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的20年》1996年由三聯書店出版,很快在全國讀書界引發了"陳寅恪熱",并帶出許多話題:關于傳統文化、關于人文精神、關于學人風骨……還有陳寅恪可歌可泣的傳奇人生。此書遂成為90年代三聯的"標志性讀物"之一。
《陳寅恪的20年(修訂本)》這本書的一個好處在于作者翻閱了很多檔案,找到了原始文件,根據大量珍貴的檔案、訪談和文獻等及時手資料,在書里澄清了很多歷史疑問。第二個好處在于,作者抱著"了解之同情"的態度寫作,從20世紀中國文化的傳承角度來理解陳寅恪,寫出一部以揭示傳主生存狀態、探索其內心世界為主題的個性鮮明的學人傳記。書中一大批與傳主有交往的各色知識分子之命運也有明晰的描寫。
十六七年過去,此次再版,作者對全書做了修訂,在訂正訛誤之外,特別針對近年發現的新資料、新研究,做了幾十處的增補刪改,也增加了作者本人對一些問題的深入開掘。
《陳寅恪的后20年(修訂本)》陳先生學貫中西,文史兼通,學術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潛心學問,不求顯達,深為國內外學人敬重。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手的采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先生生命后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本書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先生的生存狀態和人際關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先生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這部也許沉重的作品,能給讀者許多啟示。
《陳寅恪的后20年(修訂本)》本書1996年初版。此次修訂再版,作者參考了近年發現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時代與人"的一些節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學的思考與心得,并補入當年尚未知曉的一些重要史跡。
陸鍵東,廣東南??h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學者。主要致力于中國知識分子歷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嶺南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2007年,受邀為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
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家、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陳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縣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長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廣州,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支持變法的開明督撫)曾任湖南巡撫。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先生學貫中西,文史兼通,學術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潛心學問,不求顯達,深為國內外學人敬重。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及時手的采訪資料,詳盡描繪了陳先生生命二十年的坎坷經歷,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本書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從陳先生的生存狀態和人際關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內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詮釋了陳先生晚年作品的內涵,提出了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這部也許沉重的作品,能給讀者許多啟示。本書1996年初版。此次修訂再版,作者參考了近年發現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時代與人"的一些節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學的思考與心得,并補入當年尚未知曉的一些重要史跡。
新版前言
前 言
序 南 遷
及時章 陸沉下的抉擇
第二章 南土的溫情與生命的積淀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及時輪勃發
第四章 向北京關上了大門
第五章 磨難終于啟幕
第六章 年:一個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歡樂走到了盡頭
第八章 風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 "今日吾儕皆茍活"
第十章 哭泣的年
第十一章 劫后余緒
第十二章 草間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國學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曇花一現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臏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無幾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隱約可聞
第十九章 長 夜
第二十章 陳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后是非誰管得
第二十二章 絕 響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