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定名為《中國橋梁史綱》,旨在用較小的篇幅,集中介紹自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直至21世紀四千多年間中國橋梁從古代、近代到現代的發展史,并列出重要的人物和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工程,以描繪出中國橋梁的歷史綱要和主要骨架,希望對橋梁專業的學子和橋梁界的同仁有所啟迪和鼓舞,為中國橋梁的未來貢獻力量。
前言
及時篇 中國古代橋梁(前2070—公元1 840)
第1章 概論
1.1 追古溯源
1.2 古代橋梁的演進階段、特點及其種類
1.3 中外古代橋梁的比較與交流
第2章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
2.1 夏朝
2.2 商朝
2.3 西周
第3章 春秋、戰國、秦(前770—前206)
3.1 春秋
3.2 戰國
3.3 秦朝
第4章 西漢、東漢、三國(前206—公元280)
4.1 梁橋
4.2 索(吊)橋
4.3 浮橋
4.4 拱橋
第5章 晉、隋、唐(265—907)
5.1 晉朝
5.2 隋朝
5.3 唐朝
第6章 北宋與南宋(960—1279)
6.1 伸臂木梁橋與木粱石墩屋橋(廊橋)
6.2 石粱(板)石墩(柱)橋
6.3 浮橋
6 4 索橋
6.5 木拱橋
6.6 石拱橋
第7章 元、明、清(1279—1840)
7.1 索橋
7.2 浮橋
7.3 托木石粱橋
7.4 風雨橋
7.5 拱橋
7.6 園林橋梁
參考文獻
第二篇 中國近代橋梁 (1840—1949)
第8章 概論
第9章 鐵路橋梁
9.1 清末
9.2 民國
第10章 公路橋梁
10.1 概述
10.2 石拱橋
10.3 木橋
10.4 鋼筋混凝土橋
10.5 鋼橋
第11章 城市橋梁
11.1 概述
11.2 上海市橋梁
11.3 天津市橋梁
11.4 其他城市橋梁
參考文獻
第三篇 中國現代橋梁(1949—2007)
第12章 概論
第13章 新中國建設初期(1949—1960)
13.1 長江及時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
13.2 預應力技術的引進
13.3 拱橋和索橋的建設
13.4 城市立交橋梁建設的起步
第14章 經濟困難時期(1960—1966)
14.1 圬工拱橋的發展
14.2 雙曲拱橋的興起
14.3 鉆孔灌注樁的誕生
14.4 南京長江大橋的自主建設
14.5 現代橋梁技術的學習和引進
第15章 ""災難時期(1966—1976)
15.1 粱式橋
15.2 桁架拱橋
15.3 剛架拱橋
15.4 現代斜拉橋的試建
15.5 重慶長江大橋——較大跨度的預應力混凝土粱式橋
第16章 改革開放初期(1976—1990)
16.1 斜拉橋的推廣
16.2 連續粱橋的建設高潮
16.3 斜拉橋的第二次浪潮
16.4 國外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先進橋梁技術的引進
16.5 城市立交橋建設
16.6 中國大跨度橋梁自主建設的道路一上海南浦大橋建設
第17章 中國現代橋梁的崛起——經濟起飛時期(1990—2000)
17.1 大跨度斜拉橋的發展
17.2 現代懸索橋的興起
17.3 鋼管混凝土拱橋的異軍突起
17.4 連續剛構橋的推廣
17.5 矮塔和多塔斜拉橋的嘗試
第18章 21世紀初期的中國橋梁(2000—2007)
18.1 超大跨度斜拉橋和懸索橋的建設
18.2 超大跨度鋼拱橋的建設
18.3 跨海工程建設的起步
18.4 境外公司的參與和合作
參考文獻
第四篇 中國橋梁的未來
第19章 中國橋梁建設的成就和不足
19.1 中國橋梁建設成就的回顧
19.2 中國橋梁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9.3 中國橋梁發展的誤區
19.4 幾點建議
第20章 中國橋梁的風險控制
20.1 引言
20.2 橋梁工程設計的新理念
20.3 規范、規程、指南、標準
20 4 風險評估與保險
20.5 可持續橋梁工程和全壽命設計
第21章 中國橋梁的耐久性
21.1 引言
21.2 工地現澆混凝土的耐久性
21.3 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的耐久性
21.4 中國橋梁的全壽命檢測和養護對策
第22章 走自主創新的強國之路
22.1 引言
22.2 中國的出路在創新
22.3 創新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2.4 中國要加強自主創新
22.5 橋梁工程的自主創新
22.6 如何評價橋粱的創新成果?
22.7 走向橋梁強國之路
第23章 改革工程教育,培育創新人才
23.1 引言
23.2 中國工程教育的現狀
23.3 現代橋梁工程教育的理念
23.4 橋梁工程教育改革的幾點建議
第24章 2 1世紀中國橋梁科技的發展之路
24.1 知識經濟時代的橋梁
24.2 現代橋梁工程的未來
24.3 中國橋梁發展的戰略思考
24.4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及時篇 中國古代橋梁(前2070—公元1 840)
第1章 概論
橋粱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衣食住行中,橋梁是為人類的"行"服務的。從古到今,橋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依,息息相關,還與戰爭、宗教、戲劇、民俗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它誕生的那24小時起,就默默地為公眾服務著。
橋梁是跨河越谷的人工構造物。是架空的路,讓行人、車輛、渠道、管線等安全通過。增強橋梁的跨越能力,以克服江河湖海、深谷陡崖、斷層軟基、風雪雨及地震等險境始終是橋梁建設者不斷追求的目標。
1.1 追古溯源
中國最早的橋梁何時建造?位于何地?是什么樣子?一直是人們探求的問題。早在新石器早期(距今10000~7000年),農耕聚落就已形成。據多處考古正式挖掘發現,聚落有居住區、窯場和墓地三類遺存。居住區位于中央位置,外環以深溝,防止野獸侵擾及其他部落入侵,深溝上該有橋梁式的跨空構件。因此,從眾多的考古材料及豐碩的多方研究成果可以推斷出,橋梁應該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7000~4000年)。人類經過集群,原始村落已經形成,母系氏族進入繁榮階段,橋梁是人類到了氏族社會的一個必然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