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有多長,中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幾乎就有多長,直到晚清以降,中國的經濟發展終于出現了變奏。本書作者試圖梳理和探討的,正是中國步入近現代的歷史過程中經濟的發展與嬗變。
上卷《晚清啟蒙課》介紹了中國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家的啟蒙時代——晚清作八十年,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生和發展,及時代具有自由競爭性質的企業的出現和作為,并由此揭示了變革的社會時期政治制度的瓦解,以及中國邁向現代化社會趨勢的不可逆轉。
中卷《倒退的民國》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民國初期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深刻指出國民黨領導的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從1927年到1937年政策出現了嚴重的錯誤,而這種經濟管理政策向政府轉移的做法,實際上是對黃金時代市場經濟秩序的倒退,并進而指出這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倒退,是歷史衰退的及時原因。
下卷《第三次開放》將敘述視野重點投于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間。也就是對領袖經濟的模式進行古典經濟學范式的深刻反思。本部分歷史跨度中對經濟影響的社會主義公私合營制度,是作者探討的重中之重,也是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經濟核心內容的入口。
本書采用經濟史與企業史交叉進行,解讀中國企業在“三千年未遇之變革”下的生存、發展、困局與解決之道。通過海量經濟數據資料,量化不同時期政策、環境對中國經濟和社會造成的真實影響;同時,通過時間縱向與空間橫向比較穿插,立體展現中國社會風貌。更為可貴的是,本書在宏觀敘事中,穿插了企業家在大時代中真實生命記錄。蘇小和的敘事優雅通達,融觀點于故事性寫法,扣人心弦,簡明易讀。
蘇小和以其獨立的思想、價值觀、以其博學深思審問,縱覽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歷程,從諾貝爾獎得主楊小凱、美國學者費維愷的研究成果中,開辟出一條迥異于中國大陸傳統史觀的獨立思考之路,從中折射經濟學觀察者對中國近現代百年經濟發展的深入思考,以及這種思考的經濟學意義。從布局上看,本書以時代為線,分析晚清、民國、新中國時期的經濟現象,每卷的書名都別有深意,劍鋒直指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的要脈。
蘇小和,經濟學者,詩人,致力于經濟史和企業史的雙向敘事寫作。著有《我們怎樣閱讀中國》《我的自由選擇》《百年經濟史筆記》《小雅歌》《藍血企業家》《從大歷史看企業家》等多部作品。
劉曉光,高級經濟師,清華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原黨組書記、原董事長。
上 卷(晚清啟蒙課)
序言
及時章 被動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一、中國企業家的啟蒙課
二、技術進步與改朝換代
三、遙想當年貿易自由
四、晚清的貨幣非國家化
五、有限擴展的民間信貸
六、晚清的利率市場化
第二章 晚清市場的經濟學面相
一、中國茶葉出口的邏輯
二、亞當 斯密的信徒在中國
三、晚清國際化背景下的“商戰”
四、晚清的自由價格秩序上 卷(晚清啟蒙課)
序言
及時章 被動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 一、中國企業家的啟蒙課
二、技術進步與改朝換代
三、遙想當年貿易自由
四、晚清的貨幣非國家化
五、有限擴展的民間信貸
六、晚清的利率市場化
第二章 晚清市場的經濟學面相
一、中國茶葉出口的邏輯
二、亞當 斯密的信徒在中國
三、晚清國際化背景下的“商戰”
四、晚清的自由價格秩序
第三章 晚清企業競爭的方法
一、輪船招商局的錯誤
二、企業家的多元化經營傳統
三、中國企業的外國保護傘
四、晚清企業的“快發財”
五、戰爭與市場的不確定性
六、迎頭撞上金融危機
第四章 官商結合企業傳統的興起 一、無法繞開的“官督商辦”傳統
二、官商結合的歷史格局
三、官僚的胃口
四、朝廷的獎賞與企業家的命運
第五章 晚清有限的經濟改革 一、晚清改良派的經濟學見識
二、晚清財政政策的錯誤
三、洋務運動時代不獨立的企業家階層
四、洋務運動與貿易逆差
五、新興的商部與晚清的企業改革
小結:晚清,一部用于啟蒙的經濟史
參考文獻
中卷(倒退的民國)
及時章 中國企業家自治時代的來臨
一、黃金時代經濟解釋的三種路徑
二、看上去模棱兩可的市場格局
三、自上而下的國家主義經濟政策
四、逐漸崛起的城市商業精英
五、一種混合的價值觀
六、城市商業社會的自治局面
第二章 黃金時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秩序
一、1919 年,極其繁榮的一年
二、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運動
三、黃金時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結構
四、錢莊與自由金融秩序
五、民國內需市場旺盛的秩序
第三章 上海灘與企業家的秩序
一、大上海與一個時代的城市化進程
二、大上海和一個時代的企業分布
三、企業家的價值觀轉型和市場轉型
四、《銀行周報》和上海銀行公會的市場自治意義
五、上海總商會的企業家自治范本
第四章 黃金時代的企業家關系
一、鄉黨企業家,黃金時代的市場關系
二、家族企業家,黃金時代的企業組織結構
三、黃金時代機械工業的自發秩序
四、黃金時代紡織業的現代企業家稟賦
五、天津城市與現代企業家的困境
第五章 中國企業民族主義的陷阱
一、現代企業被民族主義裹挾
二、市場經濟與抵制日貨
三、企業家政權對現代企業的影響
第六章 民國的倒退或新一輪官商結合體制的興起
一、1927 年是企業家的垮塌之年
二、企業家市場自治秩序式微的影響
三、企業家棄商從官的典型案例
四、南京政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模型
五、失敗的民國經濟改革
六、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基本格局
小結:經濟史和企業史雙向敘事的啟示
參考文獻
下 卷(第三次開放)
及時章 20 世紀 50 年代,不可避免的經濟學走勢
一、幾個重要的學術史資料
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學思考
第二章 統購統銷制度與市場自由交換秩序的式微
一、統購統銷制度的經濟學目的
二、統購統銷制度對市場交換的破壞
三、一場經濟的悲劇從統購統銷開始
第三章 公私合營運動與中國企業家產權的丟失
一、公私合營運動的理論先導
二、公私合營從上海開始
三、公私合營的擴大化
四、的座談會
五、企業家的心態分析,以榮毅仁為例
六、1956 年的單一公有制企業制度模型
第四章 中國企業家消失的案例分析
一、企業家消失之劉靖基
二、企業家消失之周叔弢
三、企業家消失之劉國鈞
四、企業家消失之姚乃熾
五、企業家消失之陳銘珊
第五章 1978 年前的中國企業格局
一、龐大的工業企業布局
二、狂飆突進的地方企業熱潮
三、群眾運動與技術革新
第六章 中國終于開始向經濟規律低頭
一、陳云和鄧小平聯手反對新一輪“”
二、那是一個沒飯吃沒房子住的國家
三、那是一個對現代市場經濟不了解的國家
四、那是一個貧窮卻又嚴重浪費的國家
五、中國經濟從頭再來的基本共識
10
上卷.晚清啟蒙課
四、晚清企業的“快發財”
晚清長達 60 年的東南沿海貿易,以及圍繞這樣的國際貿易拉動的產業鏈,促使一部分中國人迅速富裕,賺得了富可敵國的錢財。當時的基本局面是,國際貿易明顯比國內貿易更容易獲利。按照歷史學家郝延平的分析,當時中國內地貿易年利潤率可能為投入資本的 20%,而國際貿易則高達 40%。因此,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從事貿易的商人,他們的平均年利潤率約為 30%,這遠遠高過了對農村土地的投資。由于整個晚清的城市化并未啟動,因而對農村土地投資的利潤率僅為 4%。正是在這種巨大的利潤空間之中,一大批精明的中國商人用某種合法或者不合法的手段,在很短的時間之內積聚了巨大的商業利潤。 這成為當年萬人仰慕的風景之一,人們稱之為“快發財”。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快速發財的晚清商人,大多數都從草根階層開始。廣州的經官,本名梁經國,6 歲喪父,母親帶著 3 個孩子,貧困交加,食不果腹。梁經國白天上街做小販,晚上幫助母親織布。成年后,外出給別人當雇工謀生,做了 10 年 的洋行職員,把自己熬成了一個行商的經理人。這個人因為少年吃苦太多,做起事來忠厚誠實,勤勉有加。到 1808 年他 47歲的時候,終于成為公行的老板。大概在 1811 —1827 年 17 年 的時間內,經官銷售的茶葉數量連連攀升,因此他獲得了巨大 的財富。與此同時,他也不斷向國家捐款,出手大方,竟 然捐得了一個知府的官銜。這種官位,也是晚清時代用錢能夠 買到的較高的官銜了。
徐潤當然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有錢人。到 1883 年,徐潤毫無疑問是上海最富有的商人,當時的報紙把徐潤當成了紅極一時 的財富明星,經常拿他當報紙頭條,說他的財產相當于 31.6 萬個農民的年收入,說他的個人資產凈值相當于 82150 個農民的 資產。事實上,徐潤也是白手起家。14 歲去上海,身無分文, 當了 16 年的學徒,慢慢才熬成買辦。但他懂得投資,可謂四面出擊,經營了很多家企業,包括錢莊、房地產,同時他也是 上海較大的茶葉、生絲、棉布的店鋪老板,連鎖銷售成為上海 灘上一道風景。
與徐潤經歷相似的一個有錢人,是何東。他是廣東人,不過大半生都身居香港。同樣是早年喪父,家境困頓,根本沒有機會上學。不過何東的好慣是學習,他甚至設法學習了一口不錯的洋涇浜英語,正是靠著英文口語,他得以去廣州海關做職員,然后被怡和洋行香港分行聘請為買辦。在這個位置上,何 東干了 7 年。這使得他迅速致富,30 歲他就成了名聲大振的百萬富豪,他的經營業務包括了航運、保險、房地產和國際貿易。進入 20 世紀,他已經是香港和上海等 18 家大公司的董事,而且是其中許多家公司的董事長和大股東,可以說是榮耀一時,富可敵國也。
浙江人在快速發財方面,同樣可圈可點。寧波人泰記,19 世紀 40 年代中期流落到上海,當苦工,不過他似乎天生愛做生意,用小本經營,做起了生絲貿易,在差不多 20 年的時間里,讓自己成為百萬富翁,當年的上海人說起泰記,無疑將之視作成功的典型,這使得泰記在上海名聲遠播。溫州人陳裕昌, 也是身無分文,在 19 世紀 50 年代來到上海,到 1862 年,就已經是大富翁,以至于外國人說起他,都說這個人是上海最富 有的人之一。
當然,最需要提到的,是胡雪巖。一方面胡雪巖的確有商 業奇才,他在杭州經營的錢莊,生意興隆,不過民間最為稱道的,卻是他與晚清高層官僚深厚的人脈關系。可以說胡雪巖是晚清較大的金融家,除了經營大米、生絲,他在上海、寧波、 杭州、溫州、福州、廈門、漢口、北京,都有氣派的錢莊,甚 至是海關銀號。
還有一位寧波人也需要提及:葉澄衷。葉澄衷的父親過世 的時候,他不過是個 5 歲孩童,還有 4 個兄弟姐妹,以及小腳母親,一家人僅有的財產,是 8 畝稻田。葉澄衷開始的生計, 是一邊在稻田里種地,一邊在鄉間油坊里當差。14 歲,他父親 的一位姓倪的朋友把他帶到了上海,然后又想辦法讓他在法租界的一家雜貨鋪謀得一個雇工的位置。幾年之后,到 1862 年,他便開始自己創業,在黃浦江上劃舢板來向外國人出售雜貨。
葉澄衷這個人勤快誠實,重要的是,他學了一些英語,這使得他有機會將自己的生意擴大。條件稍微改善之后,他罕見地聘請了一位英語老師,晚上讓他的所有雇員集體學習英文,因此 也慢慢訓練了一批屬于他的職業經理人。到 19 世紀末,葉澄衷在上海有 6 家公司,在漢口有兩家公司,在九江、蕪湖、鎮江、 天津、營口、寧波和溫州都開設了商號,大量從事貿易和機器 業務。此外,他還開設錢莊,這使得他擁有了融資的渠道。到 19 世紀 90 年代,他在上海和漢口開設了數家繅絲廠、火柴廠,大面積從商業轉向工業,到他去世的時候,他的個人財產已經累積到 800 萬兩,真正可以說是富甲天下。
一個時代的經濟征象,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企業家的活動來體現的。晚清在它的幾十年內,忽然產生了一批有成效的企業家和貿易家,肯定是市場的邏輯在起作用。尤其是一批草 根階層的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迅速成為中產階級,或者是超級富豪,這表明,晚清幾十年的市場建設為大量有商業天 分及有志于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首要的原因,是晚清政府被動建構了一個比較開放的社會架構。隨著條約口岸的建立,中國社會及時次真正直面國際貿易,并通過國際貿易,拉動了腹地的農業經濟。這樣具有開放 征象的經濟發生鏈,為企業家的出現準備了前提條件。企業家與開放社會,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一個健全的開放社會必 然催生出很多的企業家,企業家反過來也必然促進開放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在這樣的意義上,對開放社會的觀察,可以用企業家的發展數據、企業和企業家的案例來做量化分析;對 企業家的觀察,也可以用一個社會的開放程度,設定一些與開放有關的價值坐標,來做具體的考量。兩種路徑互為表里,促 使我們找到社會發展、市場演進的內在原因。
也就是說,晚清之所以的商業家輩出,說明市場已經處在一種開放的過程中。這對于一個古老的國家而言,的確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發展契機,可惜在不久之后,晚清政府再一次回到國家主義主導經濟的陳舊軌道上,再一次用暴力的手段和民粹主義的情緒,與國際化力量形成一種意識形態和軍事形態 的對抗,中國的市場建設和企業家建設最終只能是曇花一現。當然,這已經是后話了。
第二位的原因,則是農業經濟向商業貿易經濟的轉型,或者說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為有夢想的人們提供了創新空間, 為企業家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中國社會長期處在農耕經濟的低水平狀態,長期以來市場半徑過小,自由交換不足。但隨著一種被動開放社會的出現,市場的形態開始轉變。19 世 紀 70 年代,貿易利潤已經遠遠大于占有土地獲得的利潤,土地收益率在整個 19 世紀下半葉不斷走低。此前的 18 世紀后期,納稅前的收益率約為 10%,而在 19 世紀中葉,降為 4%。到 19世紀 80 年代,諸如山東這樣富庶的地方,每畝土地的地租不過3 兩白銀。這種農耕經濟的低收益率現實,讓很多人開始尋找遷徙的機會,大量有想法、有勇氣的人們開始向城市流動,正是這一批流動的人群中,隱藏著日后富可敵國的企業家,他們首先發現,在土地上的固定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讓他們取得財富,而近代工商業才是更加誘人的出路。
這正是所謂市場的邏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曾經和正在富甲天下的企業家和商人們,都生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里。
中卷.倒退的民國
二、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運動
當世界經濟態勢為中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換的利好條件,當內生的以企業家為主導的民間自治社會成為一個時代的主要態勢,中國市場興起一場新興的工業化運動,就成為必然的結果。因此,第二次工業化運動的辨識度,是非常醒目的,這就是市場主要以發展輕工業和中小企業為主要特征。
首先,需要關注的產業,是棉紡織業。
可以肯定地說,棉紡織業是第二次工業化運動的先行部門,是中國近現代工業企業最早融入國際市場秩序,最早形成 全國性內需市場的產業。1913 —1918 年,國內興起過 8 家紗廠。1919 年出現 4 家,1920 年則創辦了 9 家。到 1922 年,棉紡織業紗廠可以說蔚為大觀,達到 49 家。這其中就包括了張謇的大生紗廠,聶云臺 1 的恒豐紗廠,以及穆藕初 2 的德大紗廠、厚生紗廠和豫豐紗廠。當然,也包括榮氏家族的申新紗廠。
大生紗廠的發展,貫穿了整個第二次工業化的運動。1914 年,這家紡織公司的錠子規模為 6.67 萬錠,資本總額為 190 萬兩白銀。1920 年,錠子規模為 10 萬錠,資本總額擴張為 290 萬兩白銀。1921 年,錠子規模擴張到了 13.504 萬錠,資本總額 達到 320 萬兩。
榮氏家族的申新紗廠相比張謇要晚起一步,且起步的規模要小很多。1915 年申新紗廠一廠開業,紗錠的數量為 3.88 萬錠,資本規模為 300 萬元;1917 年榮氏家族買進一家舊廠,改組為申新紗廠二廠,紗錠數量達到 3.54 萬錠,資本規模為 190 萬元;1921 年申新紗廠三廠開業,紗錠規模達到 5.1 萬錠子,資本總額達到 200 萬元;1922 年,申新紗廠四廠開工,紗錠規模為 1.76萬錠,資本總額為 170 萬元。4 這些著名的棉紡織公司,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及時,拉動了以上海為中心的農業與工業的交換, 構成了一個健全的市場系統。當時創辦的 49 家紗廠,以上海為廠址的占到 15 家,其余也都創辦于靠近農業產棉區的濟南、天津、鄭州、保定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是農業向工業的一種 市場延伸,具有發展經濟學農業工業化的典型特征,從而形成了一種現代化的自由市場系統,并成為中國進入近代化以來最為典型的產業市場架構。第二,中國新型的棉紡織業很快成 為世界紡織市場的一部分,因而建構了一種開放性的國際貿易體系和競爭性的國內市場體系。一方面,外國機器設備向中國市場快速進口;一方面,中國棉紡織品漸漸替代海外棉布,成為國內消費者的。資料顯示,1916 年的漢口海關,清晰記錄了與紡織業有關的過境證簽發大幅度增加的局面,民族紡織業產品享受免交厘金的權利。這樣的態勢,表明國產棉布和棉紗的市場火爆,不僅東部市場主要由國產棉布占領,即使是西部市場,比如四川市場,過去主要依賴日本進口棉布,如今國產棉布也終于在那里站穩了腳跟。
其次,值得分析的新興產業,是面粉加工業。和棉紡織業一樣,面粉加工業被許多經濟史學家稱為民國經濟的先驅性產業。進入近代以來,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面粉,主要從國外進口,在中國本地設立的面粉工廠大約有 10 家,且大多數是外資企業。1914 年是個轉型之年,由于一戰正酣,西方各國必須將所生產的面粉用于戰爭,因此對華出口中斷。正是利用了這種市場的空缺期,民族面粉業開始起步并發展。到 1922 年,中國人自己興辦的面粉加工廠發展到了 26 家,不僅能夠滿足國內市場的消費,還能每年向西方市場提供價值高達 2000 萬兩銀圓的面粉,讓起步很晚的面粉加工業迅速成為一個真正的對外出口型產業。
面粉加工業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其龍頭企業家,正是著名的榮氏家族。資料表明,面粉加工業是榮氏家族的支柱性產業,從 1901 年開始涉足這個產業,到1919 年,在長達 19 年的時間,總共創辦了 11 家面粉廠。其中茂新系擁有 3 座工廠,福新系擁有 8 座工廠,主要分布在無錫、濟南、上海和漢口,資本總額高達 1000 萬銀圓,是當時無人匹敵的面粉帝國。
,值得提及的產業,是榨油業。 相比紡織業和面粉業,榨油業的規模要小很多,一直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影響到中國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重要產業。但在當時當地,這個產業自有它的價值所在,而其中核心的價值,乃是推動了中國本土資本對外國企業的并購與接管。典型的案例是上海的恒裕公司。資料顯示,恒裕公司是當時上海較大的榨油企業之一,且是由德國人早年創辦,及時次世界大戰爆發 之后,德國人撤回本土,一個名叫李經羲的中國人,趁機收購了它。李經羲本是李鴻章的侄子,早年跟著李鴻章學到了一些洋務經驗,一直對官商合作的企業情有獨鐘,與徐世昌、趙爾巽、張謇被尊稱為“嵩山四友”。不過他更大的志向還是做官,曾經做到袁世凱的國務總理。 除了上海,廣州也是工業化的重鎮。與上海的棉紡織業、面粉業有所不同,廣州的企業家們主要生產煙草、造紙和火柴。 這是更加具有工業化精神的新型產業群。著名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是廣州市場的公司范本,很長一段時間,這家公司只能局限于香港,無法在內地取得長足發展。及時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后,進口煙草公司淡出,南洋兄弟得以進入中國國內市場。首先,他們占據了廣州市場,1919 年擁有這座城市煙草銷售總 額的四分之一,接著他們在汕頭、廈門,甚至在昆明也取得了營銷上的成功。上海是他們的市場必爭之地,起初,他們在上海設立了南洋兄弟分公司,不過當他們把自己的產品推銷到長江中下游各省份,卻遇到了日本、英國和美國卷煙市場的阻擊。一場白熱化的市場競爭由此展開。事實證明,南洋兄弟的競爭手段極為有效,他們借助在香港積累起來的現代廣告方法,推出新的營銷措施,規定凡購買一定數量的南洋兄弟煙草,獎勵額外的現金。如此,南洋兄弟公司一炮走紅,長驅直入,不僅 成功占領了外國煙草公司的市場,而且迅速在寧波、上海設立了兩家分公司,并于 1919 年重組,擴充資本金,將公司在內地的生產規模從 1913 年的年生產 4758 箱迅速擴展為 1919 年的 4 萬箱,其增長指數高達 720%。
如果說棉紡織業、面粉加工業以及煙草業屬于傳統的工業產業,那么,在當時當地,新興的工業產業也在不斷崛起,比如現代制糖業、肥皂、造紙、玻璃、毛巾、地毯、縫紉機、啤酒、 汽水等從國外引進的新工業。僅以北京為例,一戰期間共有 200 多家小型企業如雨后春筍一樣出現,它們都是小規模發展,致力于周邊地區的市場,員工很少超過 100 名,基本維持經營平衡,遠遠不能和上海等地的大型工業化生產相比。
因此,要觀察大型的現代化工業企業,還是得以上海為例。 值得一提的是馬玉山。11921 年之前,中國消費市場的進口食糖占全國總消費量的一半以上,每年的進口高達 45 萬噸,市場估算的總需求量則為 100 萬噸。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國內制糖業技術水平偏低,食糖加工粗糙,導致大量的進口食糖迅速占領國內的主要市場,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市場。同樣是及時次 世界大戰帶來了市場的變化,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變化在于,各大工業強國與甘蔗生產國之間的供求關系破裂,或者由于運輸渠道的斷裂,導致生產地與加工地之間無法有效對接。作為世界上較大的甘蔗生產地之一,中國在這時成為原材料的豐盛之地,同時在過去一段時間,也學習和積累了相應的食糖生產技術,這就為一批民族資本家進入制糖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市場機會。
香港商人首先看到了這樣的商機,一家英屬的制糖公司迅速打入內地市場,賺取了巨大的利潤,這讓馬玉山受到很大的刺激,創建新公司的信心更加高漲。恰逢國內著名的企業家張 謇、聶云臺等人也看到這個新興的產業,他們全力支持馬玉山,籌集 500 萬元資本,一方面在上海創建了中華國民制糖公司,一方面在華北平原各省建設甜菜種植基地。一家新興的現代化公司就這樣轟轟烈烈地干起來了。
馬玉山生于 1878 年,卒于 1929 年,廣東香山人氏。早年經商,在菲律賓創立馬玉山糖果餅干公司。民國后從菲律賓回國,先在香港創設糖果公司,積累資金 300 萬元,后在廣州、上海創建馬玉山糖果餅干公司,其分行遍及北京、天津、各省大埠及南洋。 因資本不足,1928 年宣告破產。從馬玉山創業的 故事來看,他一方面立足于海外資本和海外創業經驗,一方面 則在內地尋找企業家層面的市場合作。無論如何,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市場自由精神的民國企業家。
近代化以來中國第二次工業化運動值得經濟史學家認真總結。如果說 19 世紀的洋務運動是由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行為,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縱向化的工業化運動,那么 1914 —1924 年興起的第二次工業化運動,則是一種橫向發展的態勢,所謂橫向態勢,是指市場沒有明顯的政府主導,而是由深孚眾望的企業家來組織市場資源,推動市場交換與創新。
如果說洋務運動主要是晚清政府為了解決國家軍事力量而興起的重工業運動,那么第二次工業化運動,則是企業家階層 基于市場的邏輯,努力滿足普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是一種傾向于消費者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普遍的輕工業生產。
如果說及時次洋務運動興起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國家的強盛、民族的獨立,那么第二次工業化運動,其主要目的則是遵守市場的邏輯,致力于企業家階層的利潤索取,利潤原則成為第二次工業化運動的主要推動力,這在本質上推動了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
如果說洋務運動興起主要依靠晚清政府的投資,間或向民間市場募集了少部分資金,那么第二次工業化運動,則是企業家階層立足市場獲得了企業發展的自由資本,這樣的資本態勢,一方面讓企業家獲得了市場的尊重和產權的獨立,一方面又為民國時代的市場經濟體系創造了非常自由的市場化金融秩序,而這樣的自由金融秩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自發秩序。
正是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由經濟意義,第二次工業化運動才 為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打下了良好的市場基礎。
下卷.第三次開放
五、企業家的心態分析,以榮毅仁為例
1956 年前后,當公私合營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迭起,全國人民一片歡騰之時,社會上的確傳來一種聲音,說的是有一批 資本家“白天敲鑼打鼓,晚上抱頭痛哭”。這是一個事實,在 1956 年 11 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說起榮毅仁時是這么說的:“他是全國及時號的資本家,他在這個地方講,他那個階級應該消滅,可是,另外碰到的一個人又跟他說,你祖宗三代辛辛苦苦地搞了這點工廠,在你手里送出去實在可惜呀。他也眼淚直流,這是很自然的,合乎情理。兩種情形都存在,都是真實的。這種又接受和平改造,又感到痛苦的表現,如實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心態。如果交出工廠,如棄敝屣,沒有一點痛苦,那就不是資產階級了。”向來是階級分析的高手,這番話出自他的報告《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幾個問題》。強調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并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分析企業家的一種方法。一方面,肯定民族資產階級在反帝愛國、和平建設、增加生產等方面的積極貢獻,但另一方面他又強調資本家不可能舍棄自己的利益,因此具有深刻的兩面性。立足于這一點,主張共產黨人要充分利用民族資產階級積極性的一面,限制他們消極性的一面。這是一個策略,號召共產黨人在這方面多動腦筋,“要一直利用到民族資產階級被消滅為止,將這個階級的分子改造成國家工作人員或工人。”高層對私人企業家的整合方法非常明顯,這就是利用和限制,目標是建設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經濟。劉少奇在同一次會議 上,他系統闡述了通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達到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就要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個體所有制,建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只要我們抓住了這一點,在這一點上不動搖,那么,我們就基本上沒有違背馬列主義,就不會犯重大錯誤。”
當的階級分析方法和劉少奇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目標成為一種共識,大多數企業家事實上是深信不疑的,即使內心有懷疑,表面上也會積極認同和參與。這或許是得益于強大的政策宣傳,以及在執行過程中或明或暗存在的某種威逼。當時北京市有一份調查報告,對 588 家資本家的思想動態進行調查,其中表現比較積極,要求公私合營的占到了 37%,能 夠勉強接受公私合營的占到了 58%,不肯合作的或者有比較嚴重的抵抗行為的占到了 5%。所以鄧小平說:“資本家階級中的進步分子和大多數人在接受改造方面也起了有益的配合作用。”而薄一波后來在回顧歷史時說:“1955 年冬天,敲鑼打鼓,申請公私合營的滾滾人流中,雖然心情復雜,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希望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卻是許多人的共識,這是抹殺不了的。
必須說明,高層諸如此類的政策闡釋和理論分析,都只是一個時代公私合營的外在原因,我們相信還有更加內在的價值觀秩序存在于這一代企業家的內心之中。我們閱讀榮毅仁的心靈獨白,從中或許可以找到這一代企業家的基本價值觀,找到他們為什么愿意放棄寶貴的企業產權的內在原因。畢竟,當時在推行公私合營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時候,的的確確沒有發生大面積的暴力搶奪事件,企業家們主動申請,積極參與,乃是常態。
其一,榮毅仁的價值觀譜系是民族主義,而不是市場主義。榮毅仁早年接受過完整的西方式教育,他的企業經營,也讓他對整個世界的企業史秩序很了解,當他決定把企業交給國家,在經濟史和企業史的雙向維度上,他的朋友們不可能理解,尤其是他的外國友人更是覺得不可思議。但了解中國近 現代經濟史和企業史的人們必然知道,無論是晚清時代的企業 商戰的價值觀,還是黃金時代的民族主義企業精神,包括民國中后期的官僚資本主義,事實上貫穿其中的主線,是企業家的國家主義精神,是一種愛國主義。這才是榮毅仁這一代人的主要精神世界。產業報國、民族獨立和富強,這些看上去宏大而且神圣的使命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遮蔽了企業家的市場邏輯和職業精神,遮蔽了企業的開放性和交換的開闊性。榮毅仁也是如此,所以他說出了這樣的話:
“我是一個資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我想應該先從作為一個中國人談起。這是真心還是假話?到上海來訪問的不少資本主義國家的朋友們對這個問題特別感到詫異。他們曾經來找我問我,有的人要我背著人講講真心話,一位英國的議員要我直接用英語談話,有的來看看我還有沒有自己的住宅,有的懷疑我是不是共產黨員假冒的資本家。我坦白地告訴他們,解放前我不但沒有接觸過共產黨,而且當時還有點害怕。
“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黃浦江里停滿了美國兵艦,美國貨像海潮一樣涌來,我們棉紡廠用的大部分是美國棉花,中國的工業破產、農村破產。馬路上美國兵橫沖直撞,北京的女學生被強奸。我父親的實業救國的理想破滅了。就是我的愛人,雖然當時所想的只是如何過安樂的生活,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容忍外國兵對自己同胞姐妹的侮辱嗎?那時,我們都希望有一個獨立的強盛的祖國,而國民黨只會給祖國帶來更多的屈辱。
其二,榮毅仁對國民黨已經失望,這種情緒導致榮氏家族可能做出一些判斷。
榮氏家族在民國時代遭遇官僚地痞的盤剝和綁架,是一個事實。一方面戰爭不斷,企業的市場環境極為糟糕,榮氏家族企業只能艱難度日。另一方面,國民黨推行官僚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官僚整合公權力,對黃金時代的企業家自治秩序和企業家的公司模式構成威脅,大量的官僚資本家試圖用市場并購的方式,蠶食私人企業家,的確讓榮氏家族大傷腦筋。再加上國民黨政府的公權力,尤其是警察力量并沒有得到有效制約,各種對私人企業家的敲詐事件紛紛上演,榮德生深受其害,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榮家人開會的時候說,無法想象情況還會比現在更糟糕,因此榮毅仁選擇留在大陸。這意味著身處如此國難家仇的困境之中,榮氏家族希望迎來一個不一樣的新時代乃是理所當然。所以榮毅仁說:
“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大都是及時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稍稍放松對中國的侵略的時候發展起來的。我的父親和伯父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創辦和發展了自己的企業。這些年代,全國人民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我父親一輩人夢想著辦工廠,救國圖強。當戰爭結束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日本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加上連年內戰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
從蘇小和五年來苦心研究形成的經濟史筆記來看,他顯然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命題:必須向真正的市場經濟學習,必須要通過一種的學習,尤其是站在歷史流變的河流里,向歷史學習。
——劉曉光
書好讀,有見識。其中下卷第四章中國企業家消失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
——于建嶸
歷史從來不會重復,但卻往往十分相似。我們的經濟發展得越多,就會越深刻地體會到,應該從被遺落的歷史中尋找未來的出路。這套三卷本的經濟史,上溯1820—1911晚清的中國市場與企業,下至建國以來的經濟和企業的雙向敘事,向我們揭示了過去200年中國經濟的走勢,是值得我們一讀的。
——吳曉波
歷史越來越不是帝國將相的家譜和互砍。歷史越來越是普通人自由協作、結成集團、反復博弈、推進制度、最終表現為經濟和市場的歷史。感謝蘇小和,給我們描述了百年中國史的這個側面。身為一個轉型國家的公民,我深知這個側面的重要性。
——羅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