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李斯,一介布衣,為了實現自我的價值,成就仕途理想,孤身來到咸陽,終成秦王嬴政面前紅人。他謹慎低調卻一次又一次地冒著殺頭的危險,與歷強悍的帝國掌權者秦始皇糾纏,與權傾天下的競爭對手呂不韋、嫪毐周旋,隱忍蓄勢多年,最終崛起為大秦政壇男二號。
流血的仕途》將戰國末年群雄逐鹿的歷史盛卷亦莊亦諧地鋪展開來,刻畫出了千古及時丞相李斯曲折、傳奇的一生。書中密布的智慧與謀略、心術與玄機,讀來令人心驚。
1.對于千古一相李斯的解讀,至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超越《流血的仕途》。作者曹昇,人稱曹三公子,研究歷史數十年。《流血的仕途》自上市以來,便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及關注,至今銷量已近百萬冊,上市當年曾被中國書業協會評選為2007年“年度受歡迎歷史小說”。
2.《流血的仕途》洋洋灑灑六十萬字鑄就,還原了李斯在戰國末年的亂世里,從區區草民步至大秦政壇男二號的奮斗歷程,也復活了李斯與嬴政、呂不韋、嫪毐、韓非等梟雄明爭暗斗的歷史圖卷。
3.本書采用鏡像方式,站在李斯角度,對其一生進行展示和解讀——協助秦王離間六國、奪取軍權、削權重臣、震懾宗室,將少年贏政一步步推向傲視六國、統24小時下的始皇之位,也成就了他的終極夢想……
4.此次精裝版的推出,更適于收藏。本書不僅可以作為李斯的獨家仕途筆記來讀,也可以作為職場、從商、自我成功不可錯失的技術秘籍,一讀再讀。
曹昇
新派歷史小說名家,出版有《流血的仕途》《嗜血的皇冠》等歷史暢銷佳作。
流血的仕途》于2007年7月首版推出僅四個月后,即達四十萬冊的驚人銷量,被中國書業評選為“2007年人文社科類圖書年度受歡迎歷史小說”。
曹昇挾令人驚嘆的寫作才華,一反以往歷史小說的平鋪刻板,以詼趣的筆法還原歷史,用鮮活的文字復原歷史,將當時多變的歷史格局與李斯運籌帷幄的政治智慧寫得妙趣橫生、自成一派,被讀者譽為近年來“具有智慧的歷史小說家”。
目 錄
及時章 逐客令
第二章 鄭國營救路線圖
第三章 神龍出世
第四章 久違的韓非
第五章 較高武官
第六章 初度出使
第七章 三城記
第八章 小巫見大巫
第九章 回馬槍
第十章 再見呂不韋
第十一章 韓非入秦
第十二章 韓非之死
第十三章 統一之戰
第十四章 帝國的初夜
第十五章 嬴政三十四年
第十六章 焚書坑儒辨
第十七章 嬴政的恐懼
第十八章 死亡之旅
第十九章 沙丘之變
第二十章 大清洗
第二十一章 天下大亂
第二十二章 步步緊逼
第二十三章 李斯的倒塌
第二十四章 黃犬之嘆
及時章
逐客令
1.依稀故人
且說李斯送別呂不韋,心情沉重地回府,迎頭撞見一人,視之,蒙驁之長孫蒙恬是也。蒙恬時年十八,任獄官,典文學。李斯主審嫪毐叛國案時,蒙恬曾在李斯手下工作過,對李斯甚是敬仰。李斯也頗為喜歡這個年輕人,對他不吝教誨。
李斯問蒙恬道:“何為而來?”
蒙恬道:“回先生,獄中有一新來囚犯,自稱乃先生故人,欲面見先生。”
李斯大為詫異。他實在想不起來身邊有誰最近犯事入獄了。李斯道:“可知那人姓名?”
蒙恬道:“那人姓鄭名國。”
李斯大驚失色,疾聲道:“鄭國?”
鏡頭切至咸陽市郊的一所監獄,白天,內景。雖然是白天,但由于監獄特有的陰暗,在實際拍攝的時候,還是需要巧妙地輔以人工打光。但見李斯步履匆匆,神情焦慮。蒙恬在后面幾乎是小跑著,這才能勉強跟上李斯的步伐。
在來監獄的路上,蒙恬已經將鄭國的案情向李斯大致敘述了一遍:十年前,水利工程師鄭國帶著他的天才構想從韓國來到秦國。他向當時執政的呂不韋建議修建一條水渠,鑿涇水,傍北山,經過涇陽、三原、高陵、臨潼、富平、蒲城,東注洛水,總長三百余里,用以灌溉農田,從而一舉解決幾百年來一直制約關中地區農業發展的缺水問題。鄭國提議的這項工程,比當年李冰的都江堰還大上數倍,難上數倍,不僅耗資巨億,須征用數十萬民夫,而且工期長達十多年,建成之后的實際效果也有待進一步考證。鄭國的提案甫一公布,便在秦國內部招致眾多反對。呂不韋用他的遠見和魄力,頂住壓力,批準了這項工程,并交由鄭國全權主持。而就在不久前,鄭國的間諜身份曝光。原來,修建水渠的計劃整個是韓國的陰謀——韓國飽受秦國的侵略之苦,于是派遣鄭國入秦,希望通過修建水渠疲憊秦國國力,使其暫時無力東伐韓國。
李斯面容嚴峻。一旦間諜的罪名成立,鄭國必死無疑。那時候不比今日,鄭國雖然是韓國的水工兼特工,卻并沒有外交豁免權可以享用。
有獄卒阻攔李斯入內,蒙恬斥道:“無狀!不見是客卿大人?”獄卒自然也識得李斯,但無奈鄭國是特殊囚犯,非得廷尉之命,不許探監。李斯拍拍獄卒的肩膀,道:“廷尉追究下來,自有我李斯替你擔著。”獄卒這才放行。
鄭國正在牢房里向隅而睡,李斯差點認不出來。只見鄭國衰老了許多,臉龐黝黑泛紫,皮膚粗糙開裂,皺紋密布,而且衣服殘破,渾身是傷,顯然在獄中受過無數苦刑。鄭國睡得不沉,聽到腳步聲便醒了過來,見來的是李斯,便欲掙扎著起身。李斯擺擺手,示意他先別動,又命令獄卒為鄭國解開枷鎖。獄卒面有難色,蒙恬低聲喝道:“還不快去!”別看蒙恬任獄官不久,資歷尚淺,但獄卒知道他是前任將軍蒙驁的孫兒,這小哥甚至比李斯更得罪不起。獄卒不敢違抗,前去為鄭國解開枷鎖,李斯再命獄卒取些酒來。
獄卒取來酒,李斯令其回避。蒙恬也識趣告退。
李斯為鄭國斟酒,道:“李斯來遲,累鄭兄受苦。鄭兄還請寬心,萬事有我。”
鄭國顫抖地舉杯,將酒一飲而盡,面色稍微紅潤了些。李斯又道:“十年不見,鄭兄蒼老了許多。開渠之事,想必辛苦得很。”
鄭國解嘲地一笑:干我們這行的,成天在外面風吹日曬,也只好對不起咱這張臉了。
李斯再請酒。鄭國道:“先生果非池中之物,區區數載,便已貴為秦國客卿。不意先生還記得鄭某,枉駕來訪,令鄭某感激涕零。鄭某身犯死罪,今日得見先生,于愿已足。先生還請早回,以免牽連,反誤了先生前程。”
李斯道:“鄭兄視李斯為何人歟?昔日倘無鄭兄引薦,又蒙厚贈金錢,李斯恐怕早已餓死咸陽,焉能至今日!如今鄭兄有難,李斯豈能袖手不顧?李斯縱舍棄客卿不做,拋卻性命不要,只要能救鄭兄脫難,也在所心甘。”
鄭國長嘆道:“先生高義。韓非公子果然沒有看錯先生。”
李斯血壓急劇升高,道:“韓非?鄭兄認識韓非?”
2.公子之恩
有許多人在他們死后才有資格成為傳奇,而韓非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是傳奇。他的天才、他的氣質、他的身世、他的思想,乃至于他的口吃,混織出神奇而高遠的魔力,讓同時代的人仰視神往。李斯曾和韓非同窗三年,朝夕相處,感受尤為強烈。即便是和威望卓絕的老師荀子相比,年輕的韓非的光芒也不遑多讓。能擁有韓非這樣的同學,一開始的確有利于李斯的成長,但到后來又會轉變成一種妨礙和傷害。光在大質量客體處彎曲。李斯要成就獨特的自己,就必須擺脫韓非的影響,否則他就只能一直是韓非的附庸和小弟,而這是驕傲的李斯寧死也無法接受的。于是他選擇了遠離,在咸陽獨自成長。
然而,韓非始終是李斯心中的一個結,繞不過去。韓非是李斯的朋友,但更多的時候,李斯寧愿把韓非看作自己的敵人,看作他的人生之鞭、夢想之翼。如今他貴為秦國客卿,如此成就在荀子門下已是無人能出其右。但是他時常會追問自己:要是韓非看到他現在的樣子,會對他做怎樣的評價?
鄭國見李斯驚異,于是笑道:“若非韓非公子授意,鄭某又怎會無巧不巧,恰好尋到先生?鄭某當時正有求于相國呂不韋,自顧不暇,又為何要費力為先生代作引薦?至于饋贈金錢,鄭某一水工而已,縱有心相助先生,又何來那么大一筆金錢?”
李斯一時呆了,又問鄭國道:“李斯妻兒在楚國上蔡之時,每年有人送錢接濟,莫非也是韓非公子所為?”
鄭國點點頭,道:“韓非公子眼高四海,生平未嘗輕許人,唯對先生大加推重,以為罕世之才,若湮沒于草木,不得其鳴,實為天下憾事,故而命鄭國為先生鋪階在前,又命人為先生安家在后。先生有今日,不負公子重望也。”
李斯百感交集。他沒想到韓非竟會對他如此用心。若非鄭國入獄,他恐怕還將繼續蒙在鼓里。韓非為什么如此對他?難道僅僅是因為朋友的關系嗎?李斯不知道。李斯也聽說過,韓非在韓國過得很不如意。雖然他才高當世,又是王室之胄,卻一直得不到韓王重用。既然如此,他為何不離開韓國,來秦國謀求發展呢?
李斯雖然情緒激動,但很快便冷靜下來。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把鄭國的問題處理妥善。李斯道:“韓非公子之恩,容后為報,今報鄭兄之時也。李斯必盡全力,令鄭兄脫此牢籠。”
鄭國道:“鄭某本不值先生相救。先生非救我也,救水渠也。鄭國賤命,一死不足惜,只是十年辛苦,萬夫用命,挖土平田,穿山鑿石,好不容易成功在即。鄭國一死,只恐無人能繼其后,前功盡棄,豈不可惜?鄭國非貪生,只愿俟渠畢之日再死,此生無憾也。”
李斯道:“李斯有疑問,必待鄭兄親口澄清,以便施救。鄭兄為韓國作間之說,是遭人陷害,還是確有其事?你給我交個實底。”在李斯看來,鄭國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因為鄭國的工程為呂不韋一手批準,整垮鄭國,意在呂不韋。
鄭國低頭猶豫著。這個回答對他性命攸關,自然需要慎重。雖然飽受酷刑,可他一直都咬緊牙關,拒不服罪。關鍵是,他能信任李斯嗎?他能對李斯實話實說嗎?良久,鄭國抬頭,望著李斯道:“確有其事。”
李斯面容嚴肅起來,道:“既然如此,李斯自有分處。從現在開始,你不可再和旁人說話。我明天再來。”
李斯辭別鄭國,又喚過獄卒,叮囑他不許再對鄭國用刑:“國之要犯,萬一出個三長兩短,非你所能負責。廷尉那邊,我自有知會。”
路上,李斯問蒙恬:“鄭國的事都有誰知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已經通報到了哪一級。如果捅得不夠高,也許還能夠先壓住不報。蒙恬道:“卷宗已呈送相國昌平君、昌文君。”李斯心中一涼:都捅到了相國一級,那是無論如何也遮掩不過去了。
入夜,李斯猶在庭院徘徊,了無睡意。他的思緒已經不單單停留在鄭國身上,他頭頂著灰色的蒼天,想得更深更遠。
拉普拉斯曾云:只要給出宇宙誕生的初期條件和邊界條件,他甚至能演算出整個宇宙的演化歷程,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李斯不是拉普拉斯,政局的風云變幻他演算不出,更多的時候他只能依靠第六感。他的第六感告訴他,自嫪毐兵敗、宗室上臺以來,就有一股空氣——排外的危險空氣,在秦國政壇上彌漫。只需要一針催化劑,這股空氣就將演變成一場規模空前的政治浩劫。而鄭國身為外客,作間秦國,為韓國謀利益,正是宗室們夢寐以求的反面典型。如果讓宗室拿鄭國一事大做文章,那他李斯也將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由宰割。因此,某種程度上,救鄭國就是救他自己。
然而,留給李斯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從現在開始,他必須和時間賽跑,向命運抗爭。李斯仰天噓氣,心內惴惴不安,而在他身后,妻子和兒女卻早已沉入夢鄉。
3.逐客令下
李斯一夜都沒睡妥,翌日一早便匆匆出門,直奔咸陽宮而去。太陽尚未升起,街道干凈而寂寥。李斯坐在車內,心神不定,總感覺有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他兩眼呢?稀疏的路人也對他駐足而觀,臉陰沉著,眼神也怪。李斯經過他們,回頭再看時,便見到他們沖著他笑,都露著白森森的牙。李斯脊背發涼,感到自己仿佛正在慢慢陷入一張布置妥當的大網。李斯只當這都是因為睡眠不足而引發的幻覺。他拿手掌狠狠地擊打自己的額頭,力圖使自己保持清醒。
到得咸陽宮,還是來早了。李斯稍許松了口氣。他必須趕在宗室前面見到嬴政。李斯看見門口的侍衛們互飛著眼色,臉上的笑容分明也帶著不懷好意的嘲弄。李斯命侍衛入內通報,有要事必欲面見秦王。侍衛入內,不一會兒,郎中令王綰從宮內出來。
郎中令王綰親自出來招呼,這是沒有先例的,李斯更覺得不妙起來。果然,王綰語氣生硬地說道:“秦王不能見客卿,客卿還是先回吧。”李斯不甘心,問什么時候可以見到秦王,他可以就在宮外等著。王綰并不和李斯對望,只是道:“別問了,回吧,回吧。”李斯道:“王兄,你我多年至交,如有什么變故,還望你能明言,不要瞞我。”王綰苦笑道:“客卿很快便知。王綰職責所在,不能擅離,客卿多多保重。”
王綰連“多多保重”的話都說了出來,這幾乎就是在向他告別了,李斯的心一下子墜入谷底。他想起答應過鄭國今天再去探望他的,于是轉去監獄,卻發現鄭國根本不在牢中。李斯急召蒙恬,問鄭國去了何處。蒙恬也不知情,只說鄭國是在午夜被秘密提走的。蒙恬見李斯心事重重,問其故,被李斯敷衍過去。
李斯離開監獄,失魂落魄地往回走。他忽然有了未曾經歷的無聊之感。他發現自己沒有任何事值得去做,也沒有任何事等待著他去做。車夫問他是否回家,他茫然地搖搖頭。他有些害怕,不敢回家,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妻子和兒女。
馬車在咸陽城里兜著圈子,李斯的思緒也如車輪滾滾,不能停息。他被宗室擊潰了嗎?他失去嬴政的歡心了嗎?他真的要被驅逐出境嗎?他多年的努力就這么打水漂了嗎?
太陽升起,光線變得溫暖,街市漸漸鬧騰。李斯目光穿梭,饑渴地打量著這座他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景由心生,川流不息的男男女女和往來的車輛馬匹反而更加劇了他心中難以排遣的寂寞。即便在他最為窮困潦倒之時,咸陽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陌生和冷漠,甚至有一種封閉的敵意。他看著那些卑微的小職員或者生意人,竟然羨慕起他們來。為了儉省,他們也許整個白天都得餓著肚子,但到了晚上,他們總會想法給自己和家人弄一頓像樣的晚飯,全家圍坐,慢慢品嘗,把所有的食物吃得精光。他們或許沒有明天,但他們何嘗在乎,他們已經在過著生活中最陶醉最美妙的時光。只不過是對一頓晚餐的向往,便足以讓他們的臉上一整天都泛著奇異而幸福的光。
布盧姆踟躕在都柏林的內部,從早上八點到深夜兩點,流浪了十八個小時,這才回家。詹姆斯 喬伊斯據此寫出了皇皇巨著《尤利西斯》。李斯也徘徊在咸陽街頭,而且起得比布盧姆更早,卻沒有人會為他寫出一部《尤利李斯》。太陽下山,黑暗降臨,心臟寒冷。李斯無可奈何,只能打道回府,還沒邁入家門,便遠遠聽到一片哭聲。
李斯挺直腰板,盡量讓自己顯得不可戰勝。他是全家的主心骨,他必須給家人信心。妻子已哭暈過去,兒子李由倒還鎮靜。李由告訴李斯,在他回家之前,秦王便已頒下詔書:水工鄭國為其主游間于秦,罪在不赦。凡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皆如鄭國,心懷二志,不利于秦而適足為害。令到之日,一切逐之。
預感成為現實,李斯反倒鎮靜下來。他安慰完家人,又自語道:“鄭國,看來我是幫不到你了,自求多福吧,無論你我。”
4.驅逐之路
道士作法,結語每每云: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以老君之無邊法力,尚須借人間律令以壯聲勢,可見律令之不容抗拒。且說嬴政頒下逐客令,凡六國來秦之人,一切驅逐不論。令下如利刀之割,無能抗者。
關于這次逐客行動的規模和進展,《史記》上僅給了兩個字的描述:大索。然而我們不難想象,在這兩個字的背后,是數萬家庭的悲慘命運,是無數外客的心酸憤懣。想當年,他們做著“秦國夢”,背井離鄉,滿懷希望來到秦國。他們為這個國家拼搏奮斗,為這個國家交賦服役,臨到末了,卻遭到強行驅逐,連辯解的機會都沒有。
逐客令一下,即日起行,不許延誤。而且,就像今日坐飛機或火車一樣,每位外客都規定了行李限量,不許多帶。是的,他們不僅被侮辱了,而且被搶劫了。他們在秦國多年積攢的所有財富,就這樣被殘酷剝奪。如果搶劫他們的是劫匪,他們還可以奮而反抗,最不濟也可以申冤哭訴、尋求正義。然而,當搶劫他們的是一個國家,而且是當時的超級大國之時,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忍氣吞聲,保持沉默。
李斯雖貴為客卿,卻也成了逐客令的犧牲品。事實上,要順利地執行逐客令,李斯也必須被犧牲。畢竟到目前為止,所有外客中以他的官職爵位較高。
十年咸陽一夢中。李斯步出咸陽城門,回首再望這座西方的都城,他體會到了呂不韋離去時的苦澀。但和呂不韋不同的是,李斯更多的還是感到不公平。他并沒有做過任何有負秦國之事,只不過因為他外客的身份,就被認為和鄭國一樣里通故國,圖謀不軌。這分明是有罪推定,不合法理,焉能服人!
時節已是初冬,北風凜冽,天寒地凍。外客在軍隊的押解之下,隊伍長達數里,都是拖家帶口,攜兒帶女。軍吏們對他們也并不體恤,時有棍棒鞭策。景況之悲慘,和逃難已無差別。路衢唯見哭,百里不聞歌。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而在外客內部,也互相擁擠著、推搡著、叫罵著,更有人乘機搶奪。李斯想起了他師兄韓非對人性本惡的感嘆:“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此時思及此語,李斯不禁深有痛感。在大恐慌的災難面前,無論仁義道德還是名士風度,終究是敵不過求生本能的啊。
李斯鼻孔張大,深呼吸,濕潤的空氣從鼻腔一直涼到肺里。雖說此行是驅逐之旅,但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卻又為歸鄉之路。故鄉,多么溫暖的名字。闊別已久,游子來歸,不亦動情乎!但李斯不敢歸鄉,至少不是現在,非為情怯,實乃心虛。他可是整個上蔡郡的驕傲啊。在鄉親口中,他是神話般的人物;在兒童心中,他是榜樣和夢想。唯楚有才,于斯為盛。父老鄉親們總愛念叨著這句話,向外鄉人夸耀著他,像夸耀著自家的兄弟或孩子。他怎能就這樣失敗地歸來?盡管鄉親們都是善良淳樸之人,但他口才再好,又怎么擋得住他們那痛惜失望的眼神?而更有那幸災樂禍者,一定會乘機挖苦道:“我早就知道李斯這小子好景長不了,這不,灰溜溜地跑回來了不是?”
歸鄉之路如此漫長,而妻子只是默默地跟在李斯身后,垂著眼瞼,仿佛除了跟著他,她不知道世上還有別的滿足。她本就是忠貞本分的女人,嫌棄乃至離開丈夫的念頭在她身上絕無可能產生,正如西方結婚誓言中許諾的那樣:
Tohaveandtoholdfromthisdayforward;forbetterforworse,forricherforpoorer,insicknessandinhealth,toloveandtocherish,tilldeathdouspart.
(我愿與君依守,無懼禍福貧富,無懼疾病健康,只懼愛君不能足。既為君婦,此身可死,此心不絕!)
一夜之間,他們在咸陽的貴族生活化為烏有,妻子卻并無半句埋怨。李斯倒寧愿她抱怨些什么,這樣他心里反而會好過些。再看兩個兒子,長子李由微皺著眉頭,仿佛在為自己的前途擔憂;次子李瞻才十二歲,還是照常快樂地蹦蹦跳跳,一會兒奔前,一會兒跑后。
很好。方便快捷。
好書
從政者必讀書本
這本書內容非常精彩,圖文并茂,故事非常生動。印刷質量也非常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我很喜歡。非常超值的一次購物經驗。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本書。
第一次在網上購書非常棒絕對的正品。
有點不好
不錯值得看一看
收到嘍,大愛當當的物流
非常非常滿意這本書。
多讀書,增加一點書卷氣,保持心靜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提高人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讀書妙處無窮,書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讀書至少可以滋潤心靈,開啟心智,由瑣碎雜亂的現實提升到一個較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為大事的焦慮、煩憂、氣惱、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牽扯在內的擾攘紛爭,瞬間云消霧散。讀書至少可以增長知識,去除無知;提高素養,除去愚昧;充實生活,豐富精神;滋潤心靈,減少空虛;淡定從容,明辨是非。讀書能使人時時閃爍著…
非常好的一本書,一直想買來看,就是正好趕上有活動,所以說就把買了非常的合適。
故事性非常強的歷史書籍
非常不錯,都是正品
很精致,包裝很好!
說實在的,寫的一般吧
這是一本傳統文化圣經。對于未授傳統文化熏陶,滋養的人們的新年禮品!
送朋友的 自己已經看過了
很好很好很好
整體感覺不錯!
平裝和精裝的版本差別還是很大的,第一次遇到這本書有一次去逛新華書店的時候,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我就喜歡上它了,精美的包裝,選用了滑潤的紙張,字體大小合適,印出來的字也很清晰。哇,單單是它的包裝我就喜歡了!
很好,適合看。
很喜歡曹昇的寫作風格,精裝版值得收藏
非常好,裝訂精美
收到打開后感覺很不差喲!非常滿意,印刷視覺效果很好!當當是很不差的購書網站。
李斯,從草民到千古一相,經歷了什么,也許經過了兩千多年,誰也不能準確的知道他是怎樣做到的,但是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略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