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抗癌藥物設計與發現為主線,從基本原理、方法學、臨床研究中的藥物、新化合物和臨床抗癌藥物應用現狀等幾個部分系統地闡述了當代癌癥治療藥物發現的綜合靶標、技術與模型、快速循證醫學原則與臨床試驗設計的審批,代表性地描述了方法學中所涉及的具體實例和發現的新藥,前瞻性地指出在臨床上抗癌藥物應用過程中無論是常規化療藥物還是目前研究較多的分子靶向藥物均存在產生耐藥性的問題。本書不僅在思路上給讀者以啟發,而且在基本原理、成藥性靶點方面進行了詳盡地闡述,尤其在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與藥代動力學優化的思路與新技術方法方面給讀者以指導,力求使讀者而深入地理解目前抗癌新藥從設計、發現到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評價所涉及的新理論、新靶點、新技術和研究中的新藥。 本書適合于藥學專業和有機化學專業、生物制藥專業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情報人員,癌癥相關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人員閱讀。
這是一部21世紀腫瘤藥物發現的重要參考書,分為五個部分:基本原理、方法學、臨床用藥、新藥和臨床腫瘤藥物現狀。涵蓋了從靶標識別和確證、先導物發現和優化,到藥理學評價、臨床試驗和注冊整個過程,便于讀者對腫瘤藥物設計與發現這一領域有整體的了解,對關鍵問題和涉及的復雜性有更好的理解。
本書針對特異性腫瘤藥物,如靶性藥物闡述了幾種策略。由于腫瘤患者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性,因此個性化治療開始得到重視。提高全基因組測序的實用性并降低其成本非常重要,這能夠使個性化治療得以開展。基于腫瘤發生過程中DNA修復缺陷,通過開發基于“致死合成”理念的特定DNA修復抑制劑,腫瘤選擇性治療將成為可能。某些情況下,可以用抗體將非特異性藥物用于靶向治療腫瘤,另外,利用中間代謝能量通路中的特異性突變也是可行的。
盛春泉,1978年生,藥物化學博士,現任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副院長,國家重點學科藥物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計算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藥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入選國家“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科技部“863青年科學家”、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等11項省部級以上高層次人才計劃。研究方向為化學治療新藥發現和開發,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863項目等10余項基金課題,研發化藥1.1類抗真菌創新藥物艾迪康唑完成III期臨床。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排名第5)、中國藥學會施維雅青年藥物化學家獎、明治乳業生命科學獎、全國 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上海市 博士學位論文等10余項獎勵。
及時篇 基本原理與方法學 001
第1章 現代抗癌藥物發現:整合靶標、技術和治療手段的個性化藥物 003
1.1 引言:變化的時代 003
1.2 成功和局限 003
1.2.1 細胞毒性藥物 003
1.2.2 新型分子抗癌藥物 004
1.3 分子靶向治療面臨的挑戰 009
1.4 面對腫瘤藥物發現和發展的挑戰 011
1.5 綜合的小分子藥物發現和發展 014
1.6 新的分子靶點:可以成藥的癌癥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 015
1.7 從藥物靶點到候選藥物開發 020
1.7.1 藥物發現方法總述 020
1.7.2 命中化合物和先導化合物的產生 022
1.7.3 先導化合物性質分析和多參數優化 025
1.8 分子靶向癌癥治療的案例分析 028
1.8.1 伊馬替尼和達沙替尼 028
1.8.2 索拉非尼 028
1.8.3 維羅非尼 028
1.8.4 HSP90抑制劑17-AAG和NVP-AUY922 029
1.8.5 ABT-737和Navitoclax 029
1.9 生物標志、藥理學逐位追蹤和臨床研發 031
1.10 結論和展望:朝著個性化的分子抗癌藥物發展 033
1.11 信息公開 036
參考文獻 036
第2章 藥物基因組學和個體化用藥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 049
2.1 簡介 049
2.2 人體對藥物反應多樣性的分子基因組學基礎 049
2.2.1 種系多態性 049
2.2.2 體細胞突變 051
2.3 遺傳藥理學發現、確認和應用的方法學研究 051
2.3.1 候選基因相關研究 051
2.3.2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s)和深度測序 052
2.3.3 遺傳藥理學檢測的臨床應用 052
2.3.4 伴隨式診斷的發展 053
2.4 治療響應中重要的臨床遺傳藥理學標志 054
2.4.1 治療響應中臨床上重要的種系標志 054
2.4.2 臨床上治療響應重要的體細胞標志物 060
2.5 結論 068
參考文獻 068
第3章 天然產物化學和抗腫瘤藥物發現 083
3.1 引言 083
3.2 抗腫瘤天然產物及其藥物 084
3.2.1 依西美坦 084
3.2.2 氟維司群 085
3.2.3 黃酮類化合物 086
3.2.4 貝沙羅汀 087
3.2.5 埃博霉素 088
3.2.6 美登素 090
3.2.7 格爾德霉素 091
3.2.8 UCN-01 092
3.2.9 喜樹堿 092
3.2.10 靈菌紅素 094
3.2.11 氮雜胞苷 095
3.2.12 FK-228 096
3.2.13 Hemiasterlin 099
3.2.14 軟海綿素 100
3.2.15 曲貝替定 101
3.3 展望 102
參考文獻 103
第4章 結構生物學和抗腫瘤藥物設計 110
4.1 引言 110
4.2 結構生物學方法 111
4.2.1 蛋白質表達和純化 111
4.2.2 結晶和數據采集 112
4.2.3 結構測定 113
4.2.4 小角X射線散射 113
4.2.5 核磁共振 114
4.3 結構生物學和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 114
4.4 運用X射線晶體學進行片段篩選 116
4.5 案例—蛋白激酶B抑制劑:從苗頭片段到臨床候選藥物 117
4.5.1 引言 117
4.5.2 生物學及其原理 117
4.5.3 苗頭化合物的確證 118
4.5.4 實例1:化合物1到臨床候選藥AT13148的優化 119
4.5.5 實例2:化合物2到候選化合物AZD5363的優化 122
4.6 結論 125
參考文獻 125
第二篇 實驗室與臨床上用的藥物 129
第5章 替莫唑胺:從細胞毒素到分子靶向藥物 131
5.1 引言 131
5.2 咪唑四嗪和米托唑胺 132
5.3 從米托唑胺到替莫唑胺 134
5.4 替莫唑胺的化學合成 136
5.5 替莫唑胺早期臨床試驗 137
5.6 替莫唑胺的作用模式 138
5.6.1 化學激活 138
5.6.2 替莫唑胺與DNA的相互作用及修復過程 140
5.7 MGMT基因表觀遺傳學的沉默 142
5.8 新型替莫唑胺類似物 142
5.9 總結:替莫唑胺,靶點,分子靶點,確證的靶點 144
參考文獻 145
第6章 替莫唑胺:發明專利及風險 148
6.1 引言 148
6.2 美國專利5260291(1993)的歷史 149
6.3 癌癥研究科技有限公司等(原告)vs 巴爾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等(被告) 151
6.4 裁決 154
6.5 上訴 155
6.6 結論 156
6.7 致謝 156
參考文獻 157
第7章 新一代治療癌癥的細胞靶向藥物 158
7.1 引言 158
7.2 vintafolide(MK-8109或EC145):新型的靶向葉酸的長春花生物堿 160
7.3 F14512:精胺偶聯的表鬼臼毒素 164
7.4 總結 167
參考文獻 168
第8章 DNA修復作為治療靶點 172
8.1 簡介 172
8.1.1 靶向DNA的癌癥治療 172
8.1.2 DNA修復對腫瘤的作用 173
8.1.3 抑制DNA修復治療腫瘤 173
8.2 O 6-烷基鳥嘌呤DNA烷基轉移酶 173
8.2.1 DNA烷化劑的研究進展和作用機制 173
8.2.2 O6-烷基鳥嘌呤DNA烷基轉移酶在DNA修復和烷化劑耐藥中的作用 174
8.2.3 AGT抑制劑的研究進展:臨床前數據 175
8.2.4 AGT抑制劑的臨床試驗 176
8.3 堿基切除修復和單鏈斷裂修復 176
8.3.1 PARP在DNA修復中的作用 177
8.3.2 PARP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178
8.3.3 PARP抑制劑的放化療增敏研究 179
8.3.4 PARP抑制劑的臨床試驗 182
8.3.5 APE-1在BER和SSBR中的作用 183
8.3.6 APE-1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184
8.4 錯配修復 184
8.5 雙鏈斷裂修復:非同源末端連接 185
8.5.1 DNA-PK在DNA DSB修復中的作用 186
8.5.2 DNA-PK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187
8.6 雙鏈斷裂修復:同源重組修復 188
8.6.1 HRR抑制劑的研究進展 190
8.7 腫瘤治療的合成致死 193
8.7.1 “合成致死”概念 193
8.7.2 PARP和HRR的合成致死 194
8.7.3 PARP抑制劑合成致死的臨床應用 196
8.7.4 合成致死的其他案例 196
8.8 結論 197
參考文獻 197
第9章 利用分子伴侶進行抗癌藥物的開發:HSP90抑制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215
9.1 引言 215
9.2 HSP90的生物學功能 216
9.3 HSP90和腫瘤 217
9.4 HSP90抑制劑的發現與發展:從化學探針到藥物 218
9.5 結合至N-末端ATP結合口袋的HSP90抑制劑 222
9.5.1 苯醌安莎類抗生素 222
9.5.2 間苯二酚類HSP90抑制劑 225
9.5.3 嘌呤和嘌呤類HSP90抑制劑 228
9.5.4 其他N-末端HSP90抑制劑 229
9.6 結合至其他位點的HSP90抑制劑 233
9.6.1 香豆素抗生素HSP90抑制劑 233
9.6.2 其他HSP90抑制劑 234
9.7 未來的潛在靶點 234
9.8 總結與展望 236
9.9 利益沖突 238
參考文獻 238
第10章 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 249
10.1 簡介:腫瘤血管生成的過程 249
10.2 “血管網絡”信號的復雜性 250
10.2.1 血管生成因子 250
10.2.2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253
10.2.3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254
10.2.4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254
10.2.5 表皮生長因子 254
10.2.6 肝細胞生長因子 254
10.2.7 血管生成素和Tie受體 255
10.2.8 Delta及Jagged配體與Notch信號 256
10.2.9 缺氧誘導因子 257
10.2.10 受體酪氨酸激酶信號 257
10.2.11 內皮代謝 258
10.2.12 腫瘤相關基質 258
10.2.13 炎癥與免疫系統 259
10.2.14 “血管網” 260
10.3 抗血管生成策略 261
10.3.1 傳統療法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262
10.3.2 抗血管生成藥 263
10.3.3 阿柏西普 265
10.3.4 VEGF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265
10.3.5 EGFR單克隆抗體 266
10.3.6 PI3K信號通路的抑制 266
10.3.7 伴侶和氧化還原勢控制 267
10.3.8 內源性抗血管生成蛋白 267
10.3.9 抗血管增生療法觀:腫瘤脈管系統正常化 267
10.4 抵抗力:抗血管生成療法的關鍵 269
10.4.1 抗血管生成療法所誘導的缺氧 269
10.4.2 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上調療法 270
10.4.3 腫瘤特征與突變 271
10.4.4 微環境 271
10.4.5 腫瘤血管內皮標志物生物學 271
10.4.6 上皮細胞間質轉型 272
10.4.7 周細胞 272
10.5 抗血管生成策略中的臨床和生物標志物 273
10.5.1 血管生成的臨床病理 273
10.5.2 血漿標記物 274
10.5.3 VEGFR受體和單核苷酸多態性 274
10.5.4 EPC試驗 274
10.5.5 成像 275
10.5.6 高血壓 276
10.6 總結 277
參考文獻 278
第11章 前列腺癌治療藥——CYP17抑制劑的復興 291
11.1 前列腺癌:流行病學、診斷與目前的治療方法 291
11.2 雄性激素和激素治療 293
11.2.1 雄激素與雄激素受體結合 293
11.2.2 雄激素刺激的靶點 294
11.3 使用激素療法治療 295
11.3.1 雌激素和孕激素 295
11.3.2 睪丸切除術 295
11.3.3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激動劑和拮抗劑) 295
11.3.4 AR拮抗劑(雄激素拮抗劑) 295
11.4 CYP17抑制劑—治療前列腺癌的期望方法 297
11.4.1 CYP17在雄激素生物合成的核心作用 297
11.4.2 CYP17:生物化學和晶體結構 297
11.5 甾體類CYP17抑制劑 300
11.5.1 假底物 300
11.5.2 滅活的機制 300
11.5.3 配體與血紅素鐵的配位 301
11.5.4 甾體骨架的優化 308
11.6 非甾體類CYP17抑制劑 308
11.6.1 酮康唑 308
11.6.2 Orteronel(TAK700) 309
11.6.3 VT-464 310
11.6.4 雜環甲基取代的咔唑、芴和二苯并呋喃 311
11.6.5 咪唑基或吡啶甲基取代的多氯聯苯 312
11.6.6 不飽和萘 313
11.6.7 分支型雙芳基取代的雜環化合物 313
11.6.8 其他 314
11.7 后阿比特龍時代的CYP17抑制劑 315
11.7.1 選擇性C17,20-裂解酶抑制劑 315
11.7.2 CYP17的雙重抑制劑:C17,20-裂解酶和CYP11B1 315
11.7.3 CYP17的雙重抑制劑:C17,20-裂解酶和CYP11B2 315
11.8 復興之路:總結與結論 316
參考文獻 316
第12章 腫瘤中的細胞凋亡:機制、調控異常和治療靶標 327
12.1 細胞凋亡的機制 327
12.1.1 外源性死亡受體(DR)凋亡通路 328
12.1.2 內源性線粒體凋亡通路 329
12.1.3 腫瘤抑制因子p53誘導的細胞凋亡 330
12.2 細胞凋亡的缺失和抗腫瘤藥物的耐藥性 331
12.2.1 無法識別DNA損傷 332
12.2.2 促凋亡蛋白或受體的功能喪失 332
12.2.3 存活通路上調 334
12.2.4 促凋亡蛋白水平的降低 335
12.3 細胞凋亡中的治療靶標 335
12.3.1 直接刺激細胞凋亡通路 336
12.3.2 提高細胞內應激 336
12.3.3 下調抗凋亡蛋白 338
12.3.4 促凋亡蛋白在細胞內表達或者激活的增加 342
12.3.5 靶向突變的p53 344
12.3.6 靶向野生型p53 345
12.4 結論 347
參考文獻 348
第13章 靶向MDM2-p53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新型抗腫瘤藥物的設計、發現和開發 360
13.1 p53和腫瘤 361
13.1.1 MDM2、MDMX和p53調控 362
13.2 MDM2-p53相互作用 364
13.2.1 MDM2的結構生物學 364
13.3 MDM2-p53抑制劑 366
13.3.1 多肽抑制劑 366
13.3.2 多肽模擬物抑制劑 &nb
非常好的一本書!印刷、紙張都非常好!
這個給滿分,今年剛出版的,雖然經過兩次送貨,不過當當的服務還是過得去
Satisfied
翻譯的超爛………很多都是機翻的,壓根不通順,語義都不連貫,簡直沒法看………好好的書翻成這樣,暴殄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