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是一部注釋《神農本草》的著作,作者為清代鄒澍,成書于清道光丁酉年(1837)。全書12卷,共載藥173味。《本經疏證》取《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為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為緯,交互參證,逐味疏解藥物。書中多以《本經》分析古方配伍運用,以經方解釋《本經》藥物主治。本次整理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刻本為底本。
及時卷
丹沙
云母
礬石
消石
樸消
芒消
滑石
禹余糧
紫石英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赤石脂
白石脂
菊花
人參
天門冬
第二卷
甘草
干地黃
生地黃
術
女萎(萎蕤)
柴胡
麥門冬五九
獨活
防風
第三卷
薯蕷
薏苡仁
澤瀉
細辛
芎勞
黃連
黃芪
第四卷
蒲黃
五味子
蛇床子
茵陳蒿
王不留行
升麻
牡桂
箘桂
柏實
茯苓
酸棗
檗木
干漆
第五卷
發髲
亂發
人尿
婦人裈襠
龍骨
阿膠
雞屎白
石蜜
牡蠣
文蛤
橘柚
大棗
麻子
飴糖
冬葵子
葵根
瓜蒂
第六卷
雄黃
石膏
凝水石
干姜
生姜
葛根
栝樓根
苦參
當歸
第七卷
麻黃
通草
芍藥
瞿麥
百合
知母
貝母
黃芩
紫菀
款冬花
敗醬
紫參
石韋
白薇
艾葉
第八卷
王瓜
海藻
防己
紅藍花
牡丹
白前
桑根白皮
竹葉(□竹葉)
吳茱萸
梔子
枳實
厚樸
秦皮
山茱萸
紫葳
豬苓
第九卷
馬通
羊肉
露蜂房
鱉甲
蠐螬
蜚虻
□蟲
梅實
大豆黃卷
赤小豆
酒
粳米
小麥
大麥
淡豆豉
蔥實
薤
蘇
第十卷
伏龍肝
鉛丹
代赭石
戎鹽
大鹽
食鹽
鍛灶灰
漿水 潦水 甘瀾水 麻沸湯 泉水 井花水
附子
烏頭
天雄
半夏
第十一卷
大黃
葶藶
桔梗
旋覆花
藜蘆
射干
蜀漆
甘遂
白蘞
大戟
澤漆
蕘花
牙子
商陸
白頭翁
葦莖
連翹
陸英
蒴藿
芫花
第十二卷
巴豆
蜀椒
皂莢
訶梨勒
梓白皮
豬膽
蜘蛛
水蛭
蜣螂
鼠婦
衣魚
新絳
桃核仁
杏核仁
李核仁
醋
校注后記
底本目錄
藥名索引
愚嘗謂:濕、飲、水,三者相似而實不同,故《金匱要略》分為三篇。蓋濕者彌漫霧露之氣也,飲者貯于器中者也,水者洋溢四射者也。是故水、飲有質而濕無質,然有質者由生而化,無質者由化而生。化者化之,生者發之,其治固有別矣。然《濕病》篇云: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水氣》篇云: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水與濕不侔,防己黃芪湯之治不異,其義何居?夫風激水而嚙土,濕從風而頹土,為病者不同,受病者無以異。防己黃芪湯,白術守中,黃芪行外,防己除病,甘草調劑。其分數調劑居二,守中居三,除病居四,行外居五。所以然者,土主人身之肌肉,屬脾。黃芪與白術皆脾藥也,用芪以自本而行標,用術因在標而防本。病正在標,自宜治標者三,治本者二。然但知守而不知戰,則病何由去?此驅病之防己,所以介乎其中矣。要之風濕風水之為病,動病也。術靜而芪動,故芪任重,術任輕。防己黃芪之為劑,汗劑也。黃芪能行而不能發,故芪之任非特重于術,且更以姜棗佐之。蓋防己驅逐水濕,水濕勢必下行,下行過急,仍恐土嚙且頹。病既在表,不如發之,使近從表出為愈也。
風濕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皮水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