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町是日本山區的一個普通村落。二十年前,這里農業衰退,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只有年邁的空巢老人留守。公益組織"綠谷"的摸索和實踐為神山帶來了活力與生機,如今的神山聚集著來自都市的企業和年輕人,活躍著才華橫溢的創意人和商業精英,這個曾經的小山村正一步步變成創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試驗場,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前沿所在。
本書通過對日本德島縣神山町的實地考察,探討當代日本人追尋的新的辦公模式、區域發展方向和生活態度。神山之前的遭遇在當下中國的中小城鎮也非常突出,值得中國讀者品味、借鑒。
北京綠十字發起人 孫君 《出梁莊記》作者,中國鄉村研究者 梁鴻 傾情推薦
筱原匡,日經商務跨媒體主編。一九年生,一九九九年從慶應大學商學部畢業后,進入日經BP社工作。先后擔任《日經商務周刊》和日經商務在線記者,負責建筑、房地產、金融等領域。著有《吃八分飽的資本主義》等人文社科類作品。
前言1
地圖8
Chapter 1新景點一個個誕生了
發展的鄉村,神山的"步伐"
01梅星茶屋
意面、廣島燒、梅星19
02薪面包
深受居民喜愛的神山面包房23
03 On Y Va咖啡店
誕生在邊境的有機法式小餐廳27
04大粟山
傳統與藝術共生的山林30
05緣側辦公室
夜夜歡宴32
06 Hidden Library
收藏影響人生的書34
07岳人之森
杜鵑花盛放的空中植物園36
08巖丸百貨店
當地人和移居者的紐帶38
09 Cotton Field
手工打造的露營地39
10 Coco齒科
永遠滿約的牙科診所40
11章魚便
豬骨湯味道的章魚燒41
12空屋
神山生活從每月三萬日元開始42
13燒山寺
讓參拜者落淚的山中名剎43
14寄井座
神山的文化中心44
15 Blue Bear Office
空屋再利用的代表45
16染昌
青年靛藍染色師的印染工坊46
17 Kinetoscope
創新即內涵47
18雨乞之瀧
日本百大瀑布之一48
19神山町農村環境改善中心
最理想的工作場所49
20路邊驛站"溫泉的里神山"
外國藝術家的心頭好50
21神山溫泉
重識溫泉名勝51
22 Sansan神山實驗室
遠程工作的實驗室52
23樂音樂日
自給自足的桃花源53
24 Nandemo屋
神山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店54
25舊下分保育
把托兒所變成培訓教室55
26佐藤五金店
舊民居改造的強大伙伴56
27 Adopt標志
地方自治團體高效的證明57
28粟咖啡店
梅干和咖喱是必選品58
29茶房松葉庵
咖啡和正宗日料非同尋常的搭配59
30鲇喰川
有"阿波青石"的河流60
31予告屋
電影預告片的剪輯就交給它吧61
32 Chino農場
辭掉工作,晴耕雨讀62
33梅里烤肉店
性價比超高的烤肉店63
34神山Valley綜合衛星辦公樓
月租七千五百日元的合租屋64
神山工程內文新.indd 7 16-3-9下午3:53
35 Drawing and Manual
他們還做了大河劇的片頭65
36御岐先生
全日本罕見的圓石信仰66
增加就業才是地區的希望
聚集到緣側辦公室的,每一個人的明天69
任何地方都能工作
衛星辦公室從這個公司開始83
"向前一步,就會看見另一扇門"
邊境的法式小餐廳On Y Va咖啡店的挑戰94
和地區一起創造理想的生活
一個來到神山的旅人的故事102
人生的目的,創作的主題
影像制作人長岡參的幸福人生114
做能做的事就好
年輕巡禮者們的安身之地122
Chapter 2每個人的新開始
為什么有創意的人都來到了這里
Chapter 3激發創造性氛圍的真面目
綠谷締造神山過程中的奇跡和軌跡
后記185
神山奇跡 : 一個偏遠山村變身綠色硅谷的故事》前
大家是否知道《模擬城市》?這是一款城市建造模擬游戲。游戲中,玩家以市長的身份,在一定范圍的土地上規劃建造一座城市,最終實現人口的增長。為此,玩家要推進工業化水平、完善商業設施、建造住房……以提高自己在市民中的支持率。
然而,一味地推進工業化會導致環境污染;忽略教育、治安、公共衛生等問題會招致市民的不滿。因此,和現實社會一樣,游戲中的玩家必須將方方面面考慮周全,才能實現城市的均衡發展。一九八九年電腦版問世以來,《模擬城市》一直是長盛不衰的經典。為了更真實地模擬現實社會,游戲還相繼推出了不同的主題系列。
目睹游戲里一個個漂浮在地圖上的圖標,像是親身體驗了整個地區發展的過程,看著就讓人興奮。
為什么要在開篇說這些呢?因為我見到了現實中的"模擬城市"——德島縣神山町。
少子化、老齡化的農村里有企業了!
在鲇喰川沿岸有一座人口約為六千一百人的小鎮—神山。小鎮距離德島市內只有四十到五十分鐘路程,但平地稀少,星星點點的村落簡直像粘在陡峭的斜坡上。過去,神山町也曾因林業的發展繁榮一時,但隨著木材價格走低,它最終沒能逃脫人口減少的命運。這是一個典型的備受少子化和老齡化困擾的山區,人口老齡化程度高達百分之四十六。
然而,這樣一個神山町卻因IT 風險投資的"轉移浪潮"而沸騰了。
二○一○年十月,從事企業名片管理的Sansan株式會社首先在神山設立了衛星辦公室—神山實驗室。隨后又有九家風投企業在這里租下了舊民居用作辦公場所。還有一些大型IT 企業,如雅虎、谷歌等,雖未設立固定辦公室,卻也不時會派員工來短期工作,就這樣,閑置已久的老舊民居陸續被改造成了辦公場所。
改變不僅體現在辦公場所的設立上。
隨著移居者的增多,當地各類店鋪和服務設施也越來越齊全了。這幾年來,面包房、咖啡店、牙科診所、意粉屋、廣島燒店、法式餐廳、圖書館等,都出現在了神山的地圖上。最近一兩年的發展尤其顯著,每次來神山都能發現新的變化。還有越來越多藝術家、創作人之類的文化創意型人才移居這里。神山町真的脫胎換骨了。
這里甚至來了很多外國人。我就曾多次和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在路上擦身而過。實際采訪中,我遇到了一對英國老夫婦,他們是來探望兒子和兒媳的。老夫婦告訴我,他們的兒子魯弗斯·沃德是一名藝術家,他在二○一○年三月和妻子系井惠理一起搬到了神山。為了見到孫子,這對老夫婦每年都會來神山一次。此外,嬉皮士裝扮的年輕人在路上也很常見。
神山的發展還反映在統計數據上。二○一一年的人口動態調查數據顯示,神山町的遷入人口超過了遷出人口。盡管實現了人口機械增長的正增長,但體現在數字上只有十二人,自然增長仍為負一千余人,人口減少的趨勢并未得到抑止。不過無論如何,自一九九五年建町以來,人口機械增長還是及時次為正。因此,熟悉神山町的人都被這樣的變化深深震動了。
隨著年輕人口的流失和老齡化的加劇,在日本偏僻山區,人口過度減少的問題日益嚴峻。有些村落甚至成了無法維持社會機能的"限界集落",而且這樣的村落正在迅速增多。當然,為了吸引年輕人和企業,這些地區的自治團體和居民一直都在努力采取各種措施,但骨干力量的年齡越來越大,做事越來越力不從心,就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找不到出路。這其中,只有神山獨辟蹊徑,脫穎而出了。
為什么神山做到了?神山不是什么旅游勝地,類似的自然環境和景觀比比皆是,致力于招商引資的自治團體在全國也數不勝數。但工程師和創意工作者偏偏選擇了神山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
神山有其自身的有利條件。比如優越的IT 環境。
單看街景可能無法想象,神山擁有全國首屈一指的通信基礎設施。現任德島縣知事熱心于信息化建設,從二○○五年左右起,便在德島全境大規模鋪設了光纖網,光纖總長超過二十萬公里,能繞地球五圈,全縣人均占有光纖長度排到了全國及時。優越的通信環境對IT 企業、特別是從事影像制作的企業來說,有巨大的吸引力。
生活成本低也是原因之一。房屋的月租金隨面積大小在三萬日元上下浮動。盡管不少房屋需要重新裝修,但只要不怕麻煩,裝修費用不會很高。況且地處深山的神山交通并無不便。二○○七年,新府能隧道大大縮短了神山町到德島市區的距離。對希望嘗試在任何地方都能辦公的企業和商務人士來說,神山再合適不過了。
上面說的這些都可以稱其為原因,也都可以不是。
的確,是否具備完善的IT 基礎設施,在決定設立辦公室或移居時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但這并不是企業和移居者選擇神山的主要原因,神山這個地方和這里的人才是更重要的。換句話說,是神山孕育出的氛圍吸引了他們。
而氛圍的核心,是總部設在神山的綠谷(Green Valley)。
讓日本的鄉村華麗變身!
綠谷是一個公益組織,包括理事長大南信也在內共五名工作人員(除了工作人員,還有十名理事)。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為移居者和藝術家提供幫助、對空置房屋再利用、人才培養、道路清掃等,小小的機構因卓有成效的工作聞名全國。
由民間團體承包一定區域內道路清掃任務的志愿者活動"衛生包干項目(Adopt Program)"就是由綠谷首先引入日本的。招募國內外藝術家進駐神山進行創作的"神山藝術家進駐(KamiyamaArtist In Residence,簡稱KAIR)"項目也進入到了第十五個年頭。
此外,綠谷還開發了讓手藝人入住舊民居,以此增加常住人口的"工作進駐(Work In Residence)"項目,以及向嘗試工作方式轉型的城市企業出租空房的"衛星辦公室(Satellite Office)"項目。
"讓日本的鄉村華麗變身!"是綠谷的使命。可以說,綠谷本身就是這項使命的體現。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綠谷的特質,那大概就是"開放和自由"。無論做什么,都不會在一開始持否定態度,而是以行動努力將事情做得更有意思。一旦開始就不說喪氣話,用盡一切辦法堅持到底。同時,不強迫人們一定要做什么,充分發揮成員和參與者的自主性。"去做就好了"是綠谷的口號。大南說,這句話是德島方言版的"Just Do It"。
"熱心于區域振興事業的人到處都有,但像大南、巖丸、佐藤這樣邊開玩笑邊做事的人還真少見呢,起碼,這三個人確實是在開玩笑(笑)。他們做的事情就像是把小學生的夢想放大。"
在神山開設衛星辦公室的Plat-Ease 株式會社負責人隅田徹笑著說。在農村,綠谷是個很難得的組織,氣氛輕松,又不失沉穩。
這個組織的輕松氛圍也體現在成員關系上。對外,擔任理事長的大南是領導,但對內,成員間不存在什么領導,而是每個人分別承擔著自己的任務。善于組織、溝通的大南是將神山介紹給外界的代言人;巖丸潔和佐藤英雄則更像是全力出演的伴唱人,關照新來的移居者、為其介紹空房之類的輔助工作都由這二位負責,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KAIR 項目實行委員會的首任會長森昌槻與現任會長杉本哲男負責接待來訪的藝術家,善于活躍氣氛的尼古拉(河野公雄)擔任事務局長,一手包攬各項事務性工作。粟飯原國子、松浦廣美等人負責把各個村落團結在一起,也都承擔著重要的任務。最近,粟咖啡店的中山龍二和農下村塾的山口良文等移居者也加入了理事的行列。綠谷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領導者,卻以團隊之力同時開展著不同方面的工作。這也是綠谷的一大特征。
一座深山小村里聚集著來自都市的企業和年輕人,這聽起來似乎很不可思議。與神山町面臨同樣問題的地區負責人不斷前來考察,媒體關注度也不斷提高,神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NHK《現代大特寫》、東京電視臺《日經Special 蓋亞的黎明》這些全國知名的電視節目中。僅二○一三年一年,綠谷接受的視察和采訪就多達二百五十件。
不過,目前大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這里的衛星辦公室上。而通過神山本身,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層面的東西。
比如,從企業和組織的角度,我們可以發現"建設創意型地區"這一課題。迄今為止,綠谷已經培育起了好幾個具有獨創性的項目。近來,不少外部的創意工作者和藝術家也不斷參與到項目的策劃中。明白了他們能夠參與其中的原因,大概就能給那些苦于無法創造附加價值的企業和組織一些啟示吧。
同樣,如果著眼于移居者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發現"新的工作方式"這一課題。衛星辦公室的成員正在不斷實踐在任何地方都能辦公的工作方式,并不斷試驗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有些人甚至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在總體就業情況并不樂觀的大環境下,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也許,他們的故事和邁向新生活的姿態,能給對人生感到迷茫的年輕人帶來勇氣。綠谷還創立了提供求職培訓的"神山塾"。來參加培訓的年輕人都有各自的目標,通過在神山的生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此,神山已經成了一個使人煥發新生的地方。
當然,衛星辦公室、KAIR 等項目的開展,也促成了區域振興和空屋再利用的靈感。
創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實驗室、使人煥發新生的地方——神山不可思議的磁場,孕育出了這種多樣性。
贊美的話就不多說了,現在讓我們開始講述綠谷和神山町的故事吧。為了讓大家有個整體印象,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神山代表性的景點和游樂場所,從中感受神山蘊蓄的能量。
接著再來講述移居者們的人生故事。其生活狀態不僅說明了他們要來神山的原因,或許還能讓讀者重新思考人生,思考活著的意義。
會將綠谷的整個發展歷程呈現給大家,講述如今熠熠生輝的"奇跡之城"神山町是如何建成的。這個過程一定能給讀者帶來很多啟示。
本書省略敬稱。
打折的時候買的,還可以
還是不錯的
不錯的書。
公眾號簡書出版公園推薦的
朋友推薦的,還是有營養的書籍,包裝不錯呢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印刷很正紙質好咯排版不錯,一定錯不了額,快遞很給力。活動買的真是不錯啊,經常關注當當一定會有不少驚喜,大量囤書中,當當是的不錯的選擇哦,買了好幾百本書了吧,沒有失望的,也沒有發錯或者漏發的,很棒。
很信賴當當,一直在這里購買,包裝有保證,溝通方便
還可以吧。
這個商品不錯下次還來你們這里買!
好書,尾品匯里的好書,囤積,慢慢看
性價比很高。想去參觀學習
真的超值,物美價廉,當當的老客戶了,每一次都沒讓我失望。
描述了一個山村的蛻變,對我們新時代的鄉村再造有不少參考意義。
如果我能回到我的故鄉,那里也能讓我用自己的雙手耕耘并有所收獲。我懷著這樣的祈愿,如書中所寫的那樣。
還不錯下次再來,真心不錯。還不錯下次再來,真心不錯。還不錯下次再來,真心不錯。
自然本身就是奇跡,有了人的參與,自然會給人類回報更大的奇跡
對日本的故事都很感興趣,也很喜歡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封面選用的色調,簡單明朗,買來增廣見聞~!好書,會推薦給周圍朋友看!
書的開頭提到了《模擬城市》這個游戲,以前我也是很熱衷玩這個游戲。居住、工作、交通環境一直是很困擾我的問題。這本書可以作為國內小城鎮建設的范本了。
山村奇變,人類共同的思索,正處于深度改革的中國農村也正面臨著這樣的課題。人們對于鄉村的逃離,應該只是暫時的,遲早的回歸,則是必然,可怎樣讓必然來得更好些更快些,則是值得三思一番,決不是為政一方頭腦一熱為拍出一個政跡所能達到的。
讓人眼界大開啊,“二十一世紀的前沿在神山,這里有著未來社會的模樣”。讀這本書時,我就暢想,什么時候中國也可以試驗一下呢?
二十一世紀的前沿在神山,這里有著未來社會的模樣
每年春節前后,伴隨各地的返鄉大潮,都會有一場關于鄉村何去何從的討論。一面是對回不去的故鄉的感慨,一面是對過快的城市化進程的憂慮,但最終往往都無解而終。偶然了發現這本名為《神山奇跡》的小書,講的是日本一個鄉村變身綠色硅谷的故事,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發吧。
很令人深思的一本書,想到了中國很多地方要是也能像神山一樣,又能創造出多少奇跡呢?很向往那種自由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不用每天在擁擠在地鐵里,不用每天花上3個小時在路上,不用每天戴著口罩呼吸著骯臟的空氣,輕松地狀態下,工作生活的才會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