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論點線面》是康定斯基的重要理論著作《藝術中的精神》的續篇。在這本書中他系統地闡釋了對繪畫元素的認識,他對每一種繪畫元素都作了外在的和內在的兩主面分析。康定斯基自稱這本書的分析是“顯微鏡式的”。
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獨立的線或繪畫的形就是一種元素。就內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躍在其中的內在張力。
——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1866年生于莫斯科,早年從事法律工作,后移居德國慕尼黑,致力于繪畫藝術。曾組織思想前衛的“青騎士”社團,出版《青騎士年鑒》。他先后發表了《藝術中的精神》、《形式問題》、《具體藝術》、《點 線 面》等著作,宣揚抽象藝術思想理論。因此,他被視為抽象藝
總序
序
第二版序
點 線 面
及時章 引
第二章 點
第三章 線
第四章 畫面
具體藝術
書信選
回憶錄
圖版目錄
第二章 點
在幾何學上,點是一種看不見的實體,因此它必定被界定為一種非物質的存在。從物質內容來考慮,點相當于零。
不過,在這個零中,包含著多種“人”的特質。在我們的頭腦中,這個零——幾何學的點——是與最簡潔相關的,即,盡管雄辯,但卻是最偉大的緘默。
因此,在我們的想像中,幾何學的點是沉默與雄辯,和最獨特的結合。
出于這一原因,幾何學的點在書面上最初已經設想成物質的形式——它屬于雄辯而不代表沉默。
在說話的語言上,點是一個休止符號,一個無話可說的符號(消極因素),與此同時又是從一個實體到另一個實體的橋梁(積極因素)。在書面上,這是點的內在意義。
從外表上看,它在這里只不過是一個具有實際用途,使其自身帶有“實用目的”因素的標記。對此,我們像兒童一樣學著去辨識它,我們習慣于自己的外在符號,這使符號的內在聲音變得模糊不清。
內受裹于外。
點屬于日常現象環境中習以為常的聲音,它悄無聲息。
悄無聲息習慣上聯想到點,它隔音如此嚴實,以致掩蓋了它的其他特質。
所有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使默默無語變成了它們單方面語言的一種結果,我們無望聽到它們的聲音,并處在沉默的包圍之中,我們靠我們遵從的“實用目的”做出判斷。
偶爾,某種超常的干擾有可能把我們從死寂狀態下搖醒,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哪怕最猛烈的震蕩也難以使這種垂死變成活人。來自我們外部的干擾(疾病、災禍、傷心事、戰爭、革命)強行地將我們從我們習慣的范圍中扯開,不過,一般說來,它們只不過被看做一種或大或小的“錯誤”,因而,我們要求盡可能快地回到我們已經背離的傳統習慣狀態上,這一愿望遠比其他的感情都強。
來自內部的各種干擾是各不相同的——它們由人自身引起并在其中找到一塊肥沃的土壤。這塊土壤并不僅僅是透過“玻璃窗”看到“街道”的能力,與其說它堅硬、穩固而易碎,不如說這是使人自己投身于街道的能力。留神的眼睛與靈敏的耳朵將最微弱的干擾轉換成一種意味深長的體驗。任何一方都聽得到聲音,這個世界聲音跌宕。
像一位流連于新的、無名土地上的探險者一樣,“日復一日”,在他的天地里通常是悄無聲息地做出各種發現,開始用一種越來越不尋常的語言說話。因此,死的標記變成了活的象征,死亡變成了生命。
當然,新的藝術科學,只能在標記變為象征,留神的眼睛、靈敏的耳朵使沉默變為雄辯后,才可能產生。無論什么人都不可能拋棄“理論的”和“實用的”藝術——他對藝術的反抗永遠不會把他領到橋上,而只會擴大今天把人與藝術分離的鴻溝。這正是今天人們打算在藝術一詞后面戛然而止的原因。
如果我們逐漸使點從它通常活動的狹窄范圍中分離出來,那么它內在的、至今仍然沉默的特性就會發出越來越有力的聲音。這些特性——內在的張力——一個接一個地由它生命的深處浮現出來,放出耀眼的光芒,而它們獨自產生的影響和作用輕而易舉地攻克了它的堡壘。簡而言之,死的點變成了活的生命。除了大量可能有的實例外,讓我們再列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說明:
1.點是由它實用的、有目的的狀態被改變成一種無目的的,即前邏輯的狀態。
今天我準備去看電影。
今天我準備去,看電影。
今天我,準備去看電影。
顯然,在第二個句子中點的移動仍可能被認為是有目的的——強調目標,強調意圖,自我夸耀。
在第三句中,純粹的前邏輯形式提到了前面,不過,也有被解釋成一種誤印的可能,點的內在價值此時一閃即滅。
2.點從它實用的、有目的的狀態下分離出來,所以它處在這個句子的連續鏈之外。
今天我準備去看電影
在這種情況下,點需要一塊環繞它的更大空白,因此,它的聲音能產生共鳴。不過,這種聲音依然是微弱的、細小的,并且被寫在它周圍的文字所淹沒。
倘若點本身,以及點周圍的空白逐漸加大,這種書寫文字的聲音就會變弱,而點的聲音就會變得清晰而響亮(圖1)。
因此,一種諧音是響亮的——書寫——點——其存在區別于它們實用的有目的的結合。這是兩個決不可能達到均衡的世界問的平衡,這是一種非目的的革命性狀態——書寫聲受到不可能與它發生關系的外來物的出現所干擾。
然而,這個點已經被任意從它的習慣狀態下歪曲了,并因此為它自己由一個領域跳到另一個領域作了準備,在這個領域中,它從實用——目的性的桎梏中解放了出來,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活著,而且它的從屬性仍具有一種內在的目的。這就是繪畫的領域。
點是工具與物質材料表面相接觸的結果,是基礎的面。紙、木、畫布、拉毛裝飾板、金屬等等都可以構成這種最基礎的物質材料面。工具可以是鉛筆、刻刀、油畫筆、鋼筆、鐵筆等等,通過這最初的觸碰,最基礎的面就產生了。
在繪畫中,一個點的外形概念是不確定的,這種可視的、幾何學的點一旦物質化,就必定有一定的大小,占據畫面一定的位看。此外,它必定有使它與環境分割開來的確定范圍——外輪廓。
這是一種自我表白,并顯得極為簡單。但哪怕在這種最簡單的情形中,我們也遇到不的問題,這正好表明今天的藝術理論狀況是多么的不成熟。
點的大小與形狀可以改變,引起與抽象的點相關的聲音也可以改變。
外表上,點可以說成是最小的元素形式,雖然這樣說并不很。但要地界定“最小形式”這一概念卻是困難的——點可以擴展,變成一個面,稍不留意,它可以充滿整個畫面。那么,點與面之間的界線應劃在哪里呢?
這里,有兩種情形必須考慮進去:
1.點與畫面的關系,即點的大小比例。
2.點的大小比例與同一畫面上其他形之間的關系。
如果當畫面其他地方仍是空白時,那么作為一個點來看待的任何東西必定被看作一個面,如一條非常細的線也使點的面貌在畫面上表現出來(圖2)。
及時和第二個例子之間不同的大小比例決定了點的概念,盡管現在這只能是靠感情予以估量的事——因為我們沒有用數來表達它的途徑。
因此,我們今天是在這種狀況下來決定并以感情的方式來估算點所達到的大小尺寸范圍。這些外輪廓的粗略估算——的確,這些輪廓的交匯達到一定的程度,形成目前的面貌,點因此開始消失,而在它的位置上,面開始表現為一種初始的存在——這就是達到目的的方法。
在這種情形中,目的是隱蔽聲音:強調形的分散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主動的(或可能是被動的)運動,明滅不變的張力,非自然的抽象,內在重疊的機遇(點的內在音響和面的會聚、重疊與回復的內在音響),在一個形中回響著兩種聲音,即靠一種形式的方式創造出兩聲部的曲調。就這種“最小的”形而言,表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僅靠大小比例上最細微的變化來達到——甚至給外行人也提供了一種令人信服的表現力的例證和抽象形式的表現深度。由于這些表現手法在未來得到進一步發展,由于觀者理解力的增長,更的概念將變得不可缺少,隨著時間的推移,將肯定會達到量度的程度,數學的表達在這里將成為最基本的手段。
不過,數學表達將落后于情感體驗和因此受到限制的危險依然存在。數學公式像膠水,或者說像一張“飛紙”一樣無意中成了犧牲品。一個公式也像一把扶手椅,享用者安穩地擁進它溫暖的懷抱中。另外,這種有必要使自己從它手中掙脫出來的努力是講一步形成新的價值,并最終形成新的公式的前提,新的公式取代舊的公式。
第二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是點的外輪廓,這決定了點的外形。
從抽象的角度,或按人們想像的情景來看,典型的點是小而圓的:實際上是一個典型的小圓圈。但就像它的大小比例一樣,它的輪廓也是相對的。事實上,點能夠想像成無比多樣的形狀:它的圓形可能帶有鋸齒狀的邊,可以近似其他的幾何形或最終是不規則的形;它可以點成近似三角形,或可以根據需要改變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正方形;如果它有鋸齒狀的邊,那這種鋸齒邊可大可小,相互問各有聯系。在這里要想做出任何限定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點的范圍是無限的(圖3)。
如同它的大小比例和形狀一樣,點的最基本的聲音相對來說是變化不定的。不過,這種可變性一點也不比一種相應的、它基本的內在生命的內在特性更難理解,它仍永遠發出它自己純正的聲音。
可是,它必須繼續不斷地強化這種純正的發音要素,發出一種單一的音調,也就是說,這在現實中并不存在。甚至連那些具有“基本或原元素”特點的元素都不是最原初的自然,而是一種復合的自然。所有與“原初”的想法相關的概念都同樣只是相對的,甚至連我們的“科學”語言也是相對的,我們沒有的知識。
……
書的裝訂出現問題,前面幾頁的整個裝反了,但總覺得這樣也是一種緣分,就不換了,內容沒有受影響,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抽象的靈感
看不懂,沒有一點哲學底蘊很難理解康定斯基的所表達的含義,還需努力啊
之前借同學的來看過 覺得不錯 現在自己買來看 吸取點大師的精華
很好,很經典,值得建筑系的人讀,對設計很有幫助
這本書翻譯過來,即使術語也顯得很精當,在其中也有很多的插圖,紙張質地優良,印刷清晰,排版主次明確恰當,是一本圖文兼具,各個方面都很精致的一本書,只是價格實在太貴。
書籍絕對的正版,很喜歡!只是還沒來得及閱讀呢.
等了好久的書,買到手,發現譯得不是很好,和之前買的,那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康定斯基文論與作品,相差很多啊,圖片倒是很多,但是感覺譯得太次了,有點失望,可惜了,建議大家還是買那本《康定斯基文論與作品》吧,
紙張出乎我的意料,對于喜愛插花的人來說,這是圣經啊。
1889年的書啊,到現在看居然還是那么經典,一點都不落伍。這樣的老書多來點!!!
很好的書,篇幅不大,但讀起來很費時,讀了之后,會知道抽象藝術的指向在哪里。
老師推薦看的,有點深奧,不過還是可以的信任當當,一定是正品
找了很久關于設計理論方面的書,很感激《康定斯基論點線面》給予我在設計上很不錯的理論指導,作為一個設計初學者,我實在是心懷感激!
和這些人對話總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內在是空的 就像和一個不存在的人說話 而我獲得可內心的平靜。
康定斯基的這本書還是挺好的,對剖析畫面還是很有幫助的
現代抽象派大師深度闡釋對抽象藝術乃至整個藝術的見解,雖然還沒有怎么看,但期望是不錯的。
不知道是翻譯不行,還是跟不上康定斯基的語言,看著感覺很不通順~
喜歡康定斯基。。這本書介紹的很詳盡。。。更加深刻了解康定斯基。。。
不僅是當代藝術家的必須,同樣是傳統繪畫的研究性書籍 點線面的構成·······
從而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書評是應用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書評作用于讀者,首先在于它的信息功能,也就是說為讀者選擇圖書提供參考,以前推薦過,今天才看到實物
這是康定斯基一本關于抽象美的理論著作,對此有研究的讀者可以購買。本書在打折時購買,定價較貴。
略艱深,需要多讀幾遍,就書本身而言印刷不錯,紙質不錯,內容是康定斯基理論集大成的整合,適合學習繪畫專業或設計專業的業內人士看。
這書圖文并茂,而且是彩色的。康定斯基的講解非常好,就是抽象的入門最好讀物。
康定斯基論點線面具體10藝術》、《點·線·面》等著作,宣揚抽象藝術E思S想理論。因此,他被視為抽象藝【內容】 《康定斯基論本開紙張銅版紙包裝平裝其他【書摘插畫】
話說世界第一幅抽象畫就是康定斯基在1910年畫的,之前看過一本相當經典的《構圖學》,是上個世紀7.80年代出版的。那本書非常不錯,關于構圖的方方面面都闡述到位。希望康定斯基這本書能帶給我不一樣的感覺。
書中康定斯基系統地闡釋了對繪畫元素的認識
內容沒看,但紙質很好、圖片精美、印刷清晰,整體讓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