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國加州,曾長期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中國書畫部顧問,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訂,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經典書籍,享有世界范圍的學術聲譽。
1978至1979年間,高居翰教授應哈佛大學最負盛名的諾頓(Charles Eliot Norton)講座之邀,發表系列演講,本書所收錄即當時演講的內容。
十七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面臨改朝換代、人心惶惶的混亂時代,但在藝術史上,卻是畫家創作力最旺盛的時代。高居翰在書中提到:"即使在世界藝術史上,歐洲十九世紀以前的畫壇,也都難與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媲美。"這是一部以最淺顯的方式帶領讀者由小見大,進而透視中國繪畫本質的大書。透過作者雄辯而生動的解析,以及豐富細膩的圖版對比,讀者可以毫無困難地進入中國十七世紀多位藝術大師——包括張宏、董其昌、吳彬、陳洪綬、弘仁、龔賢、王原祁、石濤——的心靈與創作世界,同時,也可以一窺中國藝術里自然與風格的復雜辯證關系。
高居翰的《氣勢撼人》,是目前為止有關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論著中,震撼力的一本。
——方 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教授、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
高居翰基本上倚賴兩個工具:一為其對繪畫風格的精辟形式分析,另一則為其以畫家之身份背景及生活方式為探討作品內涵之切人角色。前者來自于他在西方美術史方面的訓練,非一般中國傳統學人所熟習,后者則出于他長年以來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鉆研,以及一種具有審慎批判態度的理解。通過這兩個利器在畫家作品上的聯系,他遂得以引導讀者進入時代的文化深處。
——石守謙(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美術由于傳統太長,無論是資料掌握或觀念的自由度,都形成入門的障礙。高居翰的中國美術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不同的視野,對我們重新面對自己的傳統有耳目一新的啟發性。
——蔣勛(臺灣東海大學美術史教授)
三聯簡體版新序
致中文讀者
英文原版序
地圖
及時章 張宏與具象山水之極限
第二章 董其昌與對傳統之認可
第三章 吳彬、西洋影響及北宋山水的復興
第四章 陳洪綬:人像寫照與其他
第五章 弘仁與龔賢:大自然的變形
第六章 王原祁與石濤:法之與無法
簡寫書目對照表
注釋
圖版目錄
索引
及時章 張宏與具象山水之極限
十七世紀的中國繪畫為什么這樣吸引我們?無疑地,這是由于這一時期的畫家創作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作品。但是,這一時期之所以引人注目,并不僅僅在于個人作品的美感與震撼力。誠如羅樾(Max Loehr)所曾經指出,中國早期繪畫系一長期、緩慢而持續不斷的發展,到了宋代,在大師們的成就中,達到了高峰,其后,元代畫家放棄了在繪畫中刻意追求氣勢雄渾的效果,而為中國繪畫史開啟了第二個截然不同的階段,此一發展在明末、清初時,達到較高點。宋元以及明清之際,乃至于其后的幾十年間——亦即十四與十七世紀——是中國晚期繪畫史上關鍵且具劃時代意義的時期。這兩個時期不但產生了許許多多不朽的巨作,同時也開創了許多繪畫的新方向。在這兩個時期里,從事各種復古創作的畫家們對于整個繪畫藝術的過去,進行了影響至深的再思考。在這兩個時期里,傳統自省,進而反饋,又成為傳統的一部分,這種過程自來便是中國文化中所特有。再者,到了晚明和清初,幾個世紀以來中國畫家所面臨的問題,似乎更較以往來得迫切,而且受到畫家更為慎重的處理。這些問題到清初以后,便幾乎不再受畫家們所關切了。
中國到晚明階段,已經享受了超過兩個世紀的太平歲月,多數畫家所在的長江下游地區尤其顯得安定繁榮,畫家和藝術贊助人均能過著頗為穩定自足的生活。明代于1644至1645年間正式結束,在大臣們自相傾軋殘殺之際,中國淪入了滿清"異族"的統治。但明王朝統治的崩潰,實際上自十六世紀末即已開始。朝廷內激烈的黨爭、君主的昏庸無能,以及宦官的囂張跋扈,在在都使得仕宦一途既無道德成就感,也無利可圖。當守正不阿的節操無法為有德之士贏得應有的報償,當正直之士可能因堅持原則而遭殺身之禍時,儒家經世致用的理想再也難以為繼,甚而整個儒家行為與思想體系都受到了質疑。儒家體系的崩潰過去雖也屢見不鮮,但卻不曾如此次般地導致人們對整個體系的而廣泛的質疑。李贄與狂禪派人士信奉個人主義式哲學,他們所著重的,乃是自我的實現而非社會的和諧,這與鼓吹回歸儒家根本和政治改革的運動,同時并存著。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對立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和藝術都走極端的時代。這種情況固然讓有強烈自我目標的藝術家獲得解放,但卻使得那些需要穩固的傳統,以及遵循規范的藝術家們相形見絀。這種情況表現在藝術上,則是繪畫風格史無前例地分裂,同時,也迸發了持續百年的旺盛創造力。
如果我們嘗試在這里描述十七世紀繪畫的多樣性,恐怕也會導致類似且令人不悅的支離破碎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應當依循常法,試圖在這個時期的繪畫或甚至在整部中國畫史當中,找尋一種根本不存在的創作目的與方法上的單一特性。一般而言,近五十年來,中國繪畫的研究多半(而且理當如此地)著重于畫史延續性的建立,以及驗證各發展階段里此種延續特質之顯現。有些對整個傳統的看法,很早以前就已提出,之后便一再地被復述至今,諸如:中國繪畫重表現山水之真諦,而非稍縱即逝的現象;其目的在重視內在的本質,而非外在的形式;其根本上是一種線條與筆法的藝術;特重臨摹過去的作品,尤其到了畫史晚期更是如此;而且原創力也絕少受到強調,等等。這其中的每種說法都含有部分真理,然其真實的程度如何呢?我們可以用一種相對的說法來說明。有些中國或仰慕中國文化的作家對歐洲繪畫也持雷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歐洲繪畫反映了西方文明中物質主義的特性,過度地沉迷于人像,且泰半未能開發敏感筆法里所含的表現力。可怪的是,有的人會因為這種過度簡化的說法而惱怒,但是,他們自己卻往往很能接受上述那些有關中國繪畫的泛泛之談,而且,他們對于那些想要開導我們,為我們講述中國繪畫之"道"及其玄妙本質的作家,也都表現得心悅誠服。
在經過四個世紀逐漸了解之后的今天,我們(按:指西方)視中國文化為單一整體的習慣,仍舊揮之不去。此一觀念的背后,無外乎認為中國人總在追求一種和諧的理想,并采行中庸之道。,雖則此一觀念在其他學科的中國研究中,早已喪失其性,然在中國藝術的領域里,卻仍是一個根深蒂固且被普遍認定的觀點。(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有敏銳眼力的藝評家們,可以在看完一個十七世紀獨創主義畫家的作品展之后,卻認為眼前的作品似乎與較為人所熟知的宋畫并無不同。他們會問:所謂個人獨創主義與非正宗派,究竟是什么呢?另外,我也聽過有人對歐洲繪畫作類似的反應。一位眼力深厚的中國藝術家暨評論家,曾在瀏覽術館所展出的涵蓋意大利文藝復興之前至畢加索等西方畫家的作品之后,抱怨這些畫作的風格雷同,并惋惜畫家忽略了正確的筆法。所幸,今日已少有人嘗試在那樣的層次上去議論中國繪畫。由于其他領域的藝術和文學相關理論,以及中國社會和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辯證方法論上絕佳的例證,我們終于被追覺知到了中國繪畫史的變遷與消長,并開始從每一時代、每一畫派,或甚至每一位畫家本身所面對的多重選擇,以及從各種流風對立的理路出發,來建構畫史。而我研究十七世紀繪畫的方法,即是屬于這一種。
首先,我們可以用兩張晚明階段的繪畫來闡明一種熟見的二極性[圖1.1與圖1.2],一張是那種依傳統形式所建構而成的作品。另一張則至少嘗試相當忠實地描繪一段自然的景色。(若有讀者發現難以立即看出哪一張畫代表哪一種畫法,其咎正在于我適才所描述的現象:想在視覺上區別作品的異同,必須先在視覺上對于素材本身有某種熟悉度。不過,這兩張畫應該要不了多久,便可看出其明顯的不同。)這兩張畫,其中一張是董其昌l617年的作品,根據畫家自己的題識,他所畫的是位于浙江北部吳興附近的青弁山。另一張則是同時代,較董其昌年輕的張宏的晚年之作。畫上的年款為l650年,所以應該算是清初,而非晚明的作品。雖然這兩張畫的創作相去三十余年,卻不影響我們進行比較,因為我們同樣也可以拿畫家相隔僅數月的作品來作相同的比較。張宏畫里所描繪的是距南京東南約五十英里左右的句曲山。
借這件作品,及其所在的創作背景,我們恰可引出晚明畫家所面臨的主要課題與選擇。張宏活動于蘇州(參閱地圖),且就我們所知,是號職業畫家。董其昌則系鄰近以松江為中心的山水畫派宗師,同時也是一顯赫的文人士大夫,對他而言,作畫乃是一種業余的嗜好。在這段時期里,含董其昌在內的中國繪畫理論家,以"行家"和{`利家"來區分職業畫家與業余畫家。對董其昌者流而言,這種分野雖則實際上頗為含
糊,然在理論層面上,卻有其根本的必要性。董其昌所屬的松江派業余畫家經常指責同時代蘇州畫家商業化的傾向,并攻擊他們對過去畫風一無所知。張宏的作品確實沒有任何明顯或刻意指涉古人畫風的意圖;另一方面,董其昌畫上的題識則告訴我們,其格局乃承襲自十世紀某大師的風格,不過,實際上他所采用的卻是另一位十四世紀大師的形式結構。對同時代具有涵養的觀畫者而言,這兩個層面所指涉的古代風格,他們必定能夠一目了然。我們可以將這兩張畫視為自然主義與人為秩序兩種相反且對立方向的具體表現,此種相反與對立亦即是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在論及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時,所提出之古典的對立:"可以想見,一幅畫若愈是……忠實于反映自然的面貌,則其自動呈現秩序與對稱的法則便愈形減少。反之,若一造型愈有秩序感,則其再現自然的可能性也就愈低。"(董其昌作品中所呈現的秩序感,以及內在于此秩序感的反平衡和特意造成的無秩序感等,詳見第二章討論。)
董其昌與其青弁山的畫題之間,因而便隔著一層密實的古人畫風的簾幕。董其昌曾在別處提及,有一次他行船途經青弁山,憶起了曾經見過趙孟與王蒙兩位元代畫家描寫這座山的作品;在董其昌心中,當他在認知此山的真實形象時,這兩幅畫的記憶必定已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趙孟煩的畫已經佚傳,不過,王蒙的作品卻仍流傳至今,是董其昌用來標示其畫作里文化軌跡的另一藝術史坐標。因此,真正決定董其昌畫作的主要元素,并非記憶或實地寫真,而是作品本身與過去畫史之間復雜的關聯性。畫家對于筆墨結構的關注,凌駕于空間、氛圍和比例的考慮之上,而筆墨結構則部分源自于既往的作品。同時,純水墨的素材表現也對作品的抽象特質有所助益:相對地,張宏所描繪的句曲山,是以淡彩烘染,展現出畫家對空間、氛圍與山水比例細微的觀察。晚明的評論家唐志契在《蘇松品格同異》一文中,簡要而貼切地道出了此二派畫風的區別,亦即"蘇州畫論理,松江畫論筆,理之所在,如高下大小適宜,向背安放不失,此法家準繩也。筆之所在,如風神秀逸,韻致清婉,此士大夫氣味也"。
董其昌本人在揭示有關真山真水與山水畫之區別的名言中,也同樣地暗示云:"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換言之,若你要的是優美景色,向大自然里去尋;若你要的是畫,找我即可。
這兩張畫的不同,非僅在于風格、流派或手法上殊途同歸的問題,而在于兩張畫分屬不同類型。我們習于將中國山水畫視為單一類型,實則它是多種類型的組合,這在晚期的山水畫尤其如此。董其昌《青弁圖》屬于"仿古"創作,他在題識中也如此寫著。
……
不錯 正版 看看外國人怎么看待清代中國畫之變
本想買一套的,一本沒有貨,等了很久的書,終于下單了,書是很好的
已經讀過了,丟了這本,現在補上!高居翰的,很不錯,推薦!老公很喜歡看,作者很用心,里面圖很多,圖片也可以!
每一個都寫評論很麻煩的,能不能改進一下,一個訂單寫一個評論
在自習室從10點看到下午7點 9個小時。一氣呵成看完這本。研究雖然是很早以前做的了,但是因為經典所以沒有過時。高居翰很謙虛,也嚴謹。比國內很多人要出色太多。這本書也不存在西方視角問題,因為已經被廣泛接受。高的研究正如羅姐弗萊一樣,專業性超過文藝的抒情性。厭惡那些關于限于傳統的方式所造成的“專業領域”
快遞不行,其他快遞都能派送到我們這就宅急送不到,還偏偏發個它,害的自己老遠去取,
今天我買了高居翰先生一套書還沒有看 今天剛剛到 非常滿意 迫不及待 寫評論 感謝雜志之家的服務 我非常信任雜志之家
高居翰的書都是總結中國藝術歷史脈絡的,最懂中華文化的人沒想到在外國。
不錯,高居翰語言充實,論據充分,研究書畫史的好書
我想對待此書,作為非中國藝術史的研究者,學習到的最大的收獲應該是:如何另類思考。我非常佩服作者表達出來的大膽想象和嚴謹考證。這也許就是中西方的巨大差異體現。如果不僅僅是通過“感覺”而通過海量的實物,案例,論證來說明自己的即使是在傳統學者看來離經叛道的觀點,而不僅僅限于口水仗。
大師作品,非常好。當當包裝太簡單,上次那批摔壞十幾本。
他這套的幾本我都買了,覺得內容很扎實嚴肅,說的也很細,雖然理論性過強,也有啟發。就是圖很多都是黑白的,要是圖片質量彩色的,就更理想了,但是書價也會不一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總體是滿意的。
學畫,愛畫的人高居翰的書得看,另一種方法解讀國畫。
作者長期浸淫我國傳統繪畫藝術。對我國繪畫有著十分細致的了解。本書中作者以其西方人的視角觀察并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其實很多東西無別乎中外,在古人大中華的理念里面只要是信奉、喜歡我中華文化,并接受我中華文化。既為我中國之人。
配合一個電子屏幕,和孩子一起學習用的。據很多人介紹,此係列書質量優秀,所以嘗試著學習。
高居翰的代表作,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境外作家,不同的詮釋,值得收藏和研讀!
高居翰先生以一位外國學者的身份對中國畫進行了較為透徹的分析,讓我們拋開傳統的中國畫審美方式進行審視那些曾經不足為世人看好的畫作。
高居翰先生的中國元明清美術史的系列著作值得一讀
高居翰系列,一個歪果仁,對中國藝術的了解很深。
高居翰的美術史論著系列之一,他的書觀點比較新穎,特別是再畫家評述和畫作的評述方面,有個人獨到見解,非常值得一讀。
高居翰的這套書買了一整套,對于我來說非常難得了。覺得高先生的文字比許多國內學者都好。他的其他書也基本上都買了。
高居翰這個老爺子新出的這個系列是值得一看的,比起以前的文字版確實效果好很多,內容翔實資料豐富,幾乎可以能做工具書。好書!
一個外國人寫出一套中國人寫不出的繪畫史,科學嚴謹,通過注重紀年繪畫,類比、大量館藏繪畫圖片以及對畫家進行深入的了解和精辟的分析,同時也看到國外學者治學的風格,是一套很好的中國繪畫書,受益匪淺。
高居翰系列之一,三聯書店出版的書一直值得信賴
自從看了圖說中國繪畫史就喜歡上高居翰的敘述風格
這本書是高居翰這一系列書中我認為是最精彩的一本,雖然翻譯有點點爛,但還是很充分地闡述了作者的觀點。有立意,較客觀。重點是區分了以往我們愛混為一談中國畫分類方式。以務實的精神去對待傳統山水畫的發展。很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