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沿湄公河自駕游,采用游記的形式,詳細描述獨自旅行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以行走時間和路線為脈絡,配以圖片,再現了滇西南的大理、騰沖、瑞麗、芒市、龍陵、鎮康、滄源、瀾滄、孟連和老撾萬象、萬榮和佛都瑯勃拉邦的自然景觀、民族風情和歷史人文,著重講述該地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和風土人情,如騰沖抗戰、龍陵戰役等多年塵封的一頁。作者用沖淡散漫的筆法,今古對照、情感真摯,展現一種純凈自然、浪漫寫意的生活,字里行間真實流露旅程中的喜怒哀樂,以及對人生、社會、歷史的思考。
文中附有知識點和旅行提示,對以后的旅行者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沿著漫長的滇西南國境線,跨過史迪威公路,穿越秘地阿佤山,從磨憨出境,一路向南,趕赴那一場與佛的約會…… 小重山編寫的這本《奔向湄公河——從滇西南到老撾》將以閑適的散文筆法,輔以圖片,帶你瀏覽湄公河沿岸,從滇西南到老撾一路上的自然景觀、民族風情和歷史人文。
大理:藍波興洱海 白雪點蒼山 騰沖:烽火高黎貢 邊城騰越州 瑞麗:煙花邊地色 春酒國門香 芒市:阿鸞初報曉 孔雀欲開屏 龍陵:眾人歌盛世 唯我祭龍陵 鎮康:鎮康無風景 果敢有遺民 滄源:人出司崗里 春來阿佤山 瀾滄:一個仙人洞 幾家拉枯人 孟連:傣城風物在 刀氏木樓空 萬象:佛種檀香木 人歸月亮城 萬榮:我欲題山色 誰來釣水聲 瑯勃拉邦:河聲開齋鼓 日色染僧衣
離開崇圣寺,沿214國道(大理到麗江)前行十幾公里即到喜洲鎮。喜洲東臨洱海,西枕蒼山,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屬南詔古城,當時是軍事要塞,也是佛教和商業貿易重鎮。喜洲也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六詔與河蠻并存時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為大理河蠻的城邑,隋朝名將史萬歲曾駐兵于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賧",唐時南詔王筑宮殿于此,時稱大厘城,當時已是"邑居人戶尤眾",為南詔時期"十瞼之一"。傳說南詔國君經常離開王都,攜全家到此小住。喜洲鎮確實是保存比較完好的白族村落,村子外面現代化的商業文明尚沒有侵入。當點蒼山收去晚霞的一縷光芒時,鎮子里便愈發顯得安靜,只有人家屋頂上裊裊升起的炊煙在慢悠悠地飄散著,飄散著。我慢慢進了村子,東拐西轉,著實費了一番工夫,才找到一家叫"楊家祥云居"的客棧,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對面有個小學,可以停車,便喜滋滋地安頓下來。客棧的主人姓楊,是恬靜嫻雅女子。沒有司空見慣的生意人的狡黠和計較,眉目間的笑意讓人倍感溫暖。攀談中我得知小楊曾在深圳工作。因為她心愛的人留守故鄉。所以最終回來經營家庭事業。我沒看到小楊的愛人和孩子,只見過她的爸爸媽媽。晚餐就是她媽媽的手藝,幾樣當地的特產,有臘肉、土雞蛋、素菜、餌塊之類,算得上是物美價廉。印象中,喜洲小楊家的食宿是我旅途所見性價比較高的了。老舍曾在《滇行短記》中說:"喜洲鎮卻是個奇跡。我想不起在國內什么偏僻的地方見過這么體面的市鎮。進到鎮里,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旁到處流著活水;一出門便可洗菜洗衣,而污濁立刻隨流而逝。街道很整齊,商店很多。有圖書館,館前立著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貼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宮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畫棟。有許多祠堂,也都金碧輝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間有這樣一座市鎮。真是世外桃源啊!"我沒去過劍橋。看老舍描述,和喜洲相若,倒出乎意料。相對于外面世界"趕英超美"的勢頭,喜洲的發展并不算太快,原野依舊,老屋猶存。可謂:田陌縱橫,屋舍儼然。白族民間建筑,于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為眾,多為兩層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墻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筑。墻面石灰粉刷,白墻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墻屋角習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大方。木雕藝術也廣泛用于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桿等,尤以格子門木雕最為顯眼。大概為了經營之便。小楊家的院落與傳統的白族民居略有不同。小樓共三層。三樓陽臺尤其空闊,可作觀景臺,遠眺喜洲鎮,目極蒼山洱海。小楊的父親年過五旬,是能工巧匠,能做一手漂亮的木工活。小楊說,她家的房子系父親一手造成,屋檐窗戶漂亮的木雕藝術都是她父親的杰作。實際上,小院還在不斷添加新的內容,我看過后院里的工具坊,里面有許多半成的雕刻作品散發著木頭的氣息,似襁褓中的孩子,嗷嗷待哺,急于成器。我見過北京端莊方正的四合院,徽州傲然昂首的馬頭墻,苗家竹木結構的吊腳樓,客家糧倉似的圍屋,開平堡壘一樣的碉樓,隴東冬暖夏涼的窯洞。而在喜洲,充滿水墨情韻的民居群落,整齊坐落于石頭巷子兩邊。不論三房一照壁,還是四合五天井,獨具特色的造型,幾近的結構,莊重雄渾不失輕巧靈透,古樸典雅不乏自由灑脫。照壁和山墻上的粉畫、墻頭的石雕、屋檐和窗子上的木刻。都讓人嘆為觀止。尤其大門的兩側,鑲有天然的大理石,山水紋路,栩栩如生。徐霞客說:"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第二日早起,依小楊的指點騎了她家的自行車去看洱海的海舌。喜洲距洱海西岸三五公里,出門東行即可。清晨的村子還沉浸在寧靜的氤氳里,田埂上早起的人,腳步輕輕,即使搖尾的狗兒,也悄無聲息。小路兩邊田陌縱橫。蔥綠的大豆、茁壯的蠶豆、濃密的土豆,毫不掩飾它們旺盛的斗志,爭先恐后地瘋長,莖葉間的露珠兒,似乎說明它們剛剛經歷過一場激烈的賽事。天藍藍,海藍藍。山水青睞早起的人,遠山空蒙,水面迷茫,波平如鏡,煙波無際。靠近岸邊的水里有稀稀疏疏的樹木,倒影在迷蒙的水面上,似線條疏朗的鋼筆畫,有幾只漁船正向樹林深處搖去,如夢如幻,山水欺乃,不覺癡了,甚至一時忘記按下相機的快門。我喜歡極了這種線條分明的山水,真想鉆進去,成為其間的一個元素。洱海是高原明珠,系西洱河斷陷形成的構造湖,東面多崖壁,北西南三面為沙洲。古稱葉榆水、西洱河,形如人耳。據說湖底有一棵碩大的玉白菜,碧玉般的湖水來自玉白菜心田,所以湖水清澈、沁人心脾。當地人稱之為母親湖,倒也名副其實。洱海月是蒼洱四大名景之一,因為有寶鏡沉底,金盆鎮妖,是以光華四射,不過要在農歷的十五夜。《滇西記略》云"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也有說月圓之夜,蒼山雪倒影于洱海,與倍大于別處之洱海皎月構成銀蒼玉洱奇觀。看來,我是無緣消受十五夜的銀蒼玉洱,只得嘆一聲"銀蒼看不見,玉洱未曾來"。旭日初升。霞光斜射,海面上煙水澹澹,波光粼粼。沙灘上有幾只擱淺的船。此時顯得古老洪荒,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野渡無人舟自橫"。再前行,見有幾個漁民穿著長及胸口的皮褲在岸邊勞作,便蹲下來和他們攀談。原來岸邊有圈起來的魚塘。因為漲潮,沖走了魚兒,他們前來打理。從漁網和舊船上繁復的器具來看,這真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別過漁民,去尋找海舌尖兒。海舌是一綹延伸到水里的陸地,好像調皮的孩子吐舌扮了個鬼臉,與古詩詞中"蒹葭楊柳似汀洲"、"腸斷白蕷洲"之"洲"相若,或者有與陸地是否相連之分罷?小楊說,喜洲開發了一半,因故停止,海舌賣給一位房地產商,傳言要建一座奢華的酒店。與來此旅行的游客想法不同,小楊希望加大開發的力度,屆時會帶動她的旅館興旺發達。而旅人如我們,則希望喜洲少一些商業味兒。能保留一些古樸的習俗和風情。正如文獻樓上的對聯"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但愿妙香古國常住于大世界中",發展與保護存在著天然的矛盾。P14-19 離開崇圣寺,沿214國道(大理到麗江)前行十幾公里即到喜洲鎮。喜洲東臨洱海,西枕蒼山,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屬南詔古城,當時是軍事要塞,也是佛教和商業貿易重鎮。喜洲也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六詔與河蠻并存時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為大理河蠻的城邑,隋朝名將史萬歲曾駐兵于此,因而稱"史城"或"史賧",唐時南詔王筑宮殿于此,時稱大厘城,當時已是"邑居人戶尤眾",為南詔時期"十瞼之一"。傳說南詔國君經常離開王都,攜全家到此小住。 喜洲鎮確實是保存比較完好的白族村落,村子外面現代化的商業文明尚沒有侵入。當點蒼山收去晚霞的一縷光芒時,鎮子里便愈發顯得安靜,只有人家屋頂上裊裊升起的炊煙在慢悠悠地飄散著,飄散著。我慢慢進了村子,東拐西轉,著實費了一番工夫,才找到一家叫"楊家祥云居"的客棧,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對面有個小學,可以停車,便喜滋滋地安頓下來。 客棧的主人姓楊,是恬靜嫻雅女子。沒有司空見慣的生意人的狡黠和計較,眉目間的笑意讓人倍感溫暖。攀談中我得知小楊曾在深圳工作。因為她心愛的人留守故鄉。所以最終回來經營家庭事業。我沒看到小楊的愛人和孩子,只見過她的爸爸媽媽。晚餐就是她媽媽的手藝,幾樣當地的特產,有臘肉、土雞蛋、素菜、餌塊之類,算得上是物美價廉。印象中,喜洲小楊家的食宿是我旅途所見性價比較高的了。 老舍曾在《滇行短記》中說:"喜洲鎮卻是個奇跡。我想不起在國內什么偏僻的地方見過這么體面的市鎮。進到鎮里,仿佛是到了英國的劍橋,街旁到處流著活水;一出門便可洗菜洗衣,而污濁立刻隨流而逝。街道很整齊,商店很多。有圖書館,館前立著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貼金的!有警察局。 有像王宮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畫棟。有許多祠堂,也都金碧輝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間有這樣一座市鎮。真是世外桃源啊!" 我沒去過劍橋。看老舍描述,和喜洲相若,倒出乎意料。相對于外面世界"趕英超美"的勢頭,喜洲的發展并不算太快,原野依舊,老屋猶存。可謂:田陌縱橫,屋舍儼然。 白族民間建筑,于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為眾,多為兩層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墻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筑。墻面石灰粉刷,白墻青瓦,尤耀人眼目。山墻屋角習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大方。木雕藝術也廣泛用于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桿等,尤以格子門木雕最為顯眼。 大概為了經營之便。小楊家的院落與傳統的白族民居略有不同。小樓共三層。三樓陽臺尤其空闊,可作觀景臺,遠眺喜洲鎮,目極蒼山洱海。小楊的父親年過五旬,是能工巧匠,能做一手漂亮的木工活。小楊說,她家的房子系父親一手造成,屋檐窗戶漂亮的木雕藝術都是她父親的杰作。實際上,小院還在不斷添加新的內容,我看過后院里的工具坊,里面有許多半成的雕刻作品散發著木頭的氣息,似襁褓中的孩子,嗷嗷待哺,急于成器。 我見過北京端莊方正的四合院,徽州傲然昂首的馬頭墻,苗家竹木結構的吊腳樓,客家糧倉似的圍屋,開平堡壘一樣的碉樓,隴東冬暖夏涼的窯洞。而在喜洲,充滿水墨情韻的民居群落,整齊坐落于石頭巷子兩邊。不論三房一照壁,還是四合五天井,獨具特色的造型,幾近的結構,莊重雄渾不失輕巧靈透,古樸典雅不乏自由灑脫。照壁和山墻上的粉畫、墻頭的石雕、屋檐和窗子上的木刻。都讓人嘆為觀止。尤其大門的兩側,鑲有天然的大理石,山水紋路,栩栩如生。徐霞客說:"故知造物之愈出愈奇,從此丹青一家,皆為俗筆,而畫苑可廢矣。" 第二日早起,依小楊的指點騎了她家的自行車去看洱海的海舌。喜洲距洱海西岸三五公里,出門東行即可。清晨的村子還沉浸在寧靜的氤氳里,田埂上早起的人,腳步輕輕,即使搖尾的狗兒,也悄無聲息。小路兩邊田陌縱橫。蔥綠的大豆、茁壯的蠶豆、濃密的土豆,毫不掩飾它們旺盛的斗志,爭先恐后地瘋長,莖葉間的露珠兒,似乎說明它們剛剛經歷過一場激烈的賽事。 天藍藍,海藍藍。山水青睞早起的人,遠山空蒙,水面迷茫,波平如鏡,煙波無際。靠近岸邊的水里有稀稀疏疏的樹木,倒影在迷蒙的水面上,似線條疏朗的鋼筆畫,有幾只漁船正向樹林深處搖去,如夢如幻,山水欺乃,不覺癡了,甚至一時忘記按下相機的快門。我喜歡極了這種線條分明的山水,真想鉆進去,成為其間的一個元素。 洱海是高原明珠,系西洱河斷陷形成的構造湖,東面多崖壁,北西南三面為沙洲。古稱葉榆水、西洱河,形如人耳。據說湖底有一棵碩大的玉白菜,碧玉般的湖水來自玉白菜心田,所以湖水清澈、沁人心脾。當地人稱之為母親湖,倒也名副其實。洱海月是蒼洱四大名景之一,因為有寶鏡沉底,金盆鎮妖,是以光華四射,不過要在農歷的十五夜。《滇西記略》云"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也有說月圓之夜,蒼山雪倒影于洱海,與倍大于別處之洱海皎月構成銀蒼玉洱奇觀。看來,我是無緣消受十五夜的銀蒼玉洱,只得嘆一聲"銀蒼看不見,玉洱未曾來"。 旭日初升。霞光斜射,海面上煙水澹澹,波光粼粼。沙灘上有幾只擱淺的船。此時顯得古老洪荒,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野渡無人舟自橫"。再前行,見有幾個漁民穿著長及胸口的皮褲在岸邊勞作,便蹲下來和他們攀談。 原來岸邊有圈起來的魚塘。因為漲潮,沖走了魚兒,他們前來打理。從漁網和舊船上繁復的器具來看,這真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別過漁民,去尋找海舌尖兒。海舌是一綹延伸到水里的陸地,好像調皮的孩子吐舌扮了個鬼臉,與古詩詞中"蒹葭楊柳似汀洲"、"腸斷白蕷洲" 之"洲"相若,或者有與陸地是否相連之分罷?小楊說,喜洲開發了一半,因故停止,海舌賣給一位房地產商,傳言要建一座奢華的酒店。與來此旅行的游客想法不同,小楊希望加大開發的力度,屆時會帶動她的旅館興旺發達。而旅人如我們,則希望喜洲少一些商業味兒。能保留一些古樸的習俗和風情。正如文獻樓上的對聯"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但愿妙香古國常住于大世界中",發展與保護存在著天然的矛盾。 P14-19
沒有密封塑料,表面陳舊,里面還好,內容還沒看
紙質不錯,真心說不怎么樣。像是散文吧,
好 。。。。。。。。。。。。
字號小,不太喜歡
書很不錯喲,快遞也給力,很快就收到了,很實用的書,是我想要的書,挺滿意的,好喜歡
書的紙張的質量還不錯,除黑色以外的其他顏色的字看不太清楚,有關老撾的內容很少。
讀了小重山伊朗旅游的書,覺得相當不錯,就開始把網上他的書都買了一氣,覺得這本書一般。
值得購買。內容很好,是朋友推薦的,就在這找到了。
好書沒人發現,作者品味獨道,旅行途中展現真實的自己,值得發現它的人細細品讀。好書沒理由不介紹
書到的很快 服務態度也很好,紙質什么的也都不錯
早聽朋友推薦這位作者,于是就下單看看。果然是不錯的書。湄公河神秘而悠遠,佩服作者自駕的全程。一步步地感受異國風情,一點點地滲入禮佛文化。類似老撾的游記看得很多。無非就跟著筆者游覽了一番。唯此書更為感覺像一部集教科內容的地理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游記式工具書。前者游記看過僅有感受而已,后者看完更覺得有收藏價值。滇西南的風情與老撾的神秘串聯而成風景,配上書中的人文相片。讓人更加向往那片異國風光,那種與佛親近的寧靜和神圣。心靈也隨之變得純凈圣潔起來。每次旅程都是心靈的洗滌,想必這樣的老撾之行是極好的。等著有這樣的機會,重走一遍作者的…
作為一個初次去東南亞旅行的指南書,這本書非常合適,作者對自己的經歷毫無保留的分享給了天涯同旅之人,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本人親身經歷了和作者類似的路線,借鑒了作者的經驗教訓)。依然是開卷有益這句話,如果不是特別拮據,可以買來一讀,如果是有點挑剔,從圖書館借閱也可以充分發揮這本書的價值。
正準備云南旅行,所以買了它。對云南西南部和老撾有了相對的概念,了解當地的人文地理、風俗人情,書中精美插圖對當地有了感性認識。旅行必帶上它。
這本書明顯是舊書,內外頁臟污,我出的是買新書的錢,不是買過期書刊,商家這種以次充好的行為我嚴重不滿!!!
出人意料!你以為是一部游記?錯了!真的是一部“官場說話之道”啊!簡直賭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