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統CT診斷》共8章,包括消化系統CT檢查技術以及肝臟、膽道系統、胰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脾臟常見疾病和急腹癥的CT診斷及診斷進階。每種疾病均從典型病例、臨床概述、CT表現、鑒別診斷、重點提醒和知識擴展等方面進行分析講解,并配以大量圖片,力求以簡單精練的方式對常見疾病的典型CT表現及診斷要點進行歸納總結。
影像科和消化科低年資醫生
目錄
第1章 CT檢查技術 1
節 CT檢查常規 1
第二節 消化系統CT檢查方案的選擇 5
第三節 消化系統特殊CT檢查 7
第2章 肝臟 13
節 肝臟疾病CT診斷基礎 13
第二節 肝臟良性局灶性病變 19
第三節 肝臟惡性局灶性病變 38
第四節 肝臟彌漫性病變 50
第五節 肝臟疾病診斷思路及進展 59
第3章 膽道系統 63
節 膽道系統疾病CT診斷基礎 63
第二節 膽道系統炎癥 68
第三節 膽道系統結石 73
第四節 膽道腫瘤 77
第五節 膽道梗阻診斷思路及進展 85
第4章 胰腺 87
節 胰腺疾病CT診斷基礎 87
第二節 胰腺炎 93
第三節 胰腺腫瘤 99
第四節 胰腺疾病診斷思路及進展 116
第5章 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腸) 120
節 上消化道疾病CT診斷基礎 120
第二節 上消化道良性病變 124
第三節 上消化道惡性腫瘤 135
第四節 上消化道疾病診斷思路及進展 152
第6章 下消化道(小腸、結直腸) 157
節 下消化道疾病CT診斷基礎 157
第二節 下消化道炎性病變 168
第三節 下消化道良性腫瘤 181
第四節 下消化道間變性及惡性腫瘤 187
第五節 下消化道疾病診斷思路及進展 199
第7章 脾臟 203
節 脾臟疾病CT診斷基礎 203
第二節 脾臟常見疾病診斷 206
第8章 急腹癥 214
節 腹部外傷 214
第二節 腸梗阻 221
第三節 胃腸道穿孔 225
第四節 急性腸系膜缺血性病變 227
節 CT檢查常規
一、檢查前準備
(1)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前需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告知,使其明白準備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消化系統CT檢查按常規去除檢查區域高密度異物,排除CT禁忌證。
(3)非急診患者檢查前需空腹準備。
(4)胃部檢查前飲水或服用產氣粉以充盈胃腔。
(5)小腸CT或仿真結腸鏡檢查前需進行腸道準備,檢查前2~3天進食少渣或無渣飲食,檢查前一晚服用瀉藥以清潔腸道。
(6)小腸CT檢查前需分次飲用共約2000ml甘露醇溶液(2.5%)充盈全小腸。
(7)結腸仿真內鏡檢查前需經肛管注氣1000~1500ml,使全結腸充盈擴張。
(8)胃腸道仿真內鏡、胃腸道腫瘤術前分期、小腸CT等特殊檢查前10min肌內注射鹽酸山莨菪堿(0.2mg/kg體重)以獲得低張效果。
二、增強檢查對比劑使用方案
增強CT對比劑使用量按碘總量450~600mg/kg體重計算,對比劑的容量根據對比劑濃度、體重計算;注射速率根據總容量計算,一般應在30s注射完畢或以3~5ml/s的速率注射。比如65kg體重患者,對比劑濃度為350mgI/ml,按450mgI/kg用量計算,對比劑總容量為(450mgI/kg65kg)/350mgI/ml=83.6ml,對比劑注射速率為83.6ml/30s=2.8ml/s。
增強掃描期相的時間常規采用動脈晚期(35s)、門靜脈期(70s)、平衡期/實質期(100s)。也可對肝腫瘤和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加掃早期動脈期(15~20s)。肝病變有時需加掃延遲期(5~10min)。肝、胰腺、脾的病變診斷與其血供特征密切相關,應嚴格掌握掃描期相的時間及對比劑劑量、團注技術(圖1-1,圖1-2)。消化道病變檢查可以采用動脈晚期和平衡期/實質期雙期掃描。
圖1-1 肝血供示意圖
肝富血供病灶在動脈期顯示,而肝乏血供病灶在門靜脈期顯示清楚
圖1-2 胰腺血供示意圖
胰腺癌病灶在動脈晚期顯示,而肝內轉移灶在門脈期顯示清楚
三、掃描方案
一般采取仰臥位、足先進,掃描方向為頭足方向。全消化系統分布范圍較大,根據臨床要求可有針對食管、胃、小腸、結直腸或肝膽胰脾的檢查;掃描范圍可為頸胸、上腹部、全腹部。針對食管癌的CT檢查需要包含頸部和一部分上腹部,食管癌的淋巴轉移可以向上至頸部或向下至腹腔動脈周圍。當胃處于充盈狀態時,下緣較低,檢查時需注意掃描范圍;為了更好地顯示病灶可采取傾斜體位。
管球電壓一般可選擇120kV,根據個體差異、掃描的電流(mA)會有所不同,一般掃描圖像的噪聲應控制在10~12HU,仿真內鏡的噪聲可增大一些。肝、胰、脾為實質器官,CT檢查時應注意圖像噪聲不能太高,否則影響小病灶的檢出。消化系統檢查需屏氣掃描,故應采用較快的機架旋轉速率、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掃描。常規觀察的圖像層厚/層間距可設置為5mm,膽道、胰腺可采用2~3mm的層厚,用于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CT仿真內鏡(CT virtual endoscopy,CTVE)重建的圖像層厚為1mm左右。消化管病變圖像重建時需注意病灶與黏膜的關系。
第二節 消化系統CT檢查方案的選擇
一、食管
(1)觀察食管異物可以僅用平掃,涵蓋食管全程。
(2)食管腫瘤病變檢查可選用平掃,動脈晚期、平衡期掃描。
(3)食管靜脈曲張需包括上腹部(胃底、門靜脈)。
(4)食管癌術前分期檢查需要包括頸部、胸部和上腹部。
二、胃
(1)胃CTVE檢查可以平掃,如果已經明確有病變,需行增強檢查以便腫瘤分期。
(2)胃癌術前分期采用平掃,動脈晚期(全胃)、平衡期(腹部+盆腔)掃描。
(3)胃部術后檢查可以采用平掃,平衡期掃描。
三、腸道
(1)除腸梗阻和急診患者以外,腸道檢查應先行腸道清潔準備,行平掃,動脈晚期、平衡期掃描,懷疑腸系膜血管病變的需增加門脈期掃描。
(2)腸道術后檢查可以采用平掃,平衡期掃描。
四、肝
(1)肝占位病變應常規進行平掃,動脈期、門靜脈期掃描,必要時加掃延遲期。
(2)肝彌漫性病變可選擇平掃,動脈晚期、門靜脈期掃描。
五、膽道
(1)單純膽囊結石可以行平掃檢查。
(2)其他膽道病變行平掃,動脈晚期、平衡期掃描。
六、胰腺
(1)胰腺炎、胰腺外分泌腫瘤行平掃,動脈晚期、門靜脈期掃描。
(2)神經內分泌腫瘤行平掃,動脈期、門靜脈期掃描。
(3)胰腺炎隨訪可以選擇平掃,門靜脈期掃描。
七、脾
(1)脾腫瘤、外傷可選擇平掃,動脈晚期、平衡期掃描。
(2)脾梗死復查可行平掃,平衡期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