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為什么下調?通貨膨脹為什么升溫?央行在想些什么?對于一個身處企業、政府和非營利部門等領域的管理者而言,諸如此類的宏觀經濟問題絕不只是學術問題。從貨幣危機到泡沫破滅,全球經濟充滿了陷阱。在這種環境下,對宏觀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已經成為管理者的必修課。
由哈佛商學院的戴維·A.莫斯教授所撰寫的《七天讀懂宏觀經濟》一書,是一本易于掌握的有關宏觀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讀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幫助確立起全球經濟的基本規則。本書通過當今和歷史上的一些事例,向人們說明了這些規則是怎樣不斷發生變化的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莫斯教授對于各種宏觀經濟現象之間的基本關系以及這些關系如何幫助塑造了全球經濟進行了解釋。本書的核心是針對奠定了宏觀經濟基石的三個概念進行了合乎邏輯的介紹:
產出:如何去衡量一個國家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GDP)?為什么這個產出水平最終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水平?
貨幣:貨幣供給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貨幣價格——利率、匯率和價格水平是如何影響整個經濟環境的?
預期:對于關鍵的宏觀經濟要素以及經濟的根本力量所作出的預期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影響經濟主體(從消費者到企業再到政府)的決策。
莫斯教授還就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正是這些問題引發了當今有關經濟政策的大辯論:
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是否對其經濟構成了威脅?
政府的赤字性支出能否有效地刺激經濟發展?
股票和投資能否挽救社會保障?
本書避免了簡單提供解決方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將一些處于這些問題核心地位的基本原理和關系呈現出來。它向人們展示了宏觀經濟現象是如何影響管理者每日所作決策的風險和收益的。
本書共分七章。我們相信,您只需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仔細閱讀并領會每一章的內容,七天之后就會發現,您已經站在了一個全新的平臺上去體驗您周圍的經濟生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強力推薦!
通貨膨脹加劇、存款準備金提高、本幣升值……你能理解這些時常見諸報端的經濟術語的具體含義嗎?哈佛商學院教授教你在短的時間內理解宏觀經濟詞匯,把握宏觀經濟走勢。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幫助確立起全球經濟的基本規則。本書通過當今和歷史上的一些事例,向人們說明了這些規則是怎樣不斷發生變化的以及為什么會發生變化。莫斯教授對于各種宏觀經濟現象之間的基本關系以及這些關系如何幫助塑造了全球經濟進行了解釋。本書避免了簡單提供解決方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將一些處于這些問題核心地位的基本原理和關系呈現出來。它向人們展示了宏觀經濟現象是如何影響管理者每日所作決策的風險和收益的。
戴維·A.莫斯:哈佛商學院教授,國家社會保險學會會員,曾作為一名高級經濟學家就職于一家公共政策咨詢公司Abt Associates。
致謝
導
及時部分 了解宏觀經濟
及時章 產出
國民產出的衡量
產出的跨國界交換
是什么導致產出上升或下降?
財富不比產出更重要嗎?
第二章 貨幣
貨幣及其對利率、匯率和通貨膨脹的影響
名義與實際
貨幣和金融
中央銀行業務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第三章 預期
預期和通貨膨
預期和產出
預期和其他宏觀變量
第二部分 幾個精選論題一背景與技術性細節
第四章 美國貨幣及貨幣政策簡史
記賬單位和貨幣價格的界定
金本位制:自我調節的機制?
聯邦儲備系統的創建
在浮動匯率制下找尋恰當的貨幣準則
美國貨幣政策的轉變
第五章 GDP核算的基本原理
三種核算方法
支出核算方法的具體細節
折舊
GDP和GNP
歷史的和跨國的對比
投資、儲蓄和對外負債
第六章 解讀國際收支平衡表
一個典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理解貸方與借方
國際收支平衡核算的影響力與陷阱
第七章 理解匯率
經常賬戶余額
通貨膨脹與購買力平價
利率
了解匯率的含義
結語 對各章 節的統籌梳理
產出
貨幣
預期
宏觀經濟學的運用與濫用
詞匯表
注釋
作者介紹
及時部分 了解宏觀經濟
及時章 產出
國民產出這一概念在宏觀經濟學中處于核心地位。一個國家所生產出來的產出(產品和勞務)總量構成了其最終預算上的約束。一個國家只有從國外借入差額,才有可能消費多于其自身所生產出來的產出量。大量的產出——而非大量的貨幣——才是使一個國家繁榮昌盛的源泉。一國政府可以印刷并發行它所需要的任何數量的貨幣,把它所有的居民都變成百萬富翁。但是,他們并不會變得比以前更富裕,除非國民產出也同樣增長。如果國民產出下降,即使擁有那么多的貨幣,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的生活狀況惡化了。國民產出的衡量
最為廣泛接受的國民產出的衡量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為了理解究竟什么是GDP,首先有必要弄清楚它是如何計算的。
計算國民產出(GDP)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避免同一種產出的重復計算。看上去似乎很顯然,一個經濟體中的產出總量就應該等于它所生產出來的所有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每一噸鋼、每一臺拖拉機、每一蒲式耳谷物、每一個面包、飯店的每一餐、每一頁紙、每一份設計藍圖、每一棟建設完工的大樓,等等。但是,這并不,因為將每一種產品和勞務都計算在內,實際上最終常常會導致把處于生產若干階段上的同一種產出重復計算多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假設有一個林業公司A,在自己的森林里采伐樹木并將木材以1000美元的價格賣給B公司。B公司是一個家具公司,將木材截取、打磨拋光后制成桌椅,然后以2500美元的價格賣給零售商C公司,而C公司最終將桌椅以3000美元賣給消費者。如果在計算產出總量的過程中將每一項交易的價格累計加總($1000+$2500+$3000),那么其結果($6500)將會夸大產出量,因為把木材的價值計算了三次(在所有三項交易中),把木工工作的價值計算了兩次(在后兩項交易中)。
避免重復計算的一個好辦法是只關注每一生產階段上的附加值,即新創造出來的產出。如果一個裁縫花50美元買了一件半成品襯衫,花1美元的成本釘上了紐扣,然后以60美元的價格出售了成品襯衫。我們不能說他創造了60美元的產出,而只能說,他在半成品襯衫和紐扣的基礎上增加了9美元的價值,所以創造了9美元的產出。更地說,附加值(或者說所創造的產出)等于產品或勞務的售價減去用于生產的所有非勞動投人成本。
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把這個方法應用到上述的A、B、C三家公司的例子當中。由于A公司將自己砍伐的木材以1000美元售出,而它并未購人任何原材料,所以它為整個經濟增加了1000美元的價值(產出)。既然B公司支付了1000美元的原材料投入(從A公司)并將其產出以2500美元出售(賣給C公司),所以B公司又增加了另外1500美元的價值。,C公司花費2 500美元(從B公司)購入原料,然后以3 000美元將最終產品銷售給消費者,它又增加了500美元的價值。如果把每階段的附加值相加($1000+$1500+$500),就會發現價值3000美元的產出被創造出來了。
另外一個更為簡單的避免重復計算的方法就是只關注最終的銷售額,這樣以前各個生產階段所創造出來的產出就被暗含在內了。既然消費者購買作為最終產品的桌椅而支付給零售商C公司3000美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價值3000美元的總產出被創造出來了。請注意,這同我們在上一段落中使用附加值法所得出的結果一致(見圖1—1)。
雖然這兩種方法都正確,但第二種方法——被稱之為支出法——是多數國家用做計算GDP的一個標準方法。支出法的基本邏輯思路是,既然任何一種國民產出最終都會以某種方式被購買,那么如果我們把花費在最終產品或勞務上的所有支出相加,其總額應該等于所生產的國民產出的總價值。因此,GDP的標準定義是,一國在某一給定年度內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政府官員們通常把最終產品和勞務的支出分為五類:家庭消費(C)、生產性資產的投資(I)、政府購買商品和勞務的支出(G)、出口(EX)和進口(IM)。在第五章我們可以看到針對每一類支出的定義。
然而,需要牢記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所有這些類別的劃分都旨在避免重復計算。盡管消費幾乎包含了所有家庭支出的部分,然而企業投資并未將企業的全部支出額包含在內。如果企業投資包含了企業的全部支出的話,那么就會造成大量的重復計算,因為廠商所購買的相當一部分產品(如原材料)最終將被加工并重新出售給消費者。因此,投資只包括用在短期內(一般為一年)不會耗盡的產出上的支出。對于一個木匠來說,一把新的電鋸可以代表投資,但他所購買的將被加工成桌椅的木料卻不能算做投資。
另一個可能發生重復計算(在支出法中)的地方是對進口的核算。如果美國消費者從亞洲購買了電視機,我們就必須注意,既然被購買的這部分產出是產于國外而不是國內,所以不能把這部分消費者支出算做美國的GDP。出于這個原因,進口從總支出中被減掉了,因而從GDP中被扣除也是理所當然的。
把所有這些部分加總在一起,就構成了宏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恒等式:
國民產出(GDP)=C+I+G+EX—IM
它告訴我們,國民產出等于除進口之外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支出。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國民產出也等于整個國內經濟所創造的附加值(即在生產的各個階段所增加的價值)的總和。
衡量總產出的第三種方法是計算收入(再次強調一下,實踐中計算GDP時支出法最為常用)。收入是針對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所提供的服務而支付的支出總額,比較典型的形式有工資、利息、紅利、租金和專利權使用費等。因為收入是針對產出的生產而進行的支付,所以認為最終總收入應該等于總產出是有道理的。畢竟,所有的生產過程都要結束于某個地方,包括你我的口袋在內。
產出的跨國界交換
有時候,一個國家可能希望將其產出與別國交換。例如,美國可能希望用自己的商用飛機(如波音747)去交換日本的汽車(如本田或豐田)。如果在交換的時候,美國飛機與日本汽車的價值恰好相等,那么兩個國家的貿易收支賬戶都會處于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在美國和日本兩國國內,出口和進口都恰好相等。
這里有一個謎團就是,為什么任何一個國家都想實現貿易順差,即與從國外收到的產出(表現為進口)相比,希望出售更多的產出給外國人(表現為出口)?為什么每個國家都希望給出更多而不是收到更多呢?簡單地說,答案就是目前處于貿易順差的國家希望未來從貿易伙伴那里得到額外的產出。4這種跨時段的轉移是通過國際借貸的過程而得到保障的。當一個國家的出口多于進口時,它不可避免地會貸出同等數額的資金到國外,這部分資金允許外國人購買其順差部分的產出。相反,當一個國家的進口多于出口時,它必須從國外借人資金以便購買多出的進口產出。由于借款,它就必須在未來的某個時點歸還這個差額一通常是附帶利息的。
例如,如果美國即將從日本購人汽車而不出口任何產品,它就只能從日本借款來購買這些汽車。這種借款行為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形式:美國人可以直接從日本銀行貸款或者將股票、債券或其他有價證券賣給日本人。不管該筆借貸采取何種形式,其結果都是日本人持有股票或債券等形式的資產,從而在未來對美國的產出擁有求償權。最終,當日本人決定出售他們所持有的美國股票或債券并用這筆收益去購買美國的飛機、電影和軟件時,兩國間的貿易差額將會被抵消。現在要求美國實現貿易順差,把它的一部分產出運輸到日本,從而強迫本國人消費少于本國生產的產出。同時,日本將會陷入貿易逆差,他們的消費將超過本國的產出(超出部分即來自美國)。
所有這種跨國交易都會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有所記錄(見表1—1)。當前交易(例如商品或勞務的進出口)被計人經常賬戶。包括出售給外國人的股票和債券的收入在內的金融交易被計入金融賬戶(直到幾年前還一直被稱為資本賬戶)。經常賬戶的赤字一定會伴隨著金融賬戶的資金流人(借款),而經常賬戶的盈余則一定會伴隨著金融賬戶的資金外流(貸款)。因此,經常賬戶和金融賬戶是相對應的,一方的赤字必然會伴隨著另一方數額相等的盈余。(有關如何解讀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一些建議,請參見第六章。)
依據不同的情境,經常賬戶赤字既可能表明某種優勢,也可能暗示著某種劣勢,所以不一定要從負面來對其進行解讀。在某些情況下,經常賬戶的赤字說明了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已經超出了自身的財富限制,其消費正在不斷提高,超出了本國可以承受的程度。但是當一個國家為了提高國內的投資水平(進而提高其未來的產出水平)而從國外借人資金時也會引起經常賬戶的赤字。因此,對于有貿易赤字的國家來說,關鍵問題是它們能否合理利用這筆額外的產出;而對于有盈余的國家來說,能否讓現在讓渡給其他國家的這部分產出在未來收到好的回報才是問題的關鍵之處。
雖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核算對你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但它并不像看起來那樣復雜難懂。事實上,通過與你自己的個人預算進行一個簡單的類比,其基本的問題應該就變成了一個交易清算的問題。你所創造出來的產出量,即個人的產出水平,就反映在你個人的收入上。如果你被雇用,那么就會根據你的貢獻來支付工資或薪水。如果你擁有資本(例如銀行賬戶、債券或股票),就會根據這些資本對產出的貢獻而支付利息或紅利。如果你打算超額支出(即超出你的總收入限額去購物),你就必須去借錢(至少從儲蓄中提取資金)來補償這部分差額。額外的花費可能被用于補償增加了的消費(例如歷時兩周的歐洲游)或者一項有可能會提高你未來贏利能力的個人投資計劃(例如一項新增的教育投資或者創業嘗試)。無論這筆資金用于做什么,你要借人,就會有人貸出。這就意味著,那個人生產的數量要超過他個人消費的數額(并且節省下這部分來借給你)。將來某24小時你要附加利息地償還這筆債務。當你還債的時候,你必須使得消費的數量少于你產出的數量(即消費低于收入本來允許的數額),因為你必須把收入的一部分以利息加本金的形式讓渡給你的債權人。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情況基本相同。如果一個國家的經常賬戶赤字(例如由于進口多于出口),那么它正在消費的產出量要多于它所生產的產出量,并且它要從國外借人這個差額,這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金融賬戶中被登記為盈余(資金流入)。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和個人一樣,關鍵的問題是,消費和投資的長期限制是它所能夠創造出來的產出量。一個國家,如同一個人一樣,在短期內消費的數量可以超過其所生產的產出量(通過借款來支付差額),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樣是行不通的。一國的產出(它的GDP)因此就代表著它最終的預算限制,這就是為什么國民產出這個概念在宏觀經濟學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原因之所在。(關于產出與貿易之間的關系,參見"比較優勢理論簡介"。)
比較優勢理論簡介
比較優勢理論是整個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由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于1817年首次提出。為了說服英國的立法者放棄貿易保護政策,李嘉圖開始著手證明貿易具有增加世界總產出從而提高消費和生活水平的非凡能力。基于一個僅包括兩個國家和兩種產品的簡單模型,他證明了如果每個國家——一即便是在兩種產品上都具有生產優勢的國家一一專門從事自己相對最為擅長的行業,然后通過貿易來獲取所需要的所有其他產品,會獲得很大的好處。
在他那個至今仍頗為著名的模型中,李嘉圖假設葡萄牙在生產酒和毛呢兩種產品時都比英國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具體來說,他假設葡萄牙一年中生產一定數量的酒(比如說8 000加侖)只需要80人,而在英國則需要120人;與此相類似,葡萄牙生產一定數量的毛呢(假設是9000碼)只需要90人,而在英國則需要100人。換句話說,葡萄牙每個工人每年的生產效率是100加侖酒或100碼毛呢,而英國每個工人每年的生產效率只有66.67加侖酒和90碼毛呢。既然葡萄牙在兩個行業都具有優勢,為什么葡萄牙人還要從英國購買酒或者毛呢呢?
李嘉圖給出的答案令人驚訝不已,他認為只要兩國都專注于自己相對最為擅長的行業進行生產,那么它們都會從國際貿易中受益。在李嘉圖的例子中,雖然葡萄牙在生產酒和毛呢兩個行業都比英國更具優勢,但它在釀酒方面的優勢更大。因此,葡萄牙在釀酒行業具有比較優勢;相反,英國在毛呢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李嘉圖得出結論說,如果兩國都能遵循比較優勢原則——葡萄牙只生產酒而英國只生產毛呢——然后兩國都致力于貿易活動,那么它們將會比在依靠自己來生產兩種產品的情形下消費更多的酒和更多的毛呢。
更具體一點說,他假設每個國家各有1200個工人,各分配700個工人去生產酒和500個工人去生產毛呢。這就意味著葡萄牙生產了70000加侖的酒和50000碼的毛呢,而英國生產了46667加侖的酒和45000碼的毛呢。然而,如果每個國家都讓自己的1200個工人去生產自己占比較優勢的產品,葡萄牙可以生產120000加侖的酒,英國可以生產108000碼的毛呢。如果現在它們進行貿易活動,假設用48000加侖的酒可以交換55000碼的毛呢,葡萄牙將會最終得到72000加侖的酒和55000碼的毛呢,而英國則將得到48 000加侖的酒和53 000碼的毛呢。換句話說,由于專業分工和貿易,兩個國家最終都得到了更多的兩種商品(見表1-2)。事實上,如果它們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生產這些數量的兩種產品,葡萄牙需要1 270個工人,而英國則需要1309個工人。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專業分工和貿易使得兩國仿佛都免費得到了額外一批工人所生產的產出。
此后,經濟學家們已經證明了,李嘉圖的結論可以推廣適用于你所愿意包含的任意多個國家和任意多種產品。盡管我們當然可以限定一些條件——在這些條件下,貿易互利原則失效——然而大多數經濟學家通常都認為這些條件(自由貿易的可能例外條件)在實踐中發生的概率很小。的確,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曾經坦言:"這是個簡化了的理論。然而,盡管它被過度簡化了,比較優勢理論還是為我們探求真理提供了最重要的一瞥。政治經濟學中很難找到比這個原則更重要的原則了。一個忽略比較優勢原則的國家將會在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等方面付出巨大的代價。"
……
任何一個關注當前對宏觀經濟狀況的辯論的人都需要對六個基本的概念、如何去衡量這些概念以及如何將這些概念串聯起來等問題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戴維·莫斯的這本簡明、通俗的著作恰恰可以為我們提供這些東西。本書并沒有告訴你應該做什么,但卻告訴了你怎樣思考應該做什么
值得閱讀。
同時買了6本,結果只發了5本,最貴的一本“投資最重要的事”居然沒發,詢問后被告知已過申訴期限。是我的責任,因為相信當當,也因為粗心,收到后一直沒打開,結果打開后就發現少發了一本。戰勝華爾街和彼得林奇教你學理財,疑似盜版。這么大的公司怎么會少發貨呢,發貨應該不是一個人吧,該有幾個人審核吧。
紙張很好!
利率為什么下調?通貨膨脹為什么升溫?央行在想些什么?對于一個身處企業、政府和非營利部門等領域的管理者而言,諸如此類的宏觀經濟問題絕不只是學術問題。從貨幣危機到泡沫破滅,全球經濟充滿了陷阱。在這種環境下,對宏觀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已經成為管理者的必修課。
我是學經濟類的,上學時覺得宏觀經濟學很難,那本大厚書太晦澀了。看了這本書之后就發現原來的教科書太惡心了,不是我悟性差,根本就是教科書寫作思路有問題。我建議用這本書作為高學非經濟學專業教科書,也可以作為企業培訓之用。簡明、易懂,讓人茅塞頓開。吐血推薦!
書里面的字很大,劃不來,而且內容十分一般,買了真不值,還這么貴
感覺上很多內容解析得不太詳細,比較精煉,涵蓋的內容比較廣,但深度較淺,而且比較沉悶,勉強可以當工具書使用
太薄了,字體也很大。。。覺得好貴的說,其實是我們毛概老師要求買的。。但作為啟蒙書來讀讀挺好的,通俗易懂,經典讀物啊
怎么說呢!七天讀懂宏觀經濟是一本十分通俗易懂,篇幅簡短的一本書,對于習慣讀歐美系框架類圖書的讀者十分合適 。
簡明扼要,通俗易懂。不足是展開論述和事例太少。
書很不錯,就是紙質有點失望,不如想象的那么好,不過應該是正版的~~
對沒有經濟學基礎的初學者有一定幫助,也比較好懂,有一定的價值.
對于完全不懂經濟的我,以可以看明白,很不錯哦~
語言通俗易懂,對沒有基礎的人有一定幫助。雖然篇幅不多。但是基本上各方面都涵蓋到了。
表述的方式沒有“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通俗易懂
難度還是比較大,對于我這種經濟學菜鳥來說,要多花時間,書本身寫的很不錯。
不愧是大家手筆,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非常值得一讀!真正的簡明宏觀經濟學
絕對好的入門級宏觀經濟學讀物,很喜歡,受用匪淺。
10年的版本,有些薄,有點舊,這些內容翻來覆去說,看誰說的簡明易懂,總是不喜歡這樣書名的噱頭。內容也還可以,只是這套哈佛系列,排版和美工真是掉價啊。
不喜歡長篇大論經濟學的應該多看看此書。淺顯易懂,又不失專業,書質量很好
此書不錯,雖然讀到第六章后,留了一章一直沒空讀,不過現在看經濟新聞,自然會把新聞內容和書上原則對照~對經濟有興趣的同學一定要看看~
內容比較淺顯,涉及的宏觀經濟知識面不是很多,也不是很深,作為入門書籍很合適,能很快讓你了解宏觀經濟的大致構成。
七天讀懂宏觀經濟應L該做什么【書摘插畫M10810】七天讀懂R宏觀經濟七天讀
書的內容對于完全不懂經濟學的人來說是有點難度,但是耐心看,放下來思考一下,覺得書里講的很多東西都非常的有意思。對以平常投資,理解一些經濟上的專業術語有很大的幫助。非常好的一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