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人文專輯、當季熱線、公路專輯、自駕+X、行攝專輯、汽車物語等幾個板塊,編寫提供了手工云南路、京滬陜泡湯地圖等十多篇重磅美文。深度的文字、震撼的圖片,不只是在解讀自駕的文化,更在剖析路上的靈魂。
以期刊書的形式推出冬天旅行熱點地區,主推云南手工業之路和溫泉去處。私人旅行線路、攻略一一呈現。攝影行家與旅行行家傾心之作。制作精良,彩色印刷。
馬明,《中國公路出行》雜志主編,從事公路、旅行類雜志的選題策劃、編寫工作,是業內的專家。著有多篇作品,善用人文視角對旅行、公路文化做出多重解讀。
人文專輯
手工云南路
當季熱線
京滬陜泡湯地圖
公路專輯
失落的河西道
浪漫雙行線
自駕+x
敖倫蘇木重訪鬼城
梅州? 客觀天下
小興安嶺去馳騁
行攝專輯
閩西客家年
水墨元陽
吳哥 千年的微笑
束河古鎮是茶馬古道的一個主要集散地,茶馬古道的主要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從云南的西雙版納勐海縣南糯山、巴達山及勐臘縣的易武、象明山區以及思茅一帶發出茶葉,在今天的普洱市集中,然后轉由麗江的馬幫馱運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德欽到西藏的邦達、察隅或是昌都、洛隆、林芝進拉薩,再轉道江孜、亞東出境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巴塘、昌都進拉薩,再出境到緬甸、尼泊爾、印度。在這兩條主線沿途又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蜘蛛網狀的支線,遍布各個角落,把滇、藏、川大三角區域息息相關的聯絡在一起。
云南的這條線進藏又分兩條小路,一條從松云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關隘黃山哨,從拉市到石鼓、巨甸、魯甸、翻越栗地坪,過維西保和鎮、到瀾滄江邊后,沿江北上,過燕子巖棧道,到德欽后再從溜筒江過溜索去西藏;另一條從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邊經過,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龍山山巒中,經過文海村直達麗江龍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欄桿,到中甸縣城,然后過上橋頭,從奔子欄用獨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欽城,然后亦從溜筒江過溜索,翻梅里雪山進西藏。這兩條道都是茶馬古道上的要道,行程近六千里,需一百多日。過去從拉薩運回麗江的貨物中,大量的都是皮毛、山貨、藥材等。
沿著束河古鎮的四方街往西過青龍橋,是一條千百年來走過無數馬幫的五花石板路,據說是束河村一幫長年奔波于茶馬古道上的藏客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集資鋪砌的。如今石板路石面上的天然圖案仍清晰可見,在淋漓的細雨中紋路格外搶眼。路旁出售馬鞍、馬鈴、馬燈、皮口袋、酥油桶,以及來自西藏、印度、尼泊爾的各種舊貨和工藝品的店鋪依然古老。再往西,走至小溪流淌的地方,這時無論你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你都是站在束河古鎮茶馬古道驛站的出發點上。
布農是我在麗江認識多年的朋友,他曾兩次單槍匹馬的從麗江出發,徒步沿著滇藏線的茶馬古道長途跋涉去尋找心靈的慰藉。途中懸于馬胸前單調的銅鈴聲啟發了他的靈感,便找來兩塊木片在上面畫上震撼他的瀾滄江和卡瓦格博圖畫,并寫上沿途感言,分別掛于馬上和自己的胸前。他歷盡艱辛跋涉近兩千公里,沿途受到9位活佛的開光加持,保得了一路平安。回到麗江后為讓有緣人分享平安的祝福,便在古城中開了一家小店出售"布農鈴"。后業務壯大,便盤下大石橋旁一兩層老房。
從此,每當游人從橋上通過,清脆的布農鈴聲就會在橋旁響起,一響就是十年。
布農有個愿望,想在麗江的玉龍雪山下,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納西小院,聽著馬蹄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踏出的聲響,合著清脆的鈴聲畫自己喜歡的畫。
束河古鎮就是他的所愛。
布農小院坐落在束河古鎮茶馬古道驛站的出發點往右不足20米的地方,是束河古鎮酒吧一條街中最美的一段,我兩次去束河都下榻于此。晚上聽聽布農的音樂收藏,白天就坐在淌著小溪的窗前發呆。
束河酒吧是小資天堂。束河的酒吧清一色地圍著水轉,逆水而行就能走到束河老四方街,酒吧一條街沿水而建,一家挨著一家。真正膩了麗江古城里那嘈雜酒吧的人在這里算是找到家了。其實,喜歡在束河泡吧的人都是沖著束河酒吧處處都透著小布爾喬亞的那股浪漫。"雅爾加夫""彼岸花""候鳥""碧水云天""清如許""守望者""風的顏色""音樂游俠""布農小院"……這些都是束河酒吧的名字,組在一起像一部言情章回小說。
站在青龍橋上就能看見"龍門客棧",一個破爛的院落中種著許多向日葵,古老的曬谷場中樹立著數十根千百年來用于曬糧食的木柱,直指蒼穹。"龍門客棧"的布標迎風飄揚,躺在一面破了一個大洞的土墻里看24小時書,聽聽世界各地的音樂,沒有人會來打攪你。聽說"龍門客棧"愿意提供給自愿者居住,不發工資。住在客棧的人可在兩個院子里過免費、簡單的生活。如幫著客棧、酒吧經營,若有了收入,那么本地的一些生活和教育條件不好的小孩就會得到一些來自"龍門客棧"方面的經濟幫助。
在"生活會館"中落座,要一瓶啤酒,一碟海棠果,翻著幾本厚厚的歌本,才知道主人是群好歌之徒。
聊莎拉·布萊曼、聊《中國好聲音》,聊云南的原創歌曲,才知他們原創了400多首歌。抱一把吉他,從友情、親情、愛情、唱到人生、理想,喜歡哪首唱哪首,從天亮唱到天黑。走時買一碟他們的CD,用藍、綠、粉色的卡紙折疊成封套,正面是主題歌曲目,背面是束河仁里村小朋友稚嫩的圖畫。
最有意思的一家酒吧我卻想不起名字了,就在我們住的布農小院的隔壁,臨水。穿過屋有一小院,房子有一面的墻是敞開的,看得見放了許多榻榻米,人可躺可坐。有一對前年在此相識的青年,男的是成都人,有自己的公司,女的是昆明人,自由職業。兩個人在此相遇,戀上了,從此QQ、微信不斷,這次相約在此冉次相會。那天是女的26歲生日,男的特意買了蛋糕。聽說店家的烤乳豬不錯,兩個人吃不完,就相邀我們一家三口湊個份子。
店主在小院中架上炭火烤乳豬,天空中下著蒙蒙細雨,酒吧里就我們五個人,點亮了紅色的燈籠,我們躺在榻榻米上,喝著店家白釀的白酒,用小刀把豬肉割下來吃,那晚真是過得酣暢淋漓。
那天成都男孩向昆明女孩求了婚,用乳豬尾巴當禮物,我們一家_二口作了見證人。
……P35-37