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眼讀史》主要反映了財稅政策導向與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關系。以經濟視角面對歷史,對中國社會的動態發展過程以及平民生活狀態進行了生動而又獨特的展示,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有深邃獨到的思想發現。
本書改變了以往將歷史僅僅當作政治史的做法,而將歷史更多地敘述為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經濟史,揭示了經濟對歷史發展的潛動力,使讀者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新視野。
深厚的文化內涵 獨到的思想發現
從經濟、文化的角度,挖掘推動歷史的潛動力
翁禮華,浙江臨海人,1945年生,1967年畢業于杭州大學化學系。曾任廠長、研究所所長,浙江省奉化縣、鄞縣縣長,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浙江省財政廳廳長兼地方稅務局局長,浙江省國資辦主任。現任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財稅博物館館長,浙江大學特聘教授、財經文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協主席團委員。
賣官鬻爵的財政收入
佛門度牒與財稅金融
養廉銀與師爺佐治
反走私之戰
“飛錢”隨想
宋、元、民國財政失衡之反思
鴉片貿易及其稅厘的演變
崇公抑私興專賣
偏旁的平衡
黃老之學薄賦斂
西來佛教融中土
儒家文化貫古今
全書縱向貫通古今,橫向融會財經文史哲等諸多學科,不僅內容豐富,文筆洗練,而且互相滲透,角度獨特,多有突破,令人讀后為之耳目一新,以至于愛不釋手。
——劉仲藜
翁禮華對財稅史涉獵甚廣,研究有素,說起來旁征博引,頭頭是道,頗有興味。
——項懷誠
翁禮華的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打破了政治化的思維定勢,代之以經濟眼光、文化眼光,這就多了一種解讀歷史的方法,展現出新穎的面貌。
——雷達
翁禮華是個智者。他的智慧的很大一部分構成,是他的淵博。他的博學的很大一部分構成,是他的財經領域。以財經角度入手進行把握和思考,其實是研究中外歷史發展的一個最重要最本原的方式,打個比方,就像臨床上使用心電圖。
——黃亞洲
翁禮華用文學的形式從財經視角激活了我們的歷史觀念、認識和圖像(想象),使歷史成為一種特定的知性(財經)和感性(文學)的結合體。這也可以說是實踐了當代散文寫作的一種可能。
——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