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傳》清清楚楚地告訴你楊堅是怎樣結束華夏大地二百七十多年的戰亂,又是怎樣在10年內建立起一個民富國強的大隋王朝的。
楊堅及時個倡導科舉制度,以選拔的人才,被世人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大發明。楊堅建立的大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的時期;楊堅統一中國后,又創造了三省六部的政體框架,影響深遠,可見楊堅的勤政和睿智。
楊堅和所有的圣明君主一樣,也犯有一些歷史錯誤。他選擇了花言巧語的楊廣為太子,斷送了大隋基業,也掩蓋了他在歷史上璀燦的光輝。
楊堅就是隋文帝,他繼秦始皇、漢高祖、晉武帝之后,第四次統一中國,為大隋王朝開基立業,從大亂走向大治,締造了可與“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媲美的“開皇之治”,上追秦皇漢武,下啟唐宗宋祖,雄視百代,卻被后世遺忘。
提到歷代雄王霸主,人們首先會想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其次會想到光武、曹操、康熙、乾隆,很少會想到楊堅、更不會提到隋朝。即使提到隋朝,首先想到的也是隋煬帝。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論國家實力和軍隊戰斗力,隋朝強過唐朝;論個人的豐功偉績,楊堅可與秦始皇比肩。
秦始皇積二十余位秦國國君數百年之慘淡經營,后“奮六世之余烈”,方成一統天下之勢。楊堅代周建隋,內有政敵掣肘,外有強鄰虎視,內憂外患,交相攻擊,他一統天下,卻只用了九年時間,且疆域遠遠超過秦代!
秦始皇以“三公九卿制”奠定封建中央集權制的權力構架;楊堅則易之以“三省六部制”,使中央集權制的權力構架更接近于現代國家的政體框架。
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吏為師”,推行愚民教化,招致千秋唾罵;楊堅則開科舉之先河,使天下寒門士子能憑寒窗苦讀改變自身命運,可謂功在千秋。有人說,科舉制是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而楊堅作為科舉之首倡者,實乃功莫大焉!
比之秦始皇,楊堅毫不遜色,比之其他帝王,自可以昂首挺胸,翹首以居!他是一個值得深究的人,一個蘊藏著豐富歷史財富的雄王霸主!
楊秀(筆名)
標準80后,豪氣滿身,壯懷激烈。自幼酷愛祖國的輝煌歷史,崇尚英雄豪杰。歷經七年的精雕細琢,完成了《隋文帝楊堅傳》這部作品。
該書從真實的歷史中,還原出這位拯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千古一帝楊堅的一生。
楔子——南北朝的形成和終結 / 001
及時章 戰火催生救世主 / 004
1.楊門列祖 004
2.父親楊忠 007
3.相貌非凡 014
4.進入太學 017
5.初入官場 018
第二章 歷經官場驚險 / 021
1.興周代魏 021
2.岳父遭難 025
3.扈臣政變 031
4.面相事件 037
第三章 英雄用武有地 / 045
1.君臣相知 045
2.聯姻皇室 046
3.二次相面 048
4.權臣失威 049
5.鏟除權臣 051
6.滅佛運動 055
7.滅齊之戰 057
8.知音駕崩 061
第四章 官場遭遇“逆春寒” / 066
1.極品天子 066
2.險遭殺戮 074
3.收買近臣 076
4.因禍得福 080
第五章 “被迫”登基為帝 / 083
1.重組權力核心 083
2.轟走漢王 085
3.安撫“五王” 086
4.叛亂四起 088
5.鎮壓尉遲迥 090
6.平定司馬消難 097
7.平定王謙之亂 100
8.剪滅諸王 103
9.進位隨王 106
10.楊太后的無奈 107
11.代周興隋 109
第六章 打敗干預勢力 / 113
1.征吐谷渾 113
2.反擊陳國 117
3.降服突厥 120
第七章 固化國內統治 / 129
1.營造新都 129
2.王誼、元諧之死 132
3.誅殺不軌之臣 138
4.廢除梁國 143
第八章 運籌渡江戰役 / 149
1.策劃戰爭 149
2.陳后主亂政 152
3.不一樣的賀若弼 154
4.白土岡之戰 156
5.金陵王氣黯然銷 158
6.誅殺張麗華 161
7.兩虎爭功 162
8.降伏二蕭 165
9.少年老成的秦王 168
10.平定嶺南 170
11.長江之神 173
12.蕩平東南叛軍 177
第九章 擺平悍臣扈將 / 183
1.二士爭功 183
2.拒絕封禪 185
3.蘇楊較勁 187
4.修訂律制 189
5.李德林之死 190
6.高、楊交惡 192
7.博士何妥 193
8.蘇威倒臺 197
9.虞慶則之死 199
10.王世績被誅 202
11.罷免高颎 205
第十章 鞏固江山根基 / 214
1.斥責太子 214
2.移愛晉王 219
3.秦王之死 224
4.廢黜太子 226
5.摔死名將 231
6.開皇之治 237
第十一章 惡之花結惡之果 / 245
1.晉王為儲 245
2.永別愛妻 248
3.囚禁蜀王 249
4.令狐熙之死 255
5.太子攝政 258
6.至死方悟 260
及時章 戰火催生救世主
時間:公元541年6月13日夜。
地點:西魏的馮翊郡般若寺。
事件:天籟聲中,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晨鐘報曉,中華大地即將迎來“開皇之治”的威世。
一個終結者、締造者誕生,中國社會二百七十多年的戰亂局面,將由這個新生兒來終結,一個繼往開來的強勢王朝將由他締造。
他的名字叫楊堅!
1.楊門列祖
按照史家慣例,為帝王作傳之前,要先交代他們的世系。所謂世系,也就是家庭出身問題。帝王的宏基偉業不是白來的,除了自己的創業,還要感謝先祖積下的陰德。
誰都知道,“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的理論不符合歷史邏輯,但歷代帝王將相們很信奉這一套。陳勝、吳廣不信,質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問得蕩氣回腸,把造反大業也搞得回腸蕩氣。不過,不信是可以的,結局是必須要承認的,他們的宏基偉業只延續了幾個月,就灰飛煙滅!
很多人發達后,總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門第高大起來,雖然他們的父輩是窮人,大家都看在眼里,這個事實無法改變。但他們會追本溯源,上溯到N多年前,一番考證之后,頓覺豁然開朗,原來自己的N代老祖宗是如此的顯赫,不是威震朝野,就是富甲一方,或者德高望重、譽滿天下。于是趕緊認祖歸宗,一番高攀之后,臉上就有光了,門庭也生輝了,走起路來也理直氣壯!
在這里,我不妨給大家講個笑話。據說明末張獻忠扯起反明大旗后,幾經沉浮,終于形成氣候。他揮師殺到四川,兵鋒所指,勢如破竹,帝王大業翹首可望。但張獻忠有個揮之不去的心結:官方說他是“反賊”,民間說他是綠林好漢,千言萬語歸結為一句,就是出身很貧寒。這件事讓他很揪心,他決定抬高自己的門第,認一個世人皆知的名人做自己的老祖宗。但這個名人必須是年代久遠的,太近了,別人一下子就能考證出來,說他是個冒牌貨。一番權衡后,他決定認三國時期的張飛為老祖宗:一則張飛的名氣夠大,會打仗,天不怕地不怕,只服劉備、關羽,這一點跟他造反大王的身份很切合;二則張飛與他相隔一千四百多年,世易時移,年代久遠,旁人無從考證,沒人敢說張飛不是他的老祖宗。他率軍經過張飛廟時,讓幕僚寫了一篇認祖歸宗文,在廟里舉行隆重的認祖歸宗儀式。一番祭祀之后,他鄭重地念起了認祖歸宗文,內容不外乎緬懷先祖的赫赫武功,誓將反明大業進行到底,建立咱張家人自己的基業。這篇文章寫得太有文采,化用的典故很多,鋪陳夸張,晦澀難懂,張獻忠沒有念過幾年書,讀起來很吃力,可認祖歸宗又是大事,不能由旁人代讀。他越讀越吃力,讀到一半時,再也讀不下去,索性扔掉文章,沖著張飛的神像,擲地有聲地說:“算啦,套話也不必多說,反正你也是個爽快人,你姓張,我也姓張,你長我一千四百多歲,你是我崇拜的大英雄,從今以后,你就是我老祖宗……”
這個笑話說明,中國人的潛意識里是很看重家庭出身的。如果你的祖宗八代中沒有一個名人,你縱然有天大的本事,在那些高門顯貴面前,也抬不起頭來。因此,歷代史家為開國帝王作傳,總要對他們的祖先進行一番鋪陳渲染,向世人傳達一個不是真理的真理:杰出的祖先必然會有杰出的兒孫。我們不是史學家,更脫不了這個俗,姑且遵循這個慣例來梳理一下楊堅的祖宗。反正此時楊堅才誕生,不妨在他成長之際,追蹤他的家族淵源,看看他的家庭出身是否顯貴。
楊堅認下的那位遠祖很有來頭,名叫楊震,此人名氣很大,足以裝點帝王門庭。
楊震是東漢人,字伯起,人稱“孔子轉世”,從小拜當時的大儒桓郁為師,攻讀《歐陽尚書》。桓郁曾為漢章帝、漢和帝兩朝皇帝講授儒經,是名副其實的兩代帝師,官居太常,位列九卿。在這位大師的指點之下,天資不凡的楊震學業大進,他博覽群書,對當時的各種學問無不涉及深研,年僅十幾歲時,就已名滿天下,為時人所望。
地方州郡長官紛紛推舉楊震為官,楊震卻置之不理。他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想干大事!
當時外戚、宦官專權,東漢帝國朝綱失統,地方豪強各自為政,楊震認為此時出來做官,憑自己一己之力,很難有所作為。他決定發揮自己的特長,以自己為核心,培植一個強大的精英勢力集團,然后去參與朝政,改造社會。
從20歲起,楊震在華山腳下廣收門徒,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講學生涯。
他學問淵博、品德高尚,弟子無論貧富,皆一律善待,加上他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注重教學質量。四方好學之士,蜂擁而來,華山腳下書聲朗朗,學館如市。
他的學生前后超過了3000人,才華出眾之士比比皆是,不少學生成為國家棟梁,如弟子虞放官至司空(掌管國家工程建設的官員),陳翼更是一代名臣。如此造化,足與春秋時期的孔子相提并論。于是,楊震有了“關西孔子楊伯起”這一雅號,人稱“關西夫子”。
經過三十年的講學授徒,楊震以自己為中心,培植起一個強大的精英勢力集團,這些精英之士遍布朝野,涉足各行各業,左右了當時的社會輿論走向。
對社會、朝政有了話語權,年屆五十的楊震決定出來做官。
此后二十年,楊震憑其出色的才學、人品、做事的干練及眾多弟子的鋪墊、烘托,在官場上一路升遷,從襄城令到刺史、太守、太仆、太常,至漢安帝永寧元年(公元120),升為司徒(即丞相),位列“三公”。漢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又晉升為太尉,居“三公”之首,掌管朝廷軍事大權,直至延光三年。
在二十多年的從政生涯中,楊震恪盡職守、秉公辦事、廉潔自律、從不徇私,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善事,成為千秋萬代學習的官場楷模,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在此,我們不妨列舉一例:
楊震在荊州刺史任上政績突出,調任東萊太守。他前往赴任,途經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縣令王密是他任荊州刺史時舉薦的“茂才”,憑著“茂才”身份躋身仕途。王密是個好官,更是個知恩圖報的人,聽說楊震途經昌邑,便想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在白天前往楊震下榻之處謁見后,他特地準備了黃金十斤,于夜深人靜之時悄悄送到楊震那里。對此,楊震不但不領情,反而批評他說:“你我是故交,關系密切,遺憾的是我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是為什么?”王密以為楊震是故作姿態推辭,便信誓旦旦說:“現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況且學生只是想報答老師的知遇之恩,并無其他念頭。”楊震聽了很生氣地說:“你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現在天知、地知、我知、你知,難道你想欺瞞天地、自欺欺人嗎?”王密聽了這番話,十分慚愧,只好收回黃金,郁郁而去。
這就是千古流傳、家喻戶曉的“暮夜卻金”故事,楊震也因此被后人譽為“四知先生”。
關于楊震的歷史佳話遠不止這些,有興趣者自去搜求,此處不再贅述!總之,他的人品、學品、官品、官聲都足以為萬世楷模,是一位近于“圣人”的大師、大官僚、大政治家!這樣的遠祖足以為楊門增光添彩!足以讓楊堅感到自豪。
但是,盛極必衰是歷史的必然,楊門也逃脫不了這一歷史宿命。楊震死后,楊氏家族很快走向衰敗,連續好幾代都默默無聞,直到第8代子孫楊鉉來到這個世上,楊家才有了一絲振興的跡象。
楊鉉做過前燕帝國的北平太守,相當于今天的一個地級市市長,正廳級。
楊鉉的兒子楊元壽投奔北魏帝國,做了北魏的武川鎮司馬。
武川是北魏的軍事重鎮,拱衛著帝國首都平城,出任鎮將的,一般都是朝廷親貴,鎮將下屬軍官都是鮮卑貴族。楊元壽能以漢人身份出任武川鎮司馬,足見北魏皇帝對他的器重。
楊元壽之子楊惠嘏也不賴,官至太原太守。其孫楊烈則更進一步,位至龍驤將軍和太原郡守。
楊烈的兒子叫楊禎,是位勇猛、彪悍的戰將,軍功卓著,被授予建遠將軍的稱號。不過,他的運氣實在欠佳。當時,北魏衰敗,時局動蕩,北方爆發了“六鎮”起義。楊禎奉詔征討,卻被破六韓拔陵率領的起義軍打得大敗。楊禎死里逃生,撿得一條性命,避居中山。不久,他又組建起一支軍隊征討起義軍,這一次他的對手叫鮮于修禮,一個比破六韓拔陵更生猛的義軍將領。這一仗,楊禎戰死沙場。
一個將軍能戰死沙場,算是死得其所。不過,留下來的孤兒寡母卻必須要接受命運的煎熬,楊氏家族的復興之路似乎走到了盡頭。
關鍵時刻,楊禎的獨子楊忠站了出來。他擦干臉上的淚水,踏著父輩的血跡,扛起家族復興的大旗,一番征戰廝殺,終于使楊氏家族的復興之路重現曙光。他是楊震之后及時個堪稱顯赫一時的人物,只不過他靠的不是文治,而是武功!
楊忠是誰?他就是楊堅的父親,一個為兒子鋪平官場道路的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