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考試全程指導(第3版)圖書
人氣:32

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考試全程指導(第3版)

前言 隨著系統集成項目的規模越來越大,復雜程度越來越高,項目失敗的概率也隨之增長。因此,項目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從2009年上半年開始,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以下簡稱“軟考&r...
  • 所屬分類:圖書 >考試>計算機考試>軟件水平考試  
  • 作者:[希賽教育軟考學院]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參考用書
  • 國際刊號:9787302459408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6
  • 印刷時間:2017-04-01
  • 版次:3
  • 開本:16開
  • 頁數:446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由希賽教育軟考學院組織編寫,作為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參考用書。著重對考試大綱規定的內容有重點地細化和深化,內容涵蓋了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考試大綱(2016年修訂版)的所有知識點,每章中還帶有鞏固知識點的例題,并有詳細的分析與解答,案例分析部分則給出了解答方法和帶有詳細分析的例題。 閱讀本書,就相當于閱讀了一本詳細的、帶有知識注釋的考試大綱。準備考試的人員可通過閱讀本書掌握考試大綱規定的知識,掌握考試重點和難點,熟悉考試方法、試題形式,試題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內容的分布、解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迅速提升基礎知識和案例分析掌握水平。 本書也可作為系統集成項目經理日常工作的參考手冊,也可作為計算機專業教師的教學和工作參考書。

編輯推薦

本書著重對考試大綱規定的內容有重點地細化和深化,內容涵蓋了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考試大綱的所有重要知識點。? 對案例分析試題,給出了解答方法和帶有詳細分析的例題。? 編寫組成員均為軟考線的輔導專家,負責和參與了考試大綱的制定、歷年的軟考輔導、教程編寫、軟考閱卷等方面的工作,因此,本書凝聚了軟考專家的知識、經驗、心得和體會。

目錄

目 錄

第1章 信息化知識... 1

1.1 信息化概述... 1

1.1.1 信息與信息化... 1

1.1.2 國家信息化體系... 2

1.1.3 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 4

1.2 電子政務... 6

1.2.1 概念與內容... 6

1.2.2 目標和主要任務... 7

1.3 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 9

1.3.1 企業信息化... 9

1.3.2 企業資源計劃... 11

1.3.3 客戶關系管理... 12

1.3.4 供應鏈管理... 13

1.3.5 企業應用集成... 13

1.3.6 電子商務... 15

1.3.7 商業智能... 16

1.4 智慧城市... 18

1.4.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內涵... 18

1.4.2 智慧城市的參考模型... 19

1.4.3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20

1.4.4 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 21

1.5 例題分析... 24

第2章 信息系統服務管理... 27

2.1 信息系統服務業... 27

2.1.1 信息系統服務業的內容... 27

2.1.2 信息系統集成... 27

2.1.3 信息系統工程監理... 28

2.2 信息系統服務管理體系... 29

2.2.1 我國的信息系統服務管理體系... 30

2.2.2 IT系統運營與服務... 30

2.2.3 IT服務管理... 32

2.2.4 信息技術服務標準... 35

2.2.5 信息系統審計... 38

2.3 信息系統集成資質管理... 40

2.3.1 系統集成單位資質管理... 40

2.3.2 項目管理人員資格管理... 46

2.4 信息系統監理資質管理... 48

2.4.1 監理單位資質管理... 48

2.4.2 資質等級評定條件... 50

2.5 例題分析... 54

第3章 信息技術知識... 57

3.1 信息系統建設... 57

3.1.1 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58

3.1.2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 58

3.2 軟件工程... 60

3.2.1 需求分析... 60

3.2.2 軟件設計... 62

3.2.3 軟件測試... 63

3.2.4 軟件維護... 65

3.2.5 軟件開發工具... 66

3.2.6 構件與軟件重用... 66

3.3 面向對象的分析與設計... 68

3.3.1 基本概念... 68

3.3.2 統一建模語言... 70

3.4 軟件體系結構... 72

3.4.1 典型體系結構... 72

3.4.2 中間件... 75

3.5 典型應用集成技術... 76

3.5.1 數據倉庫技術... 76

3.5.2 Web Service技術... 78

3.5.3 J2EE架構... 80

3.5.4 .NET架構... 82

3.5.5 軟件引擎技術... 84

3.6 計算機網絡知識... 85

3.6.1 網絡技術標準與協議... 85

3.6.2 Internet技術及應用... 86

3.6.3 網絡分類... 88

3.6.4 網絡管理... 88

3.6.5 網絡服務器... 89

3.6.6 網絡交換與存儲技術... 92

3.6.7 無線網絡與光網絡技術... 94

3.6.8 網絡接入技術... 95

3.6.9 綜合布線與機房工程... 97

3.6.10 網絡規劃與設計... 100

3.6.11 網絡安全... 101

3.7 新一代信息技術... 108

3.7.1 大數據... 108

3.7.2 云計算... 110

3.7.3 物聯網... 115

3.7.4 移動互聯網... 118

3.7.5 互聯網 . 120

3.8 例題分析... 122

第4章 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 127

4.1 軟件工程的國家標準... 127

4.1.1 軟件工程基礎標準... 128

4.1.2 軟件工程開發標準... 129

4.1.3 軟件工程文檔標準... 130

4.1.4 軟件工程管理標準... 132

4.2 知識產權管理... 134

4.2.1 著作權... 135

4.2.2 專利權... 136

4.2.3 商標權... 137

4.2.4 知識產權管理要項... 138

4.3 例題分析... 138

第5章 項目管理的一般知識... 143

5.1 項目管理概述... 143

5.1.1 系統集成項目的特點... 143

5.1.2 項目管理知識體系... 144

5.2 項目的組織... 145

5.3 項目生命周期... 146

5.3.1 生命周期的特征... 146

5.3.2 生命周期模型... 148

5.4 單個項目的管理過程... 152

5.4.1 項目過程... 153

5.4.2 項目管理過程組... 153

5.4.3 過程的交互... 154

5.4.4 相關術語解析... 154

5.5 例題分析... 158

第6章 項目立項管理... 162

6.1 建設方的立項管理... 162

6.1.1 可行性研究... 162

6.1.2 項目論證與評估... 166

6.1.3 項目招標... 168

6.2 承建方的立項管理... 170

6.2.1 項目識別... 170

6.2.2 項目論證... 171

6.2.3 投標... 172

6.3 簽訂合同... 173

6.4 政府采購法... 174

6.4.1 總則... 174

6.4.2 政府采購當事人... 175

6.4.3 政府采購方式... 176

6.4.4 政府采購程序... 177

6.4.5 政府采購合同... 178

6.4.6 質疑與投訴... 179

6.4.7 監督檢查... 180

6.4.8 法律責任... 180

6.5 例題分析... 182

第7章 項目整體管理... 188

7.1 項目整體管理概述... 188

7.2 制定項目章程... 189

7.3 編制初步范圍說明書... 190

7.4 項目管理計劃... 191

7.4.1 項目管理計劃概述... 191

7.4.2 制定項目管理計劃... 194

7.4.3 指導與管理項目執行... 196

7.4.4 監控項目工作... 196

7.5 實施整體變更控制... 198

7.6 結束項目或階段... 200

7.7 例題分析... 203

第8章 項目范圍管理... 206

8.1 范圍管理概述... 206

8.2 收集需求... 207

8.2.1 收集需求的方法... 207

8.2.2 需求管理計劃... 210

8.2.3 需求規格說明書... 211

8.2.4 需求跟蹤... 211

8.3 定義范圍... 214

8.4 創建工作分解結構... 215

8.5 核實范圍... 218

8.6 控制范圍... 219

8.7 例題分析... 220

第9章 項目進度管理... 223

9.1 進度管理概述... 223

9.2 定義活動... 224

9.3 排列活動順序... 225

9.4 估算活動資源... 229

9.5 估算活動持續時間... 231

9.6 制訂進度計劃... 232

9.7 控制進度... 237

9.8 例題分析... 240

第10章 項目成本管理... 245

10.1 成本管理概述... 245

10.2 估算成本... 247

10.2.1 估算成本概述... 248

10.2.2 工具與技術... 249

10.2.3 輸入與輸出... 250

10.3 制定預算... 251

10.4 控制成本... 254

10.4.1 成本失控的原因... 254

10.4.2 工具與技術... 255

10.4.3 輸入與輸出... 256

10.5 例題分析... 258

第11章 項目質量管理... 262

11.1 質量管理基礎... 262

11.1.1 原則與目標... 263

11.1.2 質量管理理論... 263

11.1.3 軟件過程管理... 266

11.2 質量管理常用工具... 268

11.2.1 老七種工具... 269

11.2.2 新七種工具... 270

11.3 規劃質量... 273

11.4 實施質量保障... 275

11.5 實施質量控制... 277

11.6 軟件質量管理... 278

11.7 例題分析... 279

第12章 項目人力資源管理... 284

12.1 人力資源管理概述... 284

12.2 制定人力資源計劃... 285

12.2.1 工具與技術... 285

12.2.2 輸入與輸出... 287

12.2.3 人力資源計劃... 287

12.3 組建項目團隊... 289

12.4 現代激勵理論體系... 290

12.5 建設項目團隊... 293

12.6 管理項目團隊... 295

12.6.1 管理項目團隊概述... 295

12.6.2 沖突管理... 297

12.7 例題分析... 298

第13章 項目溝通管理和干系人管理... 303

13.1 項目溝通管理概述... 303

13.2 識別項目干系人... 305

13.3 規劃干系人管理... 307

13.3.1 規劃干系人管理的工具與技術... 308

13.3.2 干系人管理計劃... 309

13.4 管理干系人參與... 309

13.5 控制干系人參與... 311

13.6 制定溝通管理計劃... 312

13.6.1 溝通需求分析... 312

13.6.2 溝通技術... 313

13.6.3 溝通模型... 313

13.6.4 溝通方法... 314

13.6.5 溝通管理計劃... 315

13.7 管理溝通... 315

13.8 控制溝通... 316

13.9 績效報告... 317

13.10 例題分析... 320

第14章 項目采購管理... 324

14.1 采購管理概述... 324

14.2 規劃采購... 325

14.3 實施采購... 329

14.4 管理采購... 330

14.5 結束采購... 332

14.6 例題分析... 333

第15章 項目合同管理... 336

15.1 合同概述... 336

15.1.1 合同的概念... 336

15.1.2 合同的分類... 338

15.1.3 合同的內容... 341

15.1.4 合同簽訂的注意事項... 342

15.2 合同管理... 343

15.2.1 合同管理概述... 343

15.2.2 合同管理過程... 345

15.2.3 合同索賠管理... 346

15.3 合同法... 349

15.3.1 合同的訂立... 349

15.3.2 合同的效力... 351

15.3.3 合同的履行... 352

15.3.4 合同的變更和轉讓... 353

15.3.5 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 354

15.3.6 違約責任... 355

15.3.7 其他規定... 356

15.3.8 承攬合同... 357

15.3.9 建設工程合同... 358

15.3.10 技術合同... 359

15.4 例題分析... 363

第16章 項目風險管理... 366

16.1 風險管理概述... 366

16.1.1 項目風險的特點... 366

16.1.2 風險的分類... 367

16.1.3 風險管理的過程... 369

16.2 規劃風險管理... 370

16.3 識別風險... 372

16.3.1 識別風險的方法... 372

16.3.2 識別風險的輸入與輸出... 374

16.4 實施定性風險分析... 375

16.4.1 工具與技術... 375

16.4.2 輸入與輸出... 376

16.5 實施定量風險分析... 377

16.5.1 工具與技術... 377

16.5.2 輸入與輸出... 379

16.6 規劃風險應對... 380

16.7 監控風險... 383

16.7.1 主要工作內容... 383

16.7.2 工具與技術... 384

16.7.3 輸入與輸出... 385

16.8 例題分析... 386

第17章 信息(文檔)與配置管理... 389

17.1 項目相關信息及其管理... 389

17.2 配置管理概述... 390

17.3 制定配置管理計劃... 392

17.4 配置識別與建立基線... 393

17.5 建立配置管理系統... 394

17.6 版本管理... 396

17.7 配置狀態報告... 397

17.8 配置審核... 398

17.9 例題分析... 399

第18章 項目變更管理... 403

18.1 項目變更基本概念... 403

18.2 變更管理的基本原則... 404

18.3 變更管理組織機構與工作程序... 405

18.4 項目變更管理的工作內容... 406

18.5 例題分析... 407

第19章 信息系統安全管理... 411

19.1 信息安全管理... 411

19.1.1 信息安全的含義及目標... 411

19.1.2 信息安全管理的內容... 412

19.2 信息系統安全... 416

19.2.1 信息系統安全屬性... 416

19.2.2 信息系統安全管理體系... 417

19.3 物理安全管理... 419

19.4 人員安全管理... 421

19.5 應用系統安全管理... 423

19.5.1 訪問控制... 423

19.5.2 用戶標識與認證... 425

19.6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 427

19.7 例題分析... 428

第20章 案例分析... 435

20.1 試題解答方法... 435

20.2 試題解答實例... 435

20.2.1 進度管理... 436

20.2.2 關鍵路徑... 437

20.2.3 質量管理... 439

20.2.4 整體管理... 440

20.2.5 合同管理... 442

20.2.6 成本管理... 443

20.2.7 范圍管理... 444

在線預覽

第3章 信息技術知識根據考試大綱,本章主要考查以下知識點。 (1)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各階段目標及其主要工作內容;信息系統常用的開發方法。 (2)信息系統設計:方案設計、系統架構。 (3)軟件工程:軟件需求分析與定義;軟件設計、測試與維護;軟件質量保障及質量評價;軟件配置管理;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開發工具;軟件(重復)用。 (4)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與設計: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統一建模語言與可視化建模;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面向對象的系統設計。 (5)軟件架構:軟件架構的定義;軟件架構的模式;軟件架構的分析與評估。 (6)應用集成技術:數據庫與數據倉庫技術;Web Service技術;J2EE架構;.NET架構;軟件引擎技術(流程引擎、Ajax引擎);構件和常用構件標準(COM/DCOM/COM 、CORBA和EJB);軟件中間件。 (7)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技術標準與協議;Internet技術及應用;網絡分類;網絡服務器;網絡交換技術;網絡存儲技術;光網絡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網絡接入技術;綜合布線和機房工程;網絡規劃、設計與實施;網絡安全;網絡管理。 (8)大數據:大數據的概念;大數據的關鍵技術;大數據的發展應用領域和目標。 (9)云計算:云計算的概念和服務類型;云計算的關鍵技術;發展云計算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發展云計算的主要任務。 (10)物聯網: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發展現狀;物聯網的架構;物聯網的關鍵技術;物聯網的應用。 (11)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概念;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移動互聯網的關鍵技術;移動互聯網的應用。 (12)互聯網 :互聯網 的內涵;互聯網 行動。3.1 信息系統建設 信息系統的建設在技術和管理上都存在復雜性,但在生命周期上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人們經過長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也提出了一些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這些規律和方法對系統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系統建設的思路。3.1.1 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一般來說,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分為4個階段,即產生階段、開發階段、運行階段和消亡階段。 (1)產生階段。也稱為信息系統的概念階段、需求分析階段。這一階段又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概念的產生過程,即根據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設信息系統的初步想法;二是需求分析過程,即對企業信息系統的需求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并形成需求分析報告。 (2)開發階段。這個階段是信息系統生命周期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該階段又可分為5個子階段,即總體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和系統驗收子階段。 一個比較完整的總體規劃,應當包括信息系統的開發目標、總體架構、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實施計劃、信息系統的技術規范等。 系統分析階段的目標是為系統設計階段提供系統的邏輯模型。系統分析的內容主要應包括組織結構及功能分析、業務流程分析、數據和數據流程分析、系統初步方案等。 系統設計階段是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設計出信息系統的實施方案。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系統架構設計、數據庫設計、處理流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安全控制方案設計、系統組織和隊伍設計、系統管理流程設計等。 系統實施階段是將設計階段的結果在計算機和網絡上具體實現,將設計文本變成能在計算機上運行的軟件系統。信息系統實施階段結束以后,系統就要進入試運行。通過試運行,系統性能的優劣、是否做到了用戶友好等問題都會暴露在用戶面前,此后就進入了系統驗收階段。 (3)運行階段。當信息系統通過驗收,正式移交給用戶以后,系統就進入了運行 階段。 (4)消亡階段。企業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的環境中,企業的信息系統經常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系統更新改造、功能擴展,甚至是報廢重建的情況,一個信息系統也必然會逐漸消亡。因此,企業在信息系統建設的初期就要注意系統的消亡條件和時機,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3.1.2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 信息系統是一個極為復雜的人-機系統,它不僅包含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其他的工程技術,而且還是一個復雜的管理系統,需要管理理論和方法的支持。人們在長期的工程理論與實踐探索中逐步總結出了一些開發方法。 1.結構化方法 結構化方法是由結構化系統分析和設計組成的一種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結構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之一。由于它假定被開發的系統是一個結構化的系統,因此,其基本思想是將系統的生命周期劃分為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維護等階段。 結構化方法遵循系統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程序和步驟,使用一定的開發工具,完成規定的文檔,在結構化和模塊化的基礎上進行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結構化方法的開發過程一般是先將系統的功能看成是一個大的模塊,再根據系統分析與設計的要求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模塊分解或組合。 2.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是一種根據用戶需求,利用系統開發工具快速建立一個系統模型并展示給用戶,在此基礎上與用戶交流,最終實現用戶需求的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 快速原型法的開發過程包括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初步設計、系統調試、系統檢測等階段。用戶僅需在系統分析與系統初步設計階段完成對應用系統的簡單描述,開發者則在獲取一組基本需求定義后,利用開發工具生成應用系統原型,快速建立一個目標應用系統的最初版本,并將它提交給用戶試用、評價。之后,根據用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和補充,從而形成新的版本,再返回給用戶。通過這樣反復交流,使得系統不斷地得到細化和擴充,直到生成一個用戶滿意的解決方案為止。 快速原型法具有開發周期短、見效快、與業務人員交流方便的優點,特別適用于那些用戶需求模糊,結構性比較差的信息系統的開發。 3.企業系統規劃方法 企業系統規劃方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是企業戰略數據規劃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礎和,也就是說,后兩種方法是在BSP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BSP方法的目標是提供一個信息系統規劃,用以支持企業短期的和長期的信息需求。 4.戰略數據規劃方法 戰略數據規劃方法是由世界級的信息系統大師詹姆斯 馬丁提出的一種信息系統開發方法。該方法認為,一個企業要建設信息系統,它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在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做好企業戰略數據規劃。一個好的企業戰略數據規劃應該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因素,它有非常明顯的異質性和專有性。好的企業戰略數據規劃必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戰略數據規劃方法的要點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數據環境對于信息系統至關重要。企業數據環境是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信息系統建設極大地影響著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對企業的數據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靜態的、獨立的信息資源通過戰略數據規劃重建企業數據環境,使其成為集成化、網絡化的信息資源,對一個現代化企業來說是更為迫切的 任務。 (2)4種數據環境。在信息系統發展的歷程中共有4類數據環境,即數據文件、應用數據庫、主題數據庫和信息檢索系統。 (3)建設主題數據庫是信息系統開發的中心任務。這里的主題數據庫并不是指數據庫的大小,也不是指數據庫的功能,而是指哪些數據庫是面向企業的業務主題的,哪些不是面向業務主題的。所謂業務主題,就是指企業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例如,對于一個汽車制造企業來說,生產整車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相應地,圍繞核心業務建立的數據庫就是企業的主題數據庫;而對于一個物流企業來說,圍繞著物流業務處理的數據庫就是企業的主題數據庫。 (4)圍繞主題數據庫搞好應用軟件開發。 5.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與企業系統規劃方法和戰略數據規劃方法是一種交叉關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他兩種方法的總結和提升,而其他兩種方法則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礎和核心。 信息工程方法與信息系統開發的其他方法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信息工程不僅是一種方法,它還是一門工程學科。它及時次將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工程化了。所謂工程化,就是指有一整套成熟的、規范的工程方法、技術、標準、程序和規范,使得開發工作擺脫隨意性和多變性,其目標是使信息系統的開發走上智能化、程序化和自動化的道路。 6.面向對象方法 在面向對象方法中將客觀世界從概念上看成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配合而協作的對象所組成的系統。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對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實體、關系、屬性等,同時運用封裝、繼承、多態等機制來構造模擬現實系統的方法。傳統的結構化設計方法的基本點是面向過程,即將系統分解成若干個過程;而面向對象的方法是采用構造模型的觀點,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各個步驟的共同的目標是建造一個問題域的模型。在面向對象的設計中,初始元素是對象,然后將具有共同特征的對象歸納成類,組織類之間的等級關系,從而構造出類庫。在應用時,就可直接在類庫中選擇已有的類,從而達到復用的目的。3.2 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門工程學科,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軟件開發的工程學科。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在1983年給出的軟件工程定義為:軟件工程是開發、運行、維護和修復軟件的系統方法。3.2.1 需求分析 軟件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設計約束3方面的內容。 (1)功能需求:指系統需要完成哪些事,即為了向它的用戶提供有用的功能,軟件系統必須具有的功能。 (2)非功能需求:指產品必須具備的屬性或品質,如性、性能、響應時間、容錯性、擴展性等。 (3)設計約束:也稱為限制條件、補充規約,通常是對解決方案的一些約束說明,如必須采用國有自主知識版權的操作系統,必須運行在Linux操作系統之下等。 下面一起來體會一些與需求相關的專業術語。 (1)業務需求:指反映組織機構或客戶對系統、產品高層次的目標要求,通常問題定義本身就是業務需求。 (2)用戶需求:指描述用戶使用產品必須要完成的哪些任務,通常是在問題定義的基礎上進行用戶訪談、調查,對用戶使用的場景進行整理,從而建立從用戶角度出發的需求。 (3)系統需求:從系統的角度來說明軟件的需求,包括有關系統特性說明的功能需求、質量屬性,以及其他非功能需求,此外還包括一些設計上的約束。 所謂分析就是通過對問題域的研究,獲得對該領域特性及存在于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特性的透徹理解,并用文檔加以說明。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得知,需求分析的關鍵在于對問題域的研究與理解。為了便于理解問題域,現代軟件工程方法所推薦的做法是對問題域進行抽象,將其分解為若干的基本元素,然后對元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建模。 需求分析就是要提煉、分析和仔細審查已經收集到的需求,以確保所有的項目干系人都明白其含義并找出其中的錯誤、遺漏或其他不足的地方。 軟件需求分析的工作通常包括以下7個方面。 (1)繪制系統上下文范圍關系圖。這種關系圖是用于定義系統內部與系統外部實體間的界限和接口的簡單模型,它可以為需求確定一個范圍。 (2)創建用戶接口原型。由于用戶界面對于一個系統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需求分析階段中通過快速開發工具開發一個快速的原型,或者通過PowerPoint、Authorware等演示工具制作一個演示原型,甚至可以用紙筆畫出一些關鍵的界面接口示意圖,這些都有助于客戶更好地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更好地理解需求。 (3)分析需求的可行性。對所有獲得的需求進行成本、性能、技術實現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這些需求項是否與其他的需求項有沖突,是否有對外的依賴關系等。 (4)確定需求的優先級。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迭代開發已經成為現代軟件工程方法論的一個基礎,而需求的優先級是制訂迭代計劃的一個最重要的依據。對于需求優先級的描述,可以采用滿意度/非滿意度指標進行說明,比如滿意度可取值1~5,表示當需求被實現時用戶的滿意程度;不滿意度可取值1~5,表示當需求未被實現時用戶的不滿意程度。 (5)為需求建立模型。也就是建立分析模型,這些模型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圖表加上少量的文字描述。在實踐工程中,提倡多用圖形來表達,圖形化地描述需求將會更加清晰、易懂。根據采用的分析技術的不同,采用的圖也不同,如面向對象技術下采用的用例模型和域模型;面向數據分析技術下采用的E-R(Entity-Relationship,實體-關系)圖;結構化分析技術下采用的數據流圖等。 (6)創建數據字典。數據字典是對系統用到的所有數據項和結構所作的定義,以確保開發人員使用統一的數據定義。 (7)使用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質量功能展開)。這是在需求優先級基礎上的一個升華,其原理與滿意度/非滿意度指標十分接近。通過將產品特性、屬性與對客戶的重要性聯系起來,QFD把需求分為三類:期望需求(即如果缺少會讓客戶感到不滿意的需求)、普通需求、興奮需求(實現了客戶會感到驚喜,但沒有也不會遭到責備)。 瀏覽某種單一形式表達的需求不一定能夠對其有的理解,而將用文字表示的需求和用圖形表示的需求結合起來效果則好得多。用圖形表示需求,主要通過對需求進行建模來實現,建立的分析模型有助于檢測到需求的不一致性、模糊性、錯誤及遺漏。 希賽教育軟考學院專家提示:迄今為止,尚未發現一種分析建模技術能夠將需求的所有內容涵蓋,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組合。進行需求建模時,首先應該建立一個概念,即分析模型的基礎是分析元素,而分析元素則來源于客戶所陳述的需求。應該盡可能地利用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工具創建、維護、需求模型,以保持其可控性。3.2.2 軟件設計 軟件設計的基本原則是信息隱蔽與模塊獨立性。信息隱蔽是指在概要設計時列出將來可能發生變化的因素,并在模塊劃分時將這些因素放到個別模塊的內部。也就是說,每個模塊的實現細節對于其他模塊來說是隱蔽的,模塊中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數據和過程)不允許其他不需要這些信息的模塊使用。 軟件設計中的模塊獨立性是指軟件系統中每個模塊只涉及軟件系統中的某項具體功能,而與軟件系統中的其他模塊接口是相對簡單的。模塊獨立的概念是模塊化、抽象、信息隱蔽和局部化概念的直接結果。 一般采用兩個準則度量模塊獨立性,即模塊間耦合和模塊內聚。耦合是對模塊之間相對獨立性(互相聯系的緊密程度)的度量。模塊之間的聯系越緊密,聯系越多,耦合性就越高,而獨立性就越弱。 內聚是對模塊功能強度(一個模塊內部各個元素彼此結合的緊密程度)的度量。一個模塊內部各個元素之間的聯系越緊密,則它的內聚性就越高,相對地,它與其他模塊之間的耦合性就會越低,而模塊獨立性就越強。由此可見,模塊獨立性比較強的模塊應是高內聚低耦合的模塊。 模塊的內聚性分為7種,如圖3-1所示。一般認為,巧合(偶然)、邏輯和時間上的聚合是低聚合性的表現;通信、信息和功能的聚合是高聚合性的表現。第3章 信息技術知識 根據考試大綱,本章主要考查以下知識點。 (1)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各階段目標及其主要工作內容;信息系統常用的開發方法。 (2)信息系統設計:方案設計、系統架構。 (3)軟件工程:軟件需求分析與定義;軟件設計、測試與維護;軟件質量保障及質量評價;軟件配置管理;軟件過程管理;軟件開發工具;軟件(重復)用。 (4)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與設計:面向對象的基本概念;統一建模語言與可視化建模;面向對象的系統分析;面向對象的系統設計。 (5)軟件架構:軟件架構的定義;軟件架構的模式;軟件架構的分析與評估。 (6)應用集成技術:數據庫與數據倉庫技術;Web Service技術;J2EE架構;.NET架構;軟件引擎技術(流程引擎、Ajax引擎);構件和常用構件標準(COM/DCOM/COM 、CORBA和EJB);軟件中間件。 (7)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技術標準與協議;Internet技術及應用;網絡分類;網絡服務器;網絡交換技術;網絡存儲技術;光網絡技術;無線網絡技術;網絡接入技術;綜合布線和機房工程;網絡規劃、設計與實施;網絡安全;網絡管理。 (8)大數據:大數據的概念;大數據的關鍵技術;大數據的發展應用領域和目標。 (9)云計算:云計算的概念和服務類型;云計算的關鍵技術;發展云計算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發展云計算的主要任務。 (10)物聯網: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發展現狀;物聯網的架構;物聯網的關鍵技術;物聯網的應用。 (11)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概念;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移動互聯網的關鍵技術;移動互聯網的應用。 (12)互聯網 :互聯網 的內涵;互聯網 行動。3.1 信息系統建設 信息系統的建設在技術和管理上都存在復雜性,但在生命周期上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人們經過長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也提出了一些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這些規律和方法對系統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系統建設的思路。3.1.1 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 一般來說,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分為4個階段,即產生階段、開發階段、運行階段和消亡階段。 (1)產生階段。也稱為信息系統的概念階段、需求分析階段。這一階段又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概念的產生過程,即根據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提出建設信息系統的初步想法;二是需求分析過程,即對企業信息系統的需求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并形成需求分析報告。 (2)開發階段。這個階段是信息系統生命周期中最為關鍵的一個階段。該階段又可分為5個子階段,即總體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和系統驗收子階段。 一個比較完整的總體規劃,應當包括信息系統的開發目標、總體架構、組織結構和管理流程、實施計劃、信息系統的技術規范等。 系統分析階段的目標是為系統設計階段提供系統的邏輯模型。系統分析的內容主要應包括組織結構及功能分析、業務流程分析、數據和數據流程分析、系統初步方案等。 系統設計階段是根據系統分析的結果,設計出信息系統的實施方案。系統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系統架構設計、數據庫設計、處理流程設計、功能模塊設計、安全控制方案設計、系統組織和隊伍設計、系統管理流程設計等。 系統實施階段是將設計階段的結果在計算機和網絡上具體實現,將設計文本變成能在計算機上運行的軟件系統。信息系統實施階段結束以后,系統就要進入試運行。通過試運行,系統性能的優劣、是否做到了用戶友好等問題都會暴露在用戶面前,此后就進入了系統驗收階段。 (3)運行階段。當信息系統通過驗收,正式移交給用戶以后,系統就進入了運行 階段。 (4)消亡階段。企業處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的環境中,企業的信息系統經常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系統更新改造、功能擴展,甚至是報廢重建的情況,一個信息系統也必然會逐漸消亡。因此,企業在信息系統建設的初期就要注意系統的消亡條件和時機,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3.1.2 信息系統開發方法 信息系統是一個極為復雜的人-機系統,它不僅包含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其他的工程技術,而且還是一個復雜的管理系統,需要管理理論和方法的支持。人們在長期的工程理論與實踐探索中逐步總結出了一些開發方法。 1.結構化方法 結構化方法是由結構化系統分析和設計組成的一種信息系統開發方法。結構化方法是目前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信息系統開發方法之一。由于它假定被開發的系統是一個結構化的系統,因此,其基本思想是將系統的生命周期劃分為系統調查、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維護等階段。 結構化方法遵循系統工程原理,按照事先設計好的程序和步驟,使用一定的開發工具,完成規定的文檔,在結構化和模塊化的基礎上進行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結構化方法的開發過程一般是先將系統的功能看成是一個大的模塊,再根據系統分析與設計的要求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模塊分解或組合。 2.快速原型法 快速原型法是一種根據用戶需求,利用系統開發工具快速建立一個系統模型并展示給用戶,在此基礎上與用戶交流,最終實現用戶需求的信息系統的開發方法。 快速原型法的開發過程包括系統需求分析、系統初步設計、系統調試、系統檢測等階段。用戶僅需在系統分析與系統初步設計階段完成對應用系統的簡單描述,開發者則在獲取一組基本需求定義后,利用開發工具生成應用系統原型,快速建立一個目標應用系統的最初版本,并將它提交給用戶試用、評價。之后,根據用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和補充,從而形成新的版本,再返回給用戶。通過這樣反復交流,使得系統不斷地得到細化和擴充,直到生成一個用戶滿意的解決方案為止。 快速原型法具有開發周期短、見效快、與業務人員交流方便的優點,特別適用于那些用戶需求模糊,結構性比較差的信息系統的開發。 3.企業系統規劃方法 企業系統規劃方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是企業戰略數據規劃方法和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礎和,也就是說,后兩種方法是在BSP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BSP方法的目標是提供一個信息系統規劃,用以支持企業短期的和長期的信息需求。 4.戰略數據規劃方法 戰略數據規劃方法是由世界級的信息系統大師詹姆斯 馬丁提出的一種信息系統開發方法。該方法認為,一個企業要建設信息系統,它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在企業戰略目標的指導下做好企業戰略數據規劃。一個好的企業戰略數據規劃應該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因素,它有非常明顯的異質性和專有性。好的企業戰略數據規劃必將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戰略數據規劃方法的要點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1)數據環境對于信息系統至關重要。企業數據環境是隨著企業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也是企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信息系統建設極大地影響著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對企業的數據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靜態的、獨立的信息資源通過戰略數據規劃重建企業數據環境,使其成為集成化、網絡化的信息資源,對一個現代化企業來說是更為迫切的 任務。 (2)4種數據環境。在信息系統發展的歷程中共有4類數據環境,即數據文件、應用數據庫、主題數據庫和信息檢索系統。 (3)建設主題數據庫是信息系統開發的中心任務。這里的主題數據庫并不是指數據庫的大小,也不是指數據庫的功能,而是指哪些數據庫是面向企業的業務主題的,哪些不是面向業務主題的。所謂業務主題,就是指企業的核心業務和主導流程。例如,對于一個汽車制造企業來說,生產整車就是其核心競爭力,相應地,圍繞核心業務建立的數據庫就是企業的主題數據庫;而對于一個物流企業來說,圍繞著物流業務處理的數據庫就是企業的主題數據庫。 (4)圍繞主題數據庫搞好應用軟件開發。 5.信息工程方法 信息工程方法與企業系統規劃方法和戰略數據規劃方法是一種交叉關系,即信息工程方法是其他兩種方法的總結和提升,而其他兩種方法則是信息工程方法的基礎和核心。 信息工程方法與信息系統開發的其他方法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信息工程不僅是一種方法,它還是一門工程學科。它及時次將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工程化了。所謂工程化,就是指有一整套成熟的、規范的工程方法、技術、標準、程序和規范,使得開發工作擺脫隨意性和多變性,其目標是使信息系統的開發走上智能化、程序化和自動化的道路。 6.面向對象方法 在面向對象方法中將客觀世界從概念上看成是一個由許多相互配合而協作的對象所組成的系統。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是利用面向對象的信息建模概念,如實體、關系、屬性等,同時運用封裝、繼承、多態等機制來構造模擬現實系統的方法。傳統的結構化設計方法的基本點是面向過程,即將系統分解成若干個過程;而面向對象的方法是采用構造模型的觀點,在系統的開發過程中,各個步驟的共同的目標是建造一個問題域的模型。在面向對象的設計中,初始元素是對象,然后將具有共同特征的對象歸納成類,組織類之間的等級關系,從而構造出類庫。在應用時,就可直接在類庫中選擇已有的類,從而達到復用的目的。3.2 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門工程學科,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軟件開發的工程學科。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在1983年給出的軟件工程定義為:軟件工程是開發、運行、維護和修復軟件的系統方法。3.2.1 需求分析 軟件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設計約束3方面的內容。 (1)功能需求:指系統需要完成哪些事,即為了向它的用戶提供有用的功能,軟件系統必須具有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沒看,不知道怎樣

2017-11-24 14:08:0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速度快很好

2017-05-30 12:40:24
來自w***k(**的評論:

總體感覺還不錯。

2017-07-07 13:45: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很好,新書,不錯。先看看。

2017-08-14 10:21: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ok.......

2017-10-14 19:47:3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對新版教程的同步輔導書

2017-11-22 21:57: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作為教材的簡略細化版來使用,可以理解一下考試的全局

2017-08-07 15:45:2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偏关县| 尤溪县| 梅州市| 收藏| 百色市| 饶河县| 海盐县| 湛江市| 资阳市| 肇庆市| 盐山县| 靖边县| 高州市| 宝鸡市| 杭州市| 乐东| 麻栗坡县| 类乌齐县| 山西省| 兰西县| 肇东市| 静乐县| 苗栗市| 龙川县| 舒兰市| 桦南县| 高阳县| 汕尾市| 固安县| 西畴县| 胶州市| 阿克苏市| 平罗县| 天祝| 东港市| 监利县| 凤冈县| 镇沅| 承德县| 西丰县|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