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史學叢書:戰國秦漢經濟問題考論》中,恒全將過去對秦漢經濟問題的研究更加系統化,不但將秦漢土地制度問題追根溯源到春秋戰國時期,還把漢代的商品經濟問題放眼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并考察,表現了一位歷史學者研究中應有的宏觀視野。同時,《隨園史學叢書:戰國秦漢經濟問題考論》注意傳世文獻與考古資料的結合,通過占有史料,以史料自身顯露的信息為基礎,以實證分析解決問題,力求以材料說話,論從史出,不顧此失彼,不偏頗任何一方。在方法上,他堅持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的統一,充分運用分析與綜合、演繹與歸納、縱向與橫向比較等方法,且多處運用統計與表格的方式來印證新的論斷。如運用天長紀莊木牘關于西漢東陽縣《簿》、《算簿》資料,對漢代更役負擔通過表格做定量分析,從而證實了西漢晁錯所云之"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說法的正確性,等等,這些又反映出他精于考據和微觀研究的能力。
李恒全,1968年生,江蘇睢寧人。1991年6月本科畢業于蘇州大學歷史系。2000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8年6月博士研究生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先秦秦漢經濟史。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史學月刊》、《史學集刊》、《中國農史》、《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江海學刊》、《社會科學》、《人文雜志》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
序言一/趙明
序言二/李天石
前
及時章 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問題
及時節 西周井田制
一、西周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形式
二、井田上的家族公社組織
三、井田制是家族公社所有制
四、共耕"公田"的性質是勞役稅
第二節 戰國土地私有制
一、戰國授田制觀點的立論依據
二、戰國授田制觀點難以成立
三、從稅制變革看戰國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四、土地買賣稀少和國家對農業生產較多干預的原因
第三節 漢代限田制
一、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反映的軍功授田
二、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的授田是土地私有制
三、漢代名田制是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限田制
第二章 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的動力問題
及時節 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前的農業生產工具
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土地制度變革說難以成立
二、井田制瓦解前農業生產工具沒有本質變化
第二節 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前的農業耕作技術
一、育種
二、水利灌溉
三、中耕除草
四、施肥
五、治蟲
六、農時
七、井田制變革前農業耕作技術沒有顯著進步
第三節 族的解體與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
一、從氏族土地所有制到個體家庭土地所有制
二、族的解體導致井田制變革
第三章 戰國秦漢的賦役問題
及時節 戰國田稅的征收方式
一、對云夢秦簡《田律》"入頃芻橐"條的理解
二、戰國小農并非都有百畝之田
三、戰國田稅是按實有畝數征收
第二節 漢代田稅的征收方式
一、漢代田稅以頃計征說的論據不能成立
二、漢代田稅按實有畝數計征的證據
第三節 漢文帝十三年免收田租問題再考察
一、關于《漢書食貨志》所載漢文帝十三年免征田租的理解
……
第四章 戰國秦漢的商品經濟問題
第五章 奏漢家庭繼承制度問題
參考文獻
附 已發表的相關論文
在氏族公社早期,氏族成員共同占有生產生活資料,共同勞動,人們的私有觀念以氏族共同利益作為前提,私有制以氏族作為邊界;當氏族內部出現血緣關系更為密切的大家族組織后,私有觀念和私有制開始以大家族作為考量的利益邊界,這樣,氏族公產逐漸私有化為大家族財產。在這個過程中,私有觀念和私有制是相互作用,互為動力的關系。在私有觀念作用下,當一種氏族財產變為大家族私產后,這種私有化的財產關系反過來強化人們的私有觀念,被強化的私有觀念又會進一步推動氏族的其他財產變為大家族私產,如此持續不斷下去,這樣,在私有觀念和私有財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下,氏族財產一步步成為家族私產,開始是各種動產,是土地等不動產,最終氏族所有制為家族公社所有制代替。同樣,在家族公社所有制到個體家庭所有制的變革過程中,私有觀念和私有財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互為動力,使家族公社的財產一步步變為個體家庭的私產。
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家族公社的各種動產已經成為個體家庭私產,土地制度則處于向個體家庭所有制過渡的階段即"公有私耕"階段,土地為家族公社所有,個體家庭耕種份地,并定期重新分配。而此時,國家出現了。國家攫取了公田上的收獲物,但沒有奪取家族公社對土地的所有權,也沒有阻止家族公社向個體家庭所有制邁進的步伐。在私有觀念和私有財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下,通過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最終,土地的家族公社所有制變為個體家庭所有制。
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變革實質是家族公社的崩潰,個體家庭脫離共同體而獨立。這正是私有觀念和私有制作用的結果。井田制瓦解的跡象是由于西周末年開始的"公田不治"的現象。公田的收獲物雖然是作為上繳國家賦稅之用的,但公田的所有權屬于家族公社整體,仍然體現著宗族的集體利益,也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共同體的重要象征。在西周中期以前,公田上的勞動一直得以較好地維持,反映宗族成員對宗族的認同感依然較強,個體家庭與宗族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是一致的。自西周末期開始,"公田不治"的現象出現,并逐漸普遍化。這說明,在私有觀念擴張的情況下,人們更為關注自身及其個體家庭的利益,血緣觀念變得淡漠,人們對宗族的認同感削弱,在人們的意識中,自身與宗族已經不是一個整體,這樣,個體家庭與宗族利益的一致性就出現了分裂,當人們更為關注個體家庭利益時,集體利益就必然受到影響,這就是"公田不治"現象出現的原因。當人們對作為宗族紐帶的血緣關系的認同感大為降低時,也必然要求打碎宗族的外殼,脫離宗族共同體的束縛,此時,宗族共同體就成為個體家庭和社會發展的阻礙力量。所以,《呂氏春秋審分》說:"今以眾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地制度變革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普遍性的社會要求而發生的。變革是人們對面臨的社會問題和挑戰的應對,是意識的自覺的創新活動。各諸侯國的土地制度變革盡管是自上而下通過統治者掌握的國家權力完成的,但如果沒有個體家庭要求獨立的普遍性的社會要求,變革也不可能發生。私有觀念和私有制的發展使個體更關注自身及小家庭的利益,從而產生脫離宗族共同體束縛的愿望和要求,而國家不過是通過其所具有的超越宗族共同體的力量,促使這種變革得以實現而已。
戰國土地私有制后,個體家庭掙脫了血緣網絡的桎梏,從宗族中獨立出來,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個體家庭對土地擁有長期而穩定的所有權,有利于激發小家庭的生產熱情,如《墨子非命下》日:"今也農夫之所以早出暮人,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強必飽,不強必饑,故不敢怠倦。"王翦所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請田宅為子孫業",①正體現了個體對于土地所有權的強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