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晉軍崛起文學檔案”系列圖書中的一本,收錄整理了山西著名作家柯云路1980年至1989年公開發表的短篇小說《三千萬》、長篇小說《嫉妒之研究》、中篇小說《黎明與黃昏》。是對柯云路經典小說的集萃。是對山西文學的有益補充。
1. 本書選取柯云路短、中、長篇小說的經典、先鋒作品。
2. 這些作品較好地還原了當時社會改革的風貌、體現了改革開放后文學作品的新風格。
柯云路,中國著名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新星》《曹操與獻帝》等二十余部,并多次引起轟動。在文學以外,著有文化人類學專著《人類時間》,心理學專著《焦慮癥患者》,教育學著作《中國孩子成功法》、婚戀研究專著《婚戀潛規則》等,皆受到讀者歡迎。
三千萬
嫉妒之研究
黎明與黃昏
一位記錄中國當代歷史變遷的作家
——《柯云路文集》出版會座談紀要
柯云路創作年表
一九七九年初,未竣工的維尼綸廠。
廠房之間的空地上橫七豎八地堆積著鋼筋、木料,凜冽的寒風中,水泥袋的碎紙片漫天飛舞。維尼綸廠建廠指揮部的成員們正在陪同省輕工局幾位領導視察工地。
“三千萬,一個子兒也壓縮不下去了?成了剛性的了?”說這話的是省輕工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丁猛,他那掃視著眾人的似乎是狡黠的目光里隱隱含著審視,灰白的頭發理得很短,額上的皺紋很深,臉上的線條像巖石裂縫般粗獷剛勁。他以慣有的詼諧口氣說著,明顯流露著不滿。
這位剛剛復職的丁局長是個很不尋常的人物。“”前,他以果斷執著在全省聞名,曾有許多美傳。這次到維尼綸廠是審查追加預算的。維尼綸廠是個建設十年還未竣工的“胡子工程”了,今年總算提出了一年竣工的計劃。但建廠聯合指揮部——這是由維尼綸廠(通稱甲方)和負責施工的省建公司九處(通稱乙方)聯合組成——卻又同時提出了一個需要追加投資三千萬元的申請報告。要知道,維尼綸廠從最初的總概算五千萬元,十年來一而再、再而三地因為超支而追加投資,已經花了一億五千萬了。一個總概算才五千萬的項目要花三千萬來掃尾竣工,無論如何是太不像話了!他知道,壓縮投資是當今最難的事情,連計委、建委、國家都沒辦法,人人都說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現狀。但他就是要在這上頭試一試,沖一沖這個誰也不敢碰的“現狀”!他覺得自己還有一個特殊的有利條件:維尼綸廠的黨委書記、聯合指揮部總指揮張安邦是他一九六五年在一個紡織廠培養和提拔的干部,他了解他,相信他會配合這次審查的。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預料的那樣。十多年沒接觸,張安邦變得陌生、不可捉摸了。雖然表面上對老上級仍顯出一種特有的親熱和坦然,但在客氣尊敬中總好像隔著層什么。在張安邦的安排下,幾天來對追加預算的審查也好像罩上了一層撲朔迷離的云霧。表面上似乎一切都很,絲毫看不出漫天要價的跡象。要賬目,有一摞兩尺高的“預算書”“計算書”送來,數以千頁的表格里填滿了用計算機算出來的數萬個數字;要聽意見,指揮部甲乙兩方都做了詳細匯報;好像三千萬無可非議,只有拍板了。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樣的文章,卻使丁猛愈來愈憤懣,他始終感到有人張開了一張網,罩住了一切,使他根本看不到實情。是誰張的網呢?張安邦?丁猛還不能斷定。
“我們已經是一壓再壓,沒有一點彈性了!”一攤雙手答話的正是張安邦。這位廠黨委書記有著一張長圓的胖臉,光潤潤的,沒有皺褶,沒有棱角,像揉光的面團,眉毛細淡,眼睛漂亮有神。他的嗓門即使是這樣隨便說話也十分洪亮。話語里帶著對老上級才有的親近和訴苦的口吻。他說完又笑了笑,很親切地看了看左右,簇擁著他的部下們用迎合的點
頭和微笑呼應著。
“這是什么?”丁猛指著一座像是臨時搭的爛倉庫模樣的建筑問。
“這是臨時食堂。”張安邦從容地回答。他指著旁邊被水泥、機器堆滿大廳的原來的食堂說:“正式食堂做了臨時倉庫——因為倉庫不夠用——所以又蓋了個臨時食堂,職工吃飯總不能露天嘛。”說著,一行人走入了“臨時食堂”的大廳,仰面是席片的棚頂,低頭是爛磚的地面,墻上窗戶沒框,橫七豎八的木條釘住的塑料薄膜被風刮得呼塌塌作響,確實是
一副“臨時”樣。輕工局基建處的一位處長點頭證實道:“蓋臨時食堂,他們有過申請報告。”
丁猛打量了一圈大廳,哼了一聲說:“好一個臨時食堂!……臨時設施,為什么搞水泥砂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