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1938年4月生,廣東東莞人。1965年華南工學院建筑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首屆中國"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教授,博士生導師?,F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兼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政協常委。
創立"兩觀三性"的建筑設計理念,探索出產、學、研三結合的發展模式,他所帶領的建筑創作團隊,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東教學組團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一大批有重大影響的建筑。
主持和負責設計兩百多個項目,獲國家金、銀、銅獎以及一、二等獎31項;2004年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在中國建筑學會建國60周年建筑創作大獎評選中,以13項作品獲獎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獲獎最多的建筑師,并榮獲全國"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
出版《當代中國建筑師——何鏡堂》、《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等多部專著,在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上發表80多篇學術論文。他培養的近百名博士后、博士、碩士,正成為各所在地建筑設計的骨干力量。
本書主要介紹了何鏡堂的成長歷程、求學生涯、建筑理念及其建筑作品。
承載著"百年中國夢"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建筑設計無疑被賦予了重大的歷史意義。用中國建筑學會理事長宋春華的話說:"世博會也是世界建筑博覽會,某種意義上,我們將國家館建筑視作中國推出的`件展品`。"它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國魅力,展現中國人的智慧和氣度的重要標志性建筑。
設計實施這"件展品"的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院長何鏡堂教授和他所帶領的團隊。
本書以傳記的形式記錄了建筑大師何鏡堂的人生經歷、創作理念、教育思想及其建筑作品,展示了何院士豐富的建筑人生和為世人留下的經典建筑。
引子
青蔥歲月
大學時代
名師高徒
一代建筑宗師夏昌世
求知若渴
""年月
回鄉路迢
初戰告捷
漸露鋒芒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五邑大學教學主樓
廣西桂林博物館
大都會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
鴉片戰爭海戰館
情系桑梓
東莞市西城樓文化中心
東莞市民廣場
東莞莞城可園歷史片區城市改造
"校園建筑設計掌門人"
以現代教育理念指導校園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江南大學
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規劃
廣州大學城·華南理工大學新校區
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新校區
華南師范大學南海學院
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
南京審計學院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令心靈震撼的建筑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理念·表達
甲方·乙方
一個項目三個大師
建筑的力量
全人類共通的意義密碼
專家如是說
扛鼎之作——東方之冠
世界的盛會中國的機遇
百年世博夢
中國的"及時件展品"
問鼎——"中國器"
橫空出世——"東方之冠"
合·和
"這件紅衣服不好穿"
"一看,中國的"
"我們要用現代建筑語言來交流"
生長·展望
何鏡堂的2008
記憶·希望
繼續這發現之旅
"世紀之窗"——天津博物館新館
"石破天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傳統文脈現代品相——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贏在團隊
生活值得期待
忙碌而優雅地活著
和美人家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建筑之中有真趣
我愛學生學生愛我
成功=勤奮+才能+機遇+人品
勤奮敬業,善于學習
兼收并蓄,勇于創新
敏于行動,敢于競爭
理性務實,追求
以人為本,凝聚合力
管理自我,張弛有道
篤定目標,設計人生
建筑之思——"兩觀三性"
"兩觀"
"三性",
教育之道——授之以漁
學建筑先學做人
從無所適從到有所適從
培養建筑師的綜合思維能力
鼓勵創新與自我否定
通過實戰工程去提高
快捷方式:三到位
關心學生的成長
身兼"三員",修煉師能
治院方略——啟動飛輪
搭建平臺指引方向
產學研合體:三贏之道
人才培養:重中之重
"做一百個普通的設計,不如做一個精品"
走向"嶺南學派"
嶺南文化性格及建筑特色
嶺南建筑思想溯源
挾嶺南建筑思想走向全國
"是嶺南的,更是中國的"
結語
附錄
印象
對話
參考文獻
后記
回到華工,何鏡堂夫婦首先遭遇的是如何安頓的問題。陳院長曾告訴他們不用為住房發愁,學校答應給設計院4套新住房,可是現在總務處將這整棟住宅樓改作培訓之用,不再分配了。何鏡堂一家無處棲身,只好暫住招待所。過去的老師們很關心他們一家,不時去察看校園里有無空房再報告給他們,可是何鏡堂夫婦看過之后,不是破敗得無法住人,就是還有人居住。招待所不是久留之處,他們不斷收到逐客令,女兒何苦被蚊蟲叮咬,加上抓撓,胳膊、腿上滿是新疤舊痕,她委屈地向北京的大舅哭訴:"廣州的蚊子欺負我是外來的,我做夢都想回北京。"
后來設計院領導說服兩個年輕同志,把他們的午間休息房讓給何鏡堂一家。這房位于一幢筒子樓的四樓,何鏡堂夫婦過去一看,原來跟那房子還頗有淵源。這房是1958年時期建筑系老師同學自己蓋的一棟磚拱樓,他們當年還砌過磚呢。那個頭腦發熱的年代建的集體宿舍,質量可想而知。14平方米的局促空間里面,尚有四分之一空間堆放著前屋主的雜物。這且不論,關鍵這房在7k房隔壁,廁所對面,南風從廁所吹來,正好灌進他們的小屋。搞建筑的他們很清楚,在廣州潮濕的春季和溽熱的夏季,住在這種環境里將是怎么樣的狀況。可是何鏡堂夫婦還是很滿足,回來一個多月,他們終于有了立足之地,可以開火做飯了。
就在這住房懸而未決、一切尚在適應之中的一個月內,他們完成了建筑生涯中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工程——深圳科學館。
回母校第三天,陳開慶院長告訴何鏡堂,深圳科學館要重新舉行設計競賽,邀請華工院參加,時間只剩三個星期了,你們想不想參加投標競賽?何鏡堂聽到這個消息,及時個念頭就是:機會來了!他果斷地對院長說:"我們參加!"他一刻也不想耽誤,當即騎著自行車趕去五山街,找到正在街頭買安家用品的妻子,把這個消息告訴她。兩人很默契,決定一起全身心投入這項工作。
何鏡堂夫婦坐長途大巴,半天顛簸,到了現場察看地形,并了解了這項工程的來龍去脈。深圳科學館和博物館、體育館、新聞中心等是深圳八大重點文化設施之一,是深圳對外活動的窗口。市里對其寄望甚高,羅市長說:"要讓人看后一輩子忘不了。"半年前,籌委會將這些項目分發到各大建筑設計院,科學館被分配給某部設計院。半年后,主管部門決定重新招標,華工建筑設計院也在被邀請單位之列。
科學館位于深圳市中心地帶,東南角是深南大道與上步路的交匯點,東面隔上步路與市府大樓及荔枝園相望。人們由深南大道從東向西行望科學館,視野開闊,基地西、北、南將是高層建筑群,用地緊張而狹長,南北120米(包括南邊土丘上的荔枝叢),東西寬只有75米,朝東入口,面向市府大樓。
科學館作為特區科技活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中心,根據設計要求,全館以會議、學術報告、展覽、培訓為主,主要內容包括:進行學術交流的500座科學會堂、85座高級國際圓形會議廳、200座的學術報告廳和70~220平方米的各種形式會議室13間;舉辦各種科技展覽和宣教活動的展覽廳室共1600平方米:培訓各類人才,開展科普活動的階梯教室、普通教室和制作室多間;中外文圖書資料閱覽廳:以及為上述功能配套的輔助用房和管理用房。
搜集相關資料后,何鏡堂夫婦開始了他們的設計構思。在招待所里,除了生活必需品,別的行李都沒有開包,何鏡堂和李綺霞就開始了他們的"會戰"。
他們綜合環境特征和對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抓住廳堂建筑這個主題,對各種體形進行了比較和選擇,認為主體采用正八角形的平面較為有利:
八角形無論從哪個方向都能獲得較大的面寬,因而有較好的視覺和體量,對沿主干道及市府荔枝園的動向視覺效果。在周圍高層建筑群中,比較容易取得體形上的突破而賦予個性。
八角形的平面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扇形平面組合對以會議組群(包括展覽、閱覽等)的廳堂建筑比較有利,對會堂、學術報告廳有較好的水平視角和視距,在同樣視距條件下,較其他類型能安排更多的有效座位,且聲能分布較均勻。八角形平面內可以靈活分割,形成以廣廳為中心的放射線形的人流動線,這種布局能較大限度地縮短交通路線,減少交通面積。廣廳既是交通的集散點,又是休息、接待、交流的地方,使面積得到充分的利用。扇形的會議室較之一般矩形布置靈活,座位有效率高,可以形成多種格調的室內布置,從而打破以往一般化的矩形會議室格局,為創造多樣化的會議室空間環境提供條件。
……
P20-22
學院士,此束甚佳
喜歡傳記,羨慕華工建筑學的學生~
很喜歡這本書,送貨的速度很快
圖文并茂,內容充實
這個商品不錯~
質量還好,內容不錯,本人也非常崇拜何院長
不錯,要慢慢去領會。
這是一本很精美的書,內容很吸引人,對我有很大幫助!
書是正版的,送貨快
書是正版的,送貨快!
正品書,和同學一起都在這買的,都說很好,價格優惠,物流快,到付很方便。
很不錯,謝謝店主了。
看到何大師的這本書問世了,就急切的想買一本,挺不錯的,至少對我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