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戰、新路徑、新價值五個方面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性、重要性、任務艱巨性,同時深入分析了生態文明在十八大報告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的地位、透徹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詞匯、剖析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考驗、深度挖掘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路徑、明確指出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價值,此外,本書對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創新性解讀和詮釋。其中的觀點和思想是作者二十余年潛心研究和探索的升華。本書對廣大讀者學習和領會十八大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如何認識和把握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以及探尋實現美麗中國夢的路徑,具有深刻的啟迪作用。
這是國內從美麗中國視角解析實現美麗中國夢的本力作;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學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趙建軍,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研究,前后主持三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二十余項、省部級和地方委托課題,出版專著、合著五部。兼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委員。
及時章 新高度: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
1 十八大報告吹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號角
2 二十分之一的篇幅前所未有
3 政治局發出的最強音:第六次政治局學習對生態文明
建設的總體部署
4 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學習關于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
5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
6 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章 新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熱詞新意
1 美麗中國:百姓的訴求和期盼
2 綠色發展:中國特色發展之路
3 低碳經濟:應對國際挑戰之舉
4 尊重、順應、保護:生態文明理念之內涵
5 天藍、地綠、水凈:美好家園現實之寫照
第三章 新挑戰:建設生態文明的現實考驗
1 誰抹黑了美麗中國
2 建設生態文明面臨的嚴峻挑戰
3 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挑戰
4 綠色發展面臨的挑戰
5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世代工程
第四章 新路徑:建設生態文明的宏偉征程
1 樹立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
2 制度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障
3 綠色教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
4 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5 生態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
6 機制創新: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需要協調的五大關系
7 協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下的環境布
8 低碳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選擇
9 美麗鄉村:建設美麗中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0 大林業觀:二十一世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法寶
第五章 新價值:實現美麗中國夢
1 生態文明:人類文明未來演進的方向
2 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3 生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選擇
4 生態文明:邁向幸福生活的嶄新一頁
5 生態文明:時代價值的展現
結語 中國綠色崛起,引領世界未來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一、媒體:《光明日報》
時間:2013年07月10日
作者:肖國忠
報道名稱:《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新書會舉行
報道內容:
由中共中央黨校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高層論壇暨《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新書會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會議,并就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交流和深入研討。 一、媒體:《光明日報》
時間:2013年07月10日
作者:肖國忠
報道名稱:《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新書會舉行
報道內容:
由中共中央黨校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高層論壇暨《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新書會5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會議,并就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認真交流和深入研討。
與會者指出,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描繪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愿景。《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從新高度、新理念、新挑戰、新路徑、新價值5個方面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性、重要性、任務的艱巨性,對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創新性解讀和多角度詮釋,契合了十八大精神,順應了人們期待。其中的觀點和思想,是作者20余年潛心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升華,對廣大讀者學習和領會十八大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認識和把握生態文明的深刻內涵以及探尋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可行路徑,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我國綠色發展的理論建構與動力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該書作者中央黨校教授趙建軍同時也是該項目負責人。
二、媒體:新華網
時間:2013年07月05日
作者:陶葉
報道名稱:趙建軍:低碳城鎮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選擇
報道內容:
5日,《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 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在北京舉行新書儀式。圖為作者趙建軍在儀式上講話。新華網記者 陶葉 攝。
"為了寫這本書,我走過很多地方,有山清水秀環境好的地區,也有污染很嚴重的地方。為了經濟建設,我們已經付出了生態代價。我呼吁全社會共同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觀念,共同圓大家的一個美麗中國夢。"5 日,在《如何實現美麗中國夢 生態文明開啟新時代》的新書儀式上,這本書的作者、中央黨校哲學系教授趙建軍說。
城鎮化是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性的城鎮化,趙建軍在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城鎮化要實現低碳化的轉型。
"可持續性發展理念要求人與自然、社會三者協調基礎上的發展,對技術的創新和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通過技術創新對原有的傳統的技術觀進行革命性的變革,摒棄原有的工業文明的技術范式的高碳化,促進技術范式的低碳化的轉向。"趙建軍說。
趙建軍認為,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是技術范式低碳化的重要體現。城鎮經濟發展的低碳化,就是要徹底改變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結構,通過技術的低碳化將能源利用方式轉換成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綠色利用方式。
在書中,趙建軍也提出了中國城市應對技術范式低碳化轉型的五點對策,即將低碳經濟發展融入工業化和城市化、明確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內容和途徑、調整城市能源比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對城市低碳政策的制定完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態思想意識。
"這五點都很重要。要通過在城鎮中發展低碳經濟來調整現行的能源密集和高排放的經濟增長模式。要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煤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凈化比重,倡導低碳和無碳能源,促進能源供應的多樣化,發展有別于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發展模式。政府應引導大眾的低碳消費,大力普及生態知識,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減碳的習慣。"趙建軍說。
以理論為基礎的解析書,適合初學者。
好
不錯,很好
幫別人買的,據說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