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態文明新論圖書
人氣:30

生態文明新論

中國共產黨十八大政治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深切關心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之命運的人們感到歡欣鼓舞。 十八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

內容簡介

《生態文明新論》系統闡釋了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文明中,人們生產和消費的物品應該是親環境、親自然的綠色物品;生態文明的科技將不再妄言窮盡自然的奧秘,而力圖與自然對話;生態文明的主流觀念應以生態學為基本知識背景,而力主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編輯推薦

《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叢書》是一套面向廣大領導干部和決策者的普及讀物。官員和企業家、公眾都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在執行中卻有很多困惑。本套書系包括《生態農場紀實》和《生態文明新論》,系統梳理了生態文明的發展脈絡,讓決策者了解過去的歷史,找準現在的定位,看清未來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叢書如下(請站內尋找)

《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叢書--生態農場紀實》

《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叢書--生態文明新論》

《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叢書直面危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危機警示錄,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作者簡介

盧風 1956年11月出生于安徽六安,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科技哲學、應用哲學和現代性研究。主要著述有《人類的家園》、《享樂與生存》、《啟蒙之后》、《應用倫理學》、《從現代文明到生態文明》、《科技、自由與自然》、《人、環境與自然》等。

目錄

及時章 "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

及時節 "生態文明"概念的來源

第二節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必由之路

第三節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生態文明的自然條件

及時節 地球生態系統

第二節 全球生態危機

第三章 生態文明的科技

及時節 科技的生態學轉向

第二節 環境治理的一般技術方法

第三節 生態化科技與生態產業

第四章 生態文明的經濟

及時節 非物質經濟)

第二節 循環經濟

第三節 生態文明的經濟結構

第五章 生態文明的法治

及時節 生態法治的內涵

第二節 加強生態法治建設的必要性

第三節 我國生態法治建設現狀

第六章 生態文明的行政

及時節 生態行政的內涵

第二節 加強生態行政建設的必要性

第三節 我國生態行政建設成就

第四節 我國生態行政建設的問題

第五節 完善我國生態行政的途徑

第七章 生態文明與可持續消費

及時節 消費社會中的自我

第二節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自我建構

第三節 生態文明中的消費和自我實現

第八章 生態文明的文化

及時節 生態文化概說

第二節 文化產業與生態文化

第三節 精英文化與生態文化

第九章 生態文明的未來愿景

及時節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

第二節 人類幸福與自然環境

第三節 生態文明的愿景

在線預覽

及時章

"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

及時節 "生態文明"概念的來源

國外很少有人用"生態文明"這一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事實上,嚴重環境污染事件最早發生于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日本),故環境主義運動和生態主義思想也最早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國內學者在追溯生態文明的思想起源時,都會提及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和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其實也不能忘記更早的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又因為生態文明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故追溯生態文明的思想起源也不能忽略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發表的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就因為這一著名報告的發表而廣為流傳,且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危機的日益明顯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在實踐方面,有國內學者則把德國的廢棄物回收經濟建設、日本的"循環型社會"建設和美國的污染權交易制度建設都歸入生態文明建設。目前西方正流行的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建設應該也屬于生態文明建設。但中國人才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

我們在"中國知網"22699篇文章中檢索到最早論述生態文明的文章是1990年發表在《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的李紹東的文章,題目是:論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該文認為,文明是指物質建設和精神建設的進步狀態,與野蠻、丑惡、落后相對立。生態文明就是把對生態環境的理性認識及其積極的實踐成果引入精神文明建設,并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是由純真的生態道德觀、崇高的生態理想、科學的生態文化和良好的生態行為構成的。為建構生態文明,必須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要強化生態知識的覆蓋面,要建設良好的社會生態生理環境,要使生態文明制度化 。稍后,謝光前于1992年在《社會主義研究》發表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初探 ",沈孝輝于1993年在《太陽能》發表了"走向生態文明",劉宗超和劉粵生于同一年在《自然雜志》發表了"全球生態文明觀——地球表層信息增殖范型"。沈孝輝認為,古代幾大農業文明的衰落都是由于自然系統的衰落,人與周圍環境的生態平衡破壞而導致的結果??墒菤v史上的生態破壞畢竟是局部的,此地破壞了,彼地仍然良好,因此文明的消逝也是局部的,此地的文明衰落或覆滅了,彼地仍會產生和發展出文明來。然而當代的問題不同了,無論是生態破壞,還是環境污染,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全球環境的惡化必將對世界文明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解決環境惡化的關鍵在于人類應當正視自己的行為所招致和可能招致的環境后果,并對大自然的逆變肩負起不可推脫的責任。為拯救世界和人類自己,人類傳統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思維方式均需進行一場深刻的環境革命,這樣才能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途徑,建立一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互不損害,共同繁榮,以環境保護為旗幟的人類新文明——這就是生態文明 。

我們在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中檢索到的最早論述生態文明的專著是,1992年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張海源著的《生產實踐和生態文明》。該書應是我國最早的書名包含"生態文明"的一本書。該書把環境保護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作者在引言中說:"根據環境污染的現實,保護環境已成為每個國家的政府、社會公民共同的緊迫任務。完成這個任務的前提和結果就是建設現時代的生態文明。" 該書聲稱"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如何建設以及為何能夠建設生態文明的問題" ,但沒有仔細界定何謂生態文明,談論的主要是生產實踐中的環境保護問題。故該書還不是專論生態文明的專著。

最早的論述生態文明的專著應是1999年出版的劉湘溶編的《生態文明論》。該書認為,生態文明是文明的一種形態,是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生態文明不僅追求經濟、社會的進步,而且追求生態進步,它是一種人類與自然協同進化,經濟-社會與生物圈協同進化的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總對策。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文明的變革,它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主體的自覺選擇,既是我們所憧憬的理想境地,又是已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現實 。

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之前,論述生態文明的論文和著作不多。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召開,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之后,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就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們達成了如下共識:我們必須在謀求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健康;現代工業的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的產業結構必須得到調整;"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的線性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改變經濟增長模式,變線性經濟為循環經濟;必須發現新能源(清潔能源),發展新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技術等)。但關于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系若何、生態文明理論與現代性的關系若何、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若何等問題,仍存在很深刻的分歧。根本分歧就是對生態文明理論與現代性之關系、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化建設之關系的理解上的分歧。各種關于生態文明的表述還存在不少認識錯誤、邏輯錯誤和思想錯誤。

可大體上把各種生態文明理論區分為兩派:一派對現代性和現代工業文明肯定較多,認為生態文明不過就是人類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健康的積極努力和文明行為,現代工業文明只是缺了生態文明這一維度,故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補上生態文明這一維度,現代工業文明的偉大成就即可得以繼承。不妨稱這一派為"修補論"。另一派則對現代性和現代工業文明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認為現代性的根本信念(如自然觀、價值觀、知識論)就是錯誤的,現代工業文明的各個維度都是反自然的、反生態的,主張徹底超越現代工業文明,建設一種嶄新的文明,生態文明就是徹底超越現代工業文明的一種嶄新的文明。不妨稱這一派為"超越論"。

也可以說存在兩種生態文明概念。一種認為,生態文明就是人類保護環境的努力和成就;人類文明應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等構成;生態文明只是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現代工業文明缺了生態文明這一塊,所以造成了空前嚴重的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補上生態文明這一塊,工業文明就安然無恙了。另一種認為,生態文明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嶄新階段,是超越現代工業文明的嶄新的文明?,F代工業文明并非僅是缺了生態文明這一維度,它的基本構架就是與生態文明不相容的。從物質層面上看,現代工業產品總是污染環境的,總是破壞生態健康的。從制度上看,由"資本的邏輯"制導的社會制度總在激勵著人們的物質貪欲。從科技方面看,現代科技的發展方向就是錯誤的,它揚言逼近對自然奧秘的把握,追求日益強大的征服力,支持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現代科技的濫用與全球性的環境破壞有著內在的關聯。從觀念上看,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經濟主義和科技萬能論支持著"資本的邏輯",從而支持著"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這種生產生活方式恰是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直接根源。故只有超越了現代工業文明,才可能建設生態文明?,F代工業文明的"舊瓶"裝不了生態文明的"新酒"。

從理論爭鳴的角度看,兩派的爭論對于深化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具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修補論"因為親現代性而表現得十分務實,而"超越論"更具有思想的徹底性和深刻性。

兩派的主要分歧出現在三個方面:(1)關于"文明"界定的分歧;(2)理解生態文明建設與市場經濟之關系的分歧;(3)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進步之關系的分歧。以下分別述之。

修補論者通常把文明理解為人類創造的積極成果,文明不包括邪惡、丑惡、消極的東西。我國官方意識形態所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分別指人類物質創造、精神創造和政治建構的成就。如此理解的"文明"不涵蓋鴉片、海洛因一類的人造物,不涵蓋希特勒《我的奮斗》一類的思想建構,不涵蓋"凌遲"、"車裂"一類的酷刑。而超越論者所說的"文明"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所常說的"文明",不專指人類創造的積極成果和人類生活的美善狀態,而指特定一個民族或族群的整體生存狀態。當我們把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劃分為漁獵采集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就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了"文明"一詞。

圍繞著生態文明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也存在兩種根本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生態文明與資本主義是不相容的,而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是不可分的。另一種則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離不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是可以"綠化"的。持前一種觀點的著名人物有美國左派思想家布克金(Murray Bookchin)等人。布克金認為,綠色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談論"限制增長",就如同在武士社會里談論戰爭的界限一樣毫無意義。你不能說服資本主義去限制增長,正如你不能說服一個人去停止呼吸。"綠色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生態化"的努力,在追求無限制增長的資本主義體系內都是不可能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家大多信持后一種觀點。在他們看來,環境問題或氣候變化問題,說到底是經濟問題,都可以訴諸市場而得以解決。在他們看來,只要給環境、資源等定個價,規定"誰污染誰付費",就可以有效地保護環境和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資源。美國的污染權交易制度和眼下流行的碳交易制度都是按這一思路建構的。在這些經濟學家看來,綠色資本主義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拯救地球的出路。

不能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但市場對社會生活的覆蓋率超過特定限度時就必定走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轉當然只能由資本去推動,當市場對社會生活的覆蓋率超過一定限度時,"資本的邏輯"就會成為制度建設的根本指南,資本家就會成為領導階級。當一個社會的領導階級是資本家或與資本家分享利潤和特權的政治家,社會制度建設的根本指南是"資本的邏輯"時,該社會無疑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了。布克金說得不錯!資本主義把經濟增長看作較高社會目標,要求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政治、軍事、科學、文化甚至宗教,都服務于經濟增長,歸根結底都服從于"資本的邏輯"——不增長則死亡(grow or die)!如果經濟增長必然意味著物質財富的增長,則綠化資本主義是不可能的!因為物質財富的增長是有極限的,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極限就是物質財富增長的極限。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若公平地分配今日世界的總財富,則人人都有過有尊嚴的生活的物質保障。但資本主義世界格局的分配制度是嚴重不公的。發達國家不到世界20% 的人口卻占有、消耗著世界80%的資源。一方面,富人們可以擁有私人飛機、游艇,另一方面,全球仍有10億多人口處于饑餓狀態,每6秒鐘就有一名兒童因饑餓或相關疾病而死去。西方經濟學家總鼓吹"效率至上"原則,認為只要經濟效率高,世界經濟這塊"大蛋糕"在不斷增大,那么就總有24小時能讓世界各地的窮人僅因分到這塊"大蛋糕"的"蛋糕屑"便擁有體面生活的物質條件。也許能說這種發展戰略在某些發達國家內部已取得了成功,但決不可由此斷言,這也將在全球化的世界取得成功。因為全球生態環境會未等到10億多饑餓人口分享到"大蛋糕"的足夠大的"蛋糕屑"就趨于總崩潰。只有當世界總財富的分配趨于公平時,全球環境保護才會有成效。但在資本主義體系內,決不可能有世界總財富的公平分配。在一個國家內部也是如此,你不能指望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消除貧富懸殊。所以資本主義與生態文明是不相容的。

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利制度條件。但目前中國的分配制度尚須進一步按社會主義的要求加以改變。2010年,有經濟學家估計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即將超過0.5 。富人在"天上人間"的一次消費可達幾十萬元,而一個農民工一輩子也難掙到幾十萬。建設生態文明,要求限制人們過度的物質消費。我國現階段需要用宏觀經濟政策刺激消費,但同時必須密切關注經濟增長的生態極限。如果我們的制度鼓勵人們在物質消費方面競相攀比,則勢必走向生態崩潰。為鼓勵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合理消費,必須抑制貧富嚴重分化,必須抑制巨富,不讓巨富們的超豪華消費產生模范效應。為能做到這一點,必須通過強有力的所得稅制度,實現再分配,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讓所有人都擁有過有尊嚴的生活的物質條件。

修補論者大多是經濟主義者,認為發展才是重中之重,環保決不能壓倒了發展,而發展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經濟增長又只能以物質財富增長為標志。鑒于"冷戰"期間計劃經濟的低效率,經濟主義者有對市場經濟的高度認同,他們不贊成對資本主義的"過激"批判。我國官方意識形態更傾向于修補論。一位環境保護部的官員曾說,中央"十七"大所說的生態文明不是將要取代工業文明的嶄新的文明形態。不宜把"生態文明"抬得過高。只宜把生態文明當作治國理念,不宜把它看作是將要取代現代文明的未來文明形態。其深層擔憂是"過分拔高生態文明"會影響快速發展。而超越論者大多放棄了經濟主義,他們認為,環境保護即使不是比經濟增長更重要的目標,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標,故決不能以環境破壞換取經濟增長。

就生態文明建設與現代科技進步的關系問題,也存在兩種根本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現代科技的發展方向就是錯誤的,現代科技一味追求征服力的擴大,全球性的環境危機、生態破壞和氣候變化,正是現代工業文明濫用現代科技的后果,必須實現科技的生態學轉向,才可能建設生態文明。另一種則認為,科技始終是一種進步力量,科技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不存在什么科技轉向的問題,只要人類善用科技,就可以建設生態文明。前一種觀點是正確的,科技發展沒有什么"內在的邏輯",科技永遠應該以人為本。有多種科技,并非任何科技發明都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改善(原子彈、氫彈的發明恐怕不能算是文明的改善)。現代科學是以窮盡自然奧秘為最終目標的科學,現代技術是以現代科學為知識資源、以無限擴大征服力為目標的技術,合起來可稱為無限追求征服力增長的科技,或簡稱為征服性科技。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出現與這種科技的"進步"有內在的關聯。這種科技支持"科技萬能論",支持"資本的邏輯",支持"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若不徹底扭轉科技的發展方向,則生態文明建設無望。必須實現科技的生態學轉向。由追求日益強大的征服力的科技轉向以人為本、保障生態安全、維護生態健康的科技,就是科技的生態學轉向。實現了這種轉向,我們就會優先發展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優先發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技術、生態技術以及一切支持循環經濟的技術(包括低碳技術)。修補論者大多信奉第二種觀點,而超越論者大多信奉及時種觀點。

正因為生態文明是一種將要出現的嶄新的文明,所以,任何一種生態文明理論都不是完備的理論。兩種生態文明概念的爭論將會持續很久。我們認為,超越論是更具有理論徹底性的生態文明論,是真正能指引人類走出生態危機的理論。但建設生態文明決不能只停留于理論,而必須付諸實踐。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實踐中,我們又決不可能立即將現實中的現代工業文明打得粉碎,然后在廢墟上建一座嶄新的生態文明大廈?,F實中的文明革命只能是"漸進的革命",如一步一步地改變產業結構,一步一步地扭轉經濟增長方式,現代工業文明也確實有值得繼承的積極成果,故修補論也確實包含著合理的成分。支持修補論最力的理由是:人類不可能退回到農業文明,誰都不愿回到貧窮的古代,生態產業既然是產業,就必然仍是大批量、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即生態文明必須繼承工業文明的許多技術和組織形式。

我們將綜合現有成果的合理思想,給出一個對"生態文明"的清楚的定義。

為能清楚地界定"生態文明",我們先要清楚地界定"文明"。1999年版的《辭海》解釋"文明"一詞說,(1)猶言文化,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2)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如上所述的修補論就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文明"一詞的。《辭海》解釋的"文明"的及時種意義與"文化"同義。英國學者菲利普?史密斯在《文化理論》一書中也指出,當"文化"一詞指"整體上的社會進步"時,它與"文明"一詞同義 。如果我們把"文明"用作"文化"的同義詞,則不能不考察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對這兩個詞的用法,即,不能不考察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所賦予這兩個詞的內涵。

美國人類學家托馬斯?哈定等人認為,"文化是人類為生存而利用地球資源的超機體的有效方法;通過符號積累的經驗又使這種改善的努力成為可能;因此,文化進化實際上是整體進化的一部分和繼續。"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認為,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integral whole),包括工具和消費品、各種社會群體的制度憲綱、人們的觀念和技藝、信仰和習俗" ,是"一個部分由物質、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構成的龐大裝置(apparatus)。" 這種意義的"文化"指"一個民族、集體或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與信仰的總和。" 這是在"20世紀上半葉受到多位人類學家支持"的文化定義,"至今仍然在該學科中占據主導地位。" 如果把這樣的界定看作是對"文化"的定義,則它同樣適用于"文明"。這是廣義的"文化"或"文明"。這種意義的"文化"或"文明"指人類超越其他動物所創造的一切,歷史學家通常也在這一意義上使用"文化"或"文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的"文明"就是這一意義上的"文明" 。

我們還必須較為清楚地界定何謂"生態"。一個名詞一旦成為褒義的流行詞就難免被濫用。"生態"一詞如今正常常被濫用。

生態學(ecology)的問世應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事情,因為它不僅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而且采用了不同于現代主流科學的方法,提出了全新的科學理念。

生態學最早于1866年為德國的海克爾(Ernst Haeckel)所提出,??藸柺沁_爾文的熱心且有影響的信徒。海克爾認為,生態學是關于"生物與環境之關系的綜合性科學(comprehensive science)"。這一定義的精神清楚地體現在布東-桑德遜(Burdon-Sanderson,1893)的生物學分支探討中,其中生態學是關于動植物相互間外在關系以及與生存條件之現在和過去關系的科學,與生理學(研究內在關系)和形態學(研究結構)相對照。對于許多生態學家來講,這一定義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所以,李克利夫(Ricklefs,1973)在其編著的教科書中就把生態學定義為"對自然環境,特別是生物與其周圍環境之內在關系的研究。"

在??藸栔蟮娜舾赡?,植物生態學與動物生態學分離了。有影響的著作把生態學定義為對植物與其環境以及植物彼此之間關系的研究,這些關系直接依賴于植物生活環境的差別(坦斯利,Tansley,1904),或者把生態學定義為主要關于可被稱作動物社會學和經濟學的科學,而不是關于動物結構性以及其他適應性的研究(埃爾頓,Elton,1927)。但是植物學家和動物學家早就認識到植物學和動物學是一體的,必須消弭二者之間的裂縫。

安德沃薩(Andewartha,1961)把生態學定義為"對生物分布和豐富性的科學研究"??巳R布斯(Krebs,1972)認為這一定義沒有反映"關系"的核心作用,于是又對定義作了修正:生態學是"對決定著生物分布和豐富性的相互作用的科學研究",并說明生態學關心"生物是在何處被發現的,有多少生物出現,以及生物出現的原因"。于是當代生態學家認為,生態學應被定義為"對生物分布和豐富性以及決定分布和豐富性的相互作用的科學研究" ??梢娚鷳B學的基本方法是系統方法,其主要研究目標是生物機體、物種、群落等與其生存環境的復雜互動關系。

在強大的主流科學(以物理學為典范)的影響下,當代生態學家們也不

媒體評論

《中華讀書報》:"生態文明決策者必讀叢書"是一套面向廣大領導干部和決策者的普及讀物。官員和企業家都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在相關實踐中卻有很多困惑。這套書通過介紹生態文明研究的歷史、現狀以及相關理論,幫助相關決策者更好地處理有關問題。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焦作市| 黄冈市| 益阳市| 宜良县| 乐清市| 承德市| 攀枝花市| 长宁区| 鸡泽县| 库尔勒市| 光山县| 康定县| 铁力市| 大关县| 闽侯县| 西和县| 娱乐| 依安县| 虎林市| 开原市| 平武县| 花莲市| 昌图县| 灵山县| 黔江区| 靖边县| 大英县| 黄陵县| 吉林省| 东丽区| 大安市| 吉首市| 通州区| 株洲市| 哈巴河县| 佛教| 法库县| 三亚市| 肃南| 上饶市| 宝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