包括徐志摩在內的一片叫好中,突然來了這樣一篇東西,田漢不干了。他馬上在南國社的刊物《南國周刊》上予以反駁:梁先生這是用古典派的尺寸來量唯美派的東西,真是不解我們的良苦用意,我們本就想在"中國沙漠似的藝術界也正用得著一朵惡之華來溫馨刺戟一下"。梁先生此思想有些迂腐古板:"他似乎與某小報的批評家一鼻孔出氣。除掉莎樂美的肉以外看不出別的東西。我也要問佛西先生:`是研究戲劇的,你以為《莎樂美》除`很短`、`誘人`、`肉欲`以外,無意義嗎?"
事后證明,田漢是大大地誤會了梁實秋。梁先生對戲本身只是業務探討,他對女主角俞珊可是關心入微。1930 年,梁實秋接受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的邀請,到青大執教,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此時,俞珊在上海患瘧疾和傷寒,他還不斷通過徐志摩詢問俞珊的病情,并囑咐她早日康復。
而俞珊在身體稍微恢復后,竟隨梁實秋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任職,"藉作息養"。這是一種命運嗎?戲里戲外,俞珊正在進行著自己真實的人生。正是在青島大學,她嫁為人婦,成為一個比她大19 歲男人的夫人。
這個人就是在當時并不算出名的趙太侔,后就任青島大學校長。梁實秋之所以到青島任教,據說也是因著趙太侔。
聊城傅斯年、菏澤何思源、蓬萊楊振聲、益都( 青州) 趙太侔,這是前后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山東籍知名學 留學時的趙太侔者。相對于前三人,李云鶴的老師趙太侔低調而名聲不那么顯赫。
趙太侔早期曾到美國留學,專業是戲劇,他與聞一多、熊佛西都是同學,與梁實秋很早就是朋友,在朋友眼中,他是"一個整天不說話的人"。梁實秋在《雅舍憶舊》中曾經寫道:"他(趙太侔)寫得一筆行書,綿密有致,據一多告我,太侔本是一個衷腸熱烈的人,年輕的時候曾經參加革命,擲過炸彈,以后變得韜光養晦沉默寡言了。我曾以此事相詢,他只是笑而不答。"
從北京大學到加拿大,再到美國紐約和哥倫比亞,轉入英國文學系。1924 年中秋節開始,趙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聞一多等留美學生,還在異國排演五幕英文古裝劇《楊貴妃》,在紐約公演,大獲成功,轟動一時。后來又組織演出《琵琶記》,由梁實秋翻譯成英文。梁實秋在劇中飾蔡中郎,謝文秋飾趙五娘,顧毓琇演宰相,冰心演宰相之女,著名化學家曾昭掄在劇中也扮演了角色。
回國后,身逢亂世的趙太侔也沒有離開過戲劇。他還是中國"國軍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1927 年9 月至12 月,趙太侔到上海探訪梁實秋,他們到底說了些什么,并不清楚。梁實秋只是對這個人印象深刻:趙太侔,"寡言笑"的人,一多(聞一多)的老朋友,"他曾到上海來看我,進門一言不發,只是低頭吸煙,我也耐住性子不發一言,兩人幾乎同時抽完同一包煙,他才起身而去"。梁實秋感嘆這個人"饒有六朝人的風度"。
偏偏就是這樣一位很悶的教授,娶走了舞臺上不羈的"莎樂美公主"。要知道,當時圍繞在"莎樂美"周圍的男人,已經"暴露"且具有明顯嫌疑的才子就有徐志摩、梁實秋、聞一多等人。據說當時俞珊一下子迷倒了八位青島大學的教授,其他的就不一而足了。
俞珊在赫赫有名的青島大學攪亂了一池春水,也帶出一串青島大學名教授的艷聞,當時過往青大的徐志摩在給陸小曼的《愛眉小札》中寫道:"好一位小姐,差些一個大學都被她鬧散了。"言語中不乏沾沾自喜。接著還顯擺"梁實秋也有不少丑態,想起來還算咱們露臉,至少不曾鬧出什么話柄。夫人!你的大度是最可佩服的"。
不過事后也有人拿出徐志摩為俞珊捧痰盂的舊聞"調戲"這位瀟灑詩人,說明他對俞珊的狂熱程度遠不下于今日的追星族。不過,真才子演繹起真性情來,并沒有什么尷尬和矯情,相反倒多了幾分真實和可愛。對于俞珊來說,可貴是真實,可怖是虛假。
梁實秋是于1930 年秋天離開上海的,當時是接受青島大學校長楊振聲的聘請,接任青島大學外文系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在那一年,徐志摩與他的通信中至少有四次提及俞珊。
從徐志摩給劉海粟的通信內容看,俞珊應該是1931 年2 月到青島大學任職圖書館館員的。到了1931 年4 月28 日,徐志摩、梁實秋的信中就提及了俞珊在青島大學引發的"艷聞"。
信中所提"艷聞",或許并非是指梁實秋與俞珊,但梁實秋還是在晚年給予了回應:"信里所說的艷聞,一是有情人終于成了眷屬,雖然結果不太圓滿,一是古井生波而能及時罷手,沒有演成悲劇。"(《舊箋拾零》)有人據此推論,有情人成為眷屬指的是趙太侔與俞珊的結合,只不過后來又離婚了。而后者,有人認為是聞一多與俞珊,也有認為是聞一多與方令孺的"一段情"。
也就是說,梁實秋撇清了自己與艷聞的關聯。在梁實秋洋洋幾百萬文字中,找不到俞珊兩個字,可謂干凈。但是有人不依不饒,直指梁實秋對俞珊有所迷戀,只是開了花卻未能結成果,直接證據竟然是轉述梁實秋第二任夫人韓菁清的回憶,說當他的生命走向,他在睡夢中還常常念叨"俞珊"的名字。這一說法,倒不失大文人的浪漫。想起了戴望舒在及時本詩集上寫給暗戀者施絳年的拉丁文詩句:
愿我在的時間將來的時候看見你,
愿我在垂死的時候用我虛弱的手把握著你。
徐志摩說梁實秋在俞珊面前出了不少丑態,或許也只是"醋意"之文,試想,有哪位暗戀者沒在心儀的人面前出過丑呢?連野生的黑嘴松雞在求偶時,都知道要張翅翹尾巴,炫耀舞技,何況是高智商的文人呢?
但在聞一多創作詩歌與俞珊傳出緋聞時,卻無意中暴露了梁實秋。
聞一多是1930 年夏天到青島任教的,為國文系的主任,來來往往中不免與圖書館打交道,詩人炙熱的情感無疑會將他引向充滿"肉欲"的著火點"莎樂美公主"。
1931 年,被稱為聞一多的"戀愛年"。這一年,他創作了著名的《奇跡》。徐志摩對這首詩的評價是: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他認為這是聞一多寫得好的一首詩。聞一多已經三年不寫詩了,有人說,他是在靈魂的痛苦中寫下了這首《奇跡》,但"奇跡"似乎始終都沒有如他想象的那樣撥開門扉,悄然來臨。這一等候,一直到了他倒斃在昆明街頭。這首《奇跡》成了這位猛士詩人詩的"絕筆"。
詩歌總是與熾烈的愛情分不開,無論是寫革命,還是書志氣,愛情一直在新式詩歌里成為明喻暗喻。這聯想的靈感之物,不缺的就是浮想和狂想。
有人認為這首《奇跡》蘊含著聞一多與方令孺的"一段情"。那時方令孺在國文系當助教。這個眉清目秀,面相端莊,長著如趙薇一雙美麗大眼的女子,與林徽因被稱為"新月派"僅有的兩位女詩人。在青大,她與諸多大教授們組成了"八仙",她是的女性"何仙姑"。
梁實秋曾這樣描述方令孺:"她相當孤獨,除了極少數談得來的朋友以外,不喜與人來往。她經常一襲黑色的旗袍,不施脂粉。她斗室獨居,或是一個人在外面而行的時候,永遠是帶著一縷淡淡的哀愁。……不愿談及家事,談起桐城方氏,她便臉色緋紅,令人再也談不下去。"
或許是因為聞一多等人經常和方令孺在一起活動,反倒沒有多少猜測和神秘感了。因此,有不少研究者認為,方令孺與聞一多當時形同哥們兒,何來"奇跡"?還有考證說,方令孺可能對聞一多有意,但正是在那個時節離開了,更令人遐想聞一多與俞珊的關系。
頗為吊詭的是,在聞一多發表《奇跡》的新月社新出版的雜志《詩刊》上,時間為1930 年年底。而在1931 年1 月該刊上,就有方令孺的《詩一首》:
愛,只把我當一塊石頭,
不要再獻給我,
百合花的溫柔,
香火的熱,
長河一道的淚流。
看,那山岡上的一匹小犢,
臨著白的世界,
不要說它愚碌,
它只默然,
嚴守著它的靜穆。
小詩清新而雋永,芳香而流長。但似乎沒有人太注意這個細節,因為大明星俞珊太招眼了。
梁實秋有意無意中點出聞一多寫詩的玄機:"實際是一多在這個時候自己感情上吹起了一點漣漪,情形并不太嚴重,因為在情感剛剛生出一個蓓蕾的時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內心里當然是有一番折騰,寫出詩來是那樣的回腸蕩氣。" 而在1931 年的暑假,聞一多還把妻子送回了湖北鄉下。這為他的"熱戀年"平添幾多猜測的空間。
記得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后,身陷與陸小曼的熱戀漩渦中,避走柏林,這時他與張幼儀兩歲多的兒子彼得不幸早夭,他緊抓著彼得的骨灰壇掉下了眼淚,寫下了充滿父愛的《我的彼得》:"……我手捧著那收存你遺灰的錫瓶……把一個小花圈掛在你的門前——那時間我,你的父親,覺著,心里有一個尖銳的刺痛。"
當晚年的張幼儀在侄孫女的誦讀下聽完這些話后,嘆聲說:"他寫這篇文章的口氣,倒像是個非常關心家庭又有責任感的人。可是啊,從他的行為來判斷,我不覺得他擔心我們的錢夠不夠花,還是我們要怎么過活這些事情。你曉得,文人就是這德行。"
讀來潸然。文人常常具有讓人難以理解的兩面性。梁實秋有意無意間表現著他與俞珊的沒有火花,但同時又對聞一多與之的火花津津有味。后來,梁實秋還公布了聞一多《奇跡》的姊妹篇《憑借》:
你憑著什么來和我相愛?
假使一旦你這樣提出質問來,
我將答得很從容——我是不慌張的,
"憑著妒忌,至大無倫的妒忌!"
真的,你喝茶時,我會仇視那杯子,
每次你說那片云彩多美,
每次,
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里惡罵:
"怎么?難道我還不如他?"
梁實秋說,這首詩是聞一多"在青島時一陣情感激動下寫出來的"。
俞珊的嫌疑較大。
有一種說法,徐志摩曾親赴青大,當面警告俞珊,要她收斂些。到底收斂什么,無從可知。
1932 年暑假,隨著聞一多離開青島大學到清華大學任教,這場疑似愛戀才畫上了句號。
不過,對于梁實秋在青島大學的"艷聞",沈從文倒有話說,沈從文在1931 年7 月4 日給在美國的好友王際真的信中提及:"梁實秋已不`古典`了,全為一個女人的原因。"
一個月后,沈從文到青島大學任教,在這里待了兩年多的時光,完成了他的愛情杰作,把張兆和接到青大圖書館做館員,同時也為名作《八駿圖》和《水云》打好了腹稿──也正是這兩篇文字,牽出了他與青大圖書館員俞珊傳聞中的情感交際。
所謂《八駿圖》里的"八駿",其實是指八位教授,有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史漢學家、六朝文學專家等,可以說是20 世紀30 年代中國高級知識分子的群像。
小說通過"八駿"之一達士先生的視角,觀察和反映出幾位教授的微妙心理
內容豐富,評價客觀
看著不錯,兩層書架都放滿了,慢慢看了,孩子長大了孩子接著看~
正在看,希望不錯
圖書的質量不錯
理還亂的年代……
一直在雜志之家買書,價格優惠,而且都是正版,每次都很滿意,這幾年幾乎經常買,都不去實體店了,省了好多錢。感謝雜志之家。
挺不錯的一部休閑讀物,打發時間
東西包裝很好,正版,價格很優惠
上下沿的裝訂處白膠有瑕疵
還好吧,就算是給自己多增添點知識。
被書的名字吸引,尾品匯的水,劃算、先買了收藏
書內容不錯,孩子喜歡看。
沒有林徽因、阮玲玉那樣耀眼,更沒有宋氏三姐妹那樣奪目,在民國這段紛亂的歷史里,她們是散落在田間溪畔的小花,無奪目之華,有自然之芳;無驚天之美,有堅韌之秀。她們中間,有把弄丹青、文字的畫家、才女,如周鍊霞、陳衡哲;有參加革命的先鋒女子,如陳鐵軍、丁香、胡蘭畦;也有開一代教育先風的老師,如黃紹蘭、楊蔭榆;或是躲在男人背后的家婦,如劉沅穎……這十三位姿態各異的女子,在民國這個特殊的時代,因不同的際遇和秉性,成就了于平常處的十三段驚鴻人生。所有的凜冽與決絕,平和與柔順,張揚與忍耐,讀來宛在身側。
了解過去的歷史下的女子
值得擁有……
后的家婦,如劉沅穎……這十三位姿態各異的U女子,在民國這個特殊的時代,因不同的際遇和秉性,成就了于平常一生恰如三月
有明顯的捆扎痕跡,書角折了,當當發貨之前能檢查一下嗎?這種破書不能不要發嗎?
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翻開書頁,民國的風情撲面而來。 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性格的時代,她最喧囂也最雅致,最苦難也最多情。《一生恰如三月花》,是對民國十三位奇女子從家世、經歷、思想、見識的立體素描,相比林徽因、陸小曼、張愛玲、宋氏姐妹這些絢爛到極致的女子,她們的人生更平實、更接地氣。 越是優秀的女子便越是曲高和寡,縱是一身才華、一身膽實,傾倒了整個世界,但若不能傾倒她所深愛的男人,沒有一個真心懂她的人護佑左右,再絢爛的人生也不完美。還好,民國養育了一批奇女子,也養成了一批學貫中西、思想處于開放期、解放期、轉型期的男人。他(她)們在一次次的…
不為熟知的民國時期很棒的女性,讓我感慨萬分
很是喜歡這樣的書,細細品讀,不一樣的民國女子。
都是平時很少聽到的人物故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兩本書內容還不錯,是我想象中的,可是草木滋味這本書是全新的嗎?后面幾頁都是褶子了
民國的才子佳人故事,一直是我喜歡的題材,又買了一本同類型的書,講述不同的女子故事,展示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
這里面沒有林徽茵,沒有阮玲玉,沒有張愛玲,都是普通人,有才女,畫家,革命者,但正是因為普通,才更加接地氣。
這些女子從未在書上看到過,從未聽人說過,她們同樣美麗
一直對民國女子有著一種好奇,感覺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每一人身后都有一段故事,送的書簽很好看
一本民國女子的故事,寫了十三位民國時期的著名女子的生平,驚鴻人生。喜歡歷史上每個留下痕跡的女子的故事
很厚,還沒看,內容應該還不錯,以前只看過一些民國出名女子的故事,現在看一看另一群女子的故事很也不錯
一本《民國女子別冊》,于“民國熱潮”中另辟蹊徑,“打撈”出十三位傳奇女子,撰述生平,聊以備忘。這些人沒有林徽因、阮玲玉那樣耀眼,更沒有宋氏三姐妹那樣奪目,她們雖然普通,卻更接地氣;她們雖不如寶黛釵一般引人注目,卻也是各有性情,各有命運,且更接常人。她們的優雅和才情,讀來更覺延綿幽遠。
一本民國女子的故事,寫了十三位民國時期的著名女子的生平,驚鴻人生。作者文筆雋美、流暢,可讀性強。
還不錯吧。。。還沒來得及看。。。準備去臺灣玩的路上看,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