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圖書
人氣:36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是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培養高素質生物學教師的需要而編寫。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17章。教學理論專題篇,就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理論熱點、重點、難點等問題進行闡述;教學內容專...

內容簡介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是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培養高素質生物學教師的需要而編寫。全書分為上、下兩篇共17章。教學理論專題篇,就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理論熱點、重點、難點等問題進行闡述;教學內容專題篇,按生物學新課程概念、原理、探究活動、實驗、插圖、欄目等分專題進行探索。《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以研究中學生物學教師所需要的生物學新課程教學理論、知識、能力等為基本任務。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可作為高等師范院校生物學教育專業學生、生物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生物學教育碩士研究生以及在職生物學教師進修學習的教材或參考書。

編輯推薦

張祥沛、陳繼貞主編的《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論》力圖在以下方面有所創新:①結構體系新穎。構建了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相適應的高師院校生物學教學專題課程新體系,同時兼顧教學理論和教學內容兩個領域。②內容系統。教學理論專題部分,就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理論熱點、重點、難點等問題進行闡述;教學內容專題部分,按生物學新課程概念、原理、探究活動、實驗、插圖、欄目等分專題進行探索。③語言簡練規范。表述詞語、生動,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啟發性,便于學生學習閱讀。④理論與實踐并重。竭力尋求應用理論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⑤具有普適性。除主要作為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課程教材外,還可作為中學生物學教師新課程進修培訓的教材,教研機構和生物學教師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祥沛、陳繼貞、王運貴、賀建東

目錄

前言

緒論

0.1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述

0.2 學習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方法

0.3 與學習本課程有關的兩大問題

上篇 教學理論專題

第1章 生物學素質教育

1.1 素質教育概述

1.2 生物學素質教育的實施

1.3 生物科學素養的內涵及結構

1.4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能力培養

1.5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第2章 生物學新課程

2.1 課程理論概述

2.2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3 生物學新課程標準簡介

2.4 生物學新課程理念解讀

第3章 生物學教材

3.1 國外中學生物學教材比較分析

3.2 我國中學生物學教材特色探析

3.3 國內外中學生物學教材的發展趨勢

3.4 教材比較分析得到的啟示

3.5 生物學多媒體教材

第4章 生物學新課程學習理論

4.1 現代學習理論

4.2 生物學學習的影響因素

4.3 生物學新課程學習方法

4.4 生物學新課程學習策略

4.5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

第5章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方法手段

5.1 教學方法概說

5.2 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幾個理論問題

5.3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啟發式教學

5.4 現代教學手段對生物學教學的影響

5.5 計算機輔助教學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

第6章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設計

6.1 教學設計概述

6.2 新課程對教學設計的要求

6.3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基本環節

6.4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

6.5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設計案例

第7章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模式

7.1 教學模式概述

7.2 生物學新課程的基礎教學模式

7.3 生物學新課程的拓展教學模式

第8章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評價

8.1 新課程教學評價的改革方向

8.2 生物學新課程的學生評價

8.3 生物學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

第9章 生物學新課程管理與資源

9.1 生物學新課程管理

9.2 生物學課程資源

第10章 生物學教師專業發展

10.1 新課程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0.2 新課程下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

下篇 教學內容專題

第11章 生物學新課程的概念教學

11.1 概念教學的教材分析

11.2 概念教學的功能

11.3 概念教學設計

11.4 概念教學評價

11.5 概念教學示例

11.6 概念轉變理論與概念圖教學

第12章 生物學新課程的原理教學

12.1 原理教學的教材分析

12.2 原理教學設計策略

12.3 原理教學示例

第13章 生物學新課程的探究活動教學

13.1 探究活動教學的教材分析

13.2 探究活動教學的功能

13.3 探究活動教學設計

13.4 探究活動教學示例

第14章 生物學新課程的實驗教學

14.1 實驗教學的教材分析

14.2 實驗教學的功能

14.3 實驗設計

14.4 實驗教學示例

14.5 實驗教學改進與發展

第15章 生物學新課程的插圖教學

15.1 插圖教學的教材分析

15.2 插圖教學的功能

15.3 插圖教學設計

15.4 插圖教學評價

15.5 插圖教學示例

第16章 生物學新課程的欄目教學

16.1 活動型欄目的類型與作用

16.2 拓展型欄目的類型與作用

16.3 習題型欄目的類型與作用

16.4 欄目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在線預覽

緒 論

0.1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概述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是為了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選擇與新課程相關的生物學教學理論和教學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探索,總結生物學教學經驗、揭示生物學教學規律、指導生物學教學實踐。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隸屬于學科教育學的范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獨特的理論體系、較高的應用價值,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理論學科。

0.1.1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研究對象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研究對象是生物學教學活動。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生物學教學活動的發生、發展離不開外部的、本體的、自身的因素影響,各種因素在活動中會構成不同的聯系,包括:生物學教學活動與外部的社會系統和條件之間的聯系,例如生物學教學對學生發展的作用、生物學教學環境等;生物學教學活動內部各因素之間的聯系,例如生物學教學活動中的師生關系,生物學課程、生物學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各種具體教學因素自身內在的聯系,例如生物學教學內容、生物學教學組織形式、生物學教學評價等。

0.1.2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研究任務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研究是為了適應生物學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以科學的態度、理論、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生物學教學活動進行探索的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研究任務包括:認識生物學教學現象,提煉生物學教學經驗,揭示生物學教學的本質與規律,確立先進、合理的生物學教學價值觀,尋求化的生物學教學途徑與方法。針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主動適應中學生物學教學的發展,研究與中學生物學課程、教材、教學、學生及教師相關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發展生物學教學理論,解釋和說明生物學教學問題,指導生物學教學實踐,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生物學師資人才。

0.1.3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學科屬性

從學科屬性來看,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既不是純然思辨的理論學科,也不是處方式的應用學科,而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等科學理論為基礎,總結生物學新課程教學經驗,把生物學教學中的具體現象和問題系統化、科學化、理論化,形成獨立的專題理論體系,并竭力尋求應用理論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用于指導中學生物學教學工作,是一門應用性理論學科。它要探討的基本問題既包括做好生物學教學活動的行事依據,又涉及如何提高生物學新課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解決教學中一些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問題。

0.1.4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內容體系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作為一門應用性理論科學,打破過去"生物學教學論" 、"生物教育學"等課程的傳統理論體系,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和當前中學生物學教學實際,圍繞生物學教學理論和實踐中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設置教學專題,在兼顧內容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更注重與中學生物學教學實踐的聯系,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1.生物學教學理論系列專題

側重從理論層面上關注當前生物學新課程教學的相關問題。包括:從課程層面上介紹生物學素質教育、中學生物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生物學新課程的課程目標、生物學新課程的設置、生物學課程標準和教材、生物學新課程的管理與課程資源等;從教學層面上介紹生物學新課程有關的學習理論、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設計、生物學新課程教學模式、生物學新課程教學方法手段、信息技術在生物學新課程中的應用、生物學新課程教學評價等;從教師層面上介紹生物學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挑戰及新課程背景下生物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2.生物學教學內容系列專題

側重從微觀層面對生物學新課程中的各類教學內容進行教材分析、功能界定、教學設計、教學評價和案例展示等實踐解讀。包括:生物學新課程的概念教學、生物學新課程的原理教學、生物學新課程的探究活動教學、生物學新課程的實驗教學、生物學新課程的插圖教學、生物學新課程的欄目教學等內容。

0.1.5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學科意義

生物學教學論、生物教育學等學科往往強調以知識為中心,偏重課程邏輯體系,忽視學生的發展需求和生物學教學中的熱點、重點、難點問題,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所采用的專題式教學,則更注重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生物學新課程的熱點、重點、難點組織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各教學專題內容的理解和對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問題的了解;有利于學生的自主選擇和個性化學習;有利于跨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有利于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有利于提升未來生物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生物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推動生物學教學改革和發展。

0.2 學習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的方法

作為高等師范院校生物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為了能更好地勝任未來的生物學教學工作,必須深入了解生物學新課程,熟悉生物學教學內容,掌握科學的生物學教學方法。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0.2.1 理清專題概念,明確學習目的

一名合格中學生物學教師既要擁有淵博的生命科學知識和專業的技能,又要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更重要的是還要了解這些理論在具體生物學教學中的特殊規律,綜合依靠這些專業知識、理論、規律來解決生物學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因此,在學習各專題時,首先應理清專題中包含的主要概念和原理,明確該專題的學習目的,即為什么要學習本專題,如何將專題中所介紹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實踐。

0.2.2 轉換身份角色,增強使命意識

為了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學教學理論在未來生物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時,應轉換身份角色,即由大學生轉變為中學生物學教師,站在生物學教師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去分析生物學新課程教學中的各種現象,感受生物學教學中的規律,發現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探尋生物學教學的途徑與方法,以教師的身份參加教學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職業使命感。

0.2.3 強化理論學習,提升內涵修養

教學實踐證明,有理論指導和無理論指導的教學過程是大不一樣的。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對生物學教學實踐活動和教學能力的形成與發展起到普遍的具體指導作用。因此,在學習中應重視理論的學習和運用,不斷提升內涵修養,并用正確的理論解決生物學教學問題。例如,運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設計、教學評價等基本理論,分析生物學教材,確定教學重難點,正確制定出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合理設計生物學教學過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等。

0.2.4 聯系教學實際,重視自我總結

生物學新課程教學專題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脫離實踐單純研究教學理論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生物學教學的內在規律,形成教學能力的。應該用學到的教學理論、規律來解決生物學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只有注重緊密聯系生物學教學實際,通過分析教材、課堂討論、參觀生物學課堂教學、模擬教學、教學見習、教學實習等各種實踐活動形式,才能深刻理解理論,并提高理論指導生物學教學實踐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失誤的教訓,才能逐漸走向成熟,避免重復犯錯,并最終成為一名的生物學教師。

0.3 與學習本課程有關的兩大問題

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把握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對一名現代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極其必要的,有利于我們站在時代的高度,用全球的視角去審視、思考和解決教育教學問題。

0.3.1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

21 世紀是科學技術發生巨大變革、繼續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代。現代科技的發展體現出許多新特點。

1.科學技術的加速度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數量高速增長,并且科技新成果從發現、發明到實際應用的周期越來越短,開發速度不斷加快。例如,蒸汽機從發明到應用花了80 年的時間,而從發現原子核裂變到爆炸原子彈只用了6 年,紅寶石激光器從發明到應用的周期則不到1 年。隨著新技術、新產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半衰期則越來越短。據統計,10 年左右,工業新技術就有30% 被淘汰,在電子技術領域中,這一比率更大,超過了50% ;現代工程師在5 年內就有一半知識已過時,即知識的半衰期為5 年。與此同時,科技信息的增長速度更為驚人。

2.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和綜合化

現代科學技術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綜合,而且分化反成為綜合的一種表現形式。例如,隨著自然科學分支學科大量涌現,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因而就越加發現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綜合研究,同時也推動了大量邊緣學科(如生物化學、天文物理學等) 、橫斷學科(如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和綜合學科(如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等)的誕生。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緊密聯系的辯證發展,使現代科學日益結合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由于科學技術各學科之間彼此滲透和相互促進,每一學科只有在整個科學體系的相互聯系中才能得到發展,從而導致現代科學體系結構的綜合化。此外,20 世紀后期,人類社會出現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社會發展問題、經濟增長問題和環境問題,都具有高度綜合性和全球性,必須組織有關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部門進行廣泛合作,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去研究解決。當代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結合,是當今科學發展的重要特點。

3.智力資源開發的全球化

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綜合化的趨勢,使得當今智力資源的開發也日趨全球化。以往的科學研究靠的是機構的力量,一個科研機構之所以能吸引的科學家,在于它能為科學家提供獨特的科研條件,例如,先進的實驗室、充足的研究費用等。然而,這種集中力量的舊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科學技術綜合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實驗室與實驗室之間、大學與大學之間可以按項目要求實行重組,地域的概念已經逐漸淡化,而人才的地位變得愈發突出,重視人才就是重視知識的作用。一些跨國公司為了開拓世界市場,不惜巨資投入到他們認為能夠好發揮人才作用的國家或地區,開辦自己的研究機構,使當地的人才能夠人盡其用。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一個科研項目也可以進行全球性合作,全世界各地對該項目有興趣的科學家都可以參與其中,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項目在全球開展成為可能。

0.3.2 世界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國際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是教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因此,許多國家都明確提出要提高國家的教育競爭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的人才。世界教育的改革發展呈現出以下趨勢。

1.全民教育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優勢(多元智能) ;他們的身體、情感和智力上的發展和成熟都有各自的速度、節奏、方式和契機。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終目的是滿足所有人學習的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基本謀生技能,讓他們有尊嚴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識和平相處、共同進步,從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全民教育思想的產生與興起是與當代追求公平、擺脫貧困和共同發展的世界思潮分不開的,也和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共同難題分不開。

2.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師生關系的民主和平等;再次是指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教育民主化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教育理念。

3.終身學習

早在196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它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并不是一個教育體系,而是建立一個系統的的組織所根據的原則,該原則又是貫穿在這個體系的每個部分的發展過程之中,固然要重視使人適應工作和職業需要,然而,這絕不意味著人就是經濟發展的工具。近年來,人們更強調終身學習。除了人的工作和職業需要之外,終身學習還更加重視鑄造人格、發展個性,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使學習者潛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終身學習思想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方針。

4.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教育堅持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核心,遵循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處理教育自身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構建和諧的發展運行機制,使教育始終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和活力,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人才。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世界教育的發展為我國生物學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帶來了契機;與此同時,對生物學教師的職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與生物學新課程教學相關的專題內容亟待加強。

思考與討論

1.生物學新課程教學應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科技的發展?

2.相對于"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專題式教學有哪些優點和不足?

3.作為未來的中學生物學教師,你計劃如何學習本課程?

上篇 教學理論專題

第1 章 生物學素質教育

自1993 年2 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的號召以來,素質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就生物學科如何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并進行科學評價,仍需要廣大生物學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我們認為,應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涵義和意義,突出生物學科的特點,結合生物學教學的實際,才能更好地實施生物學素質教育。

1.1 素質教育概述

如何理解素質教育,至今仍存有一些分歧,對素質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但對素質教育的本質及發展,對素質教育的思想性和時代性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把握。素質教育是在克服"應試教育"傾向的實踐中自然產生的,是在教育改革深化過程中,在政策、研究與實踐的相互影響下,不斷探索而形成的。本質上,素質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價值觀,是期望達到的一種新的教育境界和教育目標。

1.1.1 素質教育的提出

素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的提出是一個逐步明確的過程。從已有的資料分析,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及時階段:對與素質教育有關的若干問題的探討。20 世紀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前半期,在世界新技術革命和世界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下,為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針對我國教育實踐的現狀,提出了要"加強雙基" 。以后認識到單純"加強雙基"的不足,進一步提出要"加強雙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隨后又認識到單純強調認知方面仍不夠,提出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些研究是新時期對素質教育的較早探索,研究者們探討的內容實際上屬于素質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

第二階段:對素質的直接探討。"素質"一詞被廣泛地運用于我國的教育領域始于1985 年。1985 年5 月19 日,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5 月27 日,《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黨的十三大報告中都提到了素質問題。與此同時,研究界關于"素質" 、"民族素質" 、"勞動者素質" 、"國民素質"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提出批評。但當時還未提出"素質教育"這個詞。進入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界開始了教育整體改革的探索,這些實驗探索為"素質教育"的提出奠定了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重庆市| 霸州市| 区。| 奉节县| 房产| 永定县| 江口县| 文登市| 成武县| 商丘市| 瑞昌市| 呈贡县| 大方县| 磐安县| 柳州市| 凌海市| 邯郸县| 桑植县| 敦化市| 越西县| 太原市| 桦川县| 施甸县| 长乐市| 青川县| 鹤山市| 新化县| 烟台市| 松溪县| 宝鸡市| 昌都县| 进贤县| 平湖市| 中江县| 江城| 平泉县| 耒阳市| 五华县| 凤冈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