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當代中國文化生態的紀實訪談。兩岸三地的文人墨客們,一來到香港這個獨特的地方,就忍不住訴說著心中的歡喜與哀愁。
對家國命運的擔憂,對庸眾的質疑,對法治的呼喚,對自由的渴望,對壓迫的不滿,對愚昧的傷感,反復出現在閻連科、王安憶、畢飛宇、許知遠、陸川、馮唐的嘆息與抱怨里。他們不只是文化人物,也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
或許這些聲音并不能改變什么,無物當道年代,總得有人說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未來的希冀。
毛尖、畢飛宇親自作序推薦
20位文化名人的珍藏照片
探討心靈與真實的創作之路,觀察中國的命運與走向
文字優美、語言犀利,思想深刻,考驗人性和人心
茱茱:
女,原名倪婧,媒體人,生于內地,現居香港,永遠樂得做個異鄉人。作為記者的她,總能遇到來來往往的兩岸三地的文人墨客。聊自由,聊理想,聊對背后這片土地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遺憾。她用細膩的文字,繪出了一幅當下中國文化的生態地圖。在無物當道的年代,留下一份記錄與堅持。
推薦序一 畢飛宇
推薦序二 毛尖
自序
壹 說故事的人
不潔的上帝──畢飛宇
當神實照進現實──閻連科
萬里無寸草──施叔青
流浪的島嶼──蘇偉貞
作為宿命的寫作──王安憶
成為張曼娟
貳 不如臨淵羨魚
小是小寶的小,寶是寶爺的寶
歲月單薄須盡歡──訪毛尖
馮唐的葫蘆
群山之上,大地深處──蓋瑞施耐德
玫瑰色的你──張懸
一個導演的突圍──陸川
中站,香港──鐘玲
野生巴奈
叁 無物之陣
單向街上的旅人──許知遠
對話韓寒
啟蒙與傳統的回歸──資中筠
沒有英雄的年代──張鐵志
吐露港的夜與霧──周保松
畢飛宇:不潔的上帝
及時次見畢飛宇是兩年前的四月,那時候他剛來過香港參加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的頒獎禮,同時入圍的還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他沒想過自己會拿獎,提早買了次日回程的機票,結果舊作《玉米》獲得年度文學獎,他很是意外。而后來香港參加中文大學的作家邀請活動。眼前的畢飛宇依舊是平頭,留著青蔥的發際線,面目輪廓分明,像極了螢幕中的正派小生。他找了可以抽煙的露臺,又挑了一個可以吹散煙塵的風向位置坐下,點燃一支煙,到訪問結束,煙缸里齊齊整整插了五只煙蒂。他的風格是清談式的,就著一杯茶,天上地下好像能說到天荒地老。說到底,天生是說故事的人。
畢飛宇不用手機,他的理由是"實在用不著"。每天安坐家中寫作,電話就在手邊,打家里電話基本都能找到他。找他訪問,得先找在中大的黃念欣老師。七月來書展演講,跑前跑后不方便,主辦方只好專門給他配了手機。兩年過去了,他微博粉絲已經8萬,墻里墻外又拿了幾個獎,還在大學教起了書,手機還是沒有。
畢飛宇在蘇北興化的鄉下長大,興化是水鄉,也是施耐庵及鄭板橋的故里。他小時候住過一條竹巷,鋪著長長的青石板路,他??粗切┦止I者在巷里劈竹子,劈里啪啦砍下去,很是歡騰。長大后才知道,擅于描竹的鄭板橋,舊居就在他家附近,文化的傳承遠非想像中神秘,只是耳濡目染的滲透。畢飛宇的父親1958年被打成右派發配下鄉,同母親一起做了鄉村教師。父親是一個無根的人,從前姓陸,卻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那個姓陸的爺爺也不是生父,畢家只有兩代人。
年少的畢飛宇經??粗瑢W去給祖先磕頭、上香,而他面對著茫茫土地,卻沒有一塊可以跪拜。他的小說大多以蘇北鄉村作背景,卻說自己是個沒有故鄉的人。他也問過父親自己的家族史,問不出結果,這種缺憾感和對生命源頭的追溯欲望卻成為了最初寫作的動力。他寫哺乳,寫血淋淋的生育場景,全然出自對血親關系的尋覓,直到拿魯迅文學獎的小說《玉米》,女主角玉秀未婚先孕,他及時稿安排的結局是慘烈的死亡:孩子死了,期間懷孕無疑身敗名裂,玉秀破罐子破摔,淹死在放滿菜籽的糧庫里,尸體第二年春天才發現。然而死亡只是悲劇的結束,卻非開始。他想起了父親,埋頭寫第二稿:玉秀所生的孩子不見了,無影無蹤。在小說里,玉秀就是他的奶奶,那個消失的嬰兒就是他的父親,這樣的結局更加傷痛,仿佛尋著了生命的脈絡,他滿足了。
有五六年的時間,畢飛宇與父親的關系非常緊張,緊張到不說一句話。父親很寡言,他的黃金歲月葬送于政治,深諳人生兇險,對"因言獲罪"的恐懼驅使他極力反對兒子的寫作。何況那個年代,講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他升大學以及大學之后,父親一直不能答應他寫作這條路。長大后他覺得,父親像康德筆下的浮士德。"這是個標準的出作家的家庭,因為神秘、波折,有沖突、有戲劇性,當然也有壓抑。站定,仿佛一場儀式,也仿佛一個暗示。這幅畫面令他莫名興奮,此后將其寫進了一篇短篇小說——《寫字》。后來他去揚州的大學讀中文系,寒暑假回家,父親很沉默地站在門口,看到他,身子往后退一步,讓他進門。他知道父親在等他。
與"石頭一樣"的父親相反,母親卻是一個"生動"的人,長得漂亮,嗓子也好,很有表現欲望,人也活絡,父母截然相反的性格在畢飛宇身上時隱時現,這種微妙的碰撞也在他的筆下跳動,他自認自己的小說偏壓抑,但到過分沉重時會夾雜一些俏皮,添一絲華美,快飄起來的時候又會把調子往下壓,"所以我的小說不會讓人笑出來,就在心里笑一笑。"
父子二人開始和解是在畢飛宇結婚以后,真正如好友般相待卻是自己兒子的出生,新生命的降臨重新串起了三代人的血脈,"養兒方知父母恩,我愛兒子的方式與父親對我差不多,表達得不多,做得很多,對兒子的愛甚至超過對父母的愛。"出版《畢飛宇文集》的時候他特地為父親寫序,告訴他生命是漫長的河流,愛是一代代傳遞,卻非相互的過程。
讀過茱茱的2篇訪談,我知道這姑娘前面的路長了去,她秉有的品質,用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馬耳他之鷹》中鮑嘉的臺詞,就是:The stuff that dreams are made of. ( 夢想由此構成
——著名作家毛尖
在香港這么一個特殊的交匯點上,那么多在文化上相似的、貌似的、貌合神離的、神合貌離的人,來了,去了,去了,來了,這不是一個行色匆匆的事情,可以淺談,亦可以深究。這是值得書寫的,值得大家看一看。
——著名作家畢飛宇
這個商品不錯~
正在看,內容很豐富~~~
正版很贊 包裝不錯 印刷很正 內容不錯 性價比很高 紙質很好
這個商品不錯~
很好,不錯的書籍,非常喜歡!
送朋友的 特別好
很安靜的一本訪談錄
這個商品不錯~
翻一翻是可以的
物超所值,物美價廉,下次需要還光顧。
這本書不錯,性價比很高。
不錯的書,推薦
送貨快,圖書質量好。已經推薦同事朋友了。
作者文字挺好,就是有幾個被訪者不大認識。。比較。。
讀了幾篇就感受到筆者的認真刻苦,精誠所至。支持茱茱,不只是因為朋友力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