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社會建構論譯叢”之一,該譯叢是一套反映社會建構論領域較新、較有價值、較具代表性的經典學術著作,涉及社會建構論的理論基礎,敘事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際交往、社會工作、組織管理、心理咨詢等實踐領域。本書則是肯尼思?9?9J.格根先生著名的《現實與關系》一書的“升級版”,也是社會建構論領域較新和較具博學性的著作。作者在書中闡釋了當前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發展了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激動人心的關系主義的思想與實踐,并試圖把這種對人類活動的關系主義理解(心理是一種關系的顯現)應用于包括家庭治療、合作課程和組織心理學等日常專業實踐之中。作者在書中揭示了關系過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們長期以來對個體和共同體的過度關注。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一切意義皆產生于協調或聯合行動;關系并不發生于個體之間,個體的功能產生于關系之中。
本書視野寬廣,運用史料豐富,闡述精當,從理論和實踐層面探討了社會建構理論,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本書是“社會建構論譯叢”之一,譯叢注重圖書本身的學術價值,以及對國內的實踐指導和應用價值,作為叢書聯合推出,具有較大影響力。
本書作者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國際知名心理學家,后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系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現任美國斯沃斯摩爾學院博學教授,并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是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始人及董事會主席。格根先生著述頗豐,其中包括著作30余部,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論文近400篇。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本書譯者楊莉萍博士,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社區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社區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質化研究方法專業委員會(籌)理事。長期研究社會建構論心理學,關注以社會建構論為方法論導向的心理學質化研究,積極倡導和嘗試采用質化方法探索社會心理問題,在心理學專業刊物100余篇,出版《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等多部教材和著作,主持并完成多項省部級以上重點科研課題,獲得省級科研獎多項。
目錄
序 言 走向新的啟蒙
溯本清源
本書的寫作
語言的挑戰
展開的敘事
及時部分 從有界存在到關系性存在
及時章 有界存在
濫用的自我
自我和他者
有界存在的文化
變革傳統
第二章 一切由關系開始
聯合行動與創造
萬物的聯合創造
從因果到匯流
第三章 關系的自我
無界狀態
自知之明的理念
求教于專家
從心理到關系
心理作為關系的行動
第四章 身體作為關系:情感、愉悅和疼痛
歷史與文化的情感
情感的舞蹈
關系腳本
阻斷危險的舞蹈
情感不是生物性的嗎?
身體愉悅:聯合行動的禮物
疼痛:的挑戰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關系性存在
第五章 多重存在與日常生活實踐
多重存在
協調:飛翔的挑戰
日常歷險:關系中的關系
協調的藝術
第六章 盟約、路障與超越
締約的趨力
締結盟約
盟約與邊界
從侵蝕到滅絕
超越路障
熱沖突與變革性對話
第三部分 專業實踐中的關系性存在
第七章 共同創造的知識
知識作為共同體的建構
學科劃分生憂患
超越學科劃分的趨勢
在關系中寫作
為關系服務的寫作
研究作為關系
人類研究中的關系視角
第八章 關系型教育
教育目的之審思
關系圈
關系教學法的實踐
關系圈之一:師生關系
關系圈之二:同學關系
關系圈之三:課堂與社區
關系圈之四:課堂與世界
永無止境的關系圈
第九章 治療與關系的修復
關系語境中的治療
治療:協調行動的力量
治療組成部分的擴展
第十章 組織:高難度的平衡
組織活力來自肯定
謹防組織
決策作為關系的協調
從傳統型領導到關系型領導
從問題診斷到價值評估
全球化運動中的組織
第四部分 由道德到宗教
第十一章 道德:從相對主義到關系的責任
對于道德行為的挑戰
不道德并不是問題
問題出在道德
走向二階道德
對關系責任的實踐
從并存到共同體
超越問題的起點
第十二章 走向神圣
關系的隱喻
關系性存在的神性潛能
走向神圣的實踐
后記 關系意識的來臨
關系意識的加速擴展
關系啟蒙的全球化
索 引
譯者后記
濫用的自我
人的概念是文化歷史的產物。16世紀以前,西方社會對于圣靈是自我的核心成分這一點深信不疑。這種觀念使得人們從上帝的世俗人那里尋求赦免罪惡之類的行為得以被理解。自我概念與宗教制度比肩同存。隨著靈魂的概念被其世俗的對應物“自覺理性”(consciousreason)取代,教會的影響力逐漸被削弱。然而,人是行動的自決主體(selfdeterminingagent)這一啟蒙思想的后果又是什么呢?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個體生活維度。我的討論將聚焦于孤獨、評價和自尊問題。
孤獨
我們彼此凝視對方的眼睛,那是心靈之窗,是行動之源。我知道在你體內的某個地方隱藏著你的思想、希望、夢想、感覺和欲求,它們居于你生命的中心。你的言行體現出內心的波濤起伏,但體現得并不徹底。假如最重要的東西駐留在你內心的某處,那么,你對于我而言將永遠保持未知。本質的“你”并不在我前,而是在一個我看不見的地方———蜷伏在你的眼睛后面。我永遠不能穿透面紗的遮蔽去了解那里面究竟藏著什么,你到底在想什么,感受到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即便在我們親熱的片刻,我也無法知道在你的甜言蜜語背后是什么,無法把握它們的真正意義。從根本上說,我們是相互疏遠的。對于你而言,我也一樣。我的私有世界對你而言同樣是不可知的。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在這兒”,這里是你或者其他任何人都無法進入的一個私有空間。我存在于一個善與惡交織的花園,這里沒有游客到訪。因此,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你活在你的世界里,我活在我的世界里。我孤獨地來到世上,也必將在孤獨中死去,這似乎是人生的宿命。
暮色蒼茫中兩條孤獨的船,
擦肩而過時互相道安,
船笛長鳴,
依稀看見對方模糊的船形,
片刻間便只聞裊裊余音。
人生亦如這遼闊的海洋,
你我的小船兒偶然相遇,
彼此烙下淺淺的音容,
復又遁入黑暗與寧靜。
———朗費羅(HenryWadsworthLongfellow)
假如我們相信生命在本質上是相互隔絕的,那么,心靈的孤獨便是自然常態。目前生活在美國的成年人,幾乎有半數是獨居。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另一個事實:2004年,平均每個美國只有2位可以相托要事的親密朋友,比起1985年人均3位知己明顯減少;回答“沒有一個人可以信賴”的人數則從1985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如此,孤獨作為社會流行病已經沒有什么值得驚訝的了。當前有超過200萬個網頁致力于幫助人們應對生活中孤獨的挑戰。孤獨的問題不僅在于這種體驗本身,而且與高血壓、沮喪和自殺等問題密切相關。
我們生在這個社會,由于孤獨而吃了太多的苦。我們做了那么多都是為了逃避孤獨:“我們彼此交談,一同做事,以便不再孤獨。”然而在這樣的社會,我們到底還是孤獨。我們可以假裝,也可以彼此娛樂,但頂多如此。至于現實的生活體驗,我們則徹底孤獨。期待別人能帶走我們的孤獨都無異于奢望。
———蘇美多(AjahnSumedho)
同樣無須驚訝的是,有那么多的治療師、學者和神學家描述過生命意義的明顯喪失感。想要確定某些東西確實有意義———值得一生去追求,作為行動的指南,或作為繼續活下去的理由———終歸是失敗。我們贊美自治,贊美憑借個人奮斗而成功的英雄(self mademan),贊美那些蔑視社會傳統而我行我素的人。是不是這種贊美招致了意義的喪失呢?當許多人被問及對他們來說“什么最有意義”時,他們給出的答案往往是“愛情”“家庭”和“上帝”。可是,我們甘愿為了愛情、家庭或上帝付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些獨居的隱士是否也會給出同樣的答案呢?假如我們能夠理解一切所謂的思維、幻想或欲望都產生自關系,又會怎樣?即便肉體被相互隔離,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關系的殘余(theremnantsofrelationship)。我們將在與他者的關聯中(withothers)更新對自我的理解。
這是一部內涵豐富、頗具感召力的著作,兼具強烈的創新性與教育作用,它為下一代社會理論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起點。《關系性存在:超越自我與共同體》是美國當代社會理論研究的一項非凡成就,也是一部具有預言性的著作。
——諾曼•K.鄧金,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和解釋理論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原創性和洞察力的社會心理學家。他為研究者和實踐者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感的框架,在其中探尋有意義的、實用和富有創造性的理解和行為方式,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文化、政治、人際和專業領域普遍存在的各種沖突。格根教授的文字優美,筆觸清新,飽含激情。他所講的故事非常重要,且意義深遠。
——亞瑟•P.博克納,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著名傳播學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以其清晰的思路、具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及超凡的智慧為這部著作贏得了眾多的粉絲和擁躉。這是一部內涵豐富、頗具感召力的著作,兼具強烈的創新性與教育作用,它為下一代社會理論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起點。《關系性存在:超越自我與共同體》是美國當代社會理論研究的一項非凡成就,也是一部具有預言性的著作。
——諾曼•K.鄧金,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社會學和解釋理論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原創性和洞察力的社會心理學家。他為研究者和實踐者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感的框架,在其中探尋有意義的、實用和富有創造性的理解和行為方式,以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文化、政治、人際和專業領域普遍存在的各種沖突。格根教授的文字優美,筆觸清新,飽含激情。他所講的故事非常重要,且意義深遠。
——亞瑟•P.博克納,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著名傳播學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以其清晰的思路、具有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及超凡的智慧為這部著作贏得了眾多的粉絲和擁躉。
——邁克爾•畢利希,英國拉夫堡大學社會科學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慷慨而智慧的著作不啻一記道德警鐘,昭示了人類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對關系的投入——包括我們彼此之間、我們與其他物種之間、我們與物理世界以及與神之間的關系。格根先生借助研究者、實踐者、教師和藝術家等多種身份的轉換,打破了心理學、哲學、詩歌、視覺藝術等不同領域的界限,以解釋“關系的生成性過程”。
——辛西婭•萊特福特,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布蘭迪分校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教授
在這部兼具學術性與實踐價值的著作中,肯尼思•J.格根先生十分雄辯地在將個體視為有界存在的西方傳統之外,提供了另一種全新的 替代性方案。作者身體力行,采用“多聲部”的寫作方式,以使他的闡述、討論與本書的關系的主題相一致。無論對研究者、實踐者還是一般公眾而言,這都是一部必讀書,它能為我們這個星球和人類未來的幸福帶來前途和希望。
——賀琳•安德森,美國休斯頓加爾維斯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