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才子必讀書》全書共十六卷,352篇。篇目按時代先后排列,分先秦、漢晉、唐宋三大部分。其中先秦部分五卷;漢晉部分四卷,漢代文章又分西漢、東漢、后漢(蜀漢),晉文僅9篇;唐宋部分六卷,唐文和宋文各占三卷。一卷為補遺,《左傳》2篇,《史記》16篇,此外有漢文6篇,唐宋文各1篇。 本書除了作為散文選本外,也還可以作為金圣嘆的文藝思想資料來看。 清初著名學者金圣嘆編選批注的古代散文選本,多為古代名篇佳作,每篇均有總評,文中夾批、夾評,妙語連珠。疑難詞句由研究者詳加注釋。本書是古文愛好者閱讀、收藏的佳作。
前
卷之一 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莊公戒飭守臣
齊伐楚盟召陵
宮之奇諫假道
齊桓下拜
秦伯不食
陰飴甥對秦伯
子魚論戰
重耳歷楚至秦
介之推不言祿
展喜犒師
寧武子保身濟君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晉敗秦師于殽
商臣弒父本末
晉立靈公
季文子譏齊侯不免
子家與趙宣子書
楚子問鼎
楚子不筑京觀
士貞子諫殺林父
賓媚人責晉人
楚歸晉知
巫臣憂莒城
晉使呂相絕秦
卷之二 左傳
穆叔重拜鹿鳴
戎駒支不愿與會
臧武仲不能詰盜
子產論幣重
晏子不死君難
季札觀周樂
子產壞晉館垣
子產論尹何
子圍逆女以兵
張趯智在君子后
晏嬰叔向相語
叔向許子皮朝楚
司馬侯許楚召晉諸侯
吳蹶由對楚子
子革對靈王
穆子不受鼓降
子產不與晉玉環
晏子論梁丘據
吳許越成
子產戎服獻捷
卷之三 國語
召公諫厲王止謗
周襄王弗許晉文公請隧
單子知陳必亡
魯展禽論祀爰居
里革斷罟匡君
季文子儉德
叔仲勸襄公如楚
敬姜述先姑
敬姜以鱉逐文伯
散姜弗應
敬姜教子逸勞
靡笄之役
范文子不欲伐鄭
叔向賀貧
范獻子自傷不學
董叔得系于范
魏獻子悟三嘆
郵無正論壘培
竇犨論人化
士茁懼室美
子囊議恭王謚
王孫圉對簡子
藍尹亶告子西修德
諸稽鄄行成于吳
申胥諫許越成
申胥諫伐齊
句踐謀伐吳
范蠡不許吳成
卷之四 戰國策
游騰為周謝楚
蘇厲說白起勿攻梁
司馬錯論伐
甘茂自托于蘇代
范雎見秦王
唐雎不辱使命
趙良說商君
鄒忌諫齊威王
說齊王貴士
田需論輕重
田駢不宦
孟嘗君使公孫弘觀秦王
趙威后問齊使
觸詟說趙太后
樓緩虞卿論秦
或為齊獻書趙王
李克論相
吳起不恃河山
魏益公叔賞田
公叔非悖
魯共公擇
徐子諫太子自將
惠公說文王弛葬期
唐雎說信陵君
孟嘗君索救燕趙
卷之五 戰國策
郭隗說燕昭王
蘇代約燕昭王書
樂毅報燕王書
燕王謝樂毅書
申子請仕從兄
申子始合昭侯
美入金
慎子全東地五百里
中射士論偽藥
莊辛謂楚王
墨子罷楚云梯
司馬喜立陰后
秦文
屈原卜居
宋玉對楚王問
騶忌鼓琴
威王臣寶
李斯諫逐客書
韓非初見秦王
韓非說難
趙養卒說歸趙王
張耳陳余說諸縣豪杰
張耳陳余說陳涉
蒯通說范陽令及武信君
卷之六 西漢文
賈誼
過秦論
治安策
司馬相如
上書諫獵
難蜀父老
喻巴蜀檄
卷之七 史記
司馬遷
五帝本紀贊
始皇本紀贊
項羽本紀贊
高祖本紀贊
呂后本紀贊
孝文本紀贊
孝景本紀贊
吳泰伯世家贊
齊太公世家贊
魯周公世家贊
燕召公世家贊
曹世家贊
陳杞世家贊
衛康叔世家贊
宋微子世家贊
晉世家贊
楚世家贊
越王旬踐世家贊
鄭世家贊
趙世家贊
魏世家贊
韓世家贊
田敬仲世家贊
孔子世家贊
楚元王世家贊
荊燕世家贊
齊悼惠王世家贊
蕭相國世家贊
曹相國世家贊
留侯世家贊
陳丞相世家贊
絳侯周勃世家贊
梁孝王世家贊
五宗世家贊
三王世家贊
司馬穰苴列傳贊
孫子吳起列傳贊
伍子胥列傳贊
仲尼弟子列傳贊
商君列傳贊
張儀列傳贊
樗里子甘茂列傳贊
穰侯列傳贊
白起王翦列傳贊
孟嘗君列傳贊
平原君虞卿列傳贊
信陵君列傳贊
春申君列傳贊
廉頗藺相如列傳贊
田單列傳贊
魯仲連鄒陽列傳贊
刺客列傳贊
范雎蔡澤列傳贊
樂毅列傳贊
屈原賈生列傳贊
李斯列傳贊
蒙恬列傳贊
張耳陳余列傳贊
魏豹彭越列傳贊
黥布列傳贊
淮陰侯列傳贊
韓王信盧綰列傳贊
田儋列傳贊
樊酈滕灌列傳贊
傅靳蒯成列傳贊
劉敬叔孫通列傳贊
季布欒布列傳贊
袁盎晁錯列傳贊
張釋之馮唐列傳贊
萬石張叔列傳贊
扁鵲倉公列傳贊
田叔列傳贊
吳王濞列傳贊
魏其武安列傳贊
韓長孺列傳贊
李將軍列傳贊
卷之八 西漢文
太史公自序
酷吏傳序
報任安書
李陵
答蘇武書
枚乘
上諫吳王書
主父偃
諫伐匈奴書
楊惲
報孫會宗書
賈捐之
罷擊珠厓對
路溫舒
上尚德緩刑書
卷之九 東漢文
班彪
王命論
班固
漢楚異姓諸侯王表
朱浮
與彭寵書
后漢文晉文
渚葛亮
前出師表
羊祜
平吳疏
王浚
自理表
庾亮
讓中書監表
杜預
遺令
王羲之
蘭亭詩序
潘岳
閑居賦序
嵇康
琴賦序
陶潛
歸去來辭
劉伶
酒德頌
卷之十 唐文
韓愈
上宰相書
后十九日復上宰相
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答李翊書
代張籍與李浙東書
與于襄陽書
上張仆射書
與陳給事書
答李秀才書
應科目時與人書
諍臣論
進學解
獲麟解
原毀
諱辨
卷之十一 唐文
韓愈
送石處士序
送溫處士序
送楊少尹序
送孟東野序
送李愿歸盤谷序
送何堅序
送董邵南序
送浮屠文暢師序
送廖道士序
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
圬者王承福傳
新修滕王閣記
祭十二郎文
祭田橫墓文
殿中少監馬君墓志
卷之十二 唐文
柳宗元
上李夷簡相公書
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啟
答廖有方論文書
與韓愈論史官書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送薛存義序
送僧浩初序
梓人傳
種樹郭橐駝傳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潭州東池戴氏堂記
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
謗譽
晉文公問守原議
桐葉封弟辯
書箕子廟碑陰
祭十郎文
杜牧
阿房宮賦
皮日休
孔子廟碑
李翱
答進士王載言書{;
復性書
卷之十三 宋文
歐陽修
梁太祖論
一行傳論
宦者論
伶官傳論
朋黨論
縱囚論
上范司諫書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
答吳充秀才書
送楊真序
梅圣俞詩集序
春秋或問
讀李翱文
秋聲賦
醉翁亭記
豐樂亭記
真州東園記
祭石曼卿文
卷之十四 宋文
蘇洵
蘇氏族譜亭記
送石昌言為北使引
蘇軾
武王論
荀卿論
樂毅論
戰國任俠論
范增論
留侯論
晁錯論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答刂)子
上梅直講書
到惠州謝表
穎州謝到任表
謝兼侍讀表
潮州韓文公廟碑
卷之十五 宋文
蘇軾
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
喜雨亭記
超然臺記
凌虛臺記
三槐堂銘
蘇轍
六國論
上樞密韓太尉書
曾鞏
戰國策目錄序
王安石
同學一首別子固
讀孟嘗君傳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范仲淹
嚴先生祠堂記
岳陽樓記
錢公輔
義田記
李覯
袁州州學記
李文叔
書《洛陽名園記》后
卷之末補遺
左傳
邾文公知命
詹桓伯讓晉爭閻田
西漢文
漢文帝
賜尉佗書
尉佗
上漢文皇帝去帝號書
司馬遷
伯夷列傳
匈奴列傳贊
衛將軍列傳贊
平津侯列傳贊
東越列傳贊
司馬相如列傳贊
淮南衡山列傳贊
循吏列傳贊
汲鄭列傳贊
酷吏列傳贊
大宛列傳贊
老子韓非列傳贊
游俠列傳贊
滑稽列傳贊
佞幸列傳贊
三代世表
貢禹
乞歸疏
杜欽
追訟馮奉世疏
谷永
諫驗梁王立疏
蕭望之
入粟贖罪議
唐文
李華
吊古戰場文
宋文
蘇洵
心術
附錄
柳宗元
祭崔簡旅櫬歸上都文
司馬光
諫院題名石記
附錄二
唱經堂左傳釋
唱經堂釋孟子四章
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之一 左傳
導讀
金圣嘆選評《左傳》51篇。其中《天下才子必讀書》48篇(正文46篇,補遺2篇),《唱經堂才子書匯稿》中《左傳釋》有5篇:《鄭伯克段于鄢》、《周鄭始惡》、《宋公和卒》、《衛卅吁弒其君完》、《陰飴甥對秦伯》。內《鄭伯克段于鄢》和《陰飴甥對秦伯》二篇與《天下才子必讀書》所選重復,但批語不同。《左傳釋》的評批體例與《天下才子必讀書》略有不同:前者除有夾批外,每段后有總評;后者每篇正文前有總評,文中有夾批。
1.論人物形象
作為史學經典著作,《左傳》記錄和描繪了春秋時代眾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形象。金圣嘆又竭力批出《左傳》刻畫人物的高度成就。
鄭伯克段于鄢》為千古名篇。作者僅用幾百字的短幅,已精彩絕倫地描繪了三個人物:莊公母子和穎孝叔。鄭武公妻姜氏在生莊公時因長子莊公倒生受驚而厭惡他,取名為“寤生”,而偏愛次子共叔段,她建議廢寤生而立共叔段,武公未允。圣嘆批評姜氏為子取名不當:“莊公聞呼其寤生,那不惱?后又聞呼段為京城太叔,那又不惱?姜氏之為禍首如此。”“有才口婦人,實實有此事。當時亦只是搖弄唇舌,后來便成極大是非,可恨可痛!“(以上《左傳釋》)又批:“婦人率性,往往遂成家國之禍,如此類甚多。”(《才子書》)待莊公剛即位,姜氏馬上要求他將制封給共叔段。圣嘆接批:“兄代有國,弟得食邑,足矣,何必有擇而請。且兄代有國,弟得食邑,分也,何必代為之請哉?姜氏代為之請者,必欲得制故也。必欲得制者,據其要害,以便圖莊公也。咄咄老嫗,那復可堪!”又說:“莊公才即位,姜氏便請制,寫出老嫗眼光射定,刻不能待。”莊公不允,她又請求將京封給次子,于是莊公“使居之”,她呢,又“謂之京城太叔。”圣嘆批道:“姜氏既得請京,便為太叔立號,是愛之,是害之?胡可勝嘆!”并指出:“‘使居之’,三字,寫盡莊公面目不善;‘謂之京城太叔’六字,寫出姜氏滿心歡喜。母子之仇,至此日而成矣。”(以上《左傳釋》)以上具體分析姜氏偏愛次子,引起矛盾和禍端,并批評她政治上的短見和性格缺陷。尤其是“易儲大事,只為小小愛憎起,女人胡可復與語!”(同上)批評宮廷貴婦識見短淺性格偏狹,偏又愛干涉政事,不免釀成禍殃,從而指出其中的歷史教訓。
鄭莊公是一個極有心機的國君。其母為弟請制,他答道: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圣嘆說:“公只急口對付七個字,便以劈面抽刃直戳末。○看他急口相接處,不惟姜氏平日處心積計,即莊公平日亦處心積計,知其必請制也。”其母又為弟請京,渭之“京誠太叔”。此處《才子書》的批語與《左傳釋》不同,他說:“誰與作此名,定是莊公自作之。蓋故若尊寵之,以生其驕心。莊公處心積慮殺其弟,此日便早定計。”后其臣祭仲指出共叔段可能有野心,莊公回答:“姜氏欲之,焉辟害?”圣嘆說:“子稱母‘姜氏’,是含毒聲。”又說:“看他答祭仲,便一口咬定姜氏。”“‘焉辟害’,為言害自外來猶可辟,今自內成胡可辟?非祭仲憂之而莊公不憂,此正極憂之辟也。”祭仲又勸“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莊公對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圣嘆認為祭仲所勸之二語“自是處寵弟正論,乃莊公則正欲其滋蔓而后斃之,以見殺之有名,曰‘彼自斃也’。嗟乎!他日伐諸京,又伐諸鄢,為是段自斃,為是公斃段?‘自’之一字,何其為心陰毒慘刻之至于斯也!‘姑待之’,非姑待其自斃,姑待其‘多行不義’也。讀書如斷獄,務要判得明盡。”《左傳》寫形勢的發展:“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即己。”公子呂勸莊公予以阻止,莊公又答:“無庸,將自及。”圣嘆再次強調:“一則曰‘自斃’,再則曰‘自及’,必欲殺之有名,只用一句寫出。”又進而批道:“秀才讀至‘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已’句,便謂太叔驕橫至此。我窺左氏命筆之意,殊不爾。只看他于西鄙北鄙不敢便收為己邑,而姑先使貳之;先使貳之者,貪二鄙,畏國法,二者交動于心,而姑且試之也。此時只須莊公不許,便令一家母子兄弟,寬然有以得全,乃莊公則特特不肯出此,但低聲謂公子呂曰‘無庸,將自及’云云者,蓋言不要說破,他漸來了,明明排下虎機,等他親身踏入。下文便接書云,太叔公又收貳以為己邑,可見全是莊公要他如此。只就二鄙,分作兩段寫,便作是莊公心地,不是寫太叔作孽。寫彼人而令此人分外出色,此真千古神奇之筆,非《史記》以下書所得及也。秀才讀至此處,便罵太叔癡,吾謂卿癡亦不減太叔也!”原文寫子封建議莊公阻止太叔擴地,莊公說:“不義不睡,厚將崩。”仍不予理會。于是太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圣嘆說:“看他‘不’二字,便明明已有人于太叔之側,風吹草動,無不備悉,不勞又有第二人為我著急也。下‘繕甲兵,具卒乘’,是實有其事者,若‘將襲鄭’、‘將啟之’,是尚無其形者,只看左氏連用二‘將’字,便是天大疑獄也。二‘將’字句下便緊接‘公聞其期’句,可見平日已先布置奸細于太叔之側,其事益明。不爾者,如此機密事,公何從便知?且外庭多人不聞,而深官一人獨聞,真必無這事也。至此際,卻寫莊公陡然于口中漏出兩字曰‘可矣’,更無第二句,卻宛然天成,便是子封口中之‘可矣’兩字。今試思‘可矣’竟是何等語?蚩蚩太叔,久為杌上之肉,讀之真令人遍身不樂也!鄭莊公“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圣嘆批道:“兄責其弟也,一呼即至,奚以車二百乘為?莊公于是乎不遺余力矣!”太叔出逃后,莊公“遂真姜氏于城穎。”圣嘆指出:“陡然寫出‘遂’字,便于篇初‘遂惡之’‘遂’字,如叫斯應。大冤得報,何止十年!寫莊公一生心事,灼然如鏡”。又說:“夫姜氏之遂惡鄭伯者,偶也;若姜氏這終惡鄭伯,則是鄭伯自為之。終惡鄭伯,鄭伯為之;然則姜氏之甚愛叔段,非即鄭伯之為之耶?”分析莊公故意惡化關系和事態,蓄意翦滅其弟的初衷。莊公軟禁其母后又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圣嘆一再指出莊公一系列的語言“含毒如此,人自不覺,”而此誓則“含毒聲至此,始盡暢。”“誓文極毒。”圣嘆感慨“母子兄弟至此日,真是狼虎相聚。”一針見血地指出統治者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的酷烈本質。
鄭莊公立誓與母生不相見之后,竟然又“既而悔之。”這個令人意外的念頭,圣嘆特作長批道:
看他上文如許怨毒,到此忽然有‘悔之’二字,何意寒谷有此一線之春?答日:此見莊公之處叔段與姜氏,已是二十分快暢。凡人于報復之事,只有一分未暢快,他還二十分都是怨毒。只須此一分也暢快了,他便陡然有個不安之心,從中直動出耒。須知此際,正是他二十分都滿處,只看左氏筆下,寫出一‘既’字便可見。‘既’者,盡也。盡情盡力了,自然不覺生出懊悔耒,此正是人性極好處,然恰是不好已透頭了。此‘透頭’二字妙絕,世界劫壞更成,地獄盡時反生第三禪天,只是者個道理。但此處,全要一個人扶掖得他正好。○譬如大病后人,初有一個活理,此時全賴有人調養得好,不惟大驚大惱耒不得,即大喜大笑也來不得。
圣嘆從心理學角度,精辟地分析鄭莊公情緒的轉變因由,更從佛學中得到啟發,用“物極必反”的辯證思維方法作精彩評論,進而指出矛盾的轉化除內因外,還要假借適當的外因,這時就需要有一個人出來“扶掖得他正好!”于是便出現了潁孝叔此人。
穎孝叔的及時出現并啟發莊公,至為重要,因為圣嘆認為“良心之發,其來也至疾,其滅也至易。”潁孝叔“聞之,有獻于公。”圣嘆認為:“聞之”,聞公悔,非聞公城母也,非聞其誠。莊公賜食時,他故意“舍肉”不食,圣嘆指出其用意是“特挑其問”,啟發“公先開口,故妙。永為進諫之法矣。”果然,鄭莊公問其緣故,他乘機回答說:“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在《才子書》中圣嘆批“小人有母”道:“只四字,直刺入耳,從耳直刺入心,下俱羨文耳。”在《左傳釋》中,圣嘆將“小人有母皆”五字作一句讀,并作長批道:
五字,字字妙絕。○五字,便寫盡孺慕之樂。○五字,字字歷入莊公耳根。○五字,在孝叔口中,只如一聲小鳥,在莊公耳中,便如百叫清猿,便令寸心一時迸碎。○五字,吾讀之,亦欲灑出淚未,何況當時說者、聽者。○五字,不知左氏何法煉成,便覺“錦心繡口”四字,亦贊他不得。○五字,吾剔燈思之,三更不能盡其妙,只得且睡,留與世間絕世聰明人,明日共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