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1——古玩收藏的實話實說》
俗語云:亂世的黃金,盛世的收藏。古玩收藏行業源遠流長,渴望一夜暴富的人綿延不絕,當前,全民收藏熱興起,千千萬萬的人投入這驚心動魄的行業中。
撿漏后一夜暴富的故事,常常是每個玩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殊不知,打眼后追悔莫及,甚至傾家蕩產,才是這一行業的常態。
古玩做局,以假充真,欲擒故縱,愿者上鉤,卻又欲罷不能。一局安百變,叵測是人心!一幕幕"受騙"的血淚史每天都在上演。現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也在故事的行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打眼.2——古玩做局的那些事兒》
古玩收藏,魚目混珠,防止打眼,戒之在貪。
不談"撿漏兒"、一夜暴富的"美麗傳說",專講"將假貨看成真貨,將真品看成贗品"的"打眼"之事——繼《打眼1》之后,《打眼2》重磅來襲,再講十個"打眼"故事。
人心不足蛇吞象,"片兒白"以親身經歷為藍本,甘當反面教材,將自己三十多年領悟的收藏真諦傾囊相授:收藏古玩不單純是一種投資行為,更是一種觸摸歷史、感受文化的行為。人心叵測,世事無常。在閱讀的同時,更能細細地品味出,收藏的冷熱與人生的貪舍背后所蘊含的秘密。
一時兩肋插刀,轉眼爾虞我詐;看似投桃報李,卻是恩將仇報;
有人貪婪,就有人做局;有人撿漏,就有人打眼
寫盡機關算盡的騙局,透析爾虞我詐的人心
馬未都親自作序,崔永元、紀連海、李嘉存、王鐵成拍案推薦。鑒別古玩真假,參悟收藏真諦,觸摸歷史年輪。
本書作者白明,是知名收藏家,從事古玩收藏行業三十余年,尤其以收藏"古瓷片"聞名圈內,人稱"片兒白"。以三十余年收藏經驗,專業講述古玩圈內的爾虞我詐,所有故事均根據真人真事創作而成。
實話實說,揭秘古玩做局、造假那些事兒,一本書道盡個中真相,讓廣大收藏愛好者少走彎路。
這是一本"受騙集錦"——作者與朋友親身經歷的數十個打眼故事,生動描寫收藏者的撿漏兒心理,再現打眼全過程,是一本給想在收藏上做發財夢的平頭百姓的規勸書。
這也是一本"破局指南"——以小力掙大錢的撿漏兒心理在所難免,防止打眼,需對騙術窮究其理,本書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免上當受騙,給你補課開眼。
本套書囊括各類熱門收藏:瓷器、家具、兵器、古畫、青銅器、古玉、唐三彩、翡翠、匾額……作者以三十余年的專業收藏知識,向讀者講述了眾多收藏門類的知識與陷阱,既具有專業的收藏指導性,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更詳盡披露古玩做局的陷阱,一網打盡各類熱門收藏,道盡收藏真相。
同名系列微電影《打眼》,已正式上線!
片兒白:
本名白明。"片兒白瓷憶"品牌創始人,古陶瓷收藏家,北京收藏家協會會員,"片兒白古瓷標本基因庫"和"片兒白古瓷標本博物館"創辦人,北京語言大學海外孔子學院文化顧問。
白明先生因收藏古瓷片而聞名收藏界,有三十余年收藏中國古代陶瓷碎片標本的經歷,藏有瓷片萬余片,被業界譽為"片兒白"。
已出版著作:
《白門三代——一戶老北京平民的百年家事》《打眼1——古玩收藏的實話實說》《打眼2——古玩做局的那些事兒》《片面之瓷——用瓷片講述陶瓷背后的故事》和《霧里看花——片兒白談文玩理財》。
《打眼.1——古玩收藏的實話實說》
引子 眼大還需要有"神"
1."掏老宅子"之一:那只"明代"影子木香柜
2."掏老宅子"之二:一皮箱的"老扇子"
3."掏老宅子"之三:"二把刀"捐獻的兩把刀
4."掏老宅子"之四:讓我畫不了句號的結局
5.一只"宣德大缸"的離奇故事
6.汝窯迷蹤之一:開篇
7.汝窯迷蹤之二:汝窯,我愛你的一切及其他
8.汝窯迷蹤之三:吳仁兄的汝窯情結
9.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老李的兩麻袋"釉里紅"瓷片兒
10.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二:醬褐色釉四系小罐兒
11.Oh!My God!——黑色的、有孔的"不明古物"
12.勞力士手表與帶著"古老包漿"的陶罐
13.在歐洲"爆炸"的土地雷
14.被刷滿了油漆的"老古瓷"
15."五十億元"買回來的冬青釉盤子
16.一幅"手卷"設下的陷阱
17.油炸"老核桃"
18.古玩市場里的"跟屁蟲兒"
19."巴蜀大俠"老布的故事之一
20."巴蜀大俠"老布的故事之二
21.老黃讓碎碗碴兒給"扎"著了
22.老梁VS我,于是就PK了一回
23.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之一:被賣主索回的"元青花"
24.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之二:"誰在騙誰?"
25.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之三:巴德大哥的一頂"戰國頭盔"
26.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之四:"黑子"的故事
27.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之五:別的干不了,就干"古玩"吧
28.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之六:"包坑兒"
29.一個另類故事:元青花瓷片記憶著的生死別離
尾聲 心魔
《打眼.2——古玩做局的那些事兒》
引子 續寫"打眼"再說"心魔"
1.夢碎有痕,痛我半生
2.玉碎
3.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巧的瓷器會"唱歌"
4."秦瓊賣馬"
5.我用青春"賭"翡翠
6."綠色造假",再話汝窯
7."古畫兒"惹來的一段"風花雪月"
8.老票老票,尋死上吊
9.W大姐摔匾
10."不朽"的青花瓷
后記 "薛平貴情結"——我用"打眼"看"撿漏兒"
一只"宣德大缸"的離奇故事
有一年的冬天,天兒冷得是嘎巴嘎巴的,想一個人捧杯熱茶在家里"貓冬"都不讓你待踏實了,偏有朋友哭著喊著叫我,說南城有個人家兒,藏了一只宣德年間的大缸要出手,某拍賣公司已經看上了,出價一百八十萬,此缸的貨主兒則表示:"三天之內,可以讓利給朋友。"
"宣德"瓷器?談何容易。
搞古陶瓷的人誰不知道,經過明代初葉洪武的這個過渡期,到了"永"(永樂)"宣"(宣德)年間,那可得說是進入了明代瓷器的鼎盛時期,尤其是那會兒的青花瓷器,乃典范之作,人稱"永、宣不分家"。這玩意兒一直以來為后人追仿,因為它們用的是進口鈷料,叫"蘇麻離青",燒出來的顏色特"抓人",雖將近六百年前的物件兒,那釉色清亮,花色在釉下發出淡淡的幽光,給"好古"之人迎面打出來倆字兒:養眼!再說那畫青花的"蘇麻離青"料,人說比藍寶石都金貴,其產地一說是西亞地區的波斯,也有說是非洲的索馬里。有史為證:明初時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是當時東西方過往商船的避風港,從西亞來的商船帶著許多可居奇貨在此進行貿易,正好鄭和的船隊路過這里,所以鄭和于明永樂年間從南洋帶回來的"蘇料",很可能就是在這些商船上獲得的。您瞧瞧六百年前,三寶太監不經意間做了這么一筆買賣,到了今兒個還攪得一些人睡不著覺,24小時到晚胡說八道的……
我就懶洋洋地對來人說:一是這么冷的天兒,我不愿意動彈;二來我根本不相信咱們尋常百姓的家里會有這等好事兒!
但經不住來人的軟磨硬泡,只好頂著凜冽的寒風,跟著那人去了。
在車上我就閉著眼睛想:說來也是奇了怪,為什么這種事情總是在南城發生,我尋思著,可能是這些年來北京經過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后,剩下的老胡同就數南城多了,胡同多自然故事就多,要不怎么有個電影《城南舊事》呢……還沒容得我接著胡思亂想,那朋友就捅了我一下:"嘿,別睡了,到地方啦!"
我懵懵懂懂地隨著他走進一條小胡同兒,寒風迎面吹來,打了個冷戰,醒了。心想既來之則安之吧,保不齊也有奇貨可居的意外發生呢……
轉眼間來到了一戶人家兒,大門口站著三位老爺們兒,雖然個個捂得嚴嚴實實,仍舊凍得直流清鼻涕,看來是在門口等了很長時間了。看見我們過來,這三位就熱情相迎,擁進屋子里。
我那朋友說:"各位,給你們介紹一下這就是白先生,古代陶瓷鑒定專家。今天您家里的玩意兒是真是假,他說了算!"屋子里的人都沖著我來了,噓寒問暖的,所有人的眼中都流露出一種期待的目光。
我把朋友拉到一旁,小聲說:"孫子哎,有你丫這么辦事兒的嗎?大冷天兒的出來是給你幫忙,怎么我倒成了主角兒啦?說他們家的東西是真的,我買不起;說是假的,我還能從這屋子里站著出去嗎?我可是上有老下有小……"
朋友和屋里所有的人都笑了,說:"瞧您說的,把我們家當成威虎山了吧?咱可都是自家人,他是我表弟。"主人一指我那朋友。
我說:"各位大爺,是表兄也好,表弟也罷,等會兒我走了以后你們到家譜上論去。我只是個陶瓷愛好者,懂的一點兒都不比你們多,老王(我那朋友姓王,下文稱老王)帶我來是想跟大家一起切磋,大家千萬別把我當專家!"
老王起哄架秧子地說:"您就別瞎客套了。您都開博物館了,都上電視了,在這兒您就是專家!你們說是不是?"
一家子人都嚷嚷著:"對!對!表弟說得沒錯兒。白老師,里邊兒請啦您哪……"
要說起來,我這個人還是真有點兒毛病,禁不住人家忽悠,其實骨子里沒有24小時不希望人家叫我老師或者專家。想起小時候我爸語重心長的"庭訓":要想人前顯貴,必須背地受罪!如今我真的是"人前顯貴"了?可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人世,唉!我好想我爹……
看著我忽然之間陷入了沉思,大伙兒就更把我當事兒了,氣兒都不敢大喘。老王就說:"嘿!您別得了便宜賣乖,我們這兒沒有金盤子,要是有的話,一準兒把您給托起來。就別小丫鬟獻茶端著啦!還不給他們講兩句話?"
我狠狠地瞪了老王一眼,對大伙兒說:"同志們,我真不是專家。什么叫專家你們知道嗎?低著頭在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里義無反顧地前進,知道這條胡同里的事兒自然就比別人越來越多的那個人,就叫專家!我不是喜歡鉆死胡同的人,不想一條道兒走到黑,所以我不是專家。"
人們就挑起了大拇哥,面面相覷地說:"嘖!嘖!深刻,太深刻了,看來咱們今兒個是遇上真人啦!"
吸著主人熱情為我點燃的香煙,我才發現原來這小屋子里挺溫馨的,干凈利落不說,一看就知道主人是個細心人。為了招待我們,人家不僅沏好了香茶,而且還擺放好水果、香煙、巧克力、糖塊兒。別忙這不像是請我來看東西呀,倒像是參加表舅媽家兄弟媳婦她二哥的侄子的婚禮。
盛情之下,我感到十分誠惶誠恐。
我對老王說:"他表弟,這兒不像是請我來看東西,倒像是迎新親,回頭別把我給當成姑爺了吧?"
老王說:"哼,美死你!人家這是客氣,拿你當事兒,也是拿自己的寶貝當事兒。"
我對主人家說:"那您就千萬別拿我當事兒了,有什么寶貝您直說,我看得了就給您看看,看不了您再另請高人。"
屋里的人就聚到一起,嘀嘀咕咕,好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才說:"白先生呀,今兒個讓您看的這件東西,可能是您這輩子再也看不著第二件的寶貝,是一口明代宣德年間的大缸,我們家祖上傳下來的,``的時候怕招事兒,我們家老爺子把它用蠟封好,埋在院子里。老人家臨死前要我們給挖出來,現在這房子要拆遷,我們哥兒幾個也該分家了,所以決定賣掉。有個拍賣公司看上了,出價一百八十萬,可我們哥兒幾個想了想,覺得賣給朋友更保險一些……"
這故事編的,從哪講都不能讓人信服,整個兒是一個胡說八道,糊弄傻小子呢。但我還必須得聽著,還必須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為這煙也抽了,水也喝了,不把人家的故事聽完不禮貌。
這家人就你一句我一句的,把他們家的家世說得是天花亂墜,估計我已經進入角色了,這才把我引進內室,準備欣賞當我看到他們家那"寶貝"時激動不已的神色,然后跟我或者我的其他什么朋友一起,到銀行提取一筆天文數字的巨款。
內室的正中間是一塊地毯,地毯的正中間堆著一座"小山",上面披霜蓋雪地遮了一床白被單子,遠看像魔術道具,近看像醫療垃圾,瞧著有點兒嚇人。主人家小心翼翼地、鄭重其事地掀開了白色的被單,那惶恐勁兒好像是稍不留神就會得罪了他們家的祖宗。
待那個"寶貝"露出廬山真面目的時候,我盯著這口大缸看,別人就盯著我的臉看,我沒看出這個"寶貝"跟大明朝的宣德年間有什么關系,當然他們家人也就沒從我的臉上看到激動不已的神色。
這是一口深褐色的大缸,高約有一米,口徑也得有八十多公分,缸的四周用"立粉"的方法繪出松樹、仙鶴、寶塔、和尚等圖案,看著就覺著特別喪氣。缸的口沿有一圈一圈的"封蓋",就像老北京用的煤球爐子上箍的一個個鐵圈兒。說它是盛水的吧,不合制式,說它是腌菜的吧,又太講究了。玩兒了二十多年的瓷器,這玩意兒我還真是頭回見著,但我心里卻明白它大概是個什么物件兒,只是不敢隨便說出來,如果說明了,就怕人家一腳把我給踹出去。
看我老半天沒反應,這家的主人就按捺不住了,挺不客氣地問道:"白先生,您是懂瓷器的嗎?在這寶貝面前您可是真沉得住氣!不會是把您給鎮住了吧?"
我說:"恕我眼拙,我還真被它給鎮住了。敢問這是個什么東西呀?"
主人說:"什么東西?聽好了這是大明朝皇宮里給皇上養金魚用的大缸!宣德年間的。沒見過吧?寶貝!"
我差一點兒把喝進嘴里的茶水給噴嘍,心說你們家的皇上才用這喪氣玩意兒養金魚呢!可又不便表現出來,只好順應著說:"對!對!是寶貝。"就想離開。
主人一把攔住我說:"別價,您別走哇,大老遠的請您過來是想聽聽您的見解。其實我們不懂瓷器,只是聽老家兒這么說的,您就別跟我們打啞謎啦!"
我看了老王一眼,老王就說:"你實話實說吧,這兒就你是真行家。"
我琢磨著今天不給他們說出個一二三來,看來我是走不了了,再加上我那時候年輕氣盛,不想叫人家小瞧我。于是坐下來點了支香煙,特平靜地說:"各位的心情我十分理解,可……怎么說呢?這東西……它實在不是個正經東西。"
"嘿!您這是怎么講話呢?什么叫`不正經`呀?"主人家明顯有點兒急了。
我也豁出去了,說道:"這東西及時它不是魚缸,第二跟明代不搭界。說明白了你們可別打我,這玩意兒是一尊裝死人用的肉身甕。過去廟里的僧人圓寂了以后,要以坐姿擺好放入甕中,然后一層層地把蓋子蓋好,再糊上石灰,或埋入地下或藏于窯洞,這是出家人的一種喪葬形式,當年我學考古的時候在南方見過類似的東西,你們仔細看看這缸上的圖案就明白了。"
沒等我把話說完,他們家的女主人"噢"的一嗓子先就叫起來了,并跳著腳地罵:"缺德鬼呀,我說這玩意兒怎么看怎么不順眼呢,原來是裝死人用的瓷棺材!你們把這么個野鬼給招到家里來了,還當成祖宗似的供著,晦氣死啦!"
我勸說道:"大嫂您別著急,興許當年老家兒也不知道這是個什么東西,看著好玩兒就收回來的。"
那大嫂又罵道:"什么老家兒不老家兒的,跟他們的爸爸沒關系!是這幾個缺德鬼上禮拜花了十八萬塊錢,不知道是從哪里買回來的,愣說是明代的魚缸,值一百八十萬。這心眼兒缺的,都缺到非洲去了……"說著話兒她就使勁兒地拍打衣服,像是要把晦氣給拍出去。
得!這故事一下子就被他們家的女人給"穿幫"了。
我說:"大嫂呀,您也不至于的,咱們可都是唯物主義者,您不用害怕。"
那邊的幾位大爺(包括老王)已經是呆若木雞,煙屁都快燙手了還在指頭縫里夾著。看他們這副德行樣兒,我忽然覺得挺可憐的,就開導說:"沒事兒啊,沒事兒!不是有個拍賣行要嗎?別說一百八十萬,就是給一萬八都賣,趕緊的!"
我這話不說還好,一說出來就把哥兒幾個給說哭了。老大抽抽噎噎地說:"咳!上哪兒找拍賣行去呀?我們上當了,我們哥兒幾個每人湊了六萬塊錢,賣主說這東西能翻十倍,您看這事兒鬧的。要不您……您再仔細看看?"
我無言以對,只能陪他們長吁短嘆。
過了一會兒,他們當中有人問我:"白先生,就算您說得對!它就是個瓷棺材!可……它是不是也有點兒年份?"
我只好說:"對,它確實有……有點兒年份。"
那人又說:"好!有年份就成!收著它早晚就是古玩了。"
這時候,我說了幾句最操蛋也是最實在的話:"哥兒幾個,咱可別再自欺欺人了。您想想看,把八寶山那個最漂亮的骨灰盒兒買回來,放上二百年,它也成不了文玩清供。它……它還得叫骨灰盒兒不是?"
"哇!"這回是他們家連男帶女的全哭了,估計老人家兒過世的時候,都沒這么傷心過……
頂著寒風,我拉著老王往回走。
老王一甩胳膊就跟我翻臉了,說:"姓白的呀,今兒你可是太不道德了,你不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他們,瞧把他們給難過的,如喪考妣!另外,雖然他們編了個挺沒譜兒的故事,可……可這只大缸哥兒幾個剛搬回來的時候我也看了,覺得……還是一件老貨呀。怎么到了你這兒就成了骨灰盒兒啦?"
我白了老王一眼說:"我這可是救人于水火,勝造七級浮屠。讓他們24小時到晚地守著個類似骨灰盒兒的東西做發財夢,那才叫不道德呢!打眼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聽勸告一再地打眼、執迷不悟地打眼、將打眼進行到底!"
那老王就虎著臉,跟吃了只蒼蠅似的咧著嘴說:"你罵我?你怎么知道我這外號兒的?"
將打眼進行到底?!
本回提示
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瓷器,實乃中國古代陶瓷中的精絕之品,非一般收藏者信手可及。豈不知求者萬千,得者蓋寡,世人稍微冷靜思考便可明了此理。求真品卻不從研習、實踐中獲取真知,就好像"人皆好生,卻不好養生之道"。賣假貨編故事騙人騙己,就好像"人皆惡死,卻不惡作死之為"。
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此之謂也!
防止打眼,戒貪極其必要,其次才是努力認真地學習各類知識。從這點上講,本書的重要性超過了任何一本指導收藏的專業書籍。——馬未都
收古玩不如收"退燒藥"!——崔永元
收藏文玩雖可以打眼,歷史知識卻不可或缺。——紀連海
在今天的收藏界和古玩行里,為避免打眼,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眼力去判斷去學習去欣賞。收藏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文化和提升修養的過程。——李嘉存
愛好文玩,戒之在得。——王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