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自傳》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為居里夫人自傳,居里夫人真實地記述了她作為一個普通女孩坎坷的求學經歷,戰爭帶來的災難,她在追求科學道路上的頑強堅持,及她對伴侶、孩子、家庭生活的愛。她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對美國之行記憶猶新,在戰爭中她采用鐳射氣治病救人。
二部分是皮埃爾傳,是居里夫人為丈夫所寫。居里夫人用真誠而坦率的語言,通過對兩人共同追求的科學事業的記敘、兩人的書信來往的回憶,及他人對皮埃爾居里的評價等,展現了皮埃爾 居里對科學的崇高追求和無私高尚的人格魅力。
《居里夫人自傳》由居里夫人親筆撰寫,她坦率真誠地記述了自己生平的重大事件,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女性的自傳;
居里夫人是愛因斯坦推崇的女科學家,這部自傳堪稱勵志傳奇,再現了居里夫婦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所表現出的高尚、無私、堅毅的品質;
《居里夫人自傳》在全世界已暢銷百年,居里夫婦對科學、對真理的追求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
作者:瑪麗 居里(1867-1934年),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1903年居里夫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Po)和鐳(Ra)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及時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將實驗成果應用到醫學上治病救人。
由于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于1934年3月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代序 悼念瑪麗 居里 愛因斯坦
自序 我的信念 居里夫人
及時章 居里夫人自傳
1. 我的家庭
2. 婚后生活
3. 在戰爭中
4. 美國之行
第二章 皮埃爾 居里傳
1. 居里家族
2. 青年時期的夢想
3. 最初的研究
4. 生活與品德
5. 鐳的發現
6. 缺乏關懷下的奮斗
7. 民族的悲痛
居里夫人生平大事年表
我的家庭
美國的朋友們讓我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下來。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建議對我來說真的是難以接受,但是,我還是被友人們說服了,勉強地寫了這個簡短的生平傳記。但我不可能憑借這本簡略的傳記寫出我一生中的全部感受,也沒辦法對我所經歷過的全部事情進行詳述。
時過境遷,許多關于當時感受的記憶已經模糊,時間越久,就越發模糊不清,竟至有時還認為有些事情與自己無關,好像是別人的經歷。無疑,人的一生總會受一些主要思想以及某些深刻感受的影響與支配,從而使生活能夠沿著一條主線往前走。有了這一主線,就會明白當時為什么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就可以看出當事人的性格等各方面的特點。我會把自己并不算一帆風順的一生作一個概述,將其中的要點記敘下來。相信我的故事能夠將我從工作和生活中得到的啟示展示給大家。
我的祖籍是波蘭,名叫瑪麗 斯可羅多夫斯卡。我父母都出生在波蘭的小地主家庭。在我的祖國,像我父母樣擁有一份不大產業的中產階級的人數頗多。他們成為社會上的一個階層,彼此之間通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到現在,波蘭的知識分子大部分都還來自于這一階層。我的祖父管理著一所省立中學,閑暇時也會干些農活。我的父親熱愛學習,曾在俄國圣彼得堡大學讀書,畢業后回到波蘭,在華沙的一所預科大學里教授物理和數學。他娶了一位與他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女子為妻。母親很年輕時,就已經在華沙一所女子學校擔任校長了。那時候,她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極其崇高而又莊嚴的。
我的父母始終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恪盡職守。他們的學生遍及波蘭,可謂桃李滿天下。這些學生直到現在仍十分感激我的父母,并且懷念著他們。即便在今天,每當我回到波蘭,遇見以前父母教過的學生,他們還總會向我傾訴對我父母的懷念。
我的父母雖然在城市里從事教育事業,但他們與農村的親戚們來往頻繁。每到放假,我都會到農村親戚家去住上一段日子,這使我對波蘭的農村有很深了解,并因此喜歡上了農村。在那里,我感到無拘無束,散淡愜意。我想這段難忘的生活經歷也正是我終生喜愛田野鄉村,熱愛大自然的原因吧!
1867 年11 月,我出生在華沙,我是家中五個子女中最小的一個,但是我的大姐僅14 歲就不幸病逝,所以留下了我們姐妹三個和一個兄弟。我的母親因為大女兒的不幸病逝而悲慟欲絕,并因此而患上了不治之癥,她在年僅42歲的時候便撒手人寰。母親去世時,我僅9 歲,哥哥也只有13 歲,全家人都沉浸在無以言表的悲痛之中。
親人的突然離世,是我人生中及時次遭遇的最悲慘、最痛苦的事情。在這之后,我就陷入了憂傷、悲戚之中。我的母親品格高尚、溫柔敦厚、心地善良,她不僅知識廣博,心胸坦蕩且嚴于律己,在家中很有威望,大家都信服她。她對自己的信仰非常虔誠(我的父母親都是天主教徒),但又能夠包容一切,對有關宗教的不同看法,她向來都是求同存異,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這對我們是有著很大影響的。于我個人而言,一方面是因為身為小女兒備受呵護與關愛,從而使我深愛著我的母親,另一方面,那種崇拜之情也將我和母親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母親去世之后,父親深感悲痛,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當中,投入到對自己孩子們的教育上來,從而使自己沒有多少空閑再去傷心難過。母親過世多年后,我們仍然感到很不習慣,總是覺得家中少了靈魂和主宰。
我們家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學習了,我6 歲入學,在班里是年齡最小,個子最矮的。每當有人聽課或是參觀時,老師總是把坐在及時排的我叫上講臺朗讀課文。我性格內向,一聽到叫我上臺就會嚇得不行,恨不能跑出教室躲起來。我的父親是一位的教師,十分關心我們的學習,并懂得如何對我們進行指導,但是由于家里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一開始我們上的是私立學校,后來就不得不轉到公立學校了。
當時華沙正處在俄國的統治之下,在他們的統治下最殘酷的地方就是對學校和學生進行嚴格的控制與迫害,波蘭人經營的私立學校都被警方監視,并且全部使用俄語教學。這樣學生們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俄語,以至于自己的母語——波蘭語反而說不利索了。幸虧這些學校的老師全是波蘭人,他們不想受此迫害,想盡一切辦法讓學生們多掌握一些波蘭語。這些私立學校都不被準許授予正式文憑,僅有公立學校才有這個權力。
俄國人控制著所有的公立學校,他們一味地壓制波蘭人的民族意識覺醒。學校里所有的課程均由俄國人用俄語講授。由于仇視波蘭民族,那些俄國教師像對待敵人似的對待學生。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老師都不愿意到這種學校去教書,因為他們忍受不了這種敵視。身處這種校園環境中,孩子們學習的知識是否有用是很讓人懷疑的。尤其嚴重的是,這樣的環境對孩子們道德品質的影響著實令人擔憂。在這種監視之下,如果有誰不小心說了一句波蘭話,或是用詞稍不留神,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不但自己倒霉,還會殃及家人。在這種嚴酷的環境里,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本性喪失殆盡,也無法感受到生命的樂趣。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恐怖的氛圍也將青少年內心極大的愛國熱情激發起來了。
在異族蹂躪與喪母之痛的雙重影響下,我少年時期的日子過得郁郁寡歡,毫無生趣。不過,仍舊有著一些愉快的事情,保留在我的記憶當中。親朋好友的歡聚令人興奮愉快,讓我們原本郁悶的生活有了慰藉與希望。除此之外,我父親特別喜愛文學,能夠熟記波蘭和外國詩人們的詩歌,并且自己也能作詩賦詞,他還經常將外國的詩篇翻譯成波蘭文。他以家庭瑣事為題材所寫的短詩常令我們贊嘆不已,佩服至極。每個周末的夜晚,我們都會圍坐他的身旁,聽他為我們朗誦波蘭的著名詩歌和散文。這樣的夜晚其樂融融,并且在不知不覺中使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愫日益增強。
自少年時起我就十分熱愛詩歌,并且能夠將波蘭著名詩人們的大段詩篇背誦下來,在這些詩人中,我最欣賞的就是密茨凱維支、克拉西茨基和斯沃伐茨基。在我日后開始學習外國文學時,這種愛好就愈加明顯了。我很早就開始學習法語、德語和俄語,并且能夠閱讀這些語言的外文書籍。后來,我覺得英語很有用途,便開始學習英語,不久就可以閱讀英文書籍了。
我對音樂研究得很少,雖然,我母親是個音樂家,擁有很美的嗓音,她希望我們都能跟她學點音樂,但我卻因為對音樂不怎么感興趣而沒能開竅。她去世之后,沒有了她的鼓勵與督促,我曾經跟她學到的那僅有的一點音樂知識,也都荒廢了。每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總是免不了要懊悔。
中學時期學校最重視的數學和物理我都學得毫不費力,并且成績很好。每當遇到問題,我便會向父親請教。父親熱愛科學,并且在學校也進行這類課程的教學。他喜歡盡自己所能向我們解說大自然的奧秘和他對科學的研究。可惜的是,他沒有自己的實驗室,所以無法進行實驗研究。
假期尤其令人感到開心,我們住在鄉下的親友家中,避開了警探的監視,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我們在林中奔跑喊叫,還在廣闊的田地間勞作,樂得心花怒放,自在極了。有些時候,我們甚至越過俄國邊境進入加里西亞山中,那兒不是俄國的領土,而是由奧地利人統治的。奧地利人要比俄國人好一些。在那里,我們可以盡情地講波蘭語,高聲唱愛國歌曲,而不必擔心被捕入獄。也許是從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緣故,我對山巒的及時印象很好,也非常喜歡住在喀爾巴阡山的小村子里,喜歡那巍峨突兀的山峰,喜歡在山谷里和高山之間那被詩意地稱為“海之眼”的湖泊旁流連忘返。但是,在我心中,對那一望無垠的平原的眷念卻從未消失,那開闊的視野,那柔和的色調,永遠使我的心靈感到震顫。
后來,父親帶我到更南邊的波多尼亞度假,及時次看到了大海是在敖德薩,后來又北上到了波羅的海。這次經歷對我來說是美好的。但是,直到去了法國,我才算是真正地領略到了海洋的波濤澎湃和潮汐涌退的壯麗景象。在一生之中,每當看到大自然的新景象,我總是會像個孩子似的歡呼雀躍。
我們的學生生涯很快就結束了,那些偏向思考的課程我們都已經了然于胸,學習起來毫不費力。我的哥哥從醫學院畢業之后,走上了從醫的道路,后來成為華沙一家著名醫院的主任醫師。我和我的姐姐們原打算像父母那樣去當教師,但是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大姐改變了主意,決定也去學醫,她在巴黎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后,嫁給了一位波蘭內科醫生德魯斯基。他們夫婦兩人前往奧屬波蘭喀爾巴阡山區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創辦了一家大型療養院。我的二姐在華沙嫁給了斯查萊先生,她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直兢兢業業,波蘭獨立后,擔任了一所中學的校長。
中學時代,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我畢業時剛剛15歲。由于讀書用功,身體勞累,我不得不在畢業之后到農村生活休養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那之后,我又回到了華沙,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開始我希望去一所免費中學任教,但因家境不佳,我不得已改變了自己的決定。當時父親已經年邁,心力交瘁,需要休息,但是他的收入卻很微薄。所以,我決定找一份待遇更好的工作來減輕他的壓力。因此,17 歲那年,我接受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從那時起,我就離開了父親的家,開始了一個人在外地的生活。離家時的情景我至今歷歷在目,難以忘懷。上火車的時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將被火車帶到要行駛幾個小時才能到達的遠方,并且下了火車后,我還需要乘坐馬車再走五個小時的路程。車窗外廣袤的平原飛一樣地向后退去,我的心卻像是墜了鉛一樣:等待我的將會是什么呢?我前去任教的家庭男主人是一位農場主,他的大女兒和我年齡相仿,在跟我學習的過程中,漸漸成了我的伙伴。除了她,主人家還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我和他們相處得很好。每天課程結束之后,我們便一起出去散步。因為非常熱愛農村生活,所以在這里我并不覺得寂寞。雖然這里的景色并不算美,但卻四季各異,仍然能夠使我感到歡快和滿足。這個莊園先進的種植技術被公認為是這個地區的典型,對于它,我有著很濃厚的興趣。漸漸地,我懂得了種植技術,并且一直關注著谷物種植后的生長情況。在農莊的馬廄里,我還逐漸摸清了馬匹的脾性。
1.青少年必讀的百年勵志經典,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的自傳;
2.居里夫人是巴黎大學高位女教授,法國科學院高位女院士,是女性勵志傳奇人物。
在雜志之家購書,高興
很好 很滿意
很好 很滿意
整體感覺不錯!
bucuo
很好,是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