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他們修身、齊家、治國、立德都以"四書"為根本依據。現代人要想真正了解中華國學傳統文化經典,就必須閱讀"四書"。所謂"四書",是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本書,它們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
閱讀"四書",通曉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豐富美好情感,同時改進我們的生活態度、工作態度和思維方式,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四書"包括《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載體,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渡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弄殺。他的學說成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他興辦私學,突破官府壟斷,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學生達三千人,賢良72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溫故而知新",把學和思結合起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講學的材料。他使得這些瀕臨滅絕的官學通過私家講學流傳發揚光大,從而哺育戰國百家諸子,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光輝開端,這是孔子重大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