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祖先來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樹上老鸛窩。
這是一部講述明朝初年洪洞大移民的歷史小說。小說以"為什么要移民、怎樣移民、移民以后怎樣"為線索,解讀"根祖文化"的深刻涵義。一曲《大槐樹》唱出了華夏子孫的根祖情,傳頌全球華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動人故事。
《大槐樹》取材于明初年間,山西洪洞移民遷往神州各地的一段史實,再現了天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美好傳統,重新解讀了根祖文化。從山西遷出的移民現在遍布全球,大槐樹成了他們魂牽夢縈的故土的象征。
小說重點塑造了林屹這個剛正不阿,智勇雙全的移民官形象,通過他和貪官污吏的一次次較量,頌揚了人間正氣,心以及移民們堅忍不拔,開拓新生的頑強精神。
蕭揚,專業作家、編劇,1950年4月生于北京,山西太原人。創作小說、影視作品十余部。
引子
及時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歷史的回音
后記
大明洪武八年,一個大雨如注的夜晚。山東齊河縣河神廟外,高坡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警衛森嚴。忽然一騎馬冒雨從遠處急奔而至,只是還沒到廟前,那馬已經累乏倒地,馬上的人剛要踉蹌站起,衛兵已經把他圍住厲聲喝問:"什么人?""煩請通稟,參將余揚求見。"他話音剛落,成國公大將軍馬榮的貼身年輕家將馬成,已經聞聲從里面迎了出來:"余將軍可算來了,公爺正等著你呢。"余揚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與泥水,急忙應著往里走。馬成一把拉住他,壓低聲音道:"小心點……"余揚一愣,連忙低聲問出了什么事。馬成道:"皇上命移民搶筑河堤,你誤了期限,這是死罪。"余揚嘆了一口氣,趕緊加快腳步往里走。
大殿里燈火通明,成國公大將軍馬榮正滿臉怒容地居中端坐著。此人為當今馬皇后的兄長,五十余歲,劍眉鳳目,長髯飄垂,氣度頗為威嚴。在他前面幾步遠的地方,山東布政使衙門的左參政正低頭跪著。"推出去,斬!"馬榮指著他厲聲喝道。立時幾個親兵一擁而上扭住了左參政。左參政嚇得大叫起來:"大將軍容稟啊。"
馬榮一拍桌案:"送糧的期限已過了十日,你還有什么話可說?"左參政哀告道:"大將軍,黃河決口,連濟南城都淹了,水深五六尺,下官實在是有心無力呀!"馬榮冷笑,聲:"好一個有心無力。你們山東不送糧來,讓老子十萬移民、一萬軍兵吃什么?拖出去斬了!"
親兵們抓住左參政就往外拖,"大將軍饒命。有糧食、有糧食……"左參政奮力掙開親兵,趴倒在地連連叩首道:"回大將軍,布政使丁大人在十幾天前就命人去德州、濱州緊急調糧,不出兩三日,糧食定能運到。"馬榮聞言"哼"了一聲道:"也罷,先留你這條小命。三日內如果糧食不到,定斬不赦。"
左參政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哆哆嗦嗦地趕緊起身退出。他剛退下,這邊余揚也已經快步進來,跪倒在地,連稱死罪。面沉似水的馬榮喝問:"十萬移民現在何處?"余揚頭也不敢抬,回稟道:"末將已將他們安置在齊河和禹城。"馬榮厲聲道:"你晚到了八天,知罪嗎?你雖是我的愛將,但法不容情……"
兩旁知曉馬榮脾氣的一干隨從武將,見狀紛紛替余揚求起情來。不料余揚卻頭一抬啞著嗓子道:"回稟大將軍,末將知罪,甘愿伏法。"
馬榮聽了,正有些詫異,卻見余揚面帶愧色地解釋:"末將監管不力,不僅耽誤了行期,而且移民剛到山東,就有一萬余人趁雨夜四散逃亡……"馬榮大驚,急忙追問移民的下落。余揚低聲道:"末將率部眾追捕了幾天,追回九千多人。"馬榮剛要發作,一旁的馬成連忙開口幫余揚說話:"大將軍,你也知道,缺糧少錢地押解移民可是件棘手事,移民暴亂逃亡,罪也不在余將軍,余將軍已經算是盡職盡責了。"
馬榮嘆了一口氣,面色有所緩和:"死罪可免,活罪難饒。責打二十軍棍。"余揚趕緊叩謝,繼而稟道:"此次煽動逃亡的為首者都被擒獲,請大將軍裁處。"馬榮目光冰冷地看著眾人,斬釘截鐵道:"此次移民是奉皇命,逃跑就是抗旨。傳我命令,為首者當眾斬首,再有敢逃亡者,全家死罪!"
此時南京丞相府內,右丞相張智正和幾位官員議論最近的黃、淮水患。戶部尚書憂心忡忡道:"大水還在漲,山東、蘇北的鹽場都被淹了,損失慘重。"工部侍郎問:"皇E近幾年連連降旨,命河南、山東修筑河堤,他們為何不修?"戶部尚書嘆了口氣:"山東、河南也有難處,戰亂多年,加上瘟疫和洪災,這兩省人口稀少,能征調多少人修堤呢?黃河河堤自元朝就多處被毀,沒有數十萬河工是難以修復的。"說到這兒,眾官都無語了。年逾四十、容貌清瘦的張智臉色凝重,一時也沒有出聲。
忽然聽到腳步聲,眾人抬頭,只見幾個穿著便服的人走了進來,仔細一看卻是皇帝朱元璋及幾名侍衛,張智趕緊帶著眾官跪倒迎接。朱元璋雖著便服,卻依然有種君臨天下、不威自怒的氣度。他擺手退下眾人,只留下張智問話。
朱元璋擔憂濟南的形勢,打算親自前去巡視。一聽這話,張智趕忙勸阻:"使不得。濟南已成澤國,水勢還在猛漲。皇上身系天下萬民,絕不可身涉險地。臣已命江南各省緊急調糧賑災,應無大礙。"朱元璋聞言仍舊沉吟不語。眼見朱元璋還是放心不下·張智繼續勸慰:"皇上不必太過憂慮,不過……"他話頭一轉,趁機諫道:"以臣之見,大水退后,務必搶修黃河堤防,再也不能任黃河肆意泛濫了。"
朱元璋兩眼看天,半響道:"搶修黃河堤防固然是大事,但移民才是當務之急,無民力無法固堤。今年務必再從山西移民二十萬到山東、河南等地,搶筑黃、淮大堤,一定要確保幾年內不再決堤。"張智一愣,低聲道:"皇卜深謀遠慮,不過……"朱元璋聽出他說話不痛快,坐了下來道:"有話直奏不妨。"張智遲疑片刻道:"皇上明察秋毫,臣不敢欺瞞皇上。但臣聽說,山兩人對移民之事民怨沸騰。"朱元璋臉色立刻冷了下來,森嚴道:"想移的要移,不想移的也要移。這事由不得他們。"
張智自然知道不能違拗上意,但身為右丞相,有些話又不能不說,想了想還是開口了:"自洪武初年起,朝廷已從山西小規模移民幾次,先是把外省人遷出山西,又在府內、豐鎮等處辦軍屯。但這次移民規模浩繁,山西民怨極大,官員、鄉紳、百姓的上書如雪片一樣。如果今年再移民二十萬,臣只怕激起民變……"
朱元璋聽到這里,心里甚是不快,打斷他道:"你掌管戶部,朕問你,全國耕地有多少?"張智答道:"兩千萬頃。"朱元璋又問:"良田荒蕪多少?"張智答道:"五百五十萬頃。""稅收多少?支出多少?""稅收一千二百萬石。支多收少,年年虧空一百余萬石,已累計虧空八百余萬石。"朱元璋嘆息道:"照此下去,只怕不用敵國攻打,大明將自行滅亡了。"一聽到這里,張智心頭大震,不由得跪了下來。
"朕并非危言聳聽,實在是情勢如此。宋元以來,中原幾經大戰,人口稀少。加之黃河頻決,水旱交替,連年饑荒,中原各省多無人之地。濟南、洛陽、徐州等幾十個府州奏報,近城之地多荒蕪。泰安、兗州、曹州、濮陽等州府奏報,合府人口不足一萬。去年大水過后,河南、山東幾省居然有兩萬具尸體無人掩埋……所以移民實為當務之急,刻不容緩。"說到后來,朱元璋的語氣越發急切起來。
但張智仍遲疑道:"臣也力主移民,惟有移民,才能增加耕地,增加人口和稅收。只是……""只是什么?移民是國之要策,豈能由著百姓。"朱元璋厲聲道。張智看看他,壯著膽子道:"中原是要靠移民開墾荒地,增加生產。但目前移民民怨極大,若政策再失當就會失民心,而民心絕不可失,失人心者必失天下。"
一聽這話,朱元璋不由得勃然大怒,猛一拍桌案站了起來。張智卻鎮定地看著他,繼續道:"皇上,臣還有話要說。"朱元璋見他如此倔強,反而倒笑了起來:"朕就知道你張智是直性子,說吧。"張智長吸一口氣,鼓足勇氣道:"移民之事,事關重大。但成國公馬榮和移民欽差蘇佩文的移民之策,頗不得人心,如此下去,臣只怕……"朱元璋聽著便不耐煩起來,打斷他道:"此事不必再議,朕意已決。今年內,務必再從山西移民二十萬!移民之事絕不可再拖延。你即刻擬旨,命馬榮交割,速回平陽辦理移民。"張智原本還想說些什么,但最終還是忍住了。
P2-4
……
2
書不錯,還行,就是發貨不方便
有祖先嗎
。。。。。。。。。。。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1萬個贊
《大槐樹》取材于明初年間,山西洪洞移民遷往神州各地的一段史實,再現了天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美好傳統,
好,很好,雜志之家買書最好,各方面都沒說的,精美,快速。。。。
很好
好
開卷有益,是我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