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的永恒功能被嚴重低估。草原對文明演進的作用被嚴重低估。草原畜牧業的現代化前景被嚴重低估。鑒于此,《游牧變遷》是關于草原文明和游牧變遷的一本綜合性專著。全書以梳理中外歷史資料和當代實例的方法,展示了草原生態循環、草原物質生產、草原民族文化的歷史變遷脈絡。
及時章 游牧起源及文明交流
一、歐亞草原通道與東西方交流
二、游牧帝國交替的交流浪潮
三、草原通道歷史作用輯要
第二章 古今中外游牧概覽
一、游牧生產特點
二、草原四季游牧
三、人均19頭——持續3000年之限
四、游牧變遷結
五、建設型——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轉型發展
第三章 "牧牛王國"及其現代化轉型
一、"牧牛王國"的興起和發展
二、艱難的轉型
三、牛肉產業的部門構成
四、牛肉產業的標準化
第四章 草原肉類特色
一、世界草原肉類珍品見聞
二、內蒙古肉類珍品的傳承與發展
三、草原肉類風味原理
第五章 現代化路徑選擇
一、畜牧業現代化的四個尺度
二、現代化"細胞"(家庭牧場典型)見聞
三、現代化路徑
第六章 草原文化與現代生產相得益彰
一、北美草原"牛仔文化"光大至今
二、國內區內對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弘揚
三、以現代化建設為依托,弘揚草原文化的
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游牧變遷》:
1.轉農型——中亞游牧的變遷
史料表明,中亞自古以來就是綠洲農業和草原游牧并存的地區。哈喇契丹人西遷中亞建立西遼王朝時期,進一步將中國內地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帶到中亞,使農業生產出現了史稱"多五谷、瓜果、葡萄"的景象。游牧民族對中亞農業區的統治多采用"采邑制",分封的領主在領地內征收賦稅,鼓勵生產。哈薩克人是傳統的游牧民族。由于自然條件惡劣,牧民需要在幾百公里的范圍內轉場放牧。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牧主的牲畜被平均分配給農牧民。許多人恐慌性地宰殺牲畜,或驅趕牲畜遷入中國境內,導致牲畜銳減,游牧業被摧毀。到1934年,蘇聯哈薩克共和國僅有一個游牧部族延續下來。在干旱地區大量開荒和提水灌溉,引起了"黑風暴"頻發和咸海干涸等生態危機。蘇聯解體后,哈薩克斯坦獨立,土地和牲畜全部私有化,原有的生產體系崩潰,2001年牛、羊的數量分別比1990年下降34.4%和27.7%。
2.終止型——俄羅斯草原畜牧業的消亡
現今俄羅斯境內的布里亞特、圖瓦、卡爾梅克等民族聚居地區古代屬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活動的地方。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原因,農耕種植業發展較早。大約在19世紀后,這些地方的游牧業越來越多地轉變為農牧結合的形式。20世紀的國有化、農莊化對草原放牧形成徹底摧毀。
圖瓦人的傳統游牧以牛、馬、馴鹿為主,主要采取歐式的山地游牧,即冬季在山地放牧,夏秋季轉移到河川地帶。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漢族農耕文化和俄羅斯耕作方式的雙重影響下,形成了半農業半游牧的生產生活方式。之后草原游牧持續減少。
布里亞特人分布于貝加爾湖和外貝加爾地區。6-8世紀曾經有灌溉農業存在,但后來消失了,在17世紀之前一直是純粹的游牧業。俄羅斯人遷入后,農業又開始發展。布里亞特人也開始秋季打草,運到冬春營地貯草養畜。農莊化后的畜牧業以舍飼為主。
卡爾梅克人曾經在伏爾加河流域游牧,17世紀時約有500個游牧帳篷。自19世紀后,進入該地的俄羅斯人增多,開始出現農業生產。蘇聯時期卡爾梅克人曾經被整體遷移到西伯利亞多年,重新回遷后游牧的條件已不復存在。
3.維持型——恢復艱難的蒙古國游牧業
早在匈奴和突厥時代,鄂爾渾河流域等地就出現過農耕種植的遺跡。蒙元時在哈喇和林一帶也有一定規模的農作物種植。清代在漠北適宜的河湖流域曾進行過較大規模的屯墾和軍墾,但是絕大部分人一直堅守游牧的生產和生活狀態。蒙古革命后提出了"建設文明草原牧場畜牧業",但是并未動搖游牧業的基礎地位。在戈壁和草原諸省,牧民們仍然處于四季游牧狀態。逐漸開展的棚圈建設、貯存飼草、草原打井使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提高。1990年蒙古經濟社會"轉軌"后,原來公有的棚圈、水井、機具等設施都遭到損壞,恢復到分戶"靠天養畜"的狀態之中。到1999年,擁有50頭以上牲畜的牧戶占總數的50.8%,不足10頭的占總數的15.1%。蒙古國實行自由化變革后,從官方宣示到民間意向均以恢復游牧業為宗旨。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全部廢止,而市場體系又無從發育。每遇干旱、雪災即會造成牲畜的大量死亡,曾經兩度連年因災損失牲畜達數百萬頭。從官員到牧民都見證了"走敖特爾"把風雪災害變為"倒場災害"的無奈結局。當時的蒙古國總理說:"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停止游牧生活。"近幾年蒙古國沒有出現嚴重的自然災害,牲畜達到4000多萬頭,主要依靠抗災能力強、災后種群恢復快的山羊、牦牛、馬群的高速增長,而綿羊、牛的比例大為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