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育教材: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供護理助產專業用)(第3版)》的知識點涉及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基礎醫學學科。通過學習常見病原生物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及免疫性,常規的實驗室檢查方法及特異性防治原則,使學生熟悉崗位工作中常見的病原生物種類、傳播途徑、致病因素和特異性防治原則,樹立無菌觀念,強化消毒滅菌意識。通過免疫基本知識學習,了解現代免疫的概念及人體免疫系統的構成,熟悉正常及異常免疫應答的概念、一般規律、應答產物及其與抗原性異物相互作用的特點,并熟悉免疫學防治原則及實際應用。
章 緒論
一、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二、病原生物的概念與特點
三、免疫的概念與功能
第二章細菌概述
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二、細菌的結構
第二節細菌的生長繁殖與變異
一、細菌的生長繁殖
二、細茵的代謝產物
三、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第三節細菌與外界環境
一、細菌的分布
二、消毒與滅菌
三、醫院感染
第四節細菌的致病性與感染
一、細茵的致病因素
二、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第三章免疫學基
節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與特性
二、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條件
三、醫學上重要的抗原
四、佐劑
第二節免疫球蛋白
一、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結構與功能
三、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第三節免疫系統
一、免疫器官
二、免疫細胞
三、免疫分子
第四節免疫應答
一、免疫應答的概念與基本過程
二、體液免疫
三、細胞免疫
四、免疫耐受
五、免疫調節
第五節抗感染免疫
一、固有免疫
二、適應性免疫
第四章臨床免疫
節超敏反應
一、l型超敏反應
二、Ⅱ型超敏反應
三、Ⅲ型超敏反應
四、Ⅳ型超敏反應
第二節免疫學檢測
一、抗原或抗體檢測
二、免疫細胞功能測定
第三節免疫學防治
一、免疫預防
二、免疫治療
第五章常見病原菌
節化膿性球菌
一、葡萄球菌屬
二、鏈球菌屬
三、其他常見化膿性球菌
第二節腸道桿菌
一、埃希菌屬
二、沙門菌屬
三、志賀菌屬
四、變形桿菌屬
第三節弧菌屬
一、霍亂弧菌
二、副溶血性弧菌
第四節厭氧性細菌
一、破傷風梭菌
二、產氣莢膜梭菌
三、肉毒梭菌
四、無芽胞厭氧菌
第五節分枝桿菌屬
一、結核分枝桿菌屬
二、麻風分枝桿菌屬
第六節其他病原性細菌
第六章病毒概述
節病毒的基本性狀
一、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二、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
三、病毒的增殖
四、病毒的干擾現象
五、病毒的抵抗力與變異性
第二節病毒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一、病毒的感染方式與類型
二、病毒的致病性
三、抗病毒免疫
第三節病毒感染的檢查與防治原則
一、病毒感染的檢查
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原則
第七章常見病毒
節呼吸道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麻疹病毒
三、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
四、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節腸道病毒
一、脊髓灰質炎病毒
二、其他腸道病毒
第三節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三、其他肝炎病毒
第四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第五節其他病毒
一、狂犬病病毒
二、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
三、其他蟲媒病毒
四、皰疹病毒
五、出血熱病毒
六、輪狀病毒
第八章其他微生物
節支原體
第二節衣原體
第三節立克次體
第四節螺旋體
一、鉤端螺旋體
二、梅毒螺旋體
第五節放線菌
第六節真菌
一、生物學特性
二、致病性
三、標本采集與檢查
四、防治原則
第九章人體寄生蟲概述
節寄生現象與生活史
一、寄生現象
二、生活史
第二節寄生蟲與宿主的相互關系
一、寄生蟲對宿主的作用
二、宿主對寄生蟲的作用
第三節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原則
一、寄生蟲病流行的三個環節
二、影響寄生蟲病流行的因素
三、寄生蟲病的防治原則
第十章常見人體寄生蟲
節似蚓蛔線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二節鉤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三節蠕形住腸線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四節華支睪吸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五節衛氏并殖吸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六節日本裂體吸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七節鏈狀帶絳蟲
一、形態
二、生活史
三、致病性
四、標本采集與檢查
五、防治原則
第八節瘧原蟲
一、形態
……
實驗指導
教學大綱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參考文獻
(三)細菌的侵入門戶
病原菌除具有一定的毒力和足夠數量外,還需經過適當的門戶侵入機體才能引起疾病。不同細菌侵入機體的門戶不同,一般一種致病菌只有一種侵入門戶,如破傷風梭菌及其芽胞,必須侵入缺氧的深部創口才能致病,而志賀菌則需經口侵入腸道才能引起痢疾。有些病原菌可有多種侵入門戶,如結核分枝桿菌可經呼吸道、消化道、皮膚創傷等多個侵入門戶引起感染。
二、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一)感染的概念
在一定條件下,病原菌突破機體防御功能,侵入機體,與機體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過程稱為感染。
(二)感染的來源與傳播方式
1.感染的來源感染按其來源可分為外源性感染和內源性感染兩種。
(1)外源性感染:指來源于宿主體外的感染。外源性感染主要有患者、帶菌者、患病或帶菌動物等。
(2)內源性感染:指來源于病人自身的感染。引起該類病原菌多為體內正常菌群中的條件致病菌。
2.傳播方式根據病原菌侵人門戶的不同,其傳播方式主要有:
(1)呼吸道感染:如肺結核、白喉、百日咳等呼吸道傳染病,由病人或帶菌者通過咳嗽、噴嚏、大聲說話等,將含有病原菌的飛沫或呼吸道分泌物散布到空氣中,被易感者吸人而感染。
(2)消化道感染:如傷寒、痢疾、霍亂等消化道傳染病,大多是因為攝人被病人或帶菌者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飲水等而感染。
(3)皮膚黏膜創傷感染:引起皮膚化膿性感染的病原菌,可經皮膚黏膜的破損處侵入機體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A群鏈球菌等引起的感染。
(4)接觸感染:如淋病、梅毒、布魯菌病等可通過人與人或人與帶菌動物的密切接觸而引起感染。
(5)節肢動物媒介感染:有些傳染病可通過吸血昆蟲叮咬傳播,如鼠蚤叮人吸血可傳播鼠疫。
(三)感染的類型
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取決于機體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結果。根據兩者力量對比,感染可分為隱性感染、顯性感染和帶菌狀態三種類型。
1.隱性感染當機體的免疫力較強、侵入的病原菌數量少、毒力弱時,感染后對機體的損害較輕,不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稱為隱性感染或亞臨床感染。隱性感染后機體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能抵御同種細菌的再次感染。
……
挺好
??лл
1
非常滿意,很喜歡
書收到了,包裝的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