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格,北京四中道元實驗班學生,多次組織、主持校內外大型活動,并赴歐美、日本、臺灣、香港等地交流。
在本書中,作者以其充滿正能量和大氣場的90后形象,向讀者描繪了一幅17歲中學生的人生地圖,包含了一個青少年對生命、人生的看法,有感悟、思考,有探討、追問,有一個女孩對生命精彩的體驗,不平凡中體現出一代人特有的個性與思想。
《我們都辜負了愛》
父母送給孩子的『正能量』,海內外學生喜歡的陽光女孩
· 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作推薦序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臺灣詩人余光中熱情推薦
· 青基會秘書長涂猛、北青報社長張延平、臺灣著名作家廖輝英等聯合推薦
· 北京四中道元實驗班李一格首部作品,講述其格外精彩的中學生活,分享她的學習游歷、組織主持活動等的經歷與心得,圖文并茂,大氣優美
· 展現九零后的正能量和大氣場:品學兼優,特長突出,組織和主持多項大型活動,赴歐、美、日、港、臺等地交流,心懷家國天下,熱心公益事業,并與朱軍、鞠萍、郎永平等共同主持節目
她是不拘一格的領導者,是北京四中模擬聯合國協會秘書長、第八屆國際顧拜旦青年論壇活動總策劃、志愿者隊隊長;曾任北京四中團支書、首師大附中班長、中關村三小少先隊大隊長、舞蹈團團長。
她是別具一格的主持人,承擔校內外重要活動主持工作已10年,曾與朱軍、鞠萍、郎永淳等共同主持。
她是自成一格的小作家,獲全國"春蕾杯"一等獎、"少年作家杯"一等獎、北京四中"流石文學獎"。
她的故事豐富、動人,她的體驗比年齡更大氣、更寬懷。她8歲到10歲寫成近30萬字的《格格日記》,及時句便是:我很小,但我有想法。
意外
與陌生人的七百封郵件
16歲,致愛情
屁股都坐爛了
表白
七年
8月8日
等
海島子民
夜色地壇
爸爸的字
身外
心湖
小旅?天籟?使者
跟進
關系
遇見
問夢想
有女如荼
窗外
南湖東風
樂?人?樂
焰火
沼澤地里的植物
小不點兒與大校長
給同窗的信
D I Y
荊棘的光榮路
開學信
我的校長
容顏
課外
課外的同學
說一不二
中學生對話女科學家
小益而大公
心動
來到軍營必做的事
一泊春華
好的時光,好的你
飛揚顧拜旦
言外
再讀《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
經典常談
讀《岳陽樓記》
書話
美衣清揚
讀一讀,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讀書推薦:三本小書
大家說
我說(代后記)
與陌生人的七百封郵件
1997年,他打算出國留學,滿心為英語發愁,特別是寫作。正當他為此而悶悶不樂時,電子郵箱里冒出來一封通篇英文的信件。他先是一愣,是封發錯的郵件唉,他剛想著,就邊查詞典,邊朗讀,被那開頭舒暢而雅致的語言吸引了。太美了!
"不如回信給他如何?一是告知他郵件發錯了,二來……請他做自己的英文寫作老師吧!"他敢想敢干,果真這么做了。
對方很快回復給他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我的課上也有很多中國的`兒子`和`女兒`們,我經常請他們來家里吃飯、聊天。我很高興你有這個愿望……"原來,對方是一位加拿大的老人,名字叫Craig,1946年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語言博士學位,他的妻子Mary在三十年代曾拿到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并且獲得了學士學位。
他開始與這位陌生的老人通信了。很多次,老人的批注比他寫的字還要多。老人總是很認真,經常一段一段地評論,逐條列出詳細的修改建議。每一個字母都是老人的樣貌。
他是一位歷史老師,姓石,名國鵬,孩子們喜歡叫他"石鍋"、"石子"。
兩位老人沒有生育,領養了三個孩子。老大已經去世了,老二年過五旬,仍然在攻讀希伯來語博士學位。老三叫Graeme,患有先天性的精神分裂癥,必須常年服用鎮靜藥,Graeme只完成了最基本的教育,從沒有進入大學,又因為身體虛弱,他只能做一名清潔工。
時間長了,信件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了。
"中國有許多人信奉佛教。"
"那真好。說來你可能不信,Graeme從二十多年前就對這門偉大的東方宗教感興趣了。他是一個很愛思考、也很善良的年輕人。"
"我很喜歡聽京劇。"
"那真好,我平時只能彈鋼琴來舒緩情緒。Graeme特別喜歡彈吉他,他彈得好極了,我和Mary都非常喜歡聽。"
"我的公開課在全國獲得了一等獎。"
"我們和你的父母一樣為你驕傲,真是棒極了!你知道么?Graeme也曾得過市長獎。"市長獎,那是Graeme在1987年得到的一張由溫哥華市長簽署的"嘉獎狀",以表彰他在維護市容的活動中,把墻面擦得非常干凈。
Graeme總出現在他們的字里行間,兩位老人經常對他贊不絕口,說Graeme貼心、善良,照顧他們細心、周到……Graeme就像一顆璀璨而溫暖的鉆石,兩位老人無時無刻不把他捧在手心里。一開始,石老師以為他們是怕Graeme受非議、被瞧不起才故意這樣說的。
有24小時,石老師在網上看到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大致是說英語造詞是有規律的,西方人對自己常以"an"結尾,像Canadian,Australian,而對不喜歡的人卻慣用"ese"結尾,比如Japanese,Chinese。石老師把這笑話式的文章轉發給Craig,想讓他樂樂。
"你怎么能這么說!這簡直是我這輩子看到過的最荒謬的文章!這里有很濃烈的種族主義!"啊!?石老師被嚇了一跳,那是老頭及時次對他大發雷霆。老人解釋說,不論是說好與不好,都不能指向某一整個民族或種族,因為這不能代表全部。老人非常嚴肅地與他交流了這一問題。
日后留學時,他去一位白人朋友家里聽爵士樂,與客人們一起聊音樂歷史、文化等等。他隨口說了一句"我覺得黑人在歌唱方面都是天才!"這本意是贊美的話,卻令那人一下子板起面孔,很正式地告訴石老師——"你不能這樣說"。這次經歷又讓石老師深深地反思起老人嚴肅的告誡。一個世界究竟有多大?大到像一個小小的家庭。"平等"究竟是什么?就是看待每個陌生人如自己的Graeme。
1999年6月23日,老人去世了,還沒等到石老師踏上留學之路,還沒等到石老師與他相見。Craig去世后,Mary承擔起了Craig的工作,與石老師互通郵件,做他的英文老師。在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里,石老師和他們通了七百多封信,也就是說幾乎每24小時石老師都會寫一封信讓他們去批改。
時間過得很快,2001年石老師前往加拿大深造。Mary讓他暫住在家里。他像是回家了一樣舒坦,像是心靈的棲息地從郵箱平安落到了地面。這里有簡單潔凈的家具和滿墻泛黃的學位證書;這里有Mary注視Graeme時激賞的目光。他的眼前有一部電影在放映:老人對Graeme真誠、幸福地贊美;老人怒瞪著兩眼對著那篇文章生氣;老人給路過的孩子鋪暫住的床墊……老人去世前四天,還寫郵件對他說:"我感覺不太好,抱歉不能寫很長,但是我想告訴你,我還在看信,請你放心。"
"面對那些老舊的相片,我有一種熱淚奔涌的感覺,那一刻我認識了平等和尊重的真正含義,認識了成功與幸福中可有更為深廣的內涵。從那24小時,我的眼中就再也沒有了差生的概念。"石老師說:"我從未見過這位與我天天通信的可親可敬的加拿大老人,這是我此生較大的遺憾。我和Mary一起來到了Craig的墓地,把一盆鮮花種在了墓園里,淚流滿面,久久地跪在Craig的墓前。我對Craig發誓說,我會把他對我的教誨和愛傳遞開去,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回報Craig的路徑。"在這個老人去世十周年的時候,石老師給Mary寫信說:"把一瓣心香悄悄地獻給天堂中仍在關懷我的Craig,我相信,每一次當我想起善良、包容、努力、平等、幸福和愛這些詞匯的時候,都是Craig在我的心頭又一次點燃了一盞明燈。"
我及時次聽到石老師的這個故事是從校長的演講中。后來我又三次去找石老師聊這個故事。有時我想,如果沒有石老師對機會的把握、對知識的渴求,沒有他的真誠、善良、勇氣、耐性,怎能有這七百封郵件?如果沒有七百封郵件,這路會不會就不同了?正是這七百封郵件筑起了石老師眺望西方世界的窗子,壘起了他身后堅實的信仰和追求。石老師學成回國后,育人之路愈加正大、光明。
他是我的老師,是我最敬重、崇拜的老師之一。我與石老師在歷史課上相識,他要"與學生一起理性地反思歷史的真實"。過去的一年,我沒有一節歷史課不是沉浸其中,沉浸在真理、情懷、氣度、理想之中,我看到了一個人筆直地站在歷史之上,寬博而廣遠。我與石老師在鳥巢慈善運動會上相識,那是他帶著我們愛心社的孩子發起的活動,用奔跑的方式奉獻愛心。闊大的體育場里盡是孩子們奔跑時的吶喊聲、助威時的歡呼聲、義賣時的"吆喝"聲……作為主持人和志愿者,我看到那高大的漢子與孩子們一起流汗、一起歡笑。我與石老師在第八屆國際顧拜旦青年論壇上相識,我作為志愿者團隊的隊長和朋友們與他一同共事。他把這項活動和體育精神從雅典帶到亞洲、中國,他說"孩子們才是活動的主體,我和老師們為你們服務"。他帶給我們的一切,深沉而美好。"在學校,他指導讀書社,讓更多的學生從經典文學作品中獲得高尚的精神;他指導思辨社,使學生們由此培養出了一種理性的精神;他指導口述歷史的俱樂部,使學生們從歷史中獲得智慧……"校長如是說。我說不清石老師的這一切到底受那位老人多大的影響,但是我確定的是:做石老師的學生的過程,也像是一條與老人漸漸相識的路。我說不全那些"人"字之內美好、高貴、光榮的詞語,但我確定的是:我在注目于石老師和天堂的老人,注目于"人"的精神和"生"的意義。
老人也一定有他的"老人"吧?我又可以成為誰的"老師"?注目,前行,我在。
校長稱這是"鏈式反應"。
2011年10月
發表于《意林》2012年第2期
心 湖
曾幻想一個仙境,真切也好虛幻也罷,只要能讓我有重拾如玉般潤潔澄澈的夢。曾愿望一種生活,轟轟烈烈也好寧靜致遠更佳,只要能讓生命的旅程風光無限。曾憧憬一面"海湖",是我太貪戀大海的浩然之氣,還是更眷顧湖泊的光而不耀呢?
今年暑假,我隨父母來到了西藏。就在這里,我們沐浴著拉薩"太陽城"的光芒,酣暢著靈芝"小九寨溝"般的溫情;我們撫摸著千年桑耶寺的斑駁,游歷著滾滾雅魯藏布江的流逝;我們尊崇著布達拉宮承載的信仰,膜拜著大昭寺深藏的精神境界;我們體味著人們質樸的真摯情感,感動著藏族人民圣潔的心靈……而當我真正去了納木錯湖,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這里的一切。
"納木錯湖是世界海拔較高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 718米,湖面東西長70公里,南北寬30公里,面積1 940平方公里……"導游哥哥不停地在我身邊說著。車子經過一段段蜿蜒崎嶇的山路,爬上了海拔5 190米的那根拉山口,遠遠眺見一抹藍色,那就是納木錯嗎?最遠較高處是雪嗎?不!是天空?不!就是湖水泛起的波光。天是藍的,是透明的燦燦的藍,就像絲綢緞面被精致暈染過一般,然而他才是真正的渾然天成。天上的白云就好像仙女駕霧而去,仿佛她輕揮衣袖,世間氣象萬千。我好似望到仙女的衣擺就那樣如水一樣流淌在白云間,恍惚間又辨不出衣擺與云彩。念青唐古拉山終年覆蓋的積雪在這一刻似老者的胡須,與云朵相依偎,在靜默中注視世間的風起云涌。
……不語中近處的湖水以沁人心脾的芳香對我召喚,我已駐足在靄靄茫茫的納木錯湖前。我不知上天何以賜予這湖以獨有的顏色,那藍不濃不烈,不淺不淡,不陳不頹,不驚不艷。藏語中"錯"是湖的意思。歷史記載曾說,納木錯湖像藍天降到地面。所以當地藏族人民叫它"騰格里海",意思是"天湖"。一時間,我不知該仰視還是俯視了。仰視中,湖在向遠方盡情蔓延,粼粼閃爍著。俯視呢,她就那樣親昵地擁抱我的雙腳,清亮之感瞬時淹沒我心。于是,我便向前眺望,望著夢中的"朝暉夕陰"在瞬時內旋轉,游離。高原氣候瞬息萬變,短短的幾分鐘內,一會兒烏云蓋天,一會兒金光籠罩。不過,任外邊的世界旋轉顛倒,納木錯湖仍是靜觀萬物,波瀾不驚。那湖確如海一樣廣博,包容萬物。而那靜觀天地的恬適卻又比大海更勝于內在的高度。想著想著,我驚喜地發現有兩只結伴的野鴨在湖上休憩,那咂咂品湖的悠哉著實令人羨慕。
清風過處,漣漪微微。
我讀著湖,就好像在讀一本滄桑厚重而時刻煥發光潤的古籍。這是一本關于西藏的歷史而令人百感交集的書;這是一本闡釋民族精神源泉的書,它大氣磅礴地記錄人們百年來至死守望的信仰,它甚至細致描摹出人們手中轉經筒的故事……想起在來時的路上,也見到成隊成隊的信徒沿路朝拜,他們在陽光下是那么耀眼。我忽然明白了,為什么那么多藏人連年沿路俯身趴下去祈拜。一年,兩年,十年,幾十年,有人就死在這通向圣明的大道上。當雄鷹銜食高翔,也許就如其所愿,靈魂超然,誠摯謙恭地迎接來世……這就是納木錯,一方清凈萬物的湖,讓你醉了心再蘇醒的地方。
"有人說,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顆眼淚,那么說,我枕畔的眼淚,就是掛在你心間的一面湖水……"
湖水輕輕涌了上來。遠處,爸爸的身影佇立在湖沿,母親跪在湖前,淚流滿面。湖中的我的倒影,被水紋和光束絞得朦朦朧朧。但我怎么清晰地記得,那個影子在微笑。那是我,不仰不俯,就這樣注視著遠方。我看著天空,看著唐古拉山,看著日光,看著湖,看著西藏。我的雙眼不斷向外看,又悄悄地向內看,看著我自己的心靈。
我撫摸湖水又用雙手尊敬地捧上,去濕潤我的臉頰。倏地,湖就那樣流入我心。
2009年9月
第十一屆"全國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賽一等獎
發表于《中學生》2010年第7期
跋:成人之美
《格外》是一番美意的成全。
那是我及時次用郵件聯絡一位素不相識的大學教授,請求面談答疑解惑。多么幸運,我得到了及時、友好的回復。后來這位英美文學專家在兩個小時內,引經據典為我解讀幾點文學要素、了解我的狀態與經歷,鼓勵我更多嘗試英文寫作。這位先生的學識、修養、氣度令我十分敬佩。
一周后他打來電話,為我引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杜俊紅編輯。我想,他不僅記著一個孩子用中文書寫的文章,更記得我真誠的聽、熱情的問與積極的尋。
與杜老師一見,我立刻感到這是位了不起的博學編輯,她明亮、和氣、寬容,面對我這個孩子,她不僅讀我,更是聽我、問我、尋我。《格外》一年精心釀造,我在書寫中長大了點兒,卻在編輯那學習了很多。她的人格、眼光和能力和諧統一,才有了《格外》的風格。
《格外》,來自欣賞的眼和善良的心,來自長者對孩子的無條件相信。他們啟迪著我"良知"與"善行",而這,正是《格外》生命的開啟、通行與追求。
《格外》有一點故事,而支撐它的,是更多故事。也許文字的刻度單位是無量與無盡。我想用字雕刻情,我想書寫無言,就像一年間,我無時不惦念他們的成人之美。
"格外"是3 秒鐘躍出腦海的詞語。
想到這個書名,只是有股莫名的熟悉感。我鐘情"格外",為她常常用于贊美與感謝,為她默默勾勒精彩與特別,為她帶給我聯想翩躚。
這一詞印在心里,我走了些地,見了些人,讀了些書,做了些事。我發現自己開始喜歡"格外"的陌生感,因為那地那人那書那事無不充實著新的"格外"涵量,正如這本書中長者、師者、友者對它的不同理解。《格外》是共寫、共讀,是"各如其意",是"其義自現"。
"格外"的豐富,讓我更深地感到學習的重要。內心有印象與印刻,常懷好奇與尊敬,將新知納入自己的系統,錘煉獨立的想法和通達的氣質。我感謝讀者們給我如此優厚的學習機會,大家讓"格外"有生長的空間,正如我們自己。
"格"外,是一朝夕、百世師、千里目。我在時光、歷史和遙遠處常感渺小,而在另一處,卻無
刻不感到大寫的"在"。
這一處,是父母親情比天長的家庭;是保護我天真、給予我知識、滋養我精神、錘煉我品質的校園;是百姓眾生千般模樣的社會;是五味俱全、目迷五色的生活;是陡然殘酷而始終純真爛漫的自然……
我用書寫的方式沉默地呼喊"我在"——在生命的大教室里。意外。我相信,那些意外的事情都在情理之中,我相信,那些偶遇的人們都是意中人。身外。我希望心間的意念與身外的景象和睦相容,乘興而來,不興不歸!窗外。窗外的時代,窗內的人,一起變遷與守望,彼此
所屬,彼此鐘情。我要陪著窗外慢慢長大。課外。是三寸時光、七彩夢想,是我延展的青春記憶。言外。爸爸的家書說,你若能言善道,就更要聽聽別人
怎么說,看看別人怎么寫;老師的講書說,要辨弦外之音,要品言外之味,但更要知其就里;世上的好書說,語言能盡,其意無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格外》幫我找到一種連結內外的方式,介質是心靈,途徑是寫作,目的是分享。我"在",在外界,在內心。
格外,感謝。
感謝爸爸媽媽陪《格外》成長,陪我長大;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傾力支持;感謝劉長銘、何石明、連中國、黃春等很多四中老師們給我的極大鼓勵;感謝盧青青、張懷民
等首師附老師們的悉心培養;感謝路喻心、陳文琦、劉俊
陽、江旻諺、晏雲、趙文丹、欒思飛、熊錚、周家偉等好朋
友從各地帶來祝福;感謝周有光、余光中、高洪波、涂猛、楊瀾、于丹、張延平、漆永祥、廖輝英等諸位長輩的無私勉勵與溫暖期待……
感謝我手機無情的""軟件:
距離成人生日還有1 天。
距離成人禮還有10 天。
成人了,該給別人送禮了,禮是尊重、是敬謝、是感恩。十八歲,時光扶起我的樣貌,太多人支起我的骨脈。成人禮,就把《格外》傾心傾情獻給大家吧。
送給你,一格。你成熟了,敢于記下自己的稚嫩,勉勵、警醒自己。
獻給世界上的爸爸媽媽們,獻給關心教育的長輩們,獻給曾是孩子、童心不減的大人們。
獻給你們,與年齡無關,與經歷無關,與身份無關。只要我們都在聽、都在問、都在尋,都在積極地展開生命的畫卷,都在以某種方式呼喊"我在",都在感謝成人之美。
《格外》沒什么"格外",直到遇見"格"外——格外的你。
李一格
2012年12月
"我很小,但我有想法。"
——摘自《格格日記》
一格的《格外》,值得好好讀讀。
——于丹
與一格接觸、讀一格作品,能體會到她發自內心的表達。她用真誠的語言打動人,用優美的文字影響人,更能將理想與關懷化作積極的有力行動,不斷幫助、激勵人,她是一位心懷家國天下的高中生。
——涂猛,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在李一格這代人的視野中,世界是小的,心是大的。雖然她的名字只有"一格",但她看到的是"格外"。能夠看到"格外"的一代人,讓我們充滿期待……
——張延平,《北京青年報》社長
一格冰雪聰明,又在特別栽培的教育環境中成長,所有的成果展現在其靈慧的文字之間,值得期待。
——廖輝英,臺灣著名作家
她的文章靜水流深,滌人心旌,像有一道和煦的力量,有感召亦有啟迪。她的文章中有一種女孩少見的大格局,猶如流瀑掛于高壁,嘯若玉龍。讀一讀,你就什么都知道了。
——北京四中"流石文學獎"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