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家簡媜策劃的這本《吃朋友》記錄了臺灣文化人八次聚餐和席間分享八段扣人心弦的生命故事,故事中的每道菜都記錄了一段深刻的人生體驗,終拼出這個人的人生故事。故事涉及的時間跨度長,介紹的菜系涵蓋廣(時間上,從日據時代、抗戰時期、白色恐怖時期、20世紀70年代......菜系而言,江浙、客家、閩南、福州與西式兼備)。從這些足以歌哭的故事中,我們仿佛重回昔日現場,看到講故事的人如何通過坎坷路途,自困厄中提煉出珍貴品質而成為一個可敬的人,讀完也被這群朋友之間濃郁真摯的友情深深感動。八段故事如八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并在圖書后附上盛宴中提及菜肴的菜譜,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制作。
繼簡媜暢銷書《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之后,與大陸讀者見面的zui新一本簡媜策劃作品。 看臺灣散文家簡媜和她的朋友圈如何用文字和美食描述人生五味。難忘的食物,其背后往往隱藏了一個難忘的人。那個人現在好嗎?
獨家奉送臺灣妙手廚娘黃照美故事燴創意食譜。
散文家簡媜策劃并參與合著的美食記憶故事,建議和親人朋友共同閱讀的一本書。獻給每個屋檐下揮動鍋鏟的媽媽,獻給經歷滄桑卻依然真誠的人,獻給有情有義的好朋友!
一本敘述者、菜肴、故事三者合一的“讓人流口水,也流淚水的書”。臺灣文學家簡媜和她在遠流出版工作了多年的朋友黃照美以及她們共同的朋友回憶母親那個年代或他們兒時各自印象深的菜肴,并由黃照美把菜品一一復原出來拍照、將故事記錄成書,書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吃朋友》。吃朋友,是指跟朋友一起吃飯。
一本集“催淚彈效果”文字 充滿人情味美食食譜于一體的文學書。有種說法是“臺灣美食充滿人情味”,這本書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點。臺灣美食無論在食物本身還是情感連接上,都跟大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來臺灣的游客時常可以從當地美食中,吃出自己家鄉的影子來。這本書中流淌出的兩代人之間以及夫妻之間和朋友之間的真摯深情,也和書中充滿人情味的美食一樣,喚起大陸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在大陸出版簡體字版有其價值和意義(該書由臺灣印刻文學生活雜志出版有限公司于2009年初版,截至2015年已16次印刷)。
繼簡媜暢銷書《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之后,與大陸讀者見面的zui新一本簡媜策劃作品。 看臺灣散文家簡媜和她的朋友圈如何用文字和美食描述人生五味。難忘的食物,其背后往往隱藏了一個難忘的人。那個人現在好嗎?
策劃者簡媜: 1961年生于臺灣宜蘭縣冬山河畔,臺大中文系畢業,曾獲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等。《臺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臺灣文壇zui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著有散文集《紅嬰仔》《水問》《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書》《下午茶》《夢游書》《胭脂盆地》《女兒紅》《頑童小番茄》等。臺灣著名詩人痖弦曾稱她是“文字的精靈”。
[吃朋友的話]
廚藝達人/趙國瑞/001
家里有豬不擔心/楊茂秀/003
引領“食”代風騷/黃淵泉/005
廚藝乾坤/李惠綿/007
負責吃的朋友/魏可風/010
[整理者的話]
難忘的食物背后,隱藏的是一個難忘的人/石憶/013
及時宴 菊妹的一生情債
——美食創意家黃照美母親的故事/001
潤餅 蟹肉豆腐 韭菜盒子 炒面 五柳枝魚
紅燒豬腳(搭鹵蛋與面線) 排骨酥羹 芹菜炒軟絲
姜絲芋梗 腌瓜五花肉片湯 紅豆發糕
食譜/198
第二宴 將戰火煉成太陽的女子
——幼教專家趙國瑞的故事/033
龍井蝦仁 粉蒸排骨 燴五色 南瓜盅(咸八寶)
炒寧波年糕 芥菜 臊子豆腐 栗子燒雞
金鉤玉牌湯 糯米煎
食譜/216
第三宴 幸福,像曇花開落
——翻譯家黃恒正的故事/059
蒜炒溪蝦 烏魚子 人參雞湯 壽司 甜湯圓
麻糬 原味饅頭、地瓜稀飯 紅糟肉醬 黃金白玉
古早日子
食譜/233
第四宴 苦兒的快樂流浪
——兒童哲學家楊茂秀的故事/097
糯米腸 香煎咸魚 蛤蜊百合絲瓜
干貝老蘿卜干稀飯(咸稀飯) 福菜肉片湯
福圓米糕 黑糖姜片地瓜湯 檸檬雞片
食譜/249
第五宴 追夢的吉他
——音樂家黃淵泉的故事/117
西班牙海鮮飯 鵝肝醬吐司 蔬菜大封 螞蟻上樹
紅嘴綠鸚哥 烏龜頂上爬 松阪芋頭 千絲豆腐羹
清炒花生芽
食譜/260
第六宴 大轉法輪
——戲劇學者李惠綿的故事/137
大轉法輪——碗粿 大面羹 紅豆、鯉魚燉豆腐
米糊燴菱角蓮藕
鮑魚、魚翅、干貝、香菇、雞湯——大補湯
食譜/272
第七宴 我那粗勇婢女的四段航程
——散文家簡媜的故事/159
暖色拉 干煎烏魚卵 椒麻雞腿 蒸魚卷 鑲小雛菊
茄茉菜卷 炸蓮藕 六色元寶之一(菠菜皮)
六色元寶之二(紫山藥皮) 六色元寶之三(南瓜皮)
六色元寶之四(馬鈴薯皮) 六色元寶之五(芋頭皮)
六色元寶之六(紅椒皮) 繡球綠鉆湯
花生湯搭油條
食譜/283
第八宴 翼下的風
——治療師魏可風的故事/179
福州米粉 紅糟魚頭 綠玫瑰 芋泥盅
食譜/310
代跋 第九宴,留給您!/195
簡媜的盤中故事
一.暖色拉 蓮花迎客,文人相惜
二.干煎烏魚卵 竹蔭下的富有童年
三.蒸魚卷 舊時相識彼邊港
四.鑲小雛菊 往事如煙輕搖曳
五.茄茉菜卷 燜蒸苦味青春
六.炸蓮藕 『藕』然相遇
七.六色元寶為族群融合辦桌國宴
八.繡球綠鉆湯 今世姻緣前生定
九.花生湯搭油條 甜舌油嘴,回憶如水
第七宴 我那粗勇婢女的四段航程
散文家簡媜的故事
說故事人:簡 媜
20世紀60年代生,從宜蘭而來我的故事經由胃來說,等同一篇“胃壁考掘”。相較于敏感纖細的心思、干燥昏花的眼睛,胃是我轄下的粗勇婢女;她“吃苦”耐勞,所有惡主對奴婢做過的事我都做過,包括幼時過年24小時吃八個鹵蛋、高三拼聯考時24小時吃十七粒陽明山橘柑,這些惡行她都默默承擔。經過幾段艱險的航程,跨過歲月、生活、胃口、價值觀,
乃至于族群的邊界,她至今仍然勇猛地分泌消化酶以捍衛我的生存。
主廚情意
宴前兩個月,黃姐問簡媜想吃什么,哪些菜跟她的故事相關。簡媜拋了三個原則:魚(包括海鮮),雞腿,水餃。她告訴黃姐:“我不吃小卷很多年了,不過,你弄給我吃吧!”
幾天后,黃姐傳真菜單,豪氣干云地說:“我要親手幫你包六種顏色的水餃,餡料都不一樣。”
簡媜大受感動:“這這,這是國宴等級哩!”
黃姐還設計了芥茉菜卷,芥茉菜就是牛皮菜,又叫厚皮菜,舊時鄉間很多,是窮人與豬的美食。
“豬?好吧,你要把我當豬,我也不反對!小時候吃了不少,有代表性。”簡媜說。但這菜不易在市場買到,黃姐向賣菜籽的歐巴桑買了種子,親自在后院為老友種菜。“我常常對菜苗祈求,請它們爭氣點,快快長大!”但最終禱告無效,只好央求高雄的親戚宅配一箱牛皮菜來。
不久,簡媜出了難題:“我希望那盤煎魚子能墊著新鮮竹葉,比較有感情,可以嗎?”
黃姐踏遍住家附近,終于在一處小區發現竹叢。她對警衛說明來意,獲準,她說:“今天不摘,宴客前24小時我再來。”她又想,簡媜喜歡桂花,若魚子上灑幾朵桂花,豈不更美!于是日日出巡,終于尋得一叢,也對桂花說:“請你開慢點,某月某日請賜我一撮。”
又不久,簡媜再出一題:“你能想辦法弄一朵蓮花嗎?冬天買不到蓮花。”
黃姐沉吟:“只能用雕的,我用紫洋蔥雕吧!”
宴客前24小時,黃姐買齊食材,特地出門采竹葉與桂花。竹葉洗凈用毛巾包覆放冰箱,免得脫水失去青綠顏色。
萬事俱備。
這24小時
時序進入歲末,即使是暖冬也擋不住寒風,偏偏又下起雨來,那雨勢到傍晚愈加淅淅瀝瀝,很久沒遇到這么濕冷的冬天了。這樣的晚上,特別適合與好友相聚,圍著熱騰騰的佳肴,聽一個故事,溫一壺酒。
五點鐘,朋友一一進黃姐家門,喊一聲:“黃姐我來了!”隨即熟門熟路自我安排,八坪大的客餐廳或坐或站十五人,語聲笑聲沸然。誰說須有豪宅、山珍海味才能宴客,若誠意相待,杯水亦甜,何況又是性情相近相惜的一群老友。
黃姐與攝影師阿妮塔在廚房舞弄,朋友們看到餐桌上排出截然不同的“陣仗”,莫不瞠目結舌地贊嘆,稍一不慎,口水有潰堤的危險。
簡媜看到黃姐為她做的六色水餃,繽紛、華麗、氣派,不禁尖叫起來。
惠綿對簡媜說:“你看看,黃姐為你設計的菜多澎湃!”
“沒辦法,她要我下輩子當她爸爸,這輩子得先幫我補補身,要不然我不孕怎么辦!”簡媜答得理直氣壯。
“趙老師說,上次你一直問問題,害她沒吃飽,連蔥.鯽魚都沒吃,今天我們要替她報仇!”惠綿不甘心,繼續進攻。
這是實情,講故事的人跌入回憶,說著說著就忘了吃,到眾人皆飽我獨餓。簡媜鬼笑:“基本上,七點鐘以前我是不說話的!”一副你們盡管問我盡管吃的決心。
“你不是說你家很窮嗎?怎有烏魚子吃?”惠綿看菜單,又質疑。
“我們窮人家吃新鮮烏魚卵,像你家很有錢都吃干的烏魚子。”簡媜鬧她,惠綿急辯:“我家哪里有錢,我家哪里有錢!”三哥走過來,俯身觀賞那盤灑了桂花的干煎魚子,慢條斯理說:“我小時候也常常看到烏魚子,不過,都是看別人吃。”眾人大笑。
特地從花蓮來的子庭帶來一瓶小米酒,朋友們都說這酒與今晚菜肴很搭。開席后,大家催簡媜講故事,她不為所動專心舞筷。不久,用竹篩做底盤盛放冒著熱煙的六色水餃端上桌,繽紛、華麗、氣派,好一幅太平盛世圖,贏得一陣贊嘆,每種口味都美。三哥頗吃味:“我認識照美五十七年了,從來沒吃過這種水餃,她包給我的都這么大(兩手一比),我吃五個就飽了。”
七點,佳肴已過大半,簡媜才開口。她知道她要說的故事不適合在吃飯的時候聽。
簡媜故事
蓮花,我的故事要從蓮花說起。
1991年我進遠流,上班及時天,辦公桌上有人插了一瓶蓮花迎接我,我的心動了一下。問同事是誰送的,她們說:“黃姐。”我當下想:這人我得認識認識。
我找到黃姐,向她道謝,她遲疑了一下,說:“謝謝你幫黃恒正的書寫序,我是他太太。”我驚訝極了,感嘆世事常有不尋常的線索。事實上,我不認識黃恒正先生,當時遠流的總編輯周先生找我幫黃先生翻譯、友松圓諦禪師《心的伴侶》寫推薦序,提及譯者來不及看到書出版已猝逝,我立即答應,也在序中寫道:
黃恒正先生流暢的譯筆,使讀者更能貼近原作。可惜他來不及看到這本書的出版而逝,我無緣向他請益,這樣一篇短短的讀后感也不足以道出本書的精華。但我看到書中有一段文字,想到黃恒正先生,也許可以作為對他的感謝:
搭出租車在市內繞一圈,新車車況良好,急駛而行,聞不出汽油味。那是因為汽油燃燒的緣故。
日日是好日,乃來自于作者與譯者的燃燒。
我明白,黃姐放在桌上的蓮花,應是念及那段序文所傳達的文人相憐惜之心吧!
十七年后的今晚,我本想帶一束蓮花回送黃姐,但冬天買不到,還勞駕她用紫洋蔥刻了一朵,就是我們面前的這朵。
我的故事經由胃來說,等同一篇“胃壁考掘”。相較于敏感纖細的心思、干燥昏花的眼睛,胃是我轄下的粗勇婢女;她“吃苦”耐勞,所有惡主對奴婢做過的事我都做過,包括幼時過年24小時吃八個鹵蛋、高三拼聯考時24小時吃十七粒陽明山橘柑,這些惡行她都默默承擔,不干擾“八蛋”小女孩繼續跳房子、不妨礙“十七橘”女生繼續背三民主義。經過幾段艱險的航程,除了后來育嬰那段時間點綴似的鬧一點潰瘍之外,她至今仍然勇猛地分泌消化酶,以捍衛我的生存。
及時段航程:魚來了,直到小卷出現。
小時候,我家餐桌上五盤菜有四盤是魚。父親從事魚販,每日到蘇澳批魚貨,運至羅東市場供應幾家魚攤販賣。魚,新鮮的鹽漬的,總是吃不膩。干煎、紅燒、清蒸、煮湯,最美味的當然是父親自己處理的生魚片,芥末的嗆味帶來鼻腔內萬馬奔騰的興奮感。有時魚太多,我阿母也弄成魚松較好保存。好幾次,父親帶巴掌大的烏魚卵回來,滿滿一盆,阿母站在大灶大鼎前,用冰糖、醬油烹,醬汁收干,狠心再逼一逼,酥黃微焦。我們這些“猴死囝仔”在稻埕鬼混,聞到竹叢間那支煙囪溢出的焦糖味的煙,奔至灶腳,抓了魚卵就跑,一入口,五內酥軟欲仙欲死。又折回灶腳多拿幾副,撕一張日歷紙包著(那掛墻的日歷已透支兩三個月),坐在竹叢下專心享用,涼風習習,小雞繞來啄食余屑。這就是為什么我希望這盤魚卵能墊著竹葉的原因,啊!美味且無憂的童年!
童年的我認為魚的美味順序是:生魚片、魚卵、魚眼(含眶)、魚臉頰、魚肚、魚鰾。當然,好日子總是短暫,很快地,我再也不能這樣吃魚了。
我十三歲那年中元節前夕,父親騎摩托車從羅東回家,暗夜途中被一輛大卡車撞倒、拖行。那是全家命運陷入黑暗的轉折點,它真的發生了。天地間沒有魔法能倒溯時間阻止那場剎那間發生的車禍,也沒有人能回答為什么兩個身強力壯的男子相撞,致命的是我們的爸爸而非另幾個孩子的父親。總之,深夜,遭醫院拒絕被抬回家的父親躺在客廳臨時鋪設的門板上等著斷氣,他一直掙扎、呻吟,忽強忽弱,血流全身。那是我及時次毫無準備地目睹死亡,正確地說應該是,近六個小時目睹父親那極緩慢、極痛苦、絕不甘心的死亡過程。我能為他做的是,捧一盆水用毛巾擦拭他身上的污血及之后噴吐而出的腦漿——我不記得是誰叫我做的,擦不止的血水后來成為我長期的暗夜噩夢。中元節清晨,他走了。
幾日后,道士帶我們到事故現場招魂,農歷七月大太陽下,我戴著“頭白”跪在路邊草叢,看到草地上散著紅通干癟的小卷,我忽然明白那是父親車禍的見證者,當時從他的竹編魚籃飛出來的。腥臭的小卷刺激我的感官,使連日以來麻木呆滯的我突發奇想,若吞食那些臭小卷說不定就能從這場噩夢中醒來,幾乎只要意念再往前一小步我就會伸手,幸好還有一絲理智綁住我,這意味著,我知道這噩夢是真實的。
從此,小卷從我的食物單上消失。
剛剛上的那道鑲小雛菊,要描述的就是這段經驗。黃姐用小花枝取代外貌不佳的熟小卷,鑲了蝦泥,雕飾成純白的小菊花來呈現。往事如煙啊,以花的意象作結也很好。(朋友們舉杯,飲了小米酒。故事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