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樸,沉淀靜美;因為自然,原生野趣;因為凋零,定格凝望;因為逝去,盡顯珍貴。它們就是中國的古村落!本書是一個嶺南人的嶺南尋根傾情之旅!200余幅精彩圖片及地圖,圖文并茂地凸現(xiàn)嶺南近50個代表性的古村落,濃墨重彩地描繪出嶺南文化的深層圖景。略帶傷感的文字,盡顯嶺南古村落嫻靜得有些落寞的美。作者從"聚落"、"古港門戶"、"廣府"、"潮韻"、"客家"、"水鄉(xiāng)漁村"、"僑鄉(xiāng)"這幾個專題入手去構筑嶺南古村落,可謂而匠心獨運。廣府、客家、潮汕,嶺南三大民系,其古村落亦各呈精彩。客家言必稱中原,傳統(tǒng)厚重而略顯保守,就如其圍龍屋;廣府多居珠三角,開放包容,清新平和,一如其鍋耳屋;潮汕精細精巧精致精美,民諺有曰"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全書行文自始至終都帶有一種傷感,飽含著作者對古村落日益凋零與落寞的深深憂慮和遺憾!
1. 一個嶺南人的嶺南尋根傾情之旅!
2. 200余幅精彩圖片及地圖,圖文并茂地凸現(xiàn)嶺南近50個代表性的古村落,濃墨重彩地描繪出嶺南文化的深層圖景。
3. 廣府、客家、潮汕,嶺南三大民系,其古村落亦各呈精彩。略帶傷感的文字,盡顯嶺南古村落嫻靜得有些落寞的美。
一個出生在江蘇,但祖籍廣東臺山的嶺南人;一個種過地、當過兵、進過工廠、做過生意的文化人;一個喜歡到處漂泊,將遠足稱為"生命自我流放"的浪人——從2000年起,曾曉華先后為廣州、上海和北京多家出版社編撰過《洛陽龍門石窟》、《西安》、《典藏中國》、《華東精華游》和《自游自在港澳行》、《香港、澳門之旅》等旅游圖書。不過他寫得最多的,還是腳下的這片嶺南沃土:從深圳、廣州、珠海的《自由人》系列到《廣州印象》;從為其家鄉(xiāng)所撰寫的《眷戀江門》、《陶醉江門》到《廣東攻略》,而這次所編撰的《嶺南的古村落》,更是帶著濃郁的嶺南氣息,和一個個他原鄉(xiāng)行的深深足跡……
目錄
序:"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一、嶺南文化的根之所在
二、聚落篇
"百粵首邑,中華姓氏及時村"——河源龍川佗城村
"黃花滿地綴珠璣,廣府人稱是故居"——韶關南雄珠璣巷
"珠璣留厚澤,蓈底肇鴻基"——江門棠下良溪村
"百越聚居地,譙國夫人城"——高州長坡舊城村
"昔日古戰(zhàn)場,今日皇族村"——新會古井霞路村
"中國瑤家及時寨"——清遠連南南崗排
三、古港、門戶篇
"海上絲路黃埔口,一口通商粵海關"——廣州琶洲黃埔村
"通洋總匯之地,河海交會之墟"——澄海東里彰林村
"潮州前衛(wèi),粵東及時城"——潮州饒平所城村
"粵海要塞、兩廣門戶"——深圳龍崗鵬城村
"南登之古道驛站,千年之風雨道班"——韶關樂昌應山村
四、廣府篇
慈禧賜建"廣東及時村"——三水樂平大旗頭
"穿越五個世紀的滄桑"——從化太平錢崗村
"文鄉(xiāng)雅集,金樓為尊"——順德北滘碧江村
"蠣江涌頭,半月古村"——番禺石樓大嶺村
"明清古風,南社遺韻"——東莞茶山南社村
"千年賴巨蟹庇護,名揚因藏而不露"——東莞石排塘尾村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靈秀萃吾門"——南海西樵松塘村
"堂堂客家圍,悠悠廣府韻"——佛岡民安上岳村
"嶺南舉人及時村"——恩平圣堂歇馬村
"唐代古邑,粵西書院"——信宜鎮(zhèn)隆八坊村
五、潮韻篇
"遺風宋代,入潮一人"——汕頭潮陽波美村
"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陽銅盂明安里
"潮汕小故宮、嶺南及時宅"——澄海隆都前美村
"潮居典范、祠第千家、書香萬代"——潮州潮安龍湖寨
"龜山列案、烏衫滿巷"——陸豐大安石寨村
六、客家篇
"客家世界及時古村落"——梅縣南口僑鄉(xiāng)村
"一條圍龍屋,一座客家城"——梅縣丙村溫公祠
"八十戶小山村,三十幢古民居"——梅縣水車茶山村
"嶺南之最道韻樓,八卦之奇客家村"——饒平三饒南聯(lián)村
"粵東土樓最上鏡,觀音造化花萼樓"——大埔聯(lián)豐大丘田
"嶺南及時圍,滿堂客家村"——始興隘子滿堂村
"曾氏九棟十八廳,粵北民俗及時村"——韶關始興東湖坪
"一門三進士,耕讀兩書堂"——和平下車興隆村
"客家大觀園,南園及時村"——河源仙塘紅光村
"潮汕古驛站,粵東古圍村"——惠東多祝皇思揚
七、水鄉(xiāng)、漁村篇
"廣州的小橋流水人家"——廣州新窖小洲村
"水鄉(xiāng)古祠堂,嶺南小周莊"——順德杏壇逢簡村
"蘇家榕蔭老屋,東江畫里水鄉(xiāng)"——河源義合蘇家圍
"南方泊船之地,閩粵海上咽喉"——汕頭南澳古漁村
"粵東麒麟角,天后宮前村"——汕尾遮浪宮前村
"海上絲路古驛站,十三行尾大澳局"——陽江東平大澳村
八、僑鄉(xiāng)篇
"碉樓斜陽處,僑鄉(xiāng)游子情"——開平塘口自力村
"最美的碉樓,最美的僑鄉(xiāng)"——開平蜆岡錦江里
"梅家大院的風雨騎樓"——臺山端芬汀江圩
"浮云露鳳閣,月殿現(xiàn)龍樓"——臺山墩頭浮月村
后記:"鄉(xiāng)下的老屋"
嶺南文化的根之所在
"大量的歷史文化財富散落在這些古村落里。在嶺南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如今保留下來的古村落少則兩三百年多則七八百年的歷史,可以說,古村落是嶺南文化的`根`,是活態(tài)的遺產(chǎn),是歷史的`活頁`。"
一、
1978年10月,考古學家在肇慶高要金利鎮(zhèn)的茅崗石角村,發(fā)掘出一個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水上木結構建筑群遺址,在1米厚的貝殼堆積層下,挖掘出先秦時期的文物一千多件,除了數(shù)十支木樁外還有人骨、陶器、竹器、石器、骨器、竹器等,被認為是距今三千多年前嶺南最早的水上干欄式木構建筑遺址。
"干欄",古越語,"干"指上面,"欄"是房屋的意思,它是否就是鴻蒙之初嶺南聚落的雛形呢?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鑒?延蠻》有記:"浮生江海者,疍也。欽之疍有三:一為魚疍,善舉網(wǎng)垂綸;二為蠔疍,善沒水取蠔;三為木疍,善山取材。"
疍家人無疑是嶺南最早的"水上居民",但是當他們"善山取材",傍岸臨水搭建起茅寮棚戶成為"木疍"后,便逐漸形成了疍家人最初的聚落——"善紡織以蔽體,善編竹制品為生產(chǎn)物品",而隨著族群的繁衍,自成一體的語言、服飾、居住、婚俗和信仰,便演繹成嶺南獨特的疍家文化。
如今,在珠三角的中山民眾、新會大鰲等沙田水鄉(xiāng),你至今仍能尋覓到這種搭建在河涌旁一排排水上干欄式棚戶的蛛絲馬跡,只是旁邊的村落都已是連片的磚瓦樓房。嶺南疍家人這種原始聚落的最初模式,也許你只能從高要茅崗遺址的尋覓中感悟到了。
二、
2006年龍川人口普查,只有2000人的陀城村,竟有140多個姓氏,37座不同姓氏的宗祠遺址,人稱"中華姓氏及時村"。
它就像打開了一冊封存了2200多年的歷史古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遣50萬大軍南征嶺南,及時次將中原文化帶進了這塊蠻荒之地,其始作俑者,也許就出自當年屯兵龍川,后來自稱南越王的趙佗。
為了"就地安置"大批士卒,趙佗一方面上書秦始皇,從中原遷來1萬5千名女子與士卒結婚"以為士卒衣補",同時推行"與越雜處"鼓勵漢越通婚,促進民族融合。
當這位南越王成了口中的"南下干部及時人"時,那些中原將士便成了嶺南最早的拓荒者,而他們最初所聚居的陀城,則成了南粵最初的"移民村"——中原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生產(chǎn)工具,改變了嶺南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的耕作方法,促進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和輯百越"所帶來的中原文化,更是使嶺南的社會形態(tài)從最初的原始部落,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fā)展。
三
"黃花滿地綴珠璣,廣府人稱是故居。"
始自唐開元四年(716年)宰相張九齡奉詔開鑿梅關驛道,位于古驛道上的南雄珠璣巷,便被視為嶺南,尤其是珠三角文明發(fā)祥的"桑梓之地"。
北宋年間,金人南侵,中原戰(zhàn)火導致政局動蕩,為了躲避戰(zhàn)亂以及自然災害,中原人紛紛通過梅關驛道南遷珠璣巷避難;接著是南宋末年元軍的大肆入侵,以及明末清初清兵的南下,引發(fā)了嶺南歷史上三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潮,而珠璣巷,正是中原人南遷嶺南最初得以落腳的村落——據(jù)專家考證,珠璣巷歷史上三次大規(guī)模的南遷,僅移民姓氏就達143個,其后裔散布在珠三角29個市縣上千個古村落。
珠璣一脈,源遠流長,從化錢崗村、番禺大嶺村、東莞南社村、江門良溪村、恩平歇馬村等如今嶺南知名的古村落,均源自珠璣,而它們所演繹的,幾乎就是嶺南古村落遷徙、繁衍線條分明,樣式多彩的歷史脈絡。
其中具特色的當屬江門棠下良溪村了,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珠璣巷36姓97戶人家在一個名叫羅貴的里長帶領下舉族南遷棠下良溪,再散支發(fā)葉到番禺、中山、順德、南海、肇慶等地,羅貴因此成了這36姓珠璣移民族譜中所記載的"貴祖",而良溪村則被稱為"后珠璣巷"——近年這一現(xiàn)象也引發(fā)了嶺南移民文化的探討,有專家還因此提出"前、后珠璣巷文化"的課題。
四、
也許始自清嘉慶年間進士、惠州豐湖書院山長徐旭曾的一篇《豐湖雜記》,及時次提出"客人"的概念,而其中"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后"的論斷,更是被視為"客家人宣言"。
自此,嶺南也便有了廣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的說法。
但是漫步古村落你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珠三角廣府人家的鍋耳屋,還是在潮汕"駟馬拖車"的古祠堂,抑或客家山區(qū)巨大的圍龍屋,從新貼的門聯(lián)到古老的族譜,無一不以祖籍源自中原為榮。最有意思的是梅州大埔湖寮村的藍姓家族,上世紀80年代江西上杭、武平一些藍姓家族,根據(jù)國家政策恢復了畬族身分,但是當他們致函湖寮藍氏時卻得不到認同,《大埔藍氏族譜》更是明確寫到:"天下藍氏,凡奉汝南為郡望的皆昌奇公子孫,都是堂堂正正的大漢民族。"
表面看這似乎是一個題外話,但來到湖寮村后你會感到,那宣言式的陳述中所浸淫的,其實就是藍氏族人對中原文化的認同。
在梅縣南口僑鄉(xiāng)村有一座始于明代的圍龍屋蘭馨堂,大門兩側新貼著一副紅紙金字的對聯(lián):"滎陽世澤、花縣家聲"——這河南滎陽是西周時期周武王侄兒季孫公的封城"潘國"的所在地,是僑鄉(xiāng)村潘氏家族追根尋源的祖籍地,但是這"花縣家聲"呢?
村民告訴我,原來這潘氏先人南遷嶺南后先是在花縣(現(xiàn)廣州花都)落腳,明嘉靖年間再分枝散葉來到梅縣南口——顯然其彰顯的并非只是一個族群概念,而實在是一個文化概念,一種客家人繁衍遷徙的文化現(xiàn)象。
五、
如果從嶺南文化的視角來看廣東的三大民系,那種經(jīng)過數(shù)百年歷史變遷和演繹所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就是今天被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廣府風、潮汕韻、客家情"了——而這種和而不同,各領風騷的鄉(xiāng)俗遺韻,至今仍深深根植在嶺南一個個古老的村落。
散布在粵北和粵東山區(qū)的土樓和圍龍屋,無疑是客家古村落的代表作。我國現(xiàn)存較大的客家土樓,饒平三饒南聯(lián)村的道韻樓,梅州規(guī)模較大的圍龍屋丙村仁厚溫公祠,以及有"嶺南及時圍"之稱的始興隘子滿堂村——這些掩藏在崇山峻嶺或窮鄉(xiāng)僻壤的古村落昔日鮮為人知,但是今天卻構成客家文化一個個奇妙世界。
客家圍村多為厚厚的圍墻所包圍,傳統(tǒng),固守,就像守護著重耕讀、輕工商,崇尚詩書傳家,入仕封侯的中原遺風,而那些得以傳世至今的古村落,也大都有著"一門三進士"之類讀書做官的歷史故事——或出過多少秀才、舉人、進士,或曾為朝廷命官,盡管如今祠堂豪宅多已凋零,風光不再,但門匾、楹聯(lián)言必稱中原,厚厚的家族族譜所記載的,也都是名垂史冊的清流名士、官宦人家。
"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在嶺南,潮汕古村落無疑是最漂亮的,它不僅體現(xiàn)了潮汕民居宗族觀念與住宅非同尋常的關系,也是潮汕傳統(tǒng)文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縮影——從金漆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嵌瓷、彩畫等繁雜、精細的裝飾工藝,到屋脊山墻、門窗戶扇、廊柱檐下、石木部件,只要能修飾的地方幾乎都裝點起來,紅桁藍桷,雕梁畫棟,往往使得整座建筑流光溢彩,色彩斑斕猶如藝術殿堂。"潮州厝,皇宮起",這句流行于潮汕地區(qū)的民諺,猶如畫龍點睛般描繪出幾與皇宮媲美的潮汕古村落的建筑特色和獨特風格。
從家居環(huán)境的精雕細琢,到精細的潮州菜、功夫茶;從精美的潮州瓷藝、潮繡、潮劇,到精明、抱團的潮汕生意人,"潮州韻"幾乎聞名嶺南,飲譽中國。
相比較而言,珠三角的廣府古村落則顯得清新、平和了許多,一如廣府人的開放和包容。
它們大多沒有封閉的圍墻,村前古榕、荷塘、石橋、門樓,村里梳式布局、石板街巷,民居青磚黛瓦、窄門高屋、三間兩廊、整齊排列,最搶眼的就是祠堂、書院高聳的鍋耳式封火山墻,再加上精美的木刻、石雕、磚雕和鑲嵌在屋脊上俗稱"佛山公仔"的陶塑,勾勒出一幅幅古樸、素雅、通透而不乏厚重嶺南鄉(xiāng)土建筑的畫卷。
也許瀕臨沿海,易于接受外來事物,加上海外"淘金"所形成的開放、務實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我國及時個留學生容閎、及時個工程師詹天佑、及時個飛行家馮如等都是從這些村落中走出去的。而當一批批海外淘金的華僑回鄉(xiāng)建起一座座洋樓、騎樓和中西合璧的碉樓后,更是成了珠三角古村落中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嶺南僑鄉(xiāng)文化的代表作——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成了廣東及時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
古村落其實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綜合體,它不僅有著獨特的古民居等建筑的物質形態(tài),還有一方水土所滋潤養(yǎng)育的口頭與無形的文化遺存,如民間傳說、歌謠、民俗、手工藝和鄉(xiāng)土音樂、繪畫等。
漫步其中你也許會悄然發(fā)現(xiàn),原來嶺南文化久遠綿長的根并不在喧囂的都市,而是深深扎在這些與現(xiàn)代文明漸行漸遠的古村落。
六
公元前334年周顯王時期,越人犯楚,失敗后散逃嶺南,與當?shù)刭?、畬、苗人混居,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小不一的原始部落,產(chǎn)生了嶺南多民族融和的族群"百越"——百越文化無疑是嶺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曾苦苦尋覓它的根之所在。
歷史上,粵西的高州曾是百越部落的聚居地,如今在那里你會發(fā)現(xiàn)不少村落都建有冼太廟,不大,但總是香火繚繞——祭祀的正是被尊為"嶺南圣母"的百越首領冼夫人。有人統(tǒng)計過,如今散落在高州、茂名和粵西城鄉(xiāng)的冼太廟仍有200多座。
其中規(guī)模較大、香火最旺的當屬高州城里的冼太廟,前國家主席也曾前往祭祀過,但人們告訴我,最古老的冼太廟在一個名叫舊城村的小村莊。
順著繚繞的香火我找到舊城村,原來從漢武帝置髙涼縣治算起,它有2100多年的歷史;而從高涼太守馮寶落籍百越入贅俚家,冼夫人建"馮家村"算起,它也經(jīng)歷了1500年的風雨春秋——也正是來到這里我才知道,這位入贅俚家,新唐書就被列入"諸夷蕃將"的高涼太守,竟是五胡十六國時北燕皇帝馮弘的后裔。
如今村里不僅保存著隋代冼夫人的孫子馮盎所建的嶺南及時座冼太廟,而且還仿古修復了一堵"夫人城"的城墻和城門,想要保留的,也許就是對這一百越古老部落一點難舍的記憶。
類似的還有連南的瑤族山寨,始于宋代的南崗古排村,記憶的則是嶺南瑤族繁衍的故事,直到今天,仍有"中國瑤家及時寨"的美稱。
七
在順德杏壇鎮(zhèn)的逢簡村我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全國首開農(nóng)民坐飛機旅游之先河的順德人去到江南水鄉(xiāng)的周莊、同里轉了一圈回來說,小橋流水、古巷人家,昔日的嶺南水鄉(xiāng)不也是這樣嗎?
早在明末清初,嶺南才子屈大均曾對嶺南水鄉(xiāng)有過生動的記述:"順德有水鄉(xiāng)曰陳村,周迴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縱橫曲折,無有一園林不到。夾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時有綠煙郁勃而出。橋梁長短不一,處處相通,舟入者咫尺迷路,以為是也,而已隔花林數(shù)重矣。"——這該是怎樣一幅令人怦然心動的美麗畫圖啊。
可是今天的陳村呢?當以周莊、同里等為代表的江南水鄉(xiāng)在全國旅游市場熱賣時,珠三角的水鄉(xiāng)村落卻正在為一個個現(xiàn)代化的城鎮(zhèn)所取代,昔日桑基魚塘的農(nóng)業(yè)景觀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直到有24小時順德人終于在杏壇"找"到一個近乎原汁原味的逢簡村。
它被稱為"順德小周莊"。
而有意思的是,廣州也有一個類似的小洲村,它被人們稱為"廣州的小橋流水人家"。
八
消失的何只是嶺南水鄉(xiāng),隨著城鎮(zhèn)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古村落正在消失或行將消失,有的被辟為旅游景點,但是旅游熱過了呢?
始于元末明初的佛岡民安鎮(zhèn)上岳村,擁有清遠較大一片鍋耳屋,曾是嶺南鄉(xiāng)村游的熱門景點,2006年還被列為"廣東最美鄉(xiāng)村旅游示范點",但是如今村里空空蕩蕩的雜草橫生,一排排廢棄的鍋耳屋岌岌可危,貼在墻上修繕的規(guī)劃圖日曬雨淋幾成白紙。
向往現(xiàn)代生活的年輕人大都舍棄了這些角落長滿青苔的老房子,只剩下老人留守在這里"看守"著一段歷史——但幾個7、80歲的老阿婆坐在庭院門口并不愿講故事,只是不停地抱怨說房子不讓動,一旦遷出又不準搬回。
莫非要等記得這些故事的老人們那天"離去",老屋沒人住坍塌后再重修新的鍋耳屋?
在和平縣下車鎮(zhèn)的興隆村,一位名叫徐景祥的老人專門帶我去看出了"一門三進士"的芋寧圍,想不到兩層門樓后的三進庭院后座,竟然全都坍塌,雕花的門扉壓在殘垣斷壁下看了讓人心痛。
他告訴我說是今年雨季剛坍塌的——兩年前興隆村被列為廣東省古村落時專家還來看過,說要維修……
俄羅斯著名作家果戈里曾說過:"建筑同時還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都已經(jīng)緘默時,它還在說話。"
但是,如果老房子倒了不能說話,仿古新建的房子又無話可說呢?
九
夢縈原鄉(xiāng),哪怕是已漸支離破碎,仍讓人難以割舍。
其實像我這樣的城里游子何止千萬?內心深處沉淀的,始終是對鄉(xiāng)土的一份眷念,尤其當站在繁華都市的十字街頭,為這喧囂、紛爭而感到厭倦時;抑或是當城市化進程腳步的加快,而為這"鄉(xiāng)村都市化"所纏綿糾結。
恍然間想起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一隅風景,一份沉淀,一絲懷舊,還夾雜著些許讓人心痛而又無奈的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