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以紀傳文體記述中國20世紀在各學術專業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數千位華人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展示他們的求學經歷、學術成就、治學方略和價值觀念,彰顯他們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能源與礦業工程卷》記述了200多位能源與礦業工程技術專家的研究路徑和學術生涯,分五冊出版?《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能源與礦業工程卷·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分冊》以突出學術成就為重點,力求對學界同行的學術探索有所鏡鑒,對青年學生的學術成長有所啟迪?
能源與礦業工程卷·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分冊收錄了37位專家,卷首簡要回顧20世紀中國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發展概況,卷尾附20世紀中國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大事記?這與傳文兩相映照,力圖反映出中國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百年發展脈絡?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總序 錢偉長(i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 能源與礦業工程卷》前言 杜祥琬( iii
20世紀的中國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1
20世紀中國知名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專家(49
柴登榜(1912~1998) (51
劉國昌( 1912~1992) (59
康永孚( 1913~1995) (68
燕樹檀(1914~1985) (80
高文泰( 1914~2001) (93
王綱道( 1915~1984) (103
王朝鈞( 1918~1989) (110
韓德馨( 1918~2009) (123
張咸恭( 1919~)(132
何立賢( 1920~2014) (140
李文達( 1920~1997) (152
邊效曾( 1922~1990) (164
劉廣志(1923~)(176
裴榮富(1924~)(190
翟光明(1926~)(200
歐陽宗圻(1926~) (209
熊光楚(1927~2005) (220
劉廣潤(1929~2007) (231
李慶忠(1930~)~(243
趙文津( 1931~)(254
許紹燮(1932~)(266
邱中建(1933~)(278
胡見義(1934~)(288
何繼善(1934~)(299
金慶煥(1934~)(313
湯中立(1934~)(327
鄭綿平(1934~)(339
陳毓川(1934~)(353
王思敬(1934~)(365
童曉光(1935~)(376
康玉柱(1936~)(385
顧金才(1939~)(400
曾恒J (1939~)(413
李焯芬(1945~)(424
多吉(1953~)(434
彭蘇萍(1959~)(442
馬永生( 1961~)(450
20世紀中國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大事記(461
20世紀的中國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
引
地質資源科學技術與工程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應用地質科學理論與地質勘查技術與方法,進行地質、礦產調查與勘查,提供礦產資源儲量和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資料,為國家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災害防治、城鄉及重大工程建設等領域服務,是保障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
礦產勘查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以利用的礦產資源作為發展階段的劃分,如1日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中國疆域內漫長的1日石器時代可追溯到距今一百七八十萬年前的元謀人,八九十萬年前的藍田人,五六十萬年前的北京人,當時用巖石作為原料來制作粗糙的石器工具,尋找適用的巖石(如燧石、石英、黑曜巖等)就是原始時期的找礦工作。一萬多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生產與應用是重要的標志,并有玉器的出現,制造陶器的陶土和制造玉器的軟玉成為當時新開發的礦產資源。夏代進入青銅時代,歷經夏、商、西周,青銅用于禮器、兵器、工具和飾件。夏朝晚期都城的河南省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分別由純銅、鉛青銅、錫青銅、銅一錫一鉛三元青銅所組成,并見有鉛塊,在商周時期青銅器裝鈽中常鑲嵌有綠松石,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出土文物中,見到一對金釧,一重93。8克,一重79。8克,含金量為85 010,其余為銀。因此,青銅時代銅、錫、鉛、金、銀寶玉石已被利用,金屬礦產開始被尋找與開發,隨之時代進化的速度加快。春秋戰國時期進入鐵器時代。先秦典籍《管子》記載,天下名山5270座,其中出銅的山有46座,出鐵的山有3069座,可見當時銅、鐵礦開采及冶煉之興盛。冶鐵業始于春秋,盛于戰國中期,已大量生產各種工具、兵器、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這個進程比歐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在此時期,我國先人已對多種礦床的礦體形態、產狀、礦物及分布等掌握較豐富的知識。在《山海經?五藏山經》中就記載了六百多個礦產地,八十多種礦物、巖石和礦石,并對礦產分為金、玉、石、土四類。按產出環境分出生于山、生于水、生于谷的三類。又如在《管子?地數篇》中還論述了金屬共生和垂向分帶現象,"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 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一直到16世紀的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列出160多種應用礦物,系統記載了我國古代金屬和非金屬礦的礦業技術。我國古人對礦產資源的尋找、開發、利用當時在世界上處于先驅者的地位。
17~19世紀三百年來,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實現了產業革命,工業發展迅猛,對礦產資源需求猛增,推動了現代礦業的發展,對成礦的探索應運而生,礦床成因的水、火之爭延續了近百年,到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才奠定了礦床學的理論基礎,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地質學科。礦產勘查從探礦人找礦,到有目的、有組織的地質礦產勘查工作。19世紀末西方國家紛紛成立專門的地質調查機構與隊伍,及時個地質調查機構是1835年在英國建立的地質調查所,德國、美國、俄國、加拿大等國先后都建立了地質調查機構,從事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的管理,找礦技術亦得到發展。而此時我國處于封建社會,封閉保守,生產力水平落后,地質礦產勘查領域科技發展基本上處于停止狀態,落后于西方國家。
近百年來,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工怍,以及相關的地質科技、教育工作,走過了從起步到奠基的階段。新中國成立后的20世紀后50年地質工作得到了大發展。地質工作各個領域,包括地質礦產調查與勘查的主要方面都已經趕上了世界的潮流。隨著國家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地質工作需求的日益增長,迎來了地質礦產理論、技術發展與提高的新機遇。
及時章 中國地質資源科技與工程學科孕育奠基階段
一、孕育階段(1911年前)
我國開展地質和礦產調查工作起步較晚,始于19世紀后期。1911年前,地質礦產調查工作是由外國人做的。最早是美國人龐培勒( Pumpelly),此人是美國哈佛大學及時位礦學教授,1862~1865年他橫穿歐亞進行地質礦產考察,在中國實際考察時間約半年,并應清政府邀請,考察過京西煤礦。1866年編寫了1862~1865年在中國、日本的地質調查報告。這份報告共十章,對整個中國的地質構造作了論述,編繪了及時張中國地質構造圖件,對三峽東段地層進行了劃分,對京西煤礦的地層與構造進行了劃分和推斷。第二位對我國進行地質、地理調查的是德國著名的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 Richthofon),從1868年1 1月至1872年5月,他以土海為基地,七次出外進行實地調查。1903年在上海出版了《李希霍芬中國旅行報告書》,書中曾指出,中國煤炭儲藏量居世界首位。至1912年才先后完成了德文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行作研究的成果》。全書分五卷,還附有地文圖及地質圖二冊,內有各27幅1:75萬比例尺的北京等19個省(區、市)地文圖和地質圖。表現了當時對中國地質所能達到的較高認識。他提出的地層命名"五臺系""震旦系"沿用至今。繼李希霍芬之后,又一次規模較大的中國地質調查是由美國卡內基研究所遠征隊在1903~1904年進行,由地質學家維里士(B.Willis)領導,這些調查實際野外工作5個多月,回去后整理出版了《在中國的調查研究》三卷四冊(分別在1907年、1913年出版)。這部書對中國地層特別是寒武、奧陶系的劃分和地質構造的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除上述三位外,這一時期還有一些外國人來華考察地質,如英國的金斯密(T。 W。 Kingsmill) 1861年來華考察,1863年發表了《中國東海岸之地質》;1865年又發表了《廣東部分地區地質概述》,還附有地質圖。奧地利地質地理學家洛采(L Loczy)于1877~1880年參加奧匈帝國的探險隊來東亞考察,在中國考察了河西走廊、青海、川西、云南等地,回去后編寫了考察學術成果三大卷,包含有很多地質內容,特別是在甘肅、青海、川西、云南等地取得的地質成杲。俄國地質學家奧布魯切夫(B.A.06pyqeB) 1892~1894年在我國西、北部進行地質考察,1900年和1901年出版了他的巨著《中亞、華北和南山》兩大卷,對南山即祁連山考察最詳,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和見解。另外,法國、日本學者亦多次來云南、新疆、東北進行地質調查。
應當說,這些外國學者的工作,對我國地質與礦產的調查研究起到了先導作用,他們調查所獲得的研究成果與資料為我國后來開始的地質工作提供了一定基礎。
這一時期,中國人進行的地質工作,始于從翻譯國外地質學專著及辦學人手。1872~1873年,華蘅芳據他人口譯筆錄的《金石識別》和《地學淺釋》最為著名。1889年10月駐南京的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開學,課程中有地質學、礦物學等,畢業生中有周樹人(魯迅)、芮石臣(顧瑯)。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大學預科第二類應學習地質及礦物學課程。1903年周樹人在《浙江潮》上發表了《中國地質概論》。1906年周樹人與顧瑯合著《中國礦產志》一書,在上海普及書局出版,并附有中國礦產全圖和地質時代一覽表,這是我國最早的地質礦產方面的專著。1909年張相文編《近期地質學教科書》白上海文明書局出版。1909年京師大學堂開辦格致科地質學門。1910年留美學采礦回國的鄺榮光編制有《直隸省地質圖》。當時,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技術人員,中國的礦山都聘請外國的礦師。20世紀初,外國人在焦作和延長雇傭中國人勘探煤礦和石油,才有了中國的鉆探工人,到清王朝被推翻時,現代的地質勘查業僅處于孕育階段。
二、奠基階段(1912 ~1949年)
(一)地質機構、教育、人才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設置了實業部礦務司,主管地質采礦,下設地質科,由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出現管理地質事業的專門機構。同年,政府遷至北京,實業部改為工商部,下設地質科,仍由章鴻釗任科長。1913年9月北京政府改地質科為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規劃和總管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由來自英國學習地質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但除了丁文江之外,沒有一名地質人員;因此,又同時設立了地質研究所,實為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由丁文江任所長,1913年冬,章鴻釗接任所長。
研究所招收了30名學生,由章鴻釗、翁文灝、王烈任教,經三年學習,1916年6月,21人完成全部學業,18人取得畢業證書,其中有謝家榮、王竹泉、葉良輔、李捷、李學清、譚錫疇等,他們中的大多數后來都成為著名地質學家,是我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
1916年7月,18名地質研究所畢業生進入地質調查所,成為地質調查所的及時批調查員。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專業地質隊伍,調查所正式開始工作,結束了中國國土只有外國人從事地質調查的可悲屙面。1941年地質調查所改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下屬經濟部。地質調查所1916年正式開始工作,到1950年由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所接管,前后共35年,在此期間,湖南、兩廣、江西、四川、西康、福建、云南、寧夏、新疆、察綏、貴州、浙江、東北、臺灣等地先后建立了地質調查所。以中央地質調查所為首的地質調查機構構成了新中國成立之前主要的地質工作隊伍。中央地質調查所由20多人發展到200多人,是一個精干、高素質、管理有序,并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地質機構。另外兩支地質隊伍是1928年1月成立的以李四光任所長的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及1940年10月當時的國家資源委員會將設在云南昭通的敘昆鐵路沿線探礦工程處改建為西南礦產測勘處,1942年10月又將其改為全國性的礦產測勘處,均由謝家榮任處長,進行全國礦產勘查工作。從1940年到1951年1月由中國地質工作指導委員會接管,共工作了12年,工作人員從20~30人發展到60~70人,備有鉆機14臺。
中國地質學會是我國較早成立的學會之一。1922年1月27日,由地質調查所所長丁文江主持,26位地質學者應邀與會,一致贊同成立中國地質學會。2月3日,召開成立大金,選舉章鴻釗為會長,翁文灝、李四光為副會長,掛靠在地質調查所。地質學會每年舉行一次大會,年會上進行學術報告和討論,內容豐富,全國各地質單位重要的地質發現和地質研究成果均在年會上得到及時交流。1922年,地質學會創辦《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52年改稱《地質學報》),主要用英文出版。1936年開始又出版中文刊物《地質論評》,對年會交流的主要成果及時刊出,對國內外地質信息及時報道,對促進國內地質工作與擴大國際影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地質學會還關心和支持地質教育,創辦了中國地質學會獎學金。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時的26位創立會員到1947年2月發展到487位會員,會友96人,機關會員44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7年中,中國地質學會作為民間的學術團體在地質工作情況溝通、國內外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團結地質工作者,推動地質事業和地質科學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此時期內地質教育得到一定發展,始于1909年清政府設立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地質學門,有5名學生入學,有2人在1913年畢業,后停辦,至1917年才恢復招生,成為當時我國培養地質人才最重要的學府,北京大學地質系早期畢業的學生成為地質調查所工作人員的主要來源。1909年,英國福公司在中國創辦焦作路礦學堂,設礦務學門,開設地質課程,首批摺收學生20人。1913年北平政府工商部利用北京大學條件開辦"地質研究所",1916年7月停辦。1919年燕京大學設地理與地質學系。之后至1937年前先后又有東南大學(后改名中央大學)、中州大學、廣東大學(后改名中山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設地質學科。1947年,宋子文在安徽創建安徽淮南工業專科學校(后改為淮南煤礦工業專科學校),王竹泉等曾在該校任教。經抗戰至1949年,當時設地質學科的高校有10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浙江大學、西北大學、山東大學、貴州大學和臺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