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作者根據中國法律思想史的學科發展,挑選了幾十篇影響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的經典名著、名篇,并加以現代解讀,讓讀者了解中國傳統法律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法制史和中國法律思想史,吸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的優點。本書不僅適合法學專業學生學習法制史知識,對于非法學專業甚至普通大眾了解古代法律知識,樹立法治觀念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全書分為五大部分,每篇文章的體例統一,先引用原文,然后做出解析。在解析中,作者大都對原文寫作者的個人經歷和寫作背景首先予以介紹,然后大概講解原文意思和寫作意義.
曾哲(1960.2—) 男,法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湖北省公安縣人。先后獲得法學學士、歷史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國家一級律師。主要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基礎理論,中華法律思想及其文化。近年來在《中國法學》《法學評論》《現代法學》《法學雜志》《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南京社會科學》《江漢論壇》《太平洋學報》《東方法學》《河北法學》《人民日報》(理論版)《法制日報》等報刊雜志上近百篇,出版《公民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研究》《中國城市化研究的憲政之維》、《中國檢察權論略》(合著)《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實務教程》等5部著作,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3項。
一、法理篇
天論(上) 劉禹錫
請行周典 皮日休
刑禮道 白居易
申法 蘇洵
刑賞忠厚之至論 蘇軾
噩夢 王夫之
論律 敖英
一貫忠恕說 袁宗道
論性 袁中道
法律 何喬新
法制 顧炎武
法學盛衰說 沈家本
二、刑法(基礎篇)
片言折獄論 歐陽詹
去盜賊 白居易
議肉刑 白居易
止獄措刑 白居易
論刑法之弊 白居易
斷刑論(下)
象刑解 柳宗元
刑論 牛希濟
刑賞論 曾鞏
復仇解 王安石
酷刑論 胡寅
慎刑疏 許獬
三、刑法(案例篇)
復仇議狀 陳子昂
駁復仇議 柳宗元
宮門誤不下鍵判 王維
功臣恕死議 呂溫
邵守愚殺人案參語 海瑞
與吳令某論罰鍰書 袁枚
四、訴訟法篇
奏改定刑獄 謝莊
謹死刑詔 李世民
丁為郡案 白居易
諫制獄酷刑疏 周矩
駁赦論 張允
縱囚論 歐陽修
復仇狀 韓愈
訟論 崔述
五、古代行政法篇
為兄軾下獄上書 蘇轍
明大誥序 朱元璋
摘發巨奸疏 袁宏道
請開制度局議行新政折 康有為
異哉!所謂國體 梁啟超
參考文獻
后記
何謂法系,何謂中華法系,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生活環境及不同的人文歷史積淀,一定會做出不同的回答。因為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是有屬于自己的文化系統,而法律的性質和形態仍屬于文化的核心部分,法系在寓含在國家的法律之中。諸如中華法系則由中華文化孕育而成,其中充滿了儒家人文精神的味道,以道德倫理為基點,以禮教制度為核心,從秦漢至晚清,都深深扎根于中國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文化沃土之中。
究竟何謂中華法系,實難以用一言以概說之:中華法系,就是規范整個大中華各個民族生活的法律規范的體系。而所謂的法系,則是具有特殊的或特定精神的法律系統,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當然都要穩定的價值核心,自成其規范體系。能夠凝練出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根本原理及其國家治理仰賴的基本準則。無論是秦漢前早期的非完備的成文立法態,還是秦漢而后歷朝的所逐步完善或完備的成文法典的立法態,其中華法系無一不是表現在中國法律普遍的特質之中,成文法典的演進嬗變,將他固有的合理性內核原理價值目標提供法律匯編的表達形式,揉成一體化國家法律及其規范,始構成具有中華原創意義的經典法系。
可謂經典的中華法系,最原初的國家治理圖景是任刑(法)主義,大秦帝國的法治國理想遭遇了空前失敗后,轉而為消極的和平中正保守的儒家主義治國,而儒家法治主義較大的特點和死結就在于國民或百姓或佃農"有義務而權利,有家庭而無個人,有干涉而無自由,有差別而無平等,重禮讓而非爭訴,重倫理而輕刑法",這種有參與而無話語權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如是犬儒主義的法制觀極大專制十分契合封建帝國君王的王道主義,德治主義、禮治主義、人治主義。縱觀中華歷代歷朝的立法或是修律,大都悉心關乎于道德倫理宗族宗法約束之間,上至天子,下及黎民都應該將個人的各種社會規范如宗教、道德、乃至人品融于儒家仁說禮教制度中,以"仁"施政,以"禮"行法可能這一點在在世界文明諸國尤為突出。當然,是否持取還要每一位細心的讀者去解讀前賢留下的片片文牘。
奉法強者則國強,奉法弱者則國弱。幾千年來我中華反反復復掙扎于"強法"還是"強仁",守法還是受禮對于這個曾經無數次糾結于帝王賢臣的問題,或可說當下已經解決了,共識了,但筆者作為一位高校之三尺講壇的布道者,還是有必要將中華法系固有的,內生的,治國理政之智慧很好地捻示出來,加以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