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認可度的雷達系統入門教材,系統覆蓋了現代雷達的理論和技術。全書共分11章,分別討論了雷達基本原理和方程,現代雷達技術體制,動目標指示和多普勒雷達技術,跟蹤雷達技術,噪聲中的信號檢測技術,雷達信號的信息提取技術,雷達雜波特性,雷達波傳播特點等,并詳細介紹了雷達天線、雷達發射機和雷達接收機等分系統技術。
Merrill I. Skolnik博士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會士。曾擔任美國海軍研究室雷達分部負責人超過30年。
第1章 雷達簡介
1.1 基本雷達
1.2 雷達方程的簡單形式
1.3 雷達框圖
1.4 雷達頻率
1.5 雷達的應用
1.6 雷達的起源
參考文獻
習題
第2章 雷達方程
2.1 引言
2.2 噪聲中信號的檢測
2.3 接收機噪聲和信-噪比
2.4 概率密度函數
2.5 檢測和虛警概率
2.6 雷達脈沖的積累
2.7 目標雷達橫截面積
2.8 雷達橫截面積的起伏
2.9 發射機功率
2.10 脈沖重復頻率
2.11 天線參數
2.12 系統損耗
2.13 其他有關雷達方程的考慮
參考文獻
習題
第3章 MTI雷達和脈沖多普勒雷達
3.1 引言
3.2 延遲線對消器
3.3 參差脈沖重復頻率
3.4 多普勒濾波器組
3.5 數字MTI處理
3.6 運動目標檢測器
3.7 MTI性能的限制
3.8 運動平臺的MTI(AMTI)
3.9 脈沖多普勒雷達
3.10 其他的多普勒雷達
參考文獻
習題
第4章 跟蹤雷達
4.1 用雷達跟蹤
4.2 單脈沖跟蹤
4.3 圓錐掃描和順序波束轉換
4.4 跟蹤精度的限制
4.5 低角跟蹤
4.6 距離跟蹤
4.7 其他有關跟蹤雷達的專題
4.8 跟蹤雷達的比較
4.9 監視雷達自動跟蹤
參考文獻
習題
第5章 噪聲中的信號檢測
5.1 引言
5.2 匹配濾波器接收機
5.3 檢測準則
5.4 檢波器
5.5 自動檢測
5.6 積累器
5.7 恒虛警率(CFAR)接收機
5.8 雷達操作員
5.9 信號管理
參考文獻
習題
第6章 雷達信號的信息
6.1 引言
6.2 基本雷達測量
6.3 雷達測量的理論精度
6.4 模糊圖
6.5 脈沖壓縮
6.6 目標識別
參考文獻
習題
第7章 雷達雜波
7.1 雷達雜波介紹
7.2 表面雜波雷達方程
7.3 地雜波
7.4 海雜波
7.5 表面雜波的統計模型
7.6 氣象雜波
7.7 大氣回波的其他來源
7.8 雜波中目標的檢測
參考文獻
習題
第8章 雷達波的傳播
8.1 引言
8.2 平坦地面的前向散射
8.3 球形地球表面的散射
8.4 大氣折射——標準傳播
8.5 非標準傳播
8.6 繞射
8.7 大氣衰減
8.8 環境噪聲或外部噪聲
8.9 其他的傳播影響
參考文獻
習題
第9章 雷達天線
9.1 雷達天線的功能
9.2 天線參數
9.3 天線輻射方向圖和孔徑照射
9.4 反射面天線
9.5 電子掃描相控陣天線
9.6 移相器
9.7 頻率掃描陣列
9.8 相控陣的輻射器
9.9 用于相控陣的結構
9.10 機械掃描平面陣列天線
9.11 方向圖綜合
9.12 誤差對方向圖的影響
9.13 低副瓣天線
9.14 相控陣雷達的成本
9.15 關于相控陣天線的其他論題
9.16 相控陣雷達系統結論
9.17 關于天線的其他論題
參考文獻
習題
第10章 雷達發射機
10.1 引言
10.2 線性束功率管
10.3 固態射頻功率源
10.4 磁控管
10.5 正交場放大器
10.6 其他射頻功率源
10.7 雷達發射機的其他方面
參考文獻
習題
第11章 雷達接收機
11.1 引言
11.2 接收機噪聲系數
11.3 超外差接收機
11.4 收發開關和接收機保護器
11.5 雷達顯示器
參考文獻
習題
前言
自1980年本書第二版出版以來,雷達技術及其應用持續發展。自那時起出現了許多新的雷達系統:
● 增強型氣象雷達(Nexrad終端多普勒氣象雷達、風廓線雷達、TRMM衛星氣象雷達和機載風切變檢測雷達)
●行星探索雷達(用于探索金星的麥哲倫雷達;用于探索提坦,即土星的一個行星的卡西尼雷達)
●干涉型合成孔徑雷達,用于場景的三維成像和對慢速運動表面目標的檢測
●逆合成孔徑雷達,ISAR(用于艦船識別的APS-137)
●地面穿透雷達
●相控陣雷達的批量生產("愛國者"、"宙斯盾"、"鋪路爪"和B-1B轟炸機雷達)
●有源孔徑相控陣雷達
●彈道導彈防御雷達(地基雷達GBR和"箭"式導彈防御系統)
●高頻超視距雷達(ROTHR和Jindalee)
●戰場監視(JSTARS)雷達
●用于環境遙感的雷達
●改進的空中交通管制雷達
●具有復雜多普勒處理的新型多功能軍用戰斗機/攻擊機機載雷達
此外,在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信號處理、數據處理和雷達控制方面已經取得廣泛進展;利用多普勒現象對嚴重雜波環境中小運動目標的檢測取得顯著改善;對來自地面和海面的雷達回波特性有了更好的理解;檢測決策和信息提取實現了自動化;目標識別;固態發射機及功率電子管的進展;無人值守高雷達系統的研制。而且,由于隱形(低橫截面積目標)、低空/高空高速攻擊機的發展,以及電子戰技術能力的提高,都推動著軍用雷達進行重大改進。
《雷達系統導論》第三版和先前兩版一樣,是以介紹雷達和雷達系統各方面基本原理的一學年研究生教材為基礎的。本書可用于自學,也適合于從事雷達及有關系統的研制、采購、制造和應用各領域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參考。
對大多數工學院的課程目錄的查閱表明,與系統有關的課程很少,而正是有了系統,才有電子工程的存在。工程的核心就是設計一個系統以實現某些有用的功能。雷達是電子工程系統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利用了被電子工程師們實際應用的許多專業技術,包括信號處理、數據處理、波形設計、電磁散射、檢測、參數估計、信息提取、天線、傳播、發射機和接收機等。由于這些專題對雷達系統會產生影響,因此,是本文中對雷達討論的一部分內容。有些只是一帶而過,對另一些則作比較詳細的討論。
本書還包括一些關于雷達的專門內容:對雷達基本了解所必需的并可作為系統設計工具的距離方程;在動目標顯示(MTI)雷達和脈沖多普勒雷達中一樣,都是利用多普勒頻移將運動目標回波從接收到的靜止(雜波)環境回波中區分開來;用單脈沖和圓錐掃描雷達跟蹤目標;用監視雷達跟蹤目標;雷達信號的檢測;使信噪比較大的匹配濾波器;雷達測量精度,以及影響雷達性能的自然環境回波的特性。
第三版和第二版一樣,進行了大量修訂。幾乎每一段都有改變或整段替換。章節的順序也重新安排,以反映作者在他自己講授的研究生課程中是如何講授這些材料的。及時學期(第1~4章)通過非常重要且廣泛應用的雷達距離方程的推導,利用多普勒頻移從非常嚴重的陸地雜波和海雜波回波中提取微弱的運動目標回波,以及利用雷達進行運動目標跟蹤等介紹許多基本的雷達概念。第8章關于雷達波傳播的大部分材料通常包括在及時學期中,并且作為第2章雷達方程的一部分來討論。第二學期(第5~7章和第9章)涵蓋噪聲中信號檢測、雷達信號中信息提取、波形,當限制雷達性能的主要因素是雜波而不是噪聲時的目標檢測和雷達天線的許多形式。當時間允許時,討論雷達發射機和接收機,以及回顧一些重要的雷達應用(不是本書的一部分)。有時,發射機或接收機課題在及時學期中通過讓學生提供關于這些雷達分系統某一方面的小論文來介紹。
第二版中許多課題由于有許多新的資料和其重要性的提高,在第三版中得到了擴充。由于出版商要求本書保持一個合理的字數,因此,不得不去除一些課題以允許其他內容的擴充。去除的是一些已變得過時的課題,例如,相控陣天線中移相的一些方法和用于調頻脈沖壓縮的各種色散延遲線。第二版第3章關于連續波雷達和調頻雷達由于利用這兩種雷達越來越少而被略去了。低功率連續波雷達和調頻連續波雷達還將用于一些特殊應用,因而,簡要地包括在本書第3章末尾,但遠程高功率連續波雷達由于其收、發需要單獨分開的天線,基本上已被采用單個天線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所取代。另外被刪除的是第二版的一章,該章由關于各種系統課題的簡短概述組成,如合成孔徑雷達、高頻超視距雷達、對空監視雷達、測高儀和三坐標雷達、ECCM、雙基地雷達和毫米波雷達。雖然這些仍然是重要的雷達課題,但如果本書要涵蓋其他雷達課題方面的進展的話,它們就不能是本版內容的一部分。還有值得討論的其他雷達系統應用,但要恰當地將雷達的所有重要內容涵蓋在一本書中是困難的。
在及時版中關于雷達天線為單獨一章。在第二版中天線被涵蓋在兩章中:一章是關于反射面天線的,另一章是關于相控陣的。在第三版中,天線又被編在一章中,是本書最長的一章。將天線歸為一章而不是兩章,使處理反射面天線和陣列天線二者共同的課題更容易。天線這一章很長,還因為天線在雷達系統中的作用獨特而重大。
本書中包含了通常兩學期研究生課程所不能涵蓋的更多課題。其中的許多課題是給做實際工作的工程師或管理人員使用本教材作參考資料用的。因此,教師們應根據特定課程的目的選擇哪些課題應該省略。
人們認識到"米-千克-秒"單位制通常用于大學課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但在本版中仍然沿用混合單位。因為在工程上,特別是在美國,混合單位看來目前仍在使用(例如,國際空中交通管制系統仍然用海里表示距離,用英尺表示高度)。而且,在本書中當某一量的值是從發表的文章中引用來的時候,就采用該文章中采用的單位而沒有把它變換成其他單位。有24小時,所有單位可能將是"米-千克-秒"單位制,但到那時之前工程師仍應熟悉混合制單位,因為實踐中仍然采用這些單位。
分貝或dB貫穿使用在整個雷達工程中,并且廣泛用于本教材。有些學生似乎對其使用太熟練。這里提醒一下,dB定義為功率比或與功率單位有關的參數(如天線增益)的對數的10倍,即10log(功率比或與功率單位有關的參數)。當考慮dB時,如果始終取兩個功率之比,則決不會因為是乘以常數10還是20而引起混淆;它將始終是10。利用方程時還必須注意,有些參數雖然以dB給出,但在方程中該參數是一個數字。dB必須轉換成數字而不是將dB值直接代入方程。
本版在每章的結尾提供了習題和問題,以方便讀者(及教師)將本書作為雷達課程的研究生教材。這些習題和問題也應是在職工程師自學的輔助工具。作為一門面向系統的課程,要提供往往在工程學校中所教的解決問題的課程中所出現的那類問題是困難的。在有些習題和問題中,求出答案的方法或方程可在本教程中找到,而且它們有助于強化所涵蓋的內容。不過,其他習題試圖擴大在本教材中的材料,因此,讀者必須擴展自己的思路來尋找答案。從出版商McGraw-Hill處應能獲得這些習題和問題的解答手冊。
在自己的雷達課中,我發現學期綜合論文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工具。我通常嘗試著提出一項相對直截了當的,學生不可能在發表的文獻中找到的"概念設計"任務(在過去的若干年中由于雷達的進展變得越來越難做)。學期論文總是在第二學期中指定。有時我在及時學期就已指定了一篇比第二學期中用得比較簡單的課題論文,以往我已采用或考慮的學期論文題目也列入了解答手冊中。
如同其他兩版那樣,我努力提供足夠的參考文獻來說明我的資料來源,并指明在讀者有興趣進一步深入時在什么地方可獲得某一特定課題的更多資料。《雷達手冊》,也由McGraw-Hill出版,是獲得本書中許多課題方面更多先進資料的一個很好來源。《雷達手冊》的每一章都由一名或多名精通本章所涉及的特定領域方面的專家撰寫。
在及時版(1960年)的《雷達系統導論》中,幾乎所有的參考文獻都是"最近的",因為當時雷達還年輕。有關雷達的早期出版物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開始出現于文獻中,大約在本書及時版出版之前15或16年。因此,及時版包括了許多"最近的"參考文獻。在第三版中,如果有的話,我已努力連同早期的一起提供最近的參考文獻。這并不總是可能的,因為有些仍然重要的課題已經成熟,并且近年來沒有太大進展。因此,本版中大量參考文獻已有30~40年的歷史。有些包含在及時版或第二版中,但少數較老的參考文獻沒有包含在前兩版中,因為它們所涵蓋的課題已經沉睡多年直至技術趕上和/或需要它們時才需要參考它們。
這類性質上涵蓋雷達許多方面、許多不同課題的書,內容上多依靠雷達工程師撰寫的公開技術文獻。我依賴這些文獻編寫了本書,并且我要感謝從目前存在的浩瀚的雷達文獻中所得到的重大幫助。
Merrill I. Skol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