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收錄的專著和論文雖然主題各異,但卻始終貫穿著作者獨特的研究旨趣:從16至20世紀政治與社會變遷的主要趨勢中觀察中國的商業實踐。無論是追溯傳統還是觀察現代,無論是研究制度還是探討現實,作者始終把中國社會固有的觀念、習俗和行為方式視為一種具有堅韌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沖擊,卻從來不曾被置換;它可能與西方的經驗大相徑庭,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過去和現在。那么,我們又將面對一個怎樣的未來呢?這本書中的思考或許會在不經意間點亮我們的靈感。因為正如作者所說:"我們讀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本書為中國經濟史與商業史研究領域的一位杰出學者所著,也是中國商業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書著重探討了明清時期的私人契約、宗族、近代商號、工廠制的引進以及商業訴訟等在中國商業發展中的演變脈絡、效用及影響。其中科大衛教授主要介紹了從16世紀到20世紀中國商業發展的兩個階段:在16世紀至18世紀的傳統階段,中國商業依合同和禮儀而立;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近代化階段,中國商業不得不因公司法和會計標準的引入而進行調整。
科大衛(David Faure),1947年生,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英國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院士。研究方向包括:華南宗族史、中國商業史、香港史、中國地方史。近年正關注山西、江南以及西江地區的歷史發展,同時也繼續著商業史的研究。在研究中著意
上篇 契約、法律與市場
契約安排與土地市場的形成——16至18世紀的珠江三角洲
私人契約在明清及當代中國的效用和局限
19世紀初期商業訴訟中的地方官員
20世紀中國的會計與會計制度——法律、商業實踐與職業群體的形成
透明性是否意味著人際網絡的終結?——香港華人商業立法一個世紀的回顧
中篇 企業:傳統與現代化
作為公司的宗族——中國商業發展中的庇護關系與法律
地主與農場經營——評景甦、羅侖:《清代山東經營地主底社會性質》及其英譯本
工廠制在中國的引進
清末民初中國現代化企業的資產控制
下篇 資本主義萌芽與近代經濟變遷
引言
資本主義的萌芽
中國經濟為何會落后?
公司法與近代商號的興起
從傳統中認識中西差異
譯后記
上篇 契約、法律與市場
契約安排與土地市場的形成——16至18世紀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的大規模開發是從明代開始的,主要得益于商品化農業的發展,以及由宗族組織的沙田圍墾。在開墾田地、修筑堤壩、出租土地、收取地租等一系列過程中,宗族制往往被視為以宗教的方式維持對產業的控制。然而在宗族的儀式活動之外,還存在著國家的法令。這些法令主要體現為刑律,它要求將戶口和田地登記在冊,強制百姓提供勞役,并賦予縣級地方官員司法和審判的權力以維持法律和秩序。在此基礎上,各種契約逐漸成形。在18世紀以前,書面契約就已經廣泛應用,其中非常明顯地反映出相關的法律條文。目前,對于中國歷史上土地契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清代,而不是更早一些的歷史時期,重點討論在契約條文和國家法令雙重約束下的契約關系。然而顯而易見的是,書面契約是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下發展起來的。在這其中,立約者的身份、立約各方的關系,以及國家的存在方式都發生著變化。土地市場的形成——也就是說以書面契約為土地配置和交易的主要依據——同樣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與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是同步的。本文即重點探討這個演進的過程,尤其是將它放在里甲制變遷的歷史背景之中進行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