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集傳》是朱熹對《詩經》的說解,書中對大序和小序作了的批判,正文雜采《毛傳》鄭箋之說,間或引用齊,魯,韓三家詩說,以己意為取舍,意在重新探討《詩經.本意,說解方法兼顧訓詁與剖析義理,以剖析義理為主,其說強調以詩言理,即主性情講義理,從性情的角度來解釋《詩經》的大義。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費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種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于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于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后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謚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朱熹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于建陽云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