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圖書
人氣:36

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

天涯晚笛》,"民國時代一位才女"張充和的口述實錄故事。 民國時期,她身處燦若星辰的一眾名家賢士之間,她的知交師友中有胡適之、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等等。她的昆曲、詩詞、書...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女性人物  
  • 作者:[蘇煒]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百歲張充和作品系列
  • 國際刊號:9787549540259
  •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07
  • 印刷時間:2013-07-01
  • 版次:5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天涯晚笛》,"民國時代一位才女"張充和的口述實錄故事。

民國時期,她身處燦若星辰的一眾名家賢士之間,她的知交師友中有胡適之、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等等。她的昆曲、詩詞、書法造詣皆秀逸超凡,成就件件文壇軼事,汪曾祺贊她唱腔"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歐陽中石稱她書法非常精到"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抗戰年月,這位正當韶年、俏皮聰慧的"張家四小姐",在一群"國粹"長者中間穿梭來去,恰如烽火戰場間綻放的春蘭秋菊,受到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和嬌寵。

她為姐夫沈從文寫誄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傳誦一時;她因詩人卞之琳起爭議,"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見鐘情,至少是有點一廂情愿吧",文壇嘩然;她看林徽因,永遠是眾人的中心,沒有別人說話的時候,"大家都喜歡的,我未必喜歡呀";她說自己的同事朱自清,他和冰心早期的寫作,都有點"酸的饅頭"(sentimental,即感傷,濫情)……

本書作者蘇煒是張充和的耶魯晚輩與居所近鄰,多年來時相登門求教,學習書法、詩詞。《天涯晚笛》即為張充和自本世紀以來向蘇煒斷斷續續口述的人生故事,其中披露珍貴影像一百多幅,包括楊振聲、查阜西送給她的結婚禮物"八卦墨"和"寒泉琴",又特別附錄"合肥四姊妹"的張家譜系圖,厘清跟張愛玲不是一族的親戚,其中主要篇什均經張充和親自審閱修改。

編輯推薦

百歲張充和的"朝花夕拾"——她從民國走來,今年100歲,還和我們一樣活著。聽張充和講故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戲,章士釗贈詩把她比作東漢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學他娘家的書法,聞一多生活拮據卻主動刻圖章相贈,胡適訪學喜歡到美國西海岸她家去揮毫,張大千在耶魯拿她的舊宣紙畫芍藥與人物……她的相交師友,一眾名家,燦若星辰,她的曲藝小楷,格調極高,秀逸超凡。

"民國時代后一位才女"口述實錄——《天涯晚笛》同路走來的舊雨新知,她看程硯秋,覺得鬧;她看馬連良,嫌他油;她看楊蔭瀏,算盤打得噼里啪啦響,原來是在給音樂算節奏;她看陸小曼,也會唱曲也會畫畫,有不錯的印象;她看林徽因,永遠是眾人的中心,"大家都喜歡的,我未必喜歡";她看苦苦追求她的卞之琳,好意是心領了,"但這種事情不能勉強";她看朱自清和冰心,早期白話文寫作都有點"酸的饅頭"……

"合肥四姊妹"的世紀長河——余英時認為,周有光先生說得十分:"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天涯晚笛》特別附錄"合肥張家譜系圖",厘清"合肥四姊妹"跟張愛玲不是一族的親戚。今天回望四對夫婦(張元和嫁顧傳玠,張允和嫁周有光,張兆和嫁沈從文,張充和嫁傅漢思),四妹張充和100歲,二姐夫周有光108歲,仍未止歇,可敬可佩!

作者簡介

張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民國重慶、昆明時代著名的"張家四姊妹"之一,2013年5月17日在美國家中度過百歲生日。早歲師從朱謨欽學古文及書法。十六歲從沈傳芷、張傳芳、李榮忻等學昆曲。1934年以數學零分、國文滿分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抗戰爆發,轉往重慶,研究古樂及昆曲曲譜,并從沈尹默習書法。勝利后,于北大講教授昆曲及書法。1948年結縭漢學家傅漢思(Hans H. Frankel,季羨林北平時期的好友)。1949年移居美國,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二十多載,并于家中傳薪昆曲,得繼清芬。

蘇煒,中國大陸旅美作家、批評家,現任教于美國耶魯大學,曾任東亞系中文部負責人。1978年進入中山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赴美留學,獲洛杉磯加州大學文學碩士。1986年回國工作,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曾出版長篇小說《渡口,又一個早晨》、《迷谷》、《米調》,短篇小說集《遠行人》,學術隨筆集《西洋鏡語》,散文集《獨自面對》、《站在耶魯講臺上》、《走進耶魯》等。

目錄

題獻]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

題圖]張充和女史近影

序表]合肥張家譜系圖

緣起]張充和:一位碩果僅存的世紀老人

輯一]世紀人生

1、"哎喲,有鬼喲!"——張充和與沈從文碑文的故事(三位沈先生之一)

2、生命中另一位重要的沈先生——張充和與沈尹默交往的故事(三位沈先生之二)

3、綠腰長袖舞婆娑——張充和與沈傳芷及昆曲的故事(三位沈先生之三)

4、一時多少豪杰——《曲人鴻爪》與國運、家運

5、時代風濤里的笙曲弦管——張充和與重慶曲社、禮樂館的故事

6、"魚玄機"與"桃花魚"——張充和學詩的故事

7、"他們心大,真是很偉大的!"——從"懷宇"到張家故事

8、從聞一多刻的圖章說起——張充和回憶昆明生活斷片

9、"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張充和談卞之琳與"卞張羅曼史"

10、"亂世佳人"、書店伙計與"小挎奶奶"——張充和談她與傅漢思的異國婚戀

11、"我做事吧,你再去讀一個中文的Ph.D!"——張充和談美國歲月

12、"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關于"張充和為胡適的情人傳信"的公案

13、"啊呀呀!我聽著就嚇死了!"——零碎記下的"非邏輯片斷"

14、古箏與古琴:京昆之別?——關于傳統與人事的散漫話題

輯二]因緣際會

15、一段奇緣:和"布舅舅"一家突然接上的聯系——筆者與韋小美的通信

16、張門立雪——我和我的耶魯學生跟隨張充和學字、學詩的故事

17、古墨緣——和張充和一起欣賞她珍藏的古墨

輯三]天涯側影

18、雁猶如此——張大千的大雁朋友

19、春日的好心情——張充和的兩位"老故人"

20、香椿——從香椿林走進歷史回廊

21、愛樂飛鴻—— 一封信引出的隔洋、隔代之緣

附錄]金陵訪琴

后記]關于張充和口述實錄故事

在線預覽

"那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著了,滿腦子都是跟沈先生(沈從文)有關的事情。睡到半夜,干脆爬起來,研墨,寫字,順手就寫下了這四句話。" 張先生把紙張遞給我,點著上面的文字,解釋道,"不折不從,說的是沈先生的堅守。他一生經歷過各種坎坷,在``中也受過各種苦,可是他總是能堅守住自己的一點東西……"

"我學字多年,早就仰慕沈先生(沈尹默)的書風和大名,可是到了重慶,也不敢貿然造訪求教。那是一九四一年吧,我在重慶國泰戲院演昆曲《游園驚夢》,演出很轟動。章士釗作了詩,很多詩人唱和,沈先生也和了兩首,就抄錄在紙上托人轉給我,這樣我們就認識了,以后就常常向他求教。那時候到沈先生家,一進去先報上名字。他聽說我來了總是很高興,我就站在那里看他寫字,一站就站個半天。"

"沈先生(沈尹默)性格樂觀,一點兒也沒架子,寫字就用一張小桌子,站著寫,我就站在一邊為他拉紙。看他寫字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他不要我學他的字,也不要任何人學他的字。他說,要學,就學他娘家的字——他說的`娘家`,是他學書法追隨的各流各派的老祖宗。這個`娘家`,可大得不得了啊!"

"要唱戲,首先得找人配戲,就是要找跑龍套的。在重慶,那一年演《刺虎》,我是屬于教育部的,要唱戲,龍套就得從自己所在的部門里找。開會商量,那四個龍套就在酒席上定了,就找王泊生——他原是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當時在教育部任職;還有陳禮江,社會教育司司長;鄭穎孫,音樂教育委員會主任;還有盧冀野,就是盧前,他既會寫詩寫曲,又會彈古琴。這些人都算教育部里的官員,人面都很熟的。那天是勞軍演出,要大家捐款,各部會的長官都要來看。開場鑼鼓音樂一響,他們四個龍套一出來,大家全都認得,全場就拼命鼓掌。龍套一出場就拍手掌,這唱昆曲的可從來沒見過;這四個人又當慣了官,像在臺上演講,別人一鼓掌他們就點頭鞠躬,越點頭掌聲就越響,結果他們點頭鞠躬個沒完,場上場下的笑成一堆,幸虧不是在我上場前,不然這戲,可真就唱不下去啦……"

"胡適很喜歡寫字的,也喜歡到我這里來寫,我這里的筆墨紙張都全哪!他的字學的鄭孝胥,喜歡把撇捺拖得長長的。我問他,果然不假,他直笑:`我的根底都被你看出來啦!`鄭孝胥的字在他們那個年代很風行,很多人學的。"

趙榮琛(京劇四大名旦程硯秋的入室弟子,題簽上寫著:"充和表妹以為紀念")——"他是我祖母的姨侄。他們家是太湖的趙氏家族,家里有個`四代翰林`的大匾抗戰時被日本人弄走了。狀元人家自然是看不起唱戲的,他叔叔唱戲的時候,就被家族除了名,趕出祠堂;可他還唱……")

"重慶也有個曲社,就叫重慶曲社。一般總是由一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挑頭,組織曲社的活動。我記得抗戰年間重慶的曲社是由項馨吾挑的頭,他是當時中央信托局的經理,老曲家。他年紀較大,與俞振飛同輩。我當時在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做事,也時常參加曲社的活動,大家一塊兒度曲、唱戲、排練、演出什么的。上面若有勞軍任務,或者要接待外國人,就去找重慶曲社。當時重慶政界、文化界好多人都是社員,其中還有兩位曲壇川字輩的新人,我在重慶師范還教了一批學生,應該說是人才濟濟的。我們每兩個禮拜聚一次,大家湊在一起唱戲。"

"(曲社唱過的戲)就那么幾出,《刺虎》、《游園驚夢》、《斷橋》、《思凡》、《鬧學》什么的。當時勞軍,各部會聯歡,唱的都是老戲,沒有新編的戲。現在的小孩子,拉拉幾天琴就要作曲了,就要編新戲了——弄音樂,哪有這么簡單!"

"重慶也有個曲社,就叫重慶曲社。一般總是由一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挑頭,組織曲社的活動。我記得抗戰年間重慶的曲社是由項馨吾挑的頭,他是當時中央信托局的經理,老曲家。他年紀較大,與俞振飛同輩。我當時在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做事,也時常參加曲社的活動,大家一塊兒度曲、唱戲、排練、演出什么的。上面若有勞軍任務,或者要接待外國人,就去找重慶曲社。當時重慶政界、文化界好多人都是社員,其中還有兩位曲壇川字輩的新人,我在重慶師范還教了一批學生,應該說是人才濟濟的。我們每兩個禮拜聚一次,大家湊在一起唱戲。"

"我在師范教戲,歸在音樂系。執掌音樂系、同時在曲社里兼做文武場的,都是楊蔭瀏。他會彈琵琶,還會吹笛子。他把我唱的戲,都從工尺譜翻譯成五線譜。先讓一個姓葉的學生來翻,楊蔭瀏自己再做校對;然后讓音樂系的學生去唱,讓我再走一遍。他做得很認真,足足翻譯了十個旦角戲,印出來給音樂學院做教材用,我這里還有當時的稿本。他用中國樂器來配,翻得很,注上各種符號,還寫明`張充和的唱法`,聽說后來還印成了書。"

"楊蔭瀏人也很好玩,典型的一個absent-minded(跑神,不專注),我們在昆明的時候就住得近,也在一起做事。記得那時候,他24小時到晚在打算盤,我覺得奇怪,問他,他告訴我,他在計算音樂里的節奏。呵呵,他的算盤打得噼里啪啦響,原來是在給音樂算節奏!"

"那晚我演《刺虎》,正在后臺化妝,梁實秋和老舍在邊上練相聲,一邊練一邊大笑,我就要他們先講給我聽聽。老舍寫相聲很在行的,又是老北京,所以他是主角——逗哏的,梁實秋是捧哏的。排練時,有一個老舍舉著扇子要打的動作,梁實秋說:`你到時別真打,比比樣子就好。`結果到了臺上表演,說到興頭上,老舍的扇子一揮,真的就打過來了,梁實秋沒有防備,這一打就把他眼鏡打飛了!梁實秋手疾眼快,一手就把眼鏡接住了。下面掌聲大作,以為是他們倆故意設計好的,就大叫:`安可!``安可!`(再來一次)他們倆相對哈哈大笑,相聲講不下去啦……"

"我從教育部所在的青木關搬到北碚,就是從原來教育部屬下的音樂教育委員會,調到了新成立的禮樂館。禮樂館的成立也有一段來由:重慶在孫中山先生的忌日紀念活動中奏哀樂。蔣委員長說不對,人死超過三年,就不該奏哀樂了。一個國家,禮樂都不通,該要制禮作樂了!教育部于是下了命令,要遵辦此事。后來就成立了禮樂館。連鄉下人結婚的婚禮,也要制訂證婚的禮樂儀式。鄉下人禮拜天可以到禮樂館來,按新式禮儀結婚,由公證人公證,楊蔭瀏還給彈個鋼琴伴奏什么的,儀式很簡單,但隆重。"

"搬到北碚以后,日軍轟炸反而不多了。我們禮樂館的防空洞又是好的,離辦公室很近,底下很深。我那段時間寫了最多的小楷,一般都利用及時次防空警報拉響,而第二次警報還沒響起來之間的時間。那段時間不算太短,正事反正是做不了了,寫小楷不費墨,拿起筆來就可以寫,直寫到第二次警報響起才擱筆,幾步就可以跑到防空洞去。待第三次警報響起來,日軍的空襲才真正到了。"

"我那時候二十多歲,每個月領五十多塊錢的薪水,還能資助我在昆明聯大讀書的五弟的生活費。那段時間我也交了最多的朋友。禮樂館在嘉陵江邊,江那邊是復旦(大學)。我們要過江去,水很淺,可以走在石子上過江,不用小船。復旦我的朋友很多,年輕年老的都有:章靳以、洪深、方令孺——大家叫她方九姑,他們常常過江來找我玩,唱曲、寫字、吟詩作畫的,很熱鬧。"

"我祖母是我學詩的及時個啟蒙人。祖母會做詩,能背很多詩。我五歲開始就跟著祖母背詩,讀詩,每次還要把我讀過、背過的詩似懂非懂地講給祖母聽。我出生八個月就離開了媽,跟祖母長大。祖母其實是我的叔祖母,她是李鴻章的侄女。她的父親李蘊章,是李鴻章的四弟。"

"我們和張愛玲不是一族的親戚。他們是來自皖南的張家,我們算是合肥的張家。《清史稿》上記的我曾祖父張樹聲的傳記,好像提到過曾祖與她祖父張佩綸有過什么關系。我沒見過張愛玲,日常生活里也和他們的張家沒發生過關系。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合肥的李家和張家,是兩個大姓人家。不過我們家,民國年后就搬到了上海,后來又搬到了蘇州。"

"我祖母讓我讀的是家教私學,給我請過好多位老師。教我時間最長、對我影響較大的是一位考古學家,叫朱謨欽,他算是考古界后來很有名的夏鼐、唐蘭他們的長輩。他的國學底子好,一開始就教我給古書點句,讀史書、讀古文,就從斷句開始。一上來就要我點《項羽本紀》。他先點幾天,然后叫我自己點,點的是一種大版本的線裝書。他要我博覽群書,把文筆弄通,教我做詩、對對子,并不是死摳四書五經,教學風格沒有一點兒科舉味。"

"我寫字也是跟朱先生(朱謨欽)學的,他真草篆隸都會,也是用朱筆給我批改。我臨的《顏勤禮碑》,當時剛出土,是朱先生把新拓的拓片一條條剪出來,為我做成字帖,按原樣臨寫的。我看過后來出版的許多《顏勤禮碑》字帖,字體顯得很肥大,走樣了。那是因為拓片一經裱過,筆畫就被撐開了。"

"開學那天,當時胡適是國文系的系主任,在系里的Party(派對,聚會)上,他點著我的名說:`張旋!你的算學不太好(其實是大不好),你要好好補一補呀!`我嚇壞了,跑到教務處去說:`要怎么補呀?我怕補也補不成了,我加減乘除都不懂,我寧可不上了!`教務處的人一聽就樂了,笑著說:`取了就取了,還補什么補,胡適是給你打官腔呢!`"

"寫詩么,我是`隨地吐痰,不自收拾`……隨地吐痰,吐容易吐呀,收拾起來就不容易。我寫的那些詩,寫過了就算了,就不管了,都是別人幫我打掃、收拾起來的。所以《桃花魚》一印出來,我先就送給我弟弟定和一本。因為我里面的那些詩,好些都是他給我留心搜集、保存下來的。"

"那一年在南京——是七七事變之前的那一年,我給《中央日報》編過一年多的副刊,那副刊叫`貢獻`,原來的主編儲安平到英國留學去了,是他們的社長程滄波找到我,說是胡適的推薦,讓我臨時頂代的。那時為了填`報屁股`,我用假名寫過很多文章,寫過就丟了。有人(是卞之琳)后來留心剪留、抄存給我,也讓我丟了。"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見鐘情,至少是有點一廂情愿吧。那時候,在沈從文家進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時正在編《文學季刊》,我們一堆年輕人玩在一起。他(卞之琳)并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開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是拼命給我寫信,寫了很多信。"

"他(卞之琳)后來出的書,《十年詩草》、《裝飾集》什么的,讓我給題寫書名,我是給他寫了;他自己的詩,讓我給他抄寫,我也寫了。可是我也給所有人寫呀!我和他之間,實在沒有過一點兒浪漫。他詩里面的那些浪漫愛情,是詩人自己的想象,所以我說,是無中生有的愛情。"

"確實有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一起玩的人,追求過我,但都不如卞之琳這一段來得認真,持續的時間長。他的好意我是心領了,但這種事情不能勉強,我自始至終對他都沒有興趣,就看見他在那里埋頭做詩,你說我能怎么辦?"

"他(傅漢思)到了北大,就跟季羨林成了好朋友——因為季羨林是留德的,他的德文很好呀。季羨林又把他介紹給了沈先生(沈從文)。可以說,就是在北大這一段,漢思才開始把他的興趣轉向中文,做上了中國古典的研究的。我們認識的時候,內戰已經開始了,我在北大開的昆曲書法課,還沒正式開始教,就打仗了。我和漢思是認識一年之后在北平結的婚,那時候,城外已經炮火連天了。"

"他叫李新乾,是一家書店的年輕伙計。書店的名字,叫`修綆堂`。他也是季羨林介紹給漢思認識的。你可別小看這樣的賣書工人,他懂書,文史哲、古今中外的都粗通一點,知道不同讀書人的不同需要。那時候,北平很多店家的伙計,都有這種能耐。"

"李新乾就是這樣又能干、又的人。他跟北大校園里很多教授、老師都很熟。他當時比我們小,二十多出頭吧,我至少大他十歲,因為買書賣書,跟漢思成了好朋友。漢思沒結婚就認識他了,常常帶上他一起看電影,一起騎車子出去玩。他送書上門來給我們看,不是非得要我們買,留下來看過了喜歡才買,不喜歡的他再帶回去。他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書,有時候我們也把想要的書單子寫給他,他就四處給我們找。漢思不會講價錢,他從來就給我們好的價錢……當時沈從文就很奇怪,說:`漢思,怎么你們買的書總比我買的便宜呀?還便宜好多!`——呵呵,因為我們認識李新乾呀!"

"那時候,日常照顧我們的有一位女工人,就是我們的保姆,叫`小挎奶奶`,因為她丈夫叫`小挎子`,出身很苦,才二十幾歲就跟著我們,我們不能就這樣扔下她。所以我讓小挎奶奶跟著我們走。到了機場,逃難的人已經亂成一團了,那是軍用飛機,每個人隨身的東西要按分量來稱,就說小挎奶奶不能帶。我說:`小挎奶奶不能帶,我就不走了!`他們一看我動了脾氣,就說:`人帶走,東西都不能帶。`我帶到機場的那些好的書籍、書畫,就這樣被留了下來,說我們先飛到青島,東西讓飛機回頭再帶。可是飛機到了青島,紅旗已經掛起來了,再也飛不回去了,多少好東西,就是這樣扔掉了的……"

"喏,墻上的這兩張小畫,就是張大千畫的我——畫的是戲中的我。這張背面的仕女圖,記不得他畫的是我唱的《鬧學》還是《思凡》了;這張線勾的水仙,卻是他畫我的身段——他說我甩出水袖的身段線條,讓他產生了水仙的聯想。就這么一轉一甩……我問他是否畫的就是我這個身段,他笑嘻嘻地說是。"

……

媒體評論

周有光]——今天四對夫婦,顧傳玠、張元和、張允和、沈從文、張兆和、傅漢思都離我而去,張充和還生活在美國。張充和受到的傳統教育最多,是書法家。

歐陽中石]——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都是上乘,很難得。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范,格調極高。像昆曲,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書法上的行書、章草非常精到,尤其章草極雅,在那個時代已是佼佼者。

余英時]——有光先生說得十分:"張家四姐妹的名氣很大,不光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四姐妹中我聞名最早、相識最久、相知最深的則是充和。

許倬云]——她是我的長輩,九十多歲高齡,筆力依然如此勁秀!可佩!

白先勇]——對張充和女士,我是敬佩的——琴曲書畫,當今才女。

董橋]——充和先生送過我一幅墨寶我已然很滿足了,我迷她的字迷了好多年。

陳平原]——掰著指頭算,依舊健在的北大中文系系友,會寫字的雖不少,但如此優雅,且又如此高壽的,沒有第二位。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的書,里面講到的不只是這個才女,還有她周圍的名人,以及那個年代的各類活動、環境;作者的描寫也很好,文字干凈。推薦文藝范們看看

2013-09-13 12:05:21
來自qinfang**的評論:

看了這本書,感受到那個時代大家的風骨、風格,令人感嘆。今天的學生喜歡看小時代,建議來看看,了解這個大時代的人們吧!

2013-09-29 17:38: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張充和,民國閨秀,好的讓人炫目,高山仰止,祝福張先生!

2014-02-27 20:06:07
來自MYLILY2**的評論:

內容有些膚淺,沒有深入地刻畫這樣一位最后的大家閨秀。

2015-03-28 22:36:48
來自飛舞的s**的評論:

讀了這本書,認識張充和先生,讓人敬重愛戴的一位民國時代的才女!

2013-10-06 19:27:0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一直很喜歡民國時代的這些人,很喜歡看他們的故事

2014-05-12 14:25: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借一代才女張充和再現一個時代的文化繁榮。如作者所說,雖然她沒有波瀾起伏的一生,可她就如一幅水墨的留白,深意盡顯。

2013-11-29 21:56:25
來自清風wqf**的評論:

仰慕張家四姐妹的學識,從她的輕言漫語中感受著她那份清淡優雅,超凡脫俗,不愧是“民國時代最后一位才女”。

2014-04-30 09:50:40
來自射手寶**的評論:

張充和先生的故事,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靜下來讀,偶然得之。

2014-11-17 12:58:54
來自pala200**的評論:

張家四姐妹中的四妹充和,善書畫,為人低調、脫俗,是位令人敬仰的先生。書中老照片及先生的墨跡頗多,還難得聽充和先生自己講故事,一定要好好拜讀。

2013-08-07 20:30: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就像能站在充和先生身邊看她曾經的滄桑歷程

2015-10-16 15:51:03
來自喜棠**的評論:

很早前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張家四姐妹,見識到了民國才女的高貴氣質,所以再看到和張家的有關的書,都忍不住買來看看。

2014-06-19 11:22: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書讀后,讓人更了解張充和,走進張充和的人生世界和心理世界,看到“民國最后一位閨秀”的生活與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2014-05-20 12:31: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根據記錄,書最后在投遞員手里多達一天沒有送出,太耽誤事兒

2017-09-16 01:21: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家人家學淵源,每個人都在時代的歷練中無意中成為傳奇,這一本也是,閱讀大時代下一個優雅但平凡的女人的回憶,分享前輩了不起的人生態度和經歷,很棒的閱讀體驗。

2013-10-01 00:18: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喜歡,寫的故事很平意近人,很真實,看著會把自己帶入到一個年代里去,那個時候的人和事真的是有著很唯美的氣息,進退有度、來往有禮,很是喜歡,推薦購買。

2014-03-14 10:50:03
來自liuying**的評論:

喜歡充和,四姐妹中最具才華之人。斯人已去,買來做紀念。作者的記敘方式略顯啰嗦

2016-04-23 03:01: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已收到,張充和,一代才女,很喜歡她,愿她一路走好,買書作紀念。

2015-06-23 16:14:0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從充和老人的生活點滴窺探出已故大師們的精神風骨、趣聞軼事

2016-04-23 08:54:50
來自petalgr**的評論:

充和老人是枚才女,但是作者把每次談話簡單匯總一下就成書,有點潦草。還有很多關于作者自己的內容,這個其實可以不用寫進去。我更喜歡看充和老人的成長經歷啊。隨便翻翻就好,不是我想看的。

2013-11-29 11:01:53
來自莉莉的**的評論:

一個大家閨秀,有著令人羨慕的才華和經歷。那份獨特的淡定和從容,將那段戰火紛飛的日子,講述得生動風趣。通過她的回憶,我們還了解了中國歷史上很多耳熟能詳的文化名流的生活趣聞,讓人時常忍俊不止。

2013-10-05 14:14: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張家四姊妹----我的最愛,所以天涯晚笛是必須收藏的。

2013-09-09 21:36:1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書店看到這本書就決定要買了,當當送貨很快,質量很好。

2017-01-16 10:18:17
來自ejia12**的評論:

閱讀著《天涯晚笛》,聆聽著一位民國出來的大家閨秀的輕言漫語,感受著張充和那份清淡優雅,超凡脫俗,這是一本很值得慢慢品味欣賞的書。

2014-04-16 16:38: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給我們充分展現了張充和和民國時代的那些文人世界,真實而精致的時代氣息讓人向往。

2016-08-29 10:44: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商品不錯,可惜,是跟另一本看著就沒心情的書一塊兒買的,所以,只能選擇暫時退貨,然后再買。這樣的書,值得珍藏。同樣是近百歲,或者超出百歲老人,差距怎么這么大呢?還是張充和更嚴謹一些吧!推薦購買。

2014-02-20 07:42:03
來自大樹潘**的評論:

就是本普通的書,談不上什么特別之處,了解下張充和這么個人,作者也是滿含敬重的視角,不可能非常客觀,但是張充和倒也不是什么政客,所以客不客觀倒是沒大影響。基本上是本適合飯后喝茶時順手翻翻的書。

2015-03-28 09:49: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百歲張充和的“朝花夕拾”——她從民國走來,今年100歲,還和我們一樣活著。聽張充和講故事:末代皇帝族兄溥侗常和她一起唱戲,章士釗贈詩把她比作東漢末年的蔡文姬,沈尹默要她學他娘家的書法,聞一多生活拮據卻主動刻圖章相贈,胡適訪學喜歡到美國西海岸她家去揮毫,張大千在耶魯拿她的舊宣紙畫芍藥與人物……她的相交師友,一眾名家,燦若星辰,她的曲藝小楷,格調極高,秀逸超凡。

2017-09-20 16:47:0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济阳县| 饶阳县| 萝北县| 隆昌县| 仁化县| 阜新市| 县级市| 威海市| 凤山市| 台南市| 新疆| 东乌| 乌什县| 龙陵县| 荔浦县| 四平市| 濮阳县| 绥芬河市| 军事| 廉江市| 西贡区| 营口市| 五台县| 奎屯市| 濮阳市| 赤水市| 乐东| 兴海县| 六安市| 东安县| 潞西市| 望城县| 景德镇市| 绥德县| 枣阳市| 松原市| 荆门市| 沙洋县| 丹巴县| 赞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