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和頭頸部CT診斷》從CT檢查技術、影像解剖、基本病變入手,對神經系統及五官、頸部常見疾病進行了詳細闡述。編寫形式新穎,內容簡單明了,影像圖片及模式圖直觀地反映了頭頸部疾病的影像學及臨床特征。在知識拓展中適當地增加了一些比較影像學方法及檢查的新技術、新方法,內容豐富,在影像學快速發展的今天,不失是一本實用性較強的書籍。
影像科和神經內、外科等相關科室醫師
目錄
第1章 顱腦及頭頸部CT檢查技術 1
節 顱腦CT檢查技術 1
第二節 五官、咽喉及頸部CT檢查的掃描技術及圖像后處理 5
第三節 CT新技術在頭頸CT檢查的應用 10
第2章 顱腦、五官及頸部解剖 18
節 正常頭顱CT橫斷面解剖 18
第二節 眼球及附屬結構基本解剖 21
第三節 顳骨基本解剖 24
第四節 鼻及鼻竇基本解剖 26
第五節 咽部基本解剖 28
第六節 喉部基本解剖 30
第七節 頸部基本解剖 32
第八節 CT診斷報告書寫規范 35
第3章 腦血管病 37
節 腦梗死 37
第二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43
第三節 顱內出血 45
第四節 顱內血管畸形 48
第五節 腦動脈瘤 50
第六節 腦靜脈系統血栓形成 53
第4章 顱腦腫瘤 57
節 顱腦腫瘤的CT影像學分析方法 57
第二節 神經上皮組織腫瘤 64
第三節 顱腦神經腫瘤 84
第四節 橋小腦角區囊性腫瘤 88
第五節 腦膜腫瘤 90
第六節 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 93
第七節 生殖細胞腫瘤 95
第八節 鞍區腫瘤 98
第九節 轉移性腫瘤 102
第十節 區域性腫瘤的局限性延伸 104
第十一節 神經元及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混合性腫瘤 106
第5章 顱腦損傷 109
節 顱骨骨折 109
第二節 顱內血腫 113
第三節 腦外傷并發癥及后遺癥 120
第6章 顱內感染性疾病 122
節 腦膜炎 122
第二節 病毒性腦炎 125
第三節 腦膿腫 127
第四節 腦結核瘤 129
第五節 腦囊蟲病 132
第六節 硬膜外膿腫 135
第七節 硬膜下膿腫 137
第7章 顱腦先天性發育畸形 139
節 胼胝體發育不良 139
第二節 先天性第四腦室中側孔閉鎖(Danty-Walker 綜合征) 142
第三節 腦灰質異位癥 144
第四節 腦穿通畸形 146
第五節 蛛網膜囊腫 148
第六節 腦裂畸形 150
第七節 顱底凹陷癥(寰枕部畸形) 152
顱腦和頭頸部CT診斷
第八節 結節性硬化 154
第8章 腦白質病 156
節 皮層下動脈硬化性腦病 156
第二節 脫髓鞘性腦白質病 158
第三節 髓鞘發育不良性腦病 160
第9章 腦變性疾病 162
節 肝豆狀核變性 162
第二節 橄欖體腦橋小腦萎縮 165
第10章 腦萎縮 167
節 老年性腦萎縮 167
第二節 小腦萎縮 169
第11章 腦積水 171
節 先天性腦積水 171
第二節 梗阻性腦積水 173
第三節 交通性腦積水 175
第12章 一氧化碳中毒 177
第13章 眼及眼眶病變 179
節 眼球病變 179
第二節 眼眶病變 183
第三節 視神經病變 196
第四節 淚腺病變 200
第五節 外傷、骨折及異物 203
第14章 顳骨病變 206
節 顳骨炎性病變 206
第二節 膽脂瘤 209
第三節 顳骨外傷 212
第15章 鼻及鼻竇病變 215
節 鼻及鼻竇炎性病變 215
第二節 鼻竇腫瘤 225
第三節 鼻及鼻竇外傷 235
第16章 口腔和咽喉部病變 237
節 咽部黏液囊腫 237
第二節 增殖體肥大 239
第三節 咽旁間隙感染 240
第四節 咽部異物 242
第五節 鼻咽癌 243
第六節 口咽腫瘤 245
第七節 下咽癌 250
第八節 喉癌 252
第17章 涎腺病變 256
節 腮腺病變 256
第二節 頜下腺病變 266
第18章 頸部軟組織病變 269
節 頸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269
第二節 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 280
第三節 頸部淋巴結病變 291
第1章 顱腦及頭頸部CT檢查技術
節 顱腦CT檢查技術
一、頭顱CT平掃
(一)適應證
頭顱CT平掃適用于各種顱腦常見疾病的診斷。例如,各種變異及先天發育畸形,腦外傷,腦血管病,腦腫瘤,感染性病變,中毒、變性、代謝性疾病及顱骨病變。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頭顱CT平掃即不使用對比劑增強的CT掃描方法,頭顱CT檢查多用橫斷層面,患者仰臥于檢查床上,頭部深入掃描架的孔內,掃描基線多用眶耳線(OML)或聽眥線(CML),即眼外眥與外耳孔的連線。一般選用5mm層厚,由基線開始依次間隔向上掃描至顱頂部??筛鶕嶋H采用橫軸面掃描或螺旋掃描兩種方式。
二、常規頭顱CT增強檢查
(一)適應證
對于CT平掃上未被顯示或顯示不清的病變,CT增強掃描能夠提高病變的檢出率。通過病變有無強化或強化模式,有助于對病變定位定性,確定病灶的范圍和臨床分期,提高評估腫瘤分期的性。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頭顱CT增強掃描即血管內注射對比劑后再掃描的方法,定位及掃描方法與CT平掃相同,靜脈注射對比劑約50ml,流率為2.5ml/s。
(2)CT檢查時所用對比劑:研究表明非離子型對比劑的理化特性更接近于人體的內環境。CT檢查常用的非離子型對比劑,如碘海醇(歐乃派克)300~350mgI/ml,用量為每次50~100ml。碘普胺(優維顯)300~370mgI/ml,用量為每次50~100ml。對比劑給藥目前大多使用高壓注射器,以快速大量團注法滿足不同條件的注藥要求,保障圖像質量。
(3)對比劑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對碘對比劑過敏的患者禁用。對比劑的不良反應分為三類:輕度,如惡心、嘔吐的患者應給予密切的觀察;中度,如心悸、蕁麻疹的患者可使用激素類藥物對癥治療并嚴密觀察生命體征;重度,如喉頭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的患者應及時對癥搶救。因此,在行對比劑增強檢查時應注意防治,CT室應準備搶救用藥及設備。
三、頭頸血管成像
(一)適應證
頭頸部聯合CT血管造影(CTA)適用于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畸形、動脈瘤等。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掃描范圍 范圍自主動脈弓至頭頂,患者仰臥位行螺旋掃描。
2.掃描參數
(1)常規CTA螺旋掃描:電壓120kV,電流500mA,掃描層厚0.625mm。螺距0.516︰1。旋轉時間為0.4s,掃描視野(FOV)為20~25cm,矩陣大于等于256256。軟組織算法重建。
(2)低劑量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CTA):先后獲得空間位置相同的平掃和增強掃描圖像。平掃:螺旋掃描,電壓100kV,電流150mA,ASIR40%,螺距0.516︰1,掃描層厚0.625mm。增強掃描:電壓100kV,電流300mA,ASIR40%,螺距0.516︰1,掃描層厚0.625mm。
3.掃描方法
(1)超小劑量對比劑團注測定技術:頭頸聯合掃描者選取第4、5頸椎層面,以流率4ml/s注入對比劑(370mgI/100ml)20ml及生理鹽水15ml,開始進行同層動態掃描,間隔2s,層厚5mm,然后在橫斷位圖像上,頸總動脈分叉水平,選擇1個感興趣區,測量并保存時間密度曲線(TDC),根據TDC確定掃描延遲時間。延遲時間的計算:延遲時間=1/2(碘對比劑注射時間-掃描時間)+達峰時間。隨后進行CTA增強掃描,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對比劑速率為5ml/s,對比劑65ml,注射完后用生理鹽水40ml沖管。
(2)Smart預掃描方法:當對比劑在靶血管達到高峰濃度時開始掃描。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造影劑速率為5ml/s,對比劑(370mgI/100ml)65ml,注射完后立即用生理鹽水40ml沖管。
(三)CTA圖像重建
將薄層原始數據傳到后處理工作站,利用Add/Sub軟件,用重建后的增強掃描圖像減去平掃圖像,得到減影的原始數據。用重建后的增強掃描圖像數據進行有骨結構的CTA重建(常規CTA),再用減影的原始數據進行去骨的重建(DSCTA)。
常規CTA的重建方法主要包括:①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②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③容積再現(volumerendering,VR);④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CPR)。
(四)重點提醒
注意觀察頭頸血管有無先天變異、畸形和動脈瘤,血管狹窄的患者是否有側支循環。
四、CT腦灌注成像
(一)適應證
CT腦灌注成像適用于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以GE公司64排VCT為例,掃描方法:對比劑開始注射的同時,進行感興趣層面同層動態CT橫軸位掃描。掃描參數:電壓80kV,電流200mA,掃描速度1s/360°,間隔時間為1s,掃描總時間80s,層厚5mm,覆蓋范圍5mm8=40mm。優維顯(370mgI/100ml)40ml,注射速率4~5ml/s。
(2)以GE公司DiscoveryCT750為例,掃描方法:shuttle模式,ASIR80%,電壓100kV,電流80mA,螺旋掃描,層厚5mm,間隔10mm,螺距0.984︰1,掃描范圍12~16cm,pass25~30,Timeperpass1.6s。例如,12cm覆蓋范圍,30pass,1230=360層,掃描時間48s,高壓注射器靜脈注射速率4~5ml/s,造影劑35ml。
(三)CT灌注圖像重建
原始數據經后處理工作站腦灌注分析軟件重建,可得到:①腦血流量(CBF);②腦血容量(CBV);③達峰時間(TTP);④平均通過時間(MTT)。
(四)重點提醒
急、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應進行CT腦灌注聯合頭頸CTA一站式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程度及有無側支循環,了解腦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為臨床治療提供客觀依據。
第二節 五官、咽喉及頸部CT檢查的掃描技術及圖像后處理
一、眼眶CT掃描技術
(一)適應證
眼眶CT掃描技術適用于眼部各類病變。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掃描體位 患者仰臥位,固定頭部不動,眼球向前凝視,保持眼球固定不能轉動。
2.掃描范圍 ①橫斷面:掃描基線為聽眶線;②冠狀面:掃描基線為聽眶線的垂線;③斜矢狀面:重建基線平行于視神經。
3.基本參數
(1)視野(FOV):(14cm14cm)~(16cm16cm);矩陣:512512。
(2)非螺旋掃描參數:電壓≥120kV,電流≥100mA,層厚2.0mm,層間距2.0~5.0mm。
(3)螺旋掃描參數:電壓≥120kV,電流≥200mA,采集層厚≤1.25mm,螺距≤1.5,重建圖像層厚≤2mm,層間距2.0~5.0mm。
根據臨床需要行三維圖像重組和后處理,包括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蓋重組(SSD)成像。
4.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
(1)骨窗:窗寬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軟組織窗:窗寬300~400Hu,窗位40~50Hu。
5.增強掃描 對軟組織病變或血管性病變應進行增強檢查,推薦采用動態增強掃描。對比劑注射流率2.0~3.0ml/s,總量80~100ml,延遲時間依病變及設備情況而定。
二、顳骨CT掃描技術
(一)適應證
顳骨CT掃描技術適用范圍包括顳骨及內、中、外耳各類疾病。
(二)掃描參數及方法
1.掃描體位 患者取仰臥位,正中矢狀面與臺面中線一致,下頜稍收,兩外耳孔與臺面等距。
2.掃描范圍
(1)橫斷面:掃描基線為聽眶線,范圍從外耳道下方向上掃描整個顳骨巖錐。
(2)冠狀面:掃描基線為聽眶線的垂線。
(3)矢狀面:重建基線平行于正矢狀面。
3.基本參數
(1)視野(FOV):(14cm14cm)~(18cm18cm)[單側分別重建FOV:(8cm8cm)~(10cm10cm)];矩陣≥512512。
(2)非螺旋掃描方式:電壓≥120kV,電流≥150mA,層厚1.0~2.0mm,層間距1.0~2.0mm。
(3)螺旋掃描方式:電壓≥120kV,電流≥300mA;采集層厚≤0.75mm,螺距≤1.0;重建圖像層厚≤1mm,層間距≤層厚。根據臨床需要進行曲面及三維圖像重建,包括Stenvers位(重建基線平行于顳骨長軸)、Poschl位(重建基線垂直于顳骨長軸)、密度投影(聽骨鏈及骨迷路重建)、小密度投影(骨迷路內腔重建)、SSD。
4.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
(1)骨窗:窗寬3000~4000Hu,窗位500~700Hu。
(2)韌帶、肌腱、鼓膜及鐙骨顯示:窗寬3000~4000Hu,窗位≤200Hu。
(3)軟組織窗:窗寬300~400Hu,窗位40~50Hu。
對腫瘤或腫瘤樣病變等需同時采用骨算法與軟組織算法重建。
5.增強掃描 對軟組織病變、面神經、聽神經病變或頸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