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馬"是因過去祭祀天地神靈、創業祖先時,必附一匹馬的圖樣作為受祭者的坐騎以便升天而得名。后來人們便把祭畢焚化的各種神佛圖像,統稱作"紙馬"。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宗教信仰并不以一位教主主宰天下,故神靈較多,且名數不斷增添。最初以保護農業生產的自然界神靈居多,如風伯雨師、水雹之神、田祖神農等。社會不斷向科學文明發展,冶煉、造酒、制紙、雕版印刷等發明創造陸續出現,人們舉出爐火之神、造酒杜康、制紙蔡倫、醫藥孫思邈等為行業祖師,以紀念這些發明者,從而豐富了紙馬藝術的品類。在資本主義萌茅時期,社會上的工商業已相當繁榮,人們不單是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并且進一步希望發財致富、福壽雙全,所以又出現了大量財神、財公財母、招財進寶等祈福求富的各式各樣的紙馬圖像。這些圖像不僅折射出人類思想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側面,同時也可看到歷代民間藝人創造紙馬神像的技藝才能。而且紙馬中的神像有的還伴隨著口頭文學的神話傳說。
解放后,紙馬曾被視作封建社會的迷信品,禁止刷印,以致印版及成品漸漸消失。當今啟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中,將"紙馬藝術"列為重點項目,加以搶救和保護。為此,將過去收集的民俗生活中,逢年過節、喜壽佳期出現的紙馬,選出200余幅,分作祈財、迎福、歲時、喜壽、敬祖、孝行、經符、禳災、神佛九類。文字部分,除卷前專題論述外,并于每類圖前附以短文簡介,以供讀者鑒賞以及歷史、宗教、民俗、美術專家學者們參考。
本書為中國民間工藝全集之一。
該書內容除了介紹民間紙馬藝術的歷史發展、探索其文化內涵以及制作技藝和材料外,還逐圖釋名、注解來歷及年代、出處等,文圖并重,堪稱民間工藝美術叢書中"晚成"之作。
的文化遺產,本原的活態文化,地道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