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兼攝影師威廉 林賽1976年畢業于英國利物浦大學地質地理專業。1987年,他獨自一人步行考察了長城全線,從嘉峪關到山海關行程2470千米。從1990年起他在中國定居,專門從事長城學研究、長城現場考察、長城文化景觀保護等工作。2001年,威廉 林賽創立了國際長城之友協會,該協會與北京市文物局和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長城保護項目。
威廉 林賽27年如一日,始終滿懷激情地從事長城研究和保護工作,其中有1800天用于長城的現場考察(包括中國境外的長城考察)。他出版過若干部以長城為主題的著作,其中包括《獨步長城》《萬里長城——亞洲的形象》《萬里長城百年回望》《萬里長城百題問答》(英文版)《兩個威廉與長城的故事》等。2010年,林賽作為節目主持人為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了《跟著威廉走長城》的紀錄片。
因為林賽在長城保護和促進中英友好方面所做的貢獻,1998年他榮獲中國國務院頒發的“友誼獎章”,2006年榮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頒發的“大英帝國勛章”,2008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長城“友誼獎牌”。
威廉 林賽與妻子吳琪和兩個兒子(杰米 林賽和湯米 林賽)長期居住在中國北京。
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跟著威廉走長城》的姊妹之作,閱讀本書,走近一位西方人與長城的浪漫史。本書得到陳丹青的傾情推薦
威廉 林賽,作家兼攝影師,1976年畢業予英國利物浦大學地質地理專業。1987年,他獨自一人步行考察了長城全線,從嘉峪關到山海關行程2470公里。從1990年起他在中國定膳,專門從事長城學研究、長城現場考察、長城文化景觀保護等工作。2001年,威廉 林賽創立了國際長城之友協會,該協會與北京市文物局和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等機構合作,開展長城保護項目。威廉 林賽25年如一日,始終滿懷激情地從事長城研究和保護工作,其中有1800天用于長城的現場考察(包括中國境外的長城考察)。他出版過若干部以長城為主題的著作,其中包括《獨步長城》《萬里長城——亞洲的形象》《萬里長城百年回望》《萬里長城百題問答》(英文版)等。2010年,林賽作為節目主持人為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了《跟著威廉走長城》的紀錄片。因為林賽在長城保護和促進中英友好方面所做的貢獻,1998年他榮獲中國國務院頒發的“友誼獎章”,2006年榮獲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陛下頒發的“大英帝國勛章”,2008年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長城“友誼獎牌”。威廉 林賽與妻子吳琪和兩個兒子(詹姆斯和托馬斯)長期居住在中國北京。
1.《獨步長城》節選
2.奇遇吳琪
3.在西安當英語老師
4.野長城
5.“騎兵”
6.重返長安之旅
7.金秋時節
8.深藏不露的九眼樓
9.“裝備佬”
10.再見,新華社
11.我是國際長城之友
12.“ 兩個威廉與長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13.二十年后老朋友重逢
14.做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跟著威廉走長城》的主持人
15.用“大歷史觀”來研究長城
16.深入“毫無憐憫心”的南戈壁
17.行駛在“成吉思汗路”上
18.成功的秘
后記 通往長城之路
致謝
跋 漫長的驚訝(陳丹青)
我的工作是做特稿版,上午10點半開始工作,一直干到下午四五點鐘。斯科特做頭版,從傍晚一直干到后半夜。我們能否到達居庸關然后趕回城里,先洗一個澡,再在10點半鐘趕回辦公室?我們決定嘗試一把。
凌晨4點半,斯科特來到我們家,培根(熏肉)和雞蛋餅已經做好,我們就著咖啡狼吞虎咽地吃完。
5點鐘準時蹬車出發。天氣涼爽、怡靜。我們騎速飛快,七點不到就已經來到南口。我們沿著鐵路騎行,用低速擋,順著山路盤旋而上,連續不斷地蹬踏。我們腰酸背痛,揮汗如雨。但我們決心一定要騎到居庸關,然后按時返回報社。
快到居庸關時,我們驚奇地看到了長城,在高山上蜿蜒向上。那是重修的長城。我告訴斯科特1987年10月我是怎樣從這兒的山上下來的,一段破損的長城懸掛在懸崖上。那時這里留下的長城段落不多,更不可能順著長城攀援幾百米。當我們離重修的長城越近,更多的細節又浮現在腦海里。我住在長城邊的農民家里。他們剛剛摘完蘋果,還添置了一臺電視機。就是這臺電視機讓我成了大忙人。這是當時村里的一臺電視機。所有的村民都來這家看電視,但他們看到我,覺得我這個英國佬比電視里的孫猴子還搞笑。
雖然這里離北京只有70千米,但這些人卻從來沒有這么近距離地看過一個外國人。
斯科特建議我們以后做一次農家尋訪,但是在當下我們只能趕路。下了車,我在前帶路,順著石板上的車轍印來到了刻滿銘文的居庸關云臺。斯科特被云臺里雕刻著的各種云紋圖案和佛教紋飾震撼了。那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奇妙時刻,它提醒我們來這里的緣故:就是因為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在我們面前是700年前的銘文和浮雕。我們欣賞著、觸摸著這些古代文物。這里是云臺,是居庸關最精華的部分,是在蒙古人統治北京時期的元代修建的佛教建筑。斯科特對云臺下邊的石板上由木車輪磨出的車轍印著了迷。
我們開始蹬車下山返城。下坡時速度接近50千米每小時,直沖到平路上。全程只在若干處歇了幾分鐘,吃幾塊餅干了事。我們回家沖了個澡,在上午10點10分狂風般地沖入報社,手里拿著培根雞蛋餅準時走進新聞室。
這段時間,又有一位騎行者加入了我們的隊伍,他叫布瑞斯。他是新來報社的美國專家。這會兒他看見我剛從外邊跑步進來,就問我有關幾個專家對健身特著迷,瘋狂地騎行到長城的事。我說:“嗨,那就是斯科特和我。我叫威爾,你好!”周末前,布瑞斯自己也買了一輛“騎兵”,加入到我們的騎行隊伍。
每次從長城往返騎行回來,布瑞斯也總是興致勃勃地準時踏進新聞室,這時大多數人剛剛起床不久。
我們愛上了騎行,每次騎到長城都給我們以新的激勵。我們調整了騎行路線,從昌平城的李自成雕像騎向十三陵,經過石牌坊、下馬碑,穿過大紅門,沿著神道,、繞過各個皇帝陵墓。我們甚至和那些陵墓的門衛聊天,在里面隨便閑逛。我們總是不僅僅欣賞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而且對我們近距離看到的文物還愛護有加。
穿過十三陵后,山路變得陡峭崎嶇,而且都是連續不斷的彎路。向上騎行極度困難,后背、腿腳全都緊繃、呼哧帶喘。下坡又極其刺激,高速沖刺時需要全神貫注以防不測。重要的是在山頂埡口,有一段長城橫貫東西。我們逐步跟隨長城方向向東騎行,不久就到了一個地方,在這里長城和一條南北向的公路交匯。仔細研究地圖,好像這條路是從北京城安定門起始,一路向北到達延慶的四海鎮。
下一個周末我們就計劃沿著那條路騎行,那條路現在叫安四路。它穿過平原,穿過京密引水渠,然后進入一個風景優美的山谷。路況很好,空曠的林蔭道,有25千米長,一直通到山區小路。周圍是植被茂密的群山,核桃樹、栗子樹和柿子樹在藍天掩映下異常美麗。
那年10月我們進行及時次的周末夜間騎行。在周六中午我們首先到達黃花城長城。登山之前先飽餐一頓。那時我們的大餐就是雞蛋炒西紅柿、豆腐燒白菜和虎皮尖椒。我們沿著土路奮力騎行,山路實在太陡,只好推著車走。我們的背包又大又重,裝著笨重的露營裝備,但是,我們從來不帶帳篷,更愿意只用睡袋和防潮墊。我們也沒有野營爐子,只帶著冷餐,像金槍魚罐頭、蔥油餅干、西紅柿、黃瓜,這些就是我們每天所謂的高能量食品,日后也成為我們的標準食譜。每次騎行我們都能干掉好幾斤這樣的美味,又綠色健康又充滿能量。
接下來我們尋找停放自行車的場地,這里沒有農家,所以我們把山地車藏在草叢里,用刀砍一些樹枝蓋上。做完這些事已經下午了,我們把所需的裝備裝進背包里,開始找尋上長城的山路。
山上小路密布,但有只有幾條小路直通到山頂。
尋路成了一門藝術。尤其是對蹬了5個小時山地車的雙腿來說,爬山使用不同的肌肉部位。我們渾身疲憊,饑渴難忍,但是一登上長城就全然忘卻勞累。不管我們以前來過多少次,每次回到這里都覺得有新的非同尋常的感受。
我們通常把背包放下,在附近找找合適的地方,以便傍晚和清晨拍照片。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及時次到黃花城東邊的長城的情景。剛進到及時個樓子里,我們發現了一個刻滿碑文的巨大石碑。它不在原位,而且體積巨大,感覺震撼。石碑大約有500千克重。
我用非常有限的中文告訴斯科特和布瑞斯,這塊石碑是隆慶三年(1569)所刻。樓子里光線昏暗,位置也不適合拍照。我們沒一個人懂得如何拓碑,更沒有氣力把石碑挪動一寸。
……P68-70
剛到手,粗略翻看感覺要仔細品讀一番。
難得的好書,林賽親身體會,值得一讀,插圖也很精美
很多文章的結集,寫得一般般
東西不錯,好評
朋友介紹的書,很棒!當當值得信耐
東西不錯,送貨挺快,包裝好,有一股濃濃的書香味,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