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重要的。2009年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回顧共和國60年經濟發展的歷程,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有利于中國未來發展節約交易成本與探索成本。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中,60年只不過是極其短暫的"一瞬",然而,就是在這"一瞬"即過的60年中,在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度里卻上演了跌宕起伏、峰回路轉、波瀾壯闊的一幕幕活話劇:理想與現實沖突、幻想與狂亂共舞、理性與改革攜手、發展與憧憬同行。60年里,有著太多太多的大事要事;60年里,有著太多太多的成敗得失;60年里,有著太多太多的歡笑傷悲……
回顧共和國60年經濟發展的歷程,每每心底總是涌起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每因樓上西南望,始覺人間道路長。"而中國60年的發展卻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要想很好地發展并取得較好的發展績效,那是多么的不易啊!一句"始覺人間道路長",其間包含了多少酸甜苦辣、曲折辛酸……
60年共和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是復雜的,但又是簡單的。倘若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標志來劃分的話,那么,1949~1979年的30年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而1979~2009年的30年則是改革開放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時期,前后各30年,因改革開放而涇渭分明。本書的寫作基本上遵循了這個劃分法,而將共和國60年的經濟發展歷史分為改革前和改革后兩個階段來進行寫作的。
中國經濟史新論:上
前言
第1章 中國經濟增長總論:1949~2009
新中國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
60年經濟增長:驚人的業績
階段劃分及典型性特征
改革開放前的經濟增長
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增長
60年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
第2章 制度選擇: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
新中國的成立及其制度構建
新政權為穩定、恢復經濟的努力
的轉變與"三改造"啟動
"三改造"完成與計劃經濟體制建立
選擇計劃經濟體制的原因分析
計劃經濟體制的運行與管理
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計劃經濟體制的失敗與反思
第3章 改革前的工業化啟動與曲折
新中國工業化啟動的條件
工業化戰略比較與選擇
工業化的啟動:曲折中向前推進
鋼鐵工業的突起:產量與效率變化
處于變動中的工業生產的制度與組織
計劃體制下的托拉斯活動與績效
結構演進與霍夫曼比例變動
對改革前的工業化的總體評價
第4章 改革前的農業制度變遷與農業發展
一場偉大的革命:及其績效
經濟人、個體農民與農村分化
糧食購銷:從征購到統購統銷
統購統銷制度的實施、發展與終結
生產組織制度變革:從互助合作到高級社
糧食"衛星"與"烏托邦"
:天災還是人禍
無奈的調整:"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制度的確立
大寨:一個被全國學習的農業榜樣
農業資本流出及其估計
技術進步與農業生產率變動
第5章 改革前的工商經濟:從改造到計劃管理
新政權對私營工商經濟的認識
改造的制度選擇:從四馬分肥到定息
……
第6章 推動的十年:1966-1976年
第7章 改革前傳統體制內的制度變遷
第8章 體制轉軌:1979年后制度的持續變遷
第9章 改革后的農業:從飛速發展到"三農"迷局
第10章 改革后的工業化發與工業結構高速
中國經濟史新論:下
中國經濟史新論:上
第1章 中國經濟增長總論:1949~2009
60年經濟增長:驚人的業績
與近代經濟增長相比,中國1949年以來60年的經濟增長是在主權完整、獨立自主和社會穩定的背景下發生的。這60年的經濟增長以內生變量為主要推動力,外生變量(如美國的威脅、對外開放等)雖然也有重要的影響,但顯然是處于次要的位置。
60年的經濟增長是伴隨著中國社會一系列重大轉變而同步進行的。這些重大轉變是: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轉變,由基本閉關到開放的對外經濟戰略轉變,由以階級斗爭為中心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中心轉變等。60年的經濟增長并非線性般地似直線上升,而是有起伏曲折。但不論從哪個指標、哪個角度來看,60年間的中國經濟都是不斷增長的。60年的經濟增長,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根據統計資料,這60年經濟增長的驚人業績主要表現在:
及時,就GDP而言,不論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都有巨大的增長,明顯經歷了一個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歷史漸變,由曾經的經濟"小國"逐漸成長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大國。
……
正在看!
很期待的書,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讀書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物流快,正版書
非常滿意,很喜歡
好
不錯
不錯!
還不錯,發貨速度挺快
好,非常不錯!!!!!!!
速度超快
看一下在說
書的品質很好
不錯很滿意
當當的售后和服務態度還是很不錯的
學習經濟史的入門書籍,很不錯,理論結合歷史!
該書將經濟史和試論有效結合,給讀者一種全新的理解經濟史的思維和理念。建議先閱讀制度經濟學后,再學習該書,效果會更好。
還沒來得及看,BOSS指定的,據說不錯!比起備考的薄薄一小本就綜合了中國從古到今的經濟史,這本書僅是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就這么詳,應該說是經濟史中不錯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