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半年的馬耳朵溝小學校的馬大志老師去世了,他的墳墓就修在其父馬志遠的墳前——父子兩代人如同生前一樣,守護著他們奉獻了畢生心血的小學校……
這是一部以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遼西農村為背景,以兩代父子民辦教師生活為主線的長篇小說。小說彌散著濃烈的鄉土芬芳。遼西的自然風光,遼西的農民形象,遼西的農村話語,極為豐富。
也許作者李銘受"東北二人轉"民間藝術的影響甚深,也許作者生活的地方——馬耳朵溝多在時代的變遷中仍頑強地保留了自己的淳厚,作者在黑土地的滋養下,耗盡心力,為這部小說傾注了巨大的才情。
生動的描寫,詼諧的語言,視覺效應極其強烈的場面架構,使閱讀本身變得酣暢淋漓。
40年間,冬去春來,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鄉村小學校也幾次易名,父子兩人對學校的感情卻始終如一。盡管有著民辦教師的名份,但老師們卻經常以"白條"代替工資使生活異常窘迫,簡陋的辦學條件和無可言狀的鄉村寂寞,都沒能動搖他們真摯的堅守……
沒有豪言壯語,卻有點點滴滴的細節感人;沒有忸怩造作,只有鄉村最真實的眾生百態。除了民辦教師馬志遠、馬大志為了鄉村弦子所付出的兩代人的心血,秋月和吳彤彤兩個女子與馬大志之間的情感糾葛更是令人為之動容。
小說語言生動,以潑辣的東北特色寫活了一群遼西農民。小說以小見大,以獨有的"鄉土幽默"讓我們感知歲月的酸甜苦辣,重溫生命的溫暖和疼痛。
遼西幽默的土地,忍觀命運的脈象;稻花鄉下的情懷,是拙樸過半生。
原汁原味的黑土地生活,東北二人轉似的幽默風趣。
本書是遼西稻花博主李銘暨創作《拉鉤》、《黑蛋,快跑!》、《磨剪子戧菜刀》等影視作品躥紅之后,耗時三年傾情奉獻的又一部原創長篇力作。寫的是咱土升土長朝陽的鄉土風情,浸透著李銘生活的艱辛,也刻畫了朝陽幾十年的發展和變化,是咱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既有可讀性又有教育性。
父親死時留給我一樣遺產,一直歸母親韓秋月保存。母親說了,等她去世了就交給我,那是父親的羊毛氈子,我見過,鋪在母親的身下。母親不讓任何人動它。我偷偷看見過,那領羊毛氈子,是用上等的羊毛由內蒙的氈匠精心搟制的。只是被父親剪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窟窿,可惜了。母親說,那些大大小小的窟窿是孩子們的"鞋墊",給胡鬧剪得是多的。還有兩塊是方形的,母親說那是父親剪下來做黑板擦用了……
李銘,男,漢族,1972年生于遼寧省朝陽縣一個小山村。畢業于遼寧省文學院首屆"新銳"作家班、魯迅文學院第八屆高級研習班(青年作家班)、西安曲江電影編劇高級研習班。系第六屆全國青創會代表、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遼寧省作協簽約作家、中國電影文
及時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尾聲
及時章
天一暖,春一過,馬耳朵溝的溝溝嶺嶺"嘩啦"一下就厚了、肥了。莊稼和草木一夜之間搖身一扭,像村子里的寡婦杜玉蓮的屁股一樣,扭出了萬種風情來。坡沒了,坎瘦了,綠色和豐腴掩蓋了一切,馬耳朵溝的風姿就更肆意招搖了。
馬耳朵溝是遼西丘陵山地里一條不起眼的山溝,幾百戶的人家像老黃牛腚后甩下的牛糞,散落在一條七扭八錯的溝里溝外。顧名思義,馬耳朵溝的形狀和走向都酷似一只馬耳朵。在茫茫大遼西,像這樣的"馬耳朵"多得是。遼西人喜歡依山而居,傍水為臨。凡是有人家住的地方,就一定有山有水。山都是矮山,水也不是豐滿的那種,干巴拉瞎的瘦。深的地方齊腰,淺的地方能露出白花花的河底石頭。因為河是季節河,有時候來有時候走,都沒有個固定的名字。這條河橫在馬耳朵溝溝口,像一條白晃晃的飄帶,彎彎曲曲地有了動感。這條飄帶把遠近的村落和人家聚攏到一起,是因為河邊上有孩子們上學的小學校。
小學校叫"向陽紅"小學,名字是公社主管文化教育的干部給起的。說是為了積極響應上級號召,一心向黨,一心忠于偉大領袖。馬耳朵溝閉塞落后,外面的訊息基本上都是靠公社的干部來傳達的。執行的力度就大大打了折扣,什么事情和行動都比外面慢了半拍。這叫隊長高玉大心里很上火,時常在生產隊開會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憂慮,還纏著學校的民辦老師馬志遠給社員們念報紙。報紙是從公社帶回來的,新的舊的都有。有一次馬志遠念報紙,還因為走神挨了批評。
馬志遠挨訓心里不樂意,嘴上卻不敢說。兒子馬大志在公社的中學讀書,需要他掙錢養活。而民辦教師的工資歸生產隊長管。隊長每年都要給馬志遠定工分,每天十個工分,每年國家還要補給馬志遠十六塊五毛錢的工資。馬志遠很在意每天的十個工分,不聽隊長的命令念報紙就無法保障能夠按時按照全額領到工分。馬志遠和隊長高玉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每年記工分的天數上。馬志遠的教師工作有個好處就是每年的夏天和冬天有假期,學生放了寒假和暑假,馬志遠的工分卻不能按天數刨出去。生產隊長高玉大認為,這樣下去廣大社員同志們心里會有意見,不出工卻能夠拿工分,有點兒說不過去。
馬志遠不敢把事情弄得僵了,為了不叫隊長少記工分,念報紙時的情緒就必須表現得格外高漲和熱情才成。馬志遠也有糊弄的時候,有24小時念報紙的時候就順口胡編了幾句。馬志遠當時身體不舒服,心里很煩躁,想早點回家休息。可是高玉大的學習興趣正濃,村子里也沒有什么文化活動,念報紙是好的娛樂休閑機會,老百姓們都愛聽呢。不管是什么內容,只要是報紙上寫的,馬志遠念的,在這里都能夠找到相應的聽眾群。
馬志遠當時的唾沫都讀干了,嗓子冒煙,他用舌頭舔了舔干裂的嘴唇,掃了一眼一群虔誠的還沒有聽夠的聽眾。那些人張著嘴巴,全神貫注地像是在等待馬志遠來喂食。那時候正好天空飄過來一朵黑云,遮住了太陽的光芒。馬志遠突然就來了靈感,順口胡編道:新華社消息,這兩天的天氣不咋好,希有關部門做好預防工作。社員們沒事就別聽念報紙了,據說可能是要發生地震,因為有耗子搬家的現象。睡覺的時候家家都精神著點,有值錢的東西早點挪到院子里去。
馬志遠打個哈欠說,念完了。馬大志的話音剛落,天上的太陽就猛然鉆出了云朵,光芒剎那間灑在了現場所有人的身上。暖洋洋的,晃人眼。人們不自主地驚了一下。從馬志遠剛才營造的氛圍里鉆了出來,都是一臉的茫然。
隊長高玉大聽著聽著突然就打個愣神,憑著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干部的政治嗅覺,激靈一下子站起來問:真要地震?馬志遠心里很坦然,故意把報紙遞給隊長說,這上面寫的,錯不了。馬志遠這樣坦然,是因為他知道隊長高玉大根本不認識字。這個村子里,能夠完整讀下這張報紙的人沒有幾個,除了馬志遠就是馬志遠的兒子馬大志了。馬大志在上中學,住宿不回來,沒有人能夠揭穿馬志遠的順口胡編。
隊長高玉大認為新華社的消息很有,以往的重大事情都是新華社說的,人家說話是算數的。不像公社和大隊的干部嘴巴上拴了松緊帶,可以來回伸縮,說完了的事情、定下的事情,很少能夠執行下去,總出差頭。高玉大的神情馬上就嚴肅起來。聽說要地震,社員們的情緒也不對了,議論著早早散去,回家開始把咸菜缸、膽瓶、瓦盆等怕砸怕壓的東西往院子里搬,惶恐不安開始籠罩了馬耳朵溝的上空。
好在一夜無事,早上起來發現地并沒有震起來的社員們臉色開始逐漸暖起來。馬志遠心里知道沒事,這一覺睡得踏實,白天給學生上課就精神了很多。
謠言傳播的速度遠遠出乎了馬志遠的預想。在縣里供銷社賣貨的吳旺達,下午的時候騎著自行車,晃晃蕩蕩地出現在馬耳朵溝溝口。吳旺達的自行車前車把上還掛著兩斤新割的豬肉,是五花三層肉,要肥有肥,要瘦有瘦。這樣的舉動馬上在整個馬耳朵溝引起了更大的恐慌。都知道吳旺達是遠近聞名的小氣鬼,怎么就能在不過年也不過節的時候舍得花錢割肉呢?只有一種解釋,除非世界末日到了,天要塌下來了,地真的要震下去了。按照隊長高玉大的形容,吳旺達平時是那種放屁蹦出半個豆,都舍不得扔掉,要重新撿回來放嘴里唆唆滋味的主兒。他割了兩斤豬肉回來的舉動就很不正常,很說明問題了。縣里看來都知道地震的事情了,只是怕引起小規模的恐慌,影響到生產,才沒有及時文件下來。吳旺達有個表哥在縣政府上班,看來人家得到的消息是確切的,這也進一步佐證了馬志遠念的報紙不是憑空杜撰,空穴來風。
其實事情的真正原因是:吳旺達的老婆李菊花給在縣里供銷社賣貨的吳旺達掛了電話,說上級下來文件了,馬老師親自讀的,隊長高玉大還親自布置了民兵在馬耳朵溝巡邏值班。馬上就要發生地震了,誰也跑不了。吳旺達天生膽子小,一聽捎來的口信就嚇哭了。吳旺達結婚十一年了,跟老婆李菊花在被窩子里鼓搗出的汗水也該有兩水缸了,愣是沒有把李菊花頑固的肚子搞大。想起這些來,吳旺達悲從心起,咬著牙割了兩斤豬肉,請了假,一路悲傷往回趕,跟李菊花做的告別。
吳旺達家的煮肉香吸引了全村的狗,都顛著尾巴跑來聞味。吳旺達家的大黃狗死守在門外,不叫別人家的狗靠近一步。吳旺達家的大黃狗有高度的責任意識,知道為主人盡職盡責的時候到了。吳旺達和老婆煮肉打酒,李菊花哭得眼睛像個桃似的。兩口子回憶了自從認識以來的種種甜蜜和不容易,李菊花還破例喝了酒。酒是遼西的小燒酒,純糧食釀造的,勁頭足。兩人不一會兒就都喝高了。喝高了兩人就糊里糊涂地在炕上做起了那事。
有了吳旺達兩口子開頭,馬耳朵溝這天的晚餐家家都很豐盛。馬志遠意識到玩笑有點兒開大了。整個馬耳朵溝像過年一樣,殺雞宰鴨,打酒煮肉,尤其是吳旺達和李菊花兩口子大白天在屋子里做那事,李菊花的喊叫聲羞得守候在院外的狗們都不好意思起來,耷拉著尾巴,訕訕地不喊不叫支著耳朵聽聲。隊長高玉大幾次巡視過來,都忍不住重重咳嗽幾聲,以示提醒。哪里想到屋子里的兩人都很投入,不理會高玉大的提醒。高玉大皺眉,罵幾句,狗東西吳旺達李菊花,大白天的要注意影響。不準喊,再喊,新華社都給你發消息了。
那個時候,馬耳朵溝滿山的暴馬丁香正啼血怒放,花香彌漫著整條溝,沒有人注意它的風景和馥郁。那條河水潺潺流淌,偶爾有徨徨的腳步踩碎了河面的平靜。"噔噔"響著被更遠的遠方吞噬掉,不留下一點痕跡。
(2)
后半夜的時候,馬志遠起來喝水。
水缸就在屋地下,馬志遠熟練地摸到了蓋水缸的蓋簾。蓋簾是馬志遠老婆在世的時候訂的。馬志遠的老婆手巧,串蓋簾用的是遼西好的高粱稈。大高粱稈最頂的那節好,秋天的時候,馬志遠就把高粱稈掰下來了。等高粱稈風干沒了水分,干透了。老婆就一針一線地把高梁稈串了起來,針腳細密而勻稱。馬志遠量了缸口的大小,用的是一條線繩,量出的尺寸是缸的直徑。線繩的中間正好是缸口的半徑,馬志遠在串好的簾子上固定住線繩,以固定的點為圓心,用繩的半徑環繞一圈,在老婆串好的簾子上畫出了一個圓來。按照這個圓,馬志遠用菜刀齊整地切下多余的部分。"咔嚓""咔嚓",馬志遠的菜刀飛舞出好看的弧線,老婆就深情地凝視著馬志遠。每次摸到熟悉的蓋簾,馬志遠都有些神情恍惚。那仿佛是老婆圓潤的皮膚,光潔而飽滿。馬志遠有一次喝水,揭開水缸的蓋簾,發現水缸里有個圓臉在瞅著自己笑,細看,驚了馬志遠一身冷汗,是老婆的臉。再仔細看時,缸里只剩下半缸水,哪里有什么人的臉啊!老婆去世以后,馬志遠就把行李搬到了學校去住了。老屋里全是老婆的身影,馬志遠睹物思人,日子不好過。
……
一般
風趣,幽默中表達主題。推薦
不錯,好評
這個商品不錯~
下次還來買
書整體不錯,紙張、印刷都好,裝幀設計也不錯,當然內容也比較吸引人。價格適宜,物流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