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首批名老中醫、黔貴丁氏婦科第九代傳人丁啟后68年的婦科經驗進行了系統整理,包括成才之路、學術思想、治學理念、思辨特點、臨證經驗、驗方介紹、醫論醫話七個部分,有很好的臨床實用性和學術參考價值。
成才之路
幼承家訓,輟學行醫
歷經艱辛,創辦醫院
有幸深造,師成名醫
堅持臨床,醫德高尚
執教中醫,勤耕醫林
勵精圖治,著書立說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學術思想
"陰血留存論"及與之相關的辨證體系
一、"腎陰肝血"乃為經、帶、胎、產、乳重要的物質基礎
二、"傷陰耗血"乃為婦女患病的基本特征
三、"滋養肝腎,固護陰血"乃為治療婦科疾病的基本法則
"解郁化滯論"及與之相關的辨證體系
一、"肝主疏泄"與女性生理特點的關系密切
二、肝之"疏泄失常"與婦科發病關系密切
三、"解郁化滯"乃為婦科治病的要法
治學理念
教書育人,德藝雙馨
鞏固專業思想教育,貫穿于理論和臨床
學習經典,打牢基礎
學以致用,聯系實際
帶著問題,不恥下問
開設醫案學,提高臨證思辨能力
吸取新知識,拓展知識面
反對理論上故弄玄虛、不切實際的夸夸其談
思辨特點
婦科臨證,以"盛"為用
婦科臨證,以"通"為要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辨證論治,辨病結合
婦科臨證,善于思考
婦科臨證,要有自信
中西結合,相互為用
遣方用藥,靈活施治
一、善用古方,不泥古方
二、藥力精專,藥用平和
臨證經驗
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治療經驗
一、病因病機
二、辨證分型
三、方藥應用
四、案例舉隅
閉經的治療經驗
一、病因病機
二、辨證分型
三、方藥應用
……
驗方介紹
醫論醫話
附:驗方研究提要
堅持臨床,醫德高尚
先父常言:"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約。"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必須以臨床為基礎,才能精通和掌握疾病的診療規律。先父因治病臨床療效好,應診的婦科病人很多,并還有不少內、兒、外病人求治。平時上門求醫者,不論貧富,不論職位,先父均一視同仁。遇年老病重不能前來就診的病人有求于他,常親自上門診治。對生活困難患者,診治后常不收分文報酬,往往還要資助藥費。1952年先父歷盡艱辛創建了草塘聯合醫院,盡管白天病人很多,工作十分繁忙,但晚上有患者需要出診,他從不拒絕。如一個嚴冬,離醫院數公里的山村有一患者需要出診,先父提著馬燈,帶著手電筒趕山路為其診治,在回來的路上,遇見兩只狼,先父用手電筒與狼對峙數小時,直到天亮狼才離去,回到家里,先父的衣帽上都結了冰塊。又如有一個深夜他帶著兩位年輕助產士到邊遠農村為一難產產婦接生,路遇大雨,山洪暴發,先父不顧個人安危,跳進激流中,將兩位助產士背過河,及時趕到產婦家里,使母子轉危為安。當時經歷此事現已80多歲高齡的陳海云醫生健在,她提及當時情景還十分感動。又如有一次,從貴州邊遠地區慕名來了一位患婦科疾病的農民病人,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到省城貴陽天色已晚,當她找到先父住處時已是晚上十點多鐘,先父讓她進餐后給其診治,留她住宿,第二天叫人帶她去醫院取藥。
上世紀70年代實行"開門辦學",先父多次帶頭下基層帶教,條件非常艱苦。他白天給學生上課帶教,晚上常在油燈下給農民患者看病,聽說先父擅長婦科疾病的治療,慕名應診的婦科患者接踵而至,他再疲勞也要將一位病人送走才休息。在診療中他發現很多農民患者拿到處方沒有錢買藥,他決定抽出白天的一點時間帶著學生上山采藥給患者治療。行經腹痛、傷風感冒、腹痛腹瀉等常是藥到病除。對很多婦科炎癥、月經病、頸淋巴結核等病人,他親自上山采藥治療。先父說這既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學生又學到了實際的知識,這叫"短頻快"的學習方法。學生們很尊重和喜愛他,評價說: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循循善誘,毫無保留地將中醫藥知識傳授給我們,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每當要離開住地,很多經先父診治過的患者都前來送行,并要送土特產,先父均謝絕。先父說中醫先賢早就教誨:"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闡發蘊奧,聿著方書,此其立言也。"懸壺濟世這是我們醫生的天職。"非典"期間,他叫子女把預防"非典"的中藥熬成湯劑,用保溫桶盛裝藥液放在診所門前,專供打工者、下崗工人和經濟困難的人免費服用。先父常說,清代名醫吳鞠通言:"天下萬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統于德。無才固不足以成德,無德以統才,則才為跋扈之才,實足以敗,斷無可成","醫乃仁術…`醫者仁心"是他終生信守的諾言和神圣的職業準則。退休后,先父不顧年事已高,出色地完成了全國名老中醫師承工作。晚年身體欠佳,仍堅持臨床,每年接待婦科及他科患者上萬人。即使病重住院,自己不能書寫,則叫女兒記錄開方,從不拒絕患者。數十年來,經他診治的婦科及他科病人數以萬計。先父憑他高尚的醫德,求實的精神,精湛的醫術,給眾多不孕家庭帶來福音,深得病家的信賴、尊重和愛戴。
執教中醫,勤耕醫林
上世紀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貴州省中藥人才奇缺,為解決此現狀,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先父主持創辦了貴州省中藥師進修班、中藥檢驗班、中藥炮制班。他根據教學需求,親自編寫教材并授課,親自示范加工炮制中藥,為貴州省培養了大批中藥人才,后來很多學生都成了貴州省中藥界的骨干、專家和精英。
上世紀60年代末,先父曾一度受到沖擊,但他并未沉淪,毅然與幾位中醫界的同行多次走進數百里人跡罕至的貴州梵凈山原始森林,歷時兩年余,對上千種中草藥進行實地考察。在原始森林里多次與毒蛇猛獸相遇,他們不顧生命危險,歷盡千辛萬苦,將實地考察的資料詳細地登記造冊并做成標本保存。當時還編寫了《貴州省中草藥》一書內部發行,為貴州中草藥研究填補了很多空白。先父非常重視中藥學的研究,他十分強調醫藥結合對提高臨床療效的重要性,他說:"有醫不可無藥,無藥就等于無米之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