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年間朝政腐敗,民不聊生,袁崇煥屢破清兵,但卻為不辨忠奸的昏君崇禎所殺。煥之子袁承志為忠臣所救,長大后被送上華山習武,期間無意中發現
金蛇郎君之秘笈,武功大進,志學成下山,結識了李巖,時闖王率兵起義,兩人合之助之。
志遇上溫青青,因此被卷入溫家的糾紛中,其后兩人闖蕩江湖,建立了真摯愛情,后志與禎之女阿九相遇,九被志深深吸引,一段三角關系由此而生……闖王進占京城后,闖軍軍紀敗壞,奸淫攄掠無所不為,闖王亦沉迷酒色,甚至聽讒言而殺害蟲忠心耿耿的巖,志痛心疾首,逐隱居不問世事。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于浙江海寧,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的杭州高中,離開家鄉海寧。1939年金庸15歲時曾經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及時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進入聯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時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游記》被開除。另一說是寫情書.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后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勝利后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千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建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作。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布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數次回大陸,先后受到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舉凡歷史、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曾獲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勛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及時回 危邦行蜀道 亂世壞長城
第二回 恩仇同患難 死生見交情
第三回 經年親劍鋏 長日對楸枰
第四回 矯矯金蛇劍 翩翩美少年
第五回 山幽花寂寂 水秀草青青
第六回 逾墻摟處子 結陣困郎君
第七回 破陣緣秘笈 藏珍有遺圖
第八回 易寒強敵膽 難解女兒心
第九回 雙姝拼巨賭 一使解深怨
第十回 不傳傳百變 無敵敵千招
第十一回 慷慨同仇日 間關百戰時
第十二回 王母桃中藥 頭陀席上珍
第十三回 揮椎師博浪 毀炮挫哥舒
第十四回 劍光崇政殿 燭影昭陽宮
第十五回 妖嬈施鐵手 曼衍舞金蛇
第十六回 茺岡凝冷月 纖手拂曉風
第十七回 青衿心上意 彩筆畫中人
第十八回 朱顏罹寶劍 黑甲入名都
第十九回 嗟乎興圣主 變復苦生民
第二十回 空負安邦志 遂吟去國行
袁崇煥評傳
后記
及時回 危邦行蜀道 亂世壞長城
大明成祖皇帝永樂六年八月乙未,西南海外淳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乃,率同妃子、弟、妹、世子及陪臣來朝,進貢龍腦(樟腦中之精美者)、鶴頂、玳瑁、犀角、金銀寶器等諸般物事。成祖皇帝大悅,嘉勞良久,賜宴奉天門。
那淳泥國即今婆羅洲北部的婆羅乃,又稱文萊(浡泥、婆羅乃、文萊以及英語Brunei均系同一地名之音譯),雖和中土相隔海程萬里,但向來仰慕中華。宋朝太平興國二年,其王向打(即蘇丹,中國史書上譯音為"向打")曾遣使來朝,進貢龍腦、象牙、檀香等物,其后朝貢不絕。
麻那惹加那乃國王眼見天朝上國民豐物阜,文治教化、衣冠器具,無不令他歡喜贊嘆,明帝又相待甚厚,竟然留戀不去。到該年十一月,一來年老畏寒,二來水土不服,患病不治。成祖深為悼惜,為之輟朝三日,賜葬南京安德門外(今南京中華門外`聚寶山麓,有王墓遺址,俗呼馬回回墳),又命世子遐旺襲封淳泥國王,遣使者護送歸國,并賞賜大量金銀、器皿、錦綺、紗羅等物。此后洪熙、正德、嘉靖年間,該國君王均有朝貢。中國人去到淳泥國的,有些還做了大官,被封為"那督"。
到得萬歷年問,淳泥國內忽起內亂,《明史?淳泥傳》載稱:"其王卒,無嗣。族人爭立,國中殺戮幾盡,乃立其女為王。漳州人張姓者,初為其國那督,華言尊官也,因亂出奔,女王立,迎還之。其女出入王宮,得心疾,妄言父有反謀。女主懼,遣人按問其家,那督自殺。國人為訟冤。女主悔,絞殺其女,授其子官。"
這位張那督的女兒為何神經錯亂,向女王誣告父親造反,以致釀成這個悲劇,想必另有曲折內情,史書并未詳載,后人不得而知。福建漳州張氏在淳泥國累世受封那督,親民善理,頗有權勢,為其國人所敬。
華人在彼邦經商務農,數亦不少,披荊斬棘,甚有功績,和當地土人相處融洽。費信《星槎勝覽》一書中記云:"淳泥國……其國之民崇佛像,好齋沐。凡見唐人至其國,甚有愛敬。有醉者,則扶歸家寢宿,以禮待之若故舊。"有詩為證,詩曰:
"浡泥滄海外,立國自何年?夏冷冬生熱,山盤地自偏。
積修崇佛教,扶醉待賓賢。取信通商舶,遺風事可傳。"公差害人。正罵得痛快,忽然斜刺小路里走來四名公差,手中拿著鏈條鐵尺,后面兩人各牽著一匹馬,那正是他們的坐騎。
張朝唐和張康面面相覷,這時要避開已經來不及,只得裝作若無其事,繼續走路。
那四名公差不住向他們打量,一名滿臉橫肉的公差斜眼問道:"喂,朋友,干什么的?"
張朝唐一聽口音,正是昨晚打人的那個老王。張康走上一步,道:"那是我們公子爺,要上廣州去讀書。"
老王一把揪住,夾手奪過他背上包裹,打了開來,見累累的盡是黃金白銀,不由得驚喜交集,喝道:"什么公子爺?瞧你兩個都不是好東西!這些金銀哪里來的?定是偷來騙來的,好,現今拿到賊贓啦,跟我見大老爺去。"他見這兩人年幼好欺,想把他們嚇跑。哪知張康道:"我們公子爺是外國大官,知府大人見了他也必定客客氣氣。見你們大老爺去,那再好也沒有啦!"
一名中年公差聽了這話,眉頭一皺,心想這事只怕還有后患,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殺了這兩個雛兒,發筆橫財再說,突然抽刀向張康劈去。張康大駭,急忙縮頭,那刀從頭頂掠過。他挺身擋住公差,叫道:"公子快逃。"張朝唐轉身就奔。
那公差反手又是一刀,這次張康有了防備,側身閃過,仍是沒給砍中。主仆兩人沒命價奔逃。四名公差手持兵刃,吆喝著追來。
張朝唐平時養尊處優,加上心中一嚇,哪里還跑得快,眼見就要給公差追上,忽然迎面一騎馬奔馳而來。那中年公差見有人來,高聲叫道:"反了,反了,大膽盜賊,竟敢拒捕?"另外幾名公差也大叫:"捉強盜,捉強盜。"他們誣陷張朝唐主仆是盜匪,心想殺了人誰敢前來過問?
迎面那乘馬越奔越近。馬上乘客眼見前面兩人奔逃,后面四名公差大呼追逐,只道真是捉拿強人。催馬疾馳,奔到張朝唐主仆之前,俯身伸臂,一手一個,拉住兩人后領,提了起來。四名公差也已氣喘喘地趕到。
馬上乘者把張朝唐主仆二人往地上一擲,笑道:"強盜捉住了,"跳下馬來。這人身材魁梧,聲音洪亮,滿臉濃須,約莫四十來歲年紀。
四名公差見他身手矯捷,氣力甚大,當下含笑稱謝,將張朝唐主仆拉起。
那乘馬客見張朝唐一身儒服,張康青衣小帽,是個書僮,哪里像是強盜,不禁一怔。張康叫了起來:"英雄救命!他們要謀財害命。"那人喝問:"你們干什么的?"張康叫道:"這是我家公子,去廣州趕考……"話未說完,已被一名公差按住了嘴。
那中年公差向乘馬客道:"老兄,你走你的道吧,莫管我們衙門的公事。"乘馬客道:"你放開手,讓他說。"張朝唐道:"在下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豈是強人……"一名公差喝道:"還要多嘴?"反身一記巴掌,向他打去。
乘馬客馬鞭揮出,鞭上革繩卷住公差手腕,這一掌便未打著。乘馬客問道:"到底怎么回事?"張康道:"我家公子要去廣州考秀才,遇上這四人。他們見到我們的銀子,就想殺人。"說到這里,跪下叫道:"英雄救命!"
乘馬客問公差道:"這話可真?"眾公差冷笑不答。那老王站在他背后,乘他不覺,突然舉刀摟頭砍落。
乘馬客聽得腦后風生,更不回頭,身子向左微挫,右足"烏龍掃地",橫掃而出,正中老王足脛,將他踢出數步。余下三名公差大叫:"真強盜來啦。"兩個舉起鐵尺,一個揮動鐵鏈,向乘馬客圍攻過來。
張朝唐見他手無寸鐵,不禁暗暗擔憂。乘馬客挺然不懼,左躲右閃,三名公差的兵刃始終傷他不著。那老王站起身來,掄刀上前夾攻。乘馬客大喝一聲,老王吃了一驚,一刀沒砍準,乘馬客劈面一拳,打得他鼻血直流。老王只顧護痛,雙手掩面,當啷一聲,手中單刀跌落。乘馬客搶過單刀,回手揮出,砍中了一名手持鐵尺的公差右肩。他兵刃在手,如虎添翼,刀光閃處,手持鐵鏈的公差左腿淳泥國那督張氏數傳后是為張信,膝下惟有一子。張信不忘故國,為兒子取名朝唐。到張朝唐十二歲那一年,福建有一名士人屢試不第,棄儒經商,隨著鄉人來到淳泥國。這人不善經營,本錢蝕得干干凈凈,無顏回鄉,就此流落異邦。有人薦他去見張信,想要謀個生計。張信和他一談之下,心下大喜,便即聘為西賓,教兒子讀書。
張朝唐開蒙雖遲,卻是天資聰穎,十年之間,四書五經俱已熟習。那老師力勸張信遣子回中土應試,若能考得個秀才、舉人,有了中華的功名,回到淳泥來大有光彩。張信也盼兒子回鄉去觀光上國風物,于是重重酬謝了老師,打點金銀行李,再派僮兒張康跟隨,命張朝唐同老師回漳州原籍應試。
其時正是崇禎六年,逆閹魏忠賢雖已伏誅,但在天啟朝七年之間禍國殃民,殺害忠良,明朝元氣大傷,兼之連年水旱成災,流寇四起。張朝唐等三人從廈門上岸,雇船西上漳州。不料只行出數十里,四鄉忽然大亂,一群盜賊涌上船來,不由分說,便將那教書先生殺了。張朝唐主仆幸好識得水性,跳水逃命,才免了一刀之厄。
兩人在鄉間躲了三日,聽得四鄉饑民聚眾要攻漳州、廈門。這一來,只將張朝唐嚇得滿腔雄心,登化烏有。眼見危邦不可居,還是急速回家為是。其時廈門已不能再去,主仆兩人一商量,決定從陸路西赴廣州,再乘海船出洋。兩人買了兩匹坐騎,膽戰心驚,沿路打聽,向廣東而去。
幸喜一路無事,經南靖、平和,來到三河壩,已是廣東省境,再過梅州、水口,向西迤邐行來。張朝唐素聞廣東是富庶之地,但沿途所見,盡是饑民,心想中華地大物博,百姓人人生死系于一線,淳泥只是海外小邦,男女老幼卻安居樂業,無憂無慮,不由得嘆息。心想中國山川雄奇,眼見者百未得一,但如此朝不保夕,還是去淳泥椰子樹下唱歌睡覺,安樂得多了。
這一日行經鴻圖嶂,山道崎嶇,天色向晚,兩人焦急起來,催馬急奔。一口氣奔出十多里地,到了一個小市鎮上,主仆兩人大喜,想找個客店借宿,哪知道市鎮上靜悄悄的一個人影也無。張康下馬,走到一家掛著"粵東客棧"招牌的客店之外,高聲叫道:"喂,店家,店家!"店房靠山,山谷響應,只聽見"喂,店家,店家"的回聲,店里卻毫無動靜。正在這時,一陣北風吹來,獵獵作響,兩人都感毛骨悚然。
……
一直想收一套 目前沒有優惠先買自己急看的了 沒想到是32開本的 不過也不錯 字跡清晰 不影響閱讀觀感
原因是覺得他不該選擇夏青青,我還是希望他能和阿九在一起的。
一直想看金庸先生的作品,終于如愿以償!只是這套書小了一點,字也小了一點。
多年前讀過的碧血劍,大致有些記得的,忘記了很多哦,重拾起來過去的回憶吧
其實,書本的袖珍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不過也沒啥,便捷,可以隨身帶也是不錯滴,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風靡了幾代人,作為90年后的我們當然不能錯過,想必00后的也要重溫那個年代,電視劇電影一遍一遍不辭勞苦地翻拍金庸先生的著作,從鹿鼎記到倚天屠龍記,到笑傲江湖,神雕俠侶,雪山飛狐,血劍恩仇錄,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了,簡直就是家喻戶曉,總而言之,金庸先生的作品,值得購買值得收藏!我怎么覺得我TM像是在打廣告多過寫評論呢?
如果不是已經有幾本了,我就買全套口袋本了。封面設計很美,令人愛不釋手,當禮品送人最好不過。
金庸作品,,,質量沒的說。。。。還沒看完。。。期待更好的著作
很早就已經看過,現在只是溫故而知新了。封面的設計不錯,就是書小了點,字小了點,能大點就更完美了。
《碧血劍》是金庸新派武俠小說從摸索走向成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的成功之處,是作者吸收新文藝手法,第一次在他的武俠小說中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故事的起伏曲折。請注意,書中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終沒有出場,他的個性特點以及有關他的故事,全部依靠溫儀與何紅藥兩個女人的動人回敘,這個手法正是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的重要區別。《碧血劍》第二個貢獻,是金庸小說中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半正半邪的藝術典型。金蛇郎君夏雪宜這一形象的誕生,大大豐富了武俠世界中人性的復雜性。
網上沒寫多少開的書,結果收到的時候才發現書好小啊,64k么,呵呵,里邊的字也不大,但愿內容不少就好吧。
金庸的書,孩子百看不厭哦,這套書不錯,值得推薦哦。
很早買了這套書的天龍 很喜歡 袖珍的 字小 估計每頁和大版一樣對應 特別喜歡 很精致
如果你要發現金庸先生的書什么情形下有點干巴巴,那就是這本書了。脫落跌宕的講故事的水準,還是天龍八部這些書要好些。
包裝很好,送貨速度尤其值得贊賞,態度很好,當然貨物也很好。
最早讀金庸的小說就是這部,百讀不厭,最新版更是耐讀,書印刷質量很好,包裝也很精美,很滿意,物超所值。
絕對的好書,把金庸的全集都買全了,碧血劍是金庸老爺子較早的作品,雖然沒有后期書的精彩,可還是酣暢淋漓之著
無論是裝幀,還是內容,都是非常棒的,甚至可以用來收藏!!
這是金庸先生的第二部作品,講述明末清初改朝換代的恩怨糾葛,本書價格實惠且便攜精美,值得一閱!
金庸的書一直是經典系列的元老之作,碧血劍也是其中之一。這本書就是比一般的書要小一點,很適合出門攜帶,尤其是坐飛機、長途火車,攜帶很方便。但是沒有想象中厚,希望內容上不會有所刪減。
比較喜歡買這類小型的書本,易攜帶。值得推薦買。
是小本版的,還以為是大開的書,有點高興過頭了
真心很贊,幫同學買的,她期待很久了哈哈哈,看到價格降了趕緊入手了,印刷很精美,很贊~
書的質量沒問題,口袋書便于攜帶,金庸早期的作品,相比較其他作品不是很成功,淺讀金庸作品的朋友不建議購買。
華山派里面最大的主角是從未正面出場的金蛇郎君,可是卻通過其再傳弟子袁承志的行俠完成遺志。名為寫袁承志的闖蕩江湖,其實是為袁崇煥的歷史冤案平反。
很好,希望這套文庫本的金庸武俠作品集,以后在當當上都能夠購買得到,也把剩下的幾本收全,由李志清負責的封面繪圖很有武俠味道,這個文庫本若由出版社出版成正常本子更好
小說在金庸作品里算不上上乘。金庸在后記里也說了,他其實想寫的是袁崇煥。后來寫的那篇《袁崇煥評傳》還是挺有意思的。感覺金庸一直想寫歷史小說,但也許直到封筆作《鹿鼎記》,才算勉強完成了這一夙愿。
金庸是我人生導師,他的書中的內容直接堆砌了我的價值觀。碧血劍最讓人唏噓的還是袁承志和阿九的愛戀。想見不能見的傷痛,對愛情的責任,對家國的責任,都是如此糾葛。阿九又是讓那么多的男性讀者所憐惜疼愛。金庸又一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